《三国演义》确实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部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的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
《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艺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历史教育: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它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这一段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普及历史文化知识。2.道德伦理:书中通过各种人物的行为和选择,传达了忠诚、智慧、勇敢等传统美德,对后人的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3.文化影响:《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精神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共享的文化遗产。比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等故事几乎家喻户晓。4.艺术创作:《三国演义》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灵感,产生了大量的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作品。5.国际交流: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三国演义》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总之,《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扇窗,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三国演义不只是小说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巨龙之歌online网页游戏,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习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最充分地反映了这种个人主义的、富于革新精神的价值取向。之前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它们所承载文化的总体趋势,即检验真理的标准便是它们与传统实践的一致性。例如,古典史诗和文艺复兴时期史诗的故事情节是基于过去的历史或寓言,作者处理情节的优劣得失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正统的文学观来评判的,这种文学观是由史诗这一类型中广为接受的模型衍生而来的。这种文学传统第一次受到来自小说的巨大挑战,因为小说的主要标准是追求个人经验的真实性——个人经验永远是独特的,因而也是新颖的。因此,小说是一种文化合乎逻辑的文学载体。在过去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小说对于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用‘小说’给它命名可谓名副其实。”(《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他(笛卡尔)的《论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沉思》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这样一个现代假设:对于真理的追求,完全是个人可以作为的事情,在逻辑上独立于过去的思想传统,而且很可能只有远离过去的思想传统,人们才能获得真理。”(《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第一章)
据英国学者伊恩·瓦特(Ian Watt)在《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研究》一书中的介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novel)兴起于18世纪早期。区别于此前的传统叙事性作品,“小说”(novel)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产物,所要体现的是“个体对现实的领悟”,试图“让思想在最接近事实的意识中跃然纸上”。这一思想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述到笛卡尔——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小说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有些事难免就要张冠李戴,这样人物形象就更加突出了,这本没有错,是小说的需要,可是这离现实往往就远了些。鞭打督邮放在张飞身上更符合他的性格特征,可是真正鞭打督邮的是刘备,真实的刘备是有男子汉气魄的,而不止是单纯的仁厚。所以,读小说,品人物,要切实地思考和认识那个人物,才能见到真实的他,理解他们的真性情,我们也才能在小说中收获更多。
《三国演义》明明是小说 却被满清当成了兵法教材
额勒登保 天性严肃刚毅,每当军中将士禀报军情诸事时,都不敢轻易抬头看他一眼。他赏罚分明,每当打了胜仗,他必会亲自宴请将士酒肉,赏赐有功之士哪怕上万钱,他也丝毫不吝啬。他战功赫赫,但不妒嫉同僚之功,也不嚣张跋扈妄自尊大,虽是武将,但操守极好。
据清人昭梿著作《啸亭续录》卷一「翻书房」词条记载,崇德初年, 皇太极命大学士达海 (1595年-1632年)翻译《三国志》等著作为满文,「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成书于元末明初的《 三国演义 》,它参照的蓝本就是这部《三国志》,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是取自于《三国志》史实。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读懂《三国演义》之后才明白!
曹刘孙等人能在乱世称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当我们洞悉人性,就仿佛掌握了社会运行的底层密码,能在人生棋局中更加从容应对,走出精彩道路。《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历史小说,更是生动的人性启示录,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多样表现和应对方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在面对利益抉择时,要像智者懂得取舍;对待弱者要有善良尊重之心;与强者交往要凭实力。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是如何运用这些智慧的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让我们从经典中汲取更多智慧养分,让人生更加绚丽多彩。你对三国中的人性智慧又有哪些独特见解呢?快来和我们交流吧!
再看诸葛亮降服孟获的故事。建安三年,诸葛亮北伐受阻于南方蛮人作乱,蛮人勇猛,使者安抚无果,他亲率大军南征。孟获骁勇善战且意志坚定,在南蛮有威望,诸葛亮决心降服他。第一次生擒孟获后,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他回去,此后多次被擒又多次宽容对待,直到第七次,孟获心悦诚服,顺从蜀汉,南中地区至此安宁。这体现了人都有仰慕强者的心理,勇者更是如此,与他们交往不能吹嘘或言行不一,要展现真实本领,让其认可我们是匹敌的对手,才能拉近距离。这在现实中也启示我们,与强者相处要靠实力赢得尊重。
《三国演义》亲蜀,《三国志》视曹魏为正统,谁才代表传统史观?
