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王朗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这部小说中,王朗(157年-228年),字景兴,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在《三国演义》中,王朗的形象主要体现在他作为曹操和曹丕的重要谋士,以及后来支持曹叡的过程中。

最著名的描写王朗的情节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时,王朗作为魏国的大臣,曾试图劝降诸葛亮,这一幕在第六十五回“诸葛亮七擒孟获,王司徒一言失机”中有详细描述。在这次交锋中,王朗自恃口才了得,试图通过言语说服诸葛亮放弃北伐,回归东吴或归顺魏国。然而,诸葛亮以其卓越的辩才反唇相讥,不仅驳回了王朗的所有论点,还揭露了魏国统治者的种种不义之举,最终导致王朗羞愧难当,当场气绝身亡。这个情节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十分生动,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口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忠奸善恶的鲜明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都经过了艺术加工,并非完全基于历史事实。因此,关于王朗的具体事迹和性格特点,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可能会有所差异。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三国时代功勋卓绝的人生赢家王朗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王朗,确实是曹氏一族的忠臣,虽然不至于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在曹操死后威逼汉献帝禅位。但是他在曹氏“以魏代汉”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所以站在罗贯中的写作立场上,王朗无疑也是汉朝覆灭的元凶之一。

不仅如此,王朗在学问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觑的。他一生著有文集三十卷,包括《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全三国文》还收录有《冬腊不得朝表》、《论乐舞表》、《上求正贷民表》、《谏行役夜表》等作品。

而且在为官治世的同时,王朗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人物,还一直在以实际的行动,来践行着儒家的各种思想。在《三国志》等史书上,也大篇幅记载过他的谏书全文手游盒子app平台排行榜,不仅文字工整,而且引经据典,篇篇都可谓是规劝倡议文稿的典范……

三国演义小说中王朗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王朗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脸谱。应该说,他非但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而且气毙身亡的丑角形象;相反还是一个身居朝堂高位,博学多闻,才能过人,而且还相当有原则性的能臣。

事实证明,王朗的劝诫,对年轻的明帝曹睿也起到了相当的积极影响,在历史上留下了“年少有为”的好评价。而与此同时,王朗也再一次加官进爵,升任朝中三公之一的“司徒”,并进封兰陵侯,食邑增加到了一千二百户之多……

后来到了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即位。这时候年事已高的王朗,也依然在曹魏的朝堂上效力。他不但继续兢兢业业,干好经手的每一件事务,还时常上书曹叡,谏其躬行节俭,尤其是在君王个人生活上,要尽量有度,少搞些营造宫室之类的土木工程。减少对百姓的征发和税收……

而且,孙权也并没有明确答复,到底是派儿子来还是不来。如果曹魏以就此出兵,那么一旦后面孙登来前来报到,那就会搞得骑虎难下。到时候继续进军也不是,收兵撤退也不是,会影响到曹魏皇室的威望大……与其如此,还不如增强边境的戍守,预防东吴进攻,也是在军事上对其进行威慑。

之后,吴蜀两国罢兵,再次结盟抗魏。曹丕征召孙权的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但孙登没有来,曹丕于是打算以此为理由进攻东吴,并在许昌搞起了大规模的屯田运动,以储备军粮……对此,王朗又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此时曹魏已经代汉,孙吴也开国称帝,所谓“征召”之理由,完全过于牵强。

之后到了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吴蜀夷陵之战爆发,朝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举兵支援称藩的东吴,并一举吞灭蜀汉。但王朗觉得,应该在吴蜀两国的鹬蚌之争中,扮演渔翁的角色,应该等两军相持不下,内耗过后再出兵,并派兵攻打蜀军的要害之处。曹丕也听从了他的意见……

原本,曹丕作为贵族公子,一向有喜好玩乐,四处游猎的习惯。即便是已经当上了皇帝,也改不了过去这种爱好,反而是经常出游到半夜才回宫。王朗于是上疏劝谏,告诉曹丕帝王就应该有帝王的样子,不能再这样玩闹下去,有失国体。曹丕在听取了他的建议以后,也从此收敛了很多……

后来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过后,王朗迁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在之后的“以魏代汉”的过程中,他同样也出了不少的力,不但是继续尽心尽力为其工作,还时常规劝曹丕减轻刑狱,转以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以此广施恩泽,提升名望。

