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尊重史实么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小说虽然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但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艺术加工和虚构的。它结合了历史记载、民间传说以及作者的创作,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1.历史与虚构的结合:《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依据,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赤壁之战等重大战役也确实发生过。然而,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对话、部分情节等则多有艺术加工,有的甚至完全出于虚构。

2.英雄化倾向: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吸引力,《三国演义》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美化或贬低。例如,诸葛亮被描绘成近乎完美的智者,而曹操则常被塑造成奸诈的反派角色。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但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3.文化影响:尽管《三国演义》并非严格的历史著作,但它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文学宝库,还成为了后世戏剧、影视作品的重要素材,同时也促进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广泛兴趣和研究。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最后,如果大家非要把上述三个人也排个位置,那么最后出来偷桃子的司马懿肯定是要居末席的,这老小子除了拥有了一个“成功者”的身份,对历史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然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也只能居次席,因为理想不能高于现实,你终究还是倒在了理想的大门口。终极男主非曹操莫属,因为天下大势与走向都是他一手创下了的。

其实三国历史的逻辑主线是:袁绍策划了一场士族集团崛起的革命,曹操想要另辟蹊径地把士族压在身下,诸葛亮代表传统士族围绕着最纯粹的政治信仰以皇权的名义与各路“反贼”打擂台,司马懿扮猪吃老虎,趁着各方不注意,以士族代表的身份窃取了革命果实,开启了士族和皇族平起平坐的历史先河。

三国演义小说尊重史实么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刘备创立了蜀汉公司,和曹操打下来的曹魏公司成为绝代双骄,但从贡献度和重要性来讲,刘备这个筚路蓝缕的董事长其实是不如那个呕心沥血的总经理诸葛亮。所以只能委屈他把主角光环让给诸葛丞相了。

周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如果说孙策草创了东吴公司,孙权顺利接班了东吴公司苹果手机单机游戏q版三国群英传,并保证东吴公司坚持很久没破产,那都得感谢周瑜这个融资人、经理人。没有他,赤壁不一定能拿得下,孙刘不一定能拿下江陵;他不死,刘备不一定借得到荆州。周瑜的生,壮大了东吴;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他不生,历史是另一个模样,他不死,历史也是另一个模样,他没有资格占一个位置吗?

再说说东吴阵营之中的孙策和周瑜。孙策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江东小霸王,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东吴最后用来恶心和抵挡曹操统一天下的那点地盘,基本上都是靠着孙策以士族眼中所鄙夷的袁术部将身份血腥抢夺过来的。没有他就没有东吴,所以必须要给他一个座位。

而且关羽还有很多能力都那些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给被忽略了。要知道关羽可是一直跟着大哥刘备白手起家的,他接手的荆州也是百废待兴的,诸葛亮入川之后,荆州的军政民全部都要靠他一个人,大家觉得他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当过老板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再说人家修筑江城、训练水师(关羽本人是山西人)、稳定内政(荆州的地方士族人心不稳)……全都搞得有模有样。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读《三国演义》,知历史渊源

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一种复杂的印象。他虽少年时代游猎歌舞,恣意放荡;曹操一出仕,则厉行法治,革除弊政,具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魄力和才干;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愎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

《三国演义》在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尤为出色。曹操是“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诸葛亮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三国演义》和历史出入有多大?不是正史,为何还广受推崇?

除此之外演义也夸大了三国的实际兵力,动辄百万大军更是作者为了增加气势杜撰出来的,就拿官渡大战来说,三国演义写道此战大战双方兵马合计有70万人,实际上呢袁绍只有10多万人马,曹操只有4万左右人马,合计起来差距确实和实际相差很大,毕竟是本小说,必要的夸大手法还是要有的,此外,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与小说记载的人马相比曹操只有20多万人马

超难啃的“四大名著”这样读却如醍醐灌顶

再比如,通灵石还没坠入红尘,化身宝玉之前,茫茫大士先给它泼了一大盆冷水。他对石头说了四句话,“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当然了,脂砚斋主要是写批注的。在《红楼梦》原文的字里行间,读到动情处,就留下批注。整页满满的批红。可以说,是曹雪芹一边写,脂砚斋的批注就出来了。而最早流行的手抄本,不叫《红楼梦》,就叫《脂砚斋评石头记》。

· 例如,写到刘备“家贫,贩屦织席为业”,点评说:汉武用主父偃计,削弱宗藩,以致光武(刘秀)起于田间,昭烈(刘备)起于织席,可胜叹哉!(将刘备的出身放置在更大的历史时空中,加上自己的感叹,让读者产生共情的同时,也附带对刘备有更立体的了解)

笔者在浙江武侯村的时候,亲眼看着长辈带着小孩子去祠堂当中祭祀,本来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一进到祠堂当中,就变得非常肃穆,在老人的带领下,向祖先深深的鞠一个躬。

对一个民族来讲,当我们打开一个族谱,是一个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家与国共同组成的历史,这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感觉。

诸葛家族后来也经历了永嘉之乱,等到宋元时期,不断在浙江繁衍生息。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出了很多优秀的医生。在浙江的这一支还建了一个武侯八卦村,现在依然保护的非常好,整个村中都是诸葛亮这一支,后世子孙也是人才辈出,家族兴旺。

当然在清代的笔记当中,有一些学者记载说诸葛亮还有一个儿子叫做诸葛志,不愿意投降曹魏,跑到了孟祸那一边,让家族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繁衍。但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正史支持。