古语有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很多事情都需要名正言顺。立国更是如此,需要非常强的理由来支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什么“代汉者,当涂高”、“西南数有黄气”、“必有天子出其方”这类谶语,才有“五德终始说”,还有一些虚幻的迹象来让新的统治合法,至少合乎天意,“天”是古人最无法违背的。
再读《三国演义》
读书尽量读原著,读不懂处慢慢去悟,多读几回。这是我一贯的主张,但在多读深悟的基础上,还可以多去看看别人是怎样读的,看看有否可借鉴之处。即所谓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兼收并蓄。我此次结合读书进度,将84集连续剧依序认真看了一遍。
我此次选读的《三国演义》是岳麓书社的轻松阅读无障碍本。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书中涉及古地名特别多,有很多生僻字难认。书中涉及人物也有好几百个,描述的主要人物又是西汉王朝后期的那些三公九卿王侯将相和藩镇豪强,名字不认识的更多了,有的在普通字典里还查不到,百度里搜也不见踪影,严重影响读书速度效率乃至心情。此版本对生僻字标读音作简释,读起来轻松无障碍。每章回前面还有“本回梗概”,十分简炼,于了解章回内容很有帮助。
即使时过境迁,也依然没有改变民间对于诸葛亮的信仰。诸葛亮曾经给后主上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还有蜀汉的诸葛亮,即使有人恶意抹杀诸葛亮的功绩,尽力将诸葛亮说成是权臣、野心家,但是直到现在,成都百姓依然爱戴这位千百年前的政治家。
史书上的记载一定会与真实的情况有出入,但是老百姓的评价一定是公允的。即使乱臣贼子在史书里尽力粉饰,但是人民的口碑一定比史官的笔墨更为厚重。
这段文字出自晋代王隐的《蜀记》,然而“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王隐之作也。”(《晋书 》 列传五十二)
等到孙刘联盟破裂,于是年轻浮躁的曹丕就迫不及待地称帝。在小说当中,关羽绝对是一个义薄云天、不好女色的大丈夫,然而在史书上却有这样的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既然有能力做皇帝,为什么不去做呢?那是因为当时还有刘备和孙权。赤壁一战烧得曹操心惊胆寒,后来几次出征都未能削平吴蜀,所以称帝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我相信这是曹操的真话,但是人会改变,人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就像朱元璋,当初也就希望能吃饱穿暖就行了,随着自己实力的增强,个人的野心也就越大。这是人的本性,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没有就不正常了。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光要看他怎么说,更要看他怎么做,也就是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我们不看小说,只看正史。发现即使是正史上的记载单机三国英雄游戏下载官网,也难以掩饰曹操觊觎帝业的心理。
曹操到底是不是汉贼?他到底想不想篡位?实际上曹操一直野心勃勃。他一直都以文王自居,认为只有像文王那样,施功德于后世,“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才能保证基业长久。
在一些正统的文人看来,《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三国演义》代表的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可靠些。
《三国演义》到底有多假
然而历史中并没有这一记载。罗贯中对赵云的夸大是最离谱的。据史料记载,赵云的年龄甚至比刘备都要大,而且跟随刘备一生,也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在《三国》中的排名,赵云仅次于吕布之下,这也由于作者对赵云的喜爱,故意歌颂之。而刘备所封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也是子虚乌有的,即历史有这五人,却并未被封五虎上将。这是罗贯中对蜀汉正统的认可,所以很是力捧蜀国的文臣武将。
首先是三英战吕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虎牢关口,董卓大军压境,吕布为先锋,十八路诸侯都不能取胜。然而最后刘关张三兄弟上演了大战吕布的精彩故事。准确地说,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所谓的三英战吕布。
专题: 三国演义小小说 从三国演义小说 微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是民间小说吗
下一篇三国演义赵云是什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