于是,王朗就这么不顾困难地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年的“回归之旅”。他带着身边的人绕行水路,一路奔波,终于是到达了许都……对于他的投效,曹操也十分高兴,很快就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之后曹操成为“魏王”,王朗则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王朗并没有被诸葛亮骂死,而是安详离世。论地位,王朗官至司徒,爵至兰陵侯,孙女更是生下了开国皇帝;论成绩,王朗为官多年,一直重视改善民生、发展生产,切实改善了许多百姓的生活水平。如此看来,真实的王朗实在堪称人生赢家。

太和元年(227),曹丕驾崩,曹叡继位,王朗被封为兰陵侯。没过多久,曹叡打算兴建宫室,王朗还大力上书劝阻。除了在朝为官的诸多成就外,王朗还一直用心钻研经籍,史载:“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太和二年(228),王朗去世,朝廷赐谥“成”。值得一提的是,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后来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并生下了日后成为西晋开国之君的司马炎。

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为帝,王朗被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当上皇帝后,曹丕经常外出打猎,直到夜里才回宫,王朗急忙又上书劝谏,才让曹丕有所收敛。黄初二年(221),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许多大臣都劝曹丕趁机出兵消灭蜀汉,但王朗认为不该草率出兵,应当等孙、刘相持不下时再伺机而动。

延康元年(220),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王朗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这次晋升之后,王朗向曹丕进言,认为多年来天下战乱不休,社会长期得不到稳定发展,应当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具体来说便是:“医药以疗其疾,宽繇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被汉献帝尊为魏公,而王朗则以军师祭酒身份兼领魏郡太守。此后,王朗又先后出任少府、奉常、大理,这三个官职分别负责的是皇家财政、宗庙礼仪和刑狱诉讼,可见其理政能力还是相当优秀的。担任大理期间,王朗主张尽量宽恕罪行,当案件存在疑点时,他都会从轻判罚,避免冤假错案。

由于其风度儒雅、颇有名望,孙策并没有加害王朗,只是将其斥责了一番。尽管当时处于朝不保夕的险境,王朗仍然收容抚恤了亲友和曾经的部属,史载:“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不久之后,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上表汉帝征辟王朗。对于名义上来自汉献帝的征召,王朗表现得十分积极,他自曲阿出发,辗转许久才终于到达了许都。来到许都,王朗被封为谏议大夫、司空参军。

在会稽郡担任太守的四年间,王朗爱民如子、悉心治理,取得了极佳的政绩,也收获了百姓的爱戴。建安元年(196),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率兵横扫江东,王朗认为自己乃是朝廷任命的太守,于是坚决抵抗。在数次击退孙策的进攻后,王朗最终还是因为实力差距没能守住会稽,在向南逃亡途中,他被孙策追兵赶上,只得选择了投降。

初平四年(193),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挟持于长安,关东群雄并起,互相征伐。此时正担任徐州治中从事的王朗主动建议陶谦派遣使者向汉献帝进贡以表明忠心。对于陶谦的态度,汉献帝感到十分欣慰,于是下诏封其为安东将军,王朗也因为提议之功被封为会稽太守。据《朗家传》记载,来到会稽郡上任的王朗见当地百姓仍在按照旧风俗祭祀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乃是无道之君的他当即下令禁止了这种行为。

东汉末年,王朗生于东海郡郯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带。据《三国志》记载,王朗早年间师从太尉杨赐,后因通晓经籍官拜郎中,被封为甾丘县长。中平二年(185),杨赐去世,王朗辞去官职为杨赐戴孝服丧,也因此被推举为孝廉。后来,尽管官府征辟王朗,但他并没有接受任命,直到徐州牧陶谦推荐其为茂才。

受到这一桥段的影响,许多人心目中王朗的印象都如诸葛亮所言那般,是为了权势地位背叛汉室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版《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痛斥王朗的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得到广泛使用。其实,尽管在小说中下场凄惨,但历史上的王朗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赢家。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情节:诸葛亮尊奉先帝遗命出兵北伐,而七十六岁的曹魏司徒王朗则作为军师跟随大都督曹真与之交战。大战之日,王朗亲自上阵与诸葛亮对峙,打算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诸葛亮拱手来降。然而,智谋过人、辩才超群的诸葛亮却反而将王朗痛骂一顿,使其“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三国:王朗始终都是个卖主求荣的奸贼吗?看他年轻时有多勇

时任会稽太守王朗引兵反击孙策,在阵前怒骂孙策贪心不足,攻克了如此多土地却还试图吞并会稽。说罢便想上前与孙策交战,但孙策手下太史慈先行冲出军中与王朗交战。不出数回合,王朗手下郎将周昕冲出阵来试图助战,却被黄盖挡住。相互鏖战之中,周瑜和程普带军从后方偷袭王朗,王朗无奈回城,自此坚守城门。最后孙策袭击会稽的粮仓——查渎,逼得王朗出战,然后王朗才被打败逃走。

