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小说还是楚辞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是一部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要人物及其势力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因此,《三国演义》属于小说,而不是楚辞。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等,其特点是语言华丽、情感丰富,多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与《三国演义》的历史小说性质不同,楚辞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建国后,为什么要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删掉的这两本家喻户晓

这些书中的人物、故事与情节早就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后代随着作品影视化翻拍的大火,更让人对这些耳熟能详的书籍印象深刻。毫不夸张的说,四大名著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文学价值通过故事娓娓道来,增加后人文化素养。

比如现在几乎无人不知的四大名著,它们均是发源于明清两代繁荣的小说文化,古人为我们撰写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文学经典。不过你知道吗,最开始我国可是存有6大名著的安卓盒子可用游戏模拟器,只是建国后其中两本家喻户晓的著作被删掉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三国演义》是文言文?语文老师哭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还是楚辞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与《三国演义》把蜀国作为正统,把诸葛亮和刘备作为正面英雄人物描写不同,《三国志》是以曹魏这一方作为主要正统来写的。这也可能是陈寿后来作为晋朝的臣子,而晋朝是承袭了曹魏的。《蜀书》之所以只有十五卷,大概由于曹魏和东吴当时都有了自己的史书,而西蜀则没有。陈寿只能自己重新收集资料,或许当时难度有些大。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乱”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乱”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乱”,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乱”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个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他既是自私的,又是慷慨大度的,既是残忍、暴烈的,又是悲天悯人、富有同情心的,既是冲动的、形而下的,又是善于沉思的、形而上的,这一切,全都取决于他那自发的、偶然的心境和情感。他几乎没有表现出什么固定不变的、让人学*和崇拜的‘品格’,但他的永恒的魅力却在于‘性格’上的真实与生动。”

反观《三国演义》,它在人物塑造、环境设置、情节构建等方面希望呈现的是一种特殊性呢,还是一种普遍性呢?——我认为,无疑问的是一种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我们仅以人物塑造为例,鲁迅先生曾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有过一段经典的评论:“(《三国演义》)写好的人,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而写不好的人,又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其实这在事实上是不对的,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坏。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关羽等,也不能说毫无可议,但是作者并不管它,只是任主观方面写去,往往成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此后常常为文学评论家们所诟病,所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我们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方式恰恰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改编者)所要追求的,他们自始至终所要呈现的都不是特殊的、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论是曹操、关羽,还是刘备、诸葛亮……他们都是一种类型的人的浓缩和提纯,或者说是一种具有普遍人格的形象化,他们的行动也从来不是被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的,而是被特定的抽象观念所推动着的。

在书中,伊恩·瓦特具体分析了小说(novel)与传统叙事文本之间的差异。我想在这里对他的观点略加摘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一部西方意义上的‘小说’(novel)”这一问题的思考。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袁绍、吕布、司马懿、貂蝉、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该书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描写战争时记述了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表现了人物的智谋,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三国演义》的前言中介绍时说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且是由文言小说过渡到白话小说、短篇平话小说过渡到长篇章回小说的桥梁《三国演义》还开辟了一条熔历史与民间传说于一炉、集民间艺人与文人智慧于一体、内容则亦实亦虚的创作道路,成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乃至神魔小说效法”。还说“演义”就是将史实敷衍为长篇章回小说或故事。《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所写人名(包括字号)、地名、官名大多为纪实,但也有虚构者,所谓有“七实三虚”的说法。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一直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戏曲、影视、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素材,吸引了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不断地重新诠释和创作,三国演义的故事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共鸣。三国演义的精神内核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当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其中蕴含的忠、孝、仁、义等儒家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以刘备、关羽、张飞等忠义之士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忠君爱国、忠心耿耿的精神风貌,被奉为忠、孝的楷模。同时,三国演义中反映了智谋胜于力量的观念,隐含着中国古代精明智慧和策略思维的文化内涵。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持续发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巨著,其战争场景和军事策略是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主要势力之间的军事冲突,展现了当时的兵法智慧和战争格局。其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赤壁之战,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一。赤壁之战中周瑜以少胜多,运用火攻之法,粉碎了曹操大军,展现了军事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在小说中还描绘了一些其他著名的战争如官渡之战、汉中之战等,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军事智慧和策略。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和势力众多,以刘备、曹操、孙权为代表的三国诸侯为主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权谋和争斗。同时,忠义之士关羽、张飞、赵云等也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各自代表了忠诚、勇猛和智谋等不同的品质。除此之外,一些以貂蝉、乐毅等为代表的人物形象也在三国演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小说中,这些人物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在这一时期,政治腐败、内乱频生游戏盒子有三国志11吗,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三国时代,标志着东汉王朝的覆灭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为故事背景,将华夏大地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盘点《三国演义》中的15条冷知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虽然与《三国演义》紧密相连,但并非原著所出,也非罗贯中所写。而是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诗被影视剧借用,成为了《三国演义》的标志性台词。

在众多三国网文中,常有典韦不会骑马的描述。然而,纵观典韦一生战绩,仅在宛城之战中因战马被杀而被迫步战。其余战斗中,典韦均骑马作战,表现英勇。例如,在原著第十一章节中,典韦飞身上马,挺双戟冲杀入敌阵,郝、曹、成、宋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第十二章节中,典韦更是飞马冒烟突火先出,曹操随后亦出。由此可见,典韦马步双绝,与水浒中的鲁达、隋唐中的雄阔海颇为相似。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听   三国演义的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