诸葛瞻父子双双战死,那么诸葛亮这边就没有后人了吗?诸葛瞻,还有一个儿子叫做诸葛京,也是诸葛亮的亲孙子,在曹魏破蜀的过程当中,他活了下来。等到司马家族代替曹魏实现了三国归晋的时候,司马炎为了让天下归心,选贤任能让蜀地治理的更好。当时有一个叫罗炎的人向他推荐了诸葛亮的这个孙子诸葛亮京,说他绝对是个人才,结果司马炎让诸葛京当了梅县的县令。没想到诸葛亮的后人是真争气呀,把整个地方治理的风生水起,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江州刺史,依然干的很好,在地方广为传颂,这也给诸葛家族这一支奠定了家族延续兴旺的重要根基。

这里面还有一个人值得赞扬,这就是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他在面对曹魏军队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勇猛,连续打败对方多员战将,表现出了优秀的能力。当然,在这种历史大事面前,个人的努力其实改变不了太多。

结果邓艾休整好了之后,饱餐战饭,一路往前冲到了涪县。结果呢,诸葛瞻为了保全实力,又进一步退到了绵竹。邓艾一路长驱直入,士气又一次被点燃。如果说诸葛瞻真是怯战,可就冤枉他了,他真是抱了必死的决心,只不过能力没有那么突出而已。诸葛瞻坚守绵竹,血战到底,一步不退。邓艾派人劝降给他高官厚禄,诸葛瞻表现的大义凛然,宁死不降。黄崇等人也是坚决不降,力战而死。

当时的尚书郎黄崇,就给诸葛瞻提建议说趁着邓艾立足未稳,就应该立刻冲过去跟他短兵相接,能够打一个胜仗。但是诸葛瞻表现的既紧张又谨慎,坚守城池没有出战,这给邓艾一个喘息的机会。要说邓艾带兵虽然号称三万,但是他要走山路,是在三万人当中选了又选,挑了又挑,带着精兵专门翻山越岭的,到达成都平原的时候顶多是一万人,虽然士气比较旺盛,但是体力没有恢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给养。这个时候以逸待劳的几万蜀军直接冲过去,还真保不齐能打一个胜仗。结果诸葛瞻不采纳这个建议,给黄崇急的直跺脚,是痛哭流涕呀,丧失了最好的机会。

但是他毕竟参加实战太少,就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的时候,马上就奔成都来了。这个时候诸葛瞻临危受命,大家就把希望寄托到诸葛瞻身上了,他也不负众望,带兵到涪县前来迎敌。

诸葛亮这边老来得子,对诸葛瞻是非常器重的,一看诸葛瞻这个名字就体现着高瞻远瞩,同时,字思远,就有大千气象。但是在诸葛瞻小的时候,没有多少机会见到诸葛亮,毕竟军务操劳,而且诸葛瞻刚刚8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病逝,可以说父子两个没有多少言传身教的机会。诸葛瞻毕竟是丞相留下来的唯一亲生骨血,所以特别受重视。他也娶了刘禅的女儿,也是当朝的驸马呀,而且他一路上官职不断被提升,年纪不大就在蜀国声名鹊起呀。

按理说这支两个儿子应该比较保险了吧。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本来在东吴是呼风唤雨的人物。结果政坛风云变幻,整个这只惨遭灭族。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跟诸葛乔讲,你要重新回到我哥哥诸葛瑾这支,延续他的香火。诸葛乔去世也比较早,留下一个儿子叫做诸葛攀,这也就让诸葛瑾这支留下了后人。

正史记载,因为诸葛亮一直没有后代,所以,他的兄长诸葛瑾就把自己的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了诸葛亮,这样一来,诸葛亮这支就有人延续香火了。一直等到46岁的时候,诸葛亮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后人,也就是后来的诸葛瞻。

我们可以明确的讲,对于关羽的后人在正史当中没有任何记载,在官方他已经绝后了,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关羽本人在民间有广泛的传说,家族还人丁兴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关羽这个家族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得以生生不息。

等到清朝时期,还有一个家族拿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家谱,说是关羽传下来的,但是距离三国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个家谱让人怎么能相信呢?

其实不然,关兴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关彝,刘禅对他也不薄,让他继承了家族的爵位,继续担任官职。这一支按理说是应该能够传递香火的。但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引用了一段史料,是《蜀书》当中的一句话,说庞德的儿子庞会在攻破蜀国的时候,尽灭关世家族满门。如果这句话是真实的,这就意味着在蜀国的所有关世家族成员,不论男女老少全都被杀,那关羽家族肯定没有后代了。

既然关公有两个儿子,那留没留下来?关羽本人在被困樊城的时候,跟关平有这样一段对话,他说我昨天晚上做梦,梦到有一头猪在咬我的脚趾,这次征战恐怕就回不来了。所以在他内心当中已经埋下了不祥的预兆。果不其然,在这场战役之后,关羽和关平父子两人双双被杀,史书当中也没交代关平到底留没留下子孙后代。

首先,咱们就说说关二爷。有人讲关羽怎么没有后代了?《水浒传》当中大刀关胜那不就是关二爷的后代。《水浒传》毕竟就是小说,本身就是一分真九分假。在这件事情上,《三国演义》是比较尊重史实的。《三国演义》中讲到,关羽有两个后人,一个叫关平,一个叫关兴,这件事情跟正史当中的记载是一模一样的。有人说关平这是义子,实际上在史书当中压根没记载关平是义子。

说起三国时期的蜀汉,最有代表性的四个人,那一定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人,而这四人的后人,在蜀汉灭亡时,精准诠释了何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三国志5单机游戏 援兵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

一些史书里的细节也被见缝插针地安排进了剧情里,例如三国志里写曹操听说孙权分了荆州的地盘给刘备时正准备写字,当即惊讶得把笔掉在了地上。而演义里有半回的内容是讲曹操在铜雀台召开比武大会,正到兴头上准备写一首铜雀台诗,刚要下笔就听说了这个消息。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专题: 小说后三国演义   编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