若真有王朗奏请除掉司马懿之事,则王家与司马家必成仇家,结为姻亲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由此可见,王朗奏请除掉司马懿之事,多半也是罗贯中编的。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中,王朗曾奏请魏明帝曹叡早日除掉司马懿:“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但在王朗去世三年后,其孙女王元姬,却嫁给了司马昭,成为了司马懿的儿媳妇。王元姬后来生下晋武帝司马炎,在司马炎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3)人生赢家。王朗不仅自己得以善终,荫及子孙后代,绝对是“人生赢家”。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他儿子王肃世袭了兰陵侯爵位。

后来,曹操上表朝廷征召王朗。王朗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建立后,王朗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后历任少府、奉常、大理、御史大夫等,以治狱而知名。曹丕称帝后,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进封王朗为兰陵侯,升任司徒。司马、司徒皆为“三公”,可谓位高权重。

(2)位高权重。王朗初时辅佐徐州刺史陶谦,后被汉献帝被任命为会稽太守。他在任四年,获得会稽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孙策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孙策好几次渡水作战,都被王朗所部击退 。都打败小霸王孙策,王朗的军事指挥能力很不弱啊。后来经孙策之叔孙静献策,王朗才兵败逃亡。

所以,《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王沈赞他:“朗高才博雅。”连曹植也由衷敬佩:“英辨博通,见传异庆。德实充塞于内,知谋纵横于外。解疑释滞,剖散盘诘者,王司徒也。”

正始六年(246年)12月,魏国将王朗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更是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1)学识渊博。王朗是一代经学大家,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四知先生”杨震的孙子),一生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并有文集三十四卷,可惜今多已佚失。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王朗,却绝不是这个样子的。根据《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在建兴五年(227年)春天;《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则记载“(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而王朗逝世于228年11月,显然不可能在大半年之前被诸葛亮骂死在阵前。

书中还有一首诗赞孔明曰:“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于是,人人皆知王朗是个老奸臣,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活活被诸葛亮给骂死了。

王朗本欲用言辞说退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却反唇相讥:“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中国外类似三国志单机游戏,王朗为魏主曹睿的司徒,时年已七十六岁矣。诸葛亮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王朗推举大将军曹真领军御敌,并自告奋勇随军出征。

王朗有理有据,为啥还会被孔明骂死?因为偷了国家的股份

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宋朝稳定西部边境,准备与辽军决战时,一向身体不好的宋哲宗突然病重,于1110年正月在福宁殿病逝,年仅二十五岁。因宋哲宗死时无子,嫡母向太后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二十五年后,宋徽宗和其子宋钦宗被攻入汴京的金兵掳去北方,北宋灭亡。

自1096年开始,宋军经过两次平夏城战役,击退了西夏几十万主力,并在西夏军撤退途中进行伏击,使其损失惨重。在宋军的强硬攻势下,西夏被打的差点灭国,只得被迫求和,承认宋是宗主国。

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十八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作为其父亲宋神宗的崇拜者,宋哲宗一掌握大权,就召回章惇为相,全面恢复了被废掉的新法,而且对原来新法里不合理的地方也进行了改进。新法施行几年后,北宋国力开始上升,于是大宋开始谋划对西北方向一直虎视眈眈的西夏进行反击。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赵煦继位。因为宋哲宗当时年仅十岁,所以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一向仇视王安石变法的高太后一掌权,就任命旧党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将新法全部废除,新党派的章惇、蔡确等人也纷纷遭到贬逐。

与辽军奋力厮杀的杨业率残部败退至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县)时,未能得到潘美率援军的接应,最终被辽军俘获,绝食而死。宋太宗听闻杨业殉国后,十分悲痛,下诏将王侁流放,潘美也被降职三级。虽然潘美不是杨业之死的根本原因,但作为主帅,不得不承担一定责任,最后也被写进《杨家将》里进行了丑化。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潘美、曹彬等率大军分三路北伐辽国,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初期潘美一路十分顺利,相继攻下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但东路曹彬却出师不利,被辽军打败,害怕主力损失殆尽的宋太宗就赶忙下诏命北伐的宋军撤兵。于是,潘美和手下副将杨业就护送着寰、朔、云、应四州的百姓往南迁移。然而撤军途中,监军王侁不理会杨业诱敌埋伏的计策,反而命其直接冒险出战追击的辽军。潘美也犹豫不决,最终同意了王侁的建议。

专题: 评三国演义小说   查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