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部作品主要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三国演义》在创作上既参考了大量的正史资料,如陈寿的《三国志》等,也融入了许多民间传说和作者的想象,因此既有历史的真实性,也有文学的艺术性。

《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通过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三国演义》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集历史与文学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

为此,朱熹化身为曹氏的“二号”黑粉,大谈“帝蜀寇魏论”,并继承《汉晋春秋》之正统观,“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得以“迈步向前”。此外,身处金元的汉人,因为心念故土却苦于现实难改,所以他们亦将“拥刘反曹”的大旗高高举起。

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

网页小游戏游戏昵称女沙雕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国演义(上)

直接的源头是宋元讲史话本,而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寺院的俗讲。因为一朝一代的历史故事要分多次才能讲完,就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小说。而说话人为了招徕或留住听众,所以往往会在情节高潮时打住,留下悬念;而为了使听众对所讲的内容事先有了解,也往往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要讲的故事做概括,这就形成回目。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是从长篇话本发展而来的。因内容丰富,一次讲说不完,故说话人就需要将其分成若干章回,每次讲一章或一回,连续多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得名。明清时代是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

让“三国文化”活起来•第三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本,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以后的刊本大多来源于此,比较著名有的周曰校本、夏振宇本等,共三十余种,这些版本只是在插图、考证、评点、回目等方面略微有调整。到明万历时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该本实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将240则改为120回,并将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因其评语价值不高,流传不广。

有关三国的故事流传于民间,《三国演义》的成书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是《三国演义》最基本的蓝本,另外,《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宋代讲史、元代的《平话三国志》、《三国事略》以及元杂剧、民间传说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比如活跃于当时戏剧舞台上的大量有关三国的剧目: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白帝城托孤等,故事情节较为完整。罗贯中正是在如此丰富的创作素材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创作出了中国古代历史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志》的史学价值到底如何?

反观《三国演义》,罗贯中可借鉴的除了《三国志》之外,还有诸如东晋*凿齿的《汉晋春秋》,南朝宋时期范晔的《后汉书》,同时期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唐朝的《晋书》,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元代的《三分事略》等等,这对《三国演义》的成书是有先天优势的,虽然它的体裁是小说,但是罗贯中也并没有天马行空的脱离基本史料,比如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卒年岁的保留,原有文章的保留(如《出师表》)等等,在保留这些大框架之下加入新的艺术色彩,所以高儒《百川书志》评价《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是非常客观的。

综上对两个问题的解答,客观的讲,《三国志》能够成书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百姓生存艰难,各国交战导致道路不通,信息阻塞,再加上各国本身对搜集史料不是很重视,所以各种原因导致史料匮乏,在这种条件下,陈寿能够注意搜集蜀国的资料,很显然他是个有心人,但是陈寿后来投身晋官,他写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西晋王朝服务的,这一点有它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

实际上诸葛亮后期出祁山对敌的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陈寿说的人杰其实正是司马懿,司马懿久败于诸葛亮,只能坚守不出,最后终于坚持到了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陈寿对此事不好明说,更不能说司马懿不行,但又不能不说,只能模糊其词,偷梁换柱,相信司马炎对人杰这个词一定很满意,可见陈寿在这个点上也是动足了脑筋。

以史为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的真假与传说 | 文化讲堂

如果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起点放到长安的话,整个故事都就非常通顺了,不存在地理位置上的问题。这一故事是在宋、元、明时期,在不同时代、不同的民间艺人的想象之下集体虚构出来的,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在集体完善之下,完美的符合了老百姓心目中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关云长的形象,后来逐渐成为集体认知当中近乎于真实的存在,这种印象又进一步加深了关羽形象在民间的神性,最终关羽在明清时期成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公认的“关圣帝君”!关羽也从一名三国时期的名将,历经一千多年后,成为人人敬仰的神。

比如当时创作《三国志平话》的民间艺人,根本没有足够的三国历史和地理常识,竟然把曹操的大本营放到了长安,要知道当年长安是董卓之乱的重点地区,这里的人几乎在后来的战乱中死光了,所以汉献帝才逃离长安,被曹操安置在许昌。但是民间艺人认为长安是古都,曹操挟持汉献帝必定是在长安,而且灞桥是长安的著名景点。于是我们看到著名的关羽封金挂印、灞桥挑袍就从长安开始。

演义中关羽出了许昌,奇怪的先往西北走,打算去已经被董卓烧为灰烬的洛阳城,然后在半路的东岭关斩了孔秀,到了洛阳后斩了孟坦和韩福,之后才是往东走到达汜水关(也就是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斩了卞喜,然后又往东南方向走到达荥阳斩了太守王植,之后才重新确认路线,一路走到了滑州界首,抵达黄河渡口,斩了秦琪。

这个BUG就是关羽千里走单骑之行,行踪诡异,行走线路完全不符合逻辑。在《三国演义》里,关云长在曹操大本营河南许昌封金挂印而去,然后在郊区面对追来的曹操,上演了灞桥挑袍,辞别曹操后,开始往河北投奔哥哥而去。

根据考证,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情节最早是在元朝前后出现在民间故事、元杂剧当中。也就是说,直到宋元时期,民间艺人才创作出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这出戏,而且这出戏还是因为当时的创作者,他们的历史地理不及格,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熟悉的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当中,成为三国演义故事当中的一个大BUG。

虽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三国故事当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桥段,甚至是在各类关羽帝庙的对联上,都会着重强调这是关羽的英雄与豪迈。比如在当阳关陵圣像亭的对联,上联“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下联是“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但是很遗憾,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民间虚构的,不在于正史当中。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一直到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罗贯中整整用了四个章节讲述关羽在曹营的种种作为,包括斩颜良诛文丑、封金挂印、灞桥挑袍、过五关斩六将、古城相会等一系列凸显关羽忠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内。

到了宋代,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当时的小孩子已经去听三国古话了,而且尊刘贬曹的倾向非常明显:“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因此可理出,毛宗岗父子改本的《三国演义》应该是最初“作家出版社”那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它其实就是经过增删和加工并添加了疑冢故事的罗贯中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即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普及版本,基本就是毛宗岗经过改变后的《三国演义》了。

此所加的疑冢说,成功影响了后人,并对写入书中的章回深信不疑,也导致了多数人错把《演义》故事当《正史》事实,其影响力不亚于十二级台风,凡提到曹操者,永远绕不过的即是“七十二遗冢”说。正如曹操高陵发现初为何质疑声不断?主要是《三国演义》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太深了。

据查阅资料显示,大的内容增添是在清时期。明末清初,中国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和父亲毛纶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枝枝节节的删改和修改,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目,调整文辞,改动诗文,并大胆增添了罗贯中都不敢写的民间传说“七十二遗冢”故事。此增节,更使《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的阴险、狡诈、多疑的形象抹上了重重的颜色。

但现在号称保存版本最早的是明代号称的“明代弘治刊本”,而实际是明代嘉靖年间所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微改版。此后,又出现许多刻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万历以后出现的诸多版本,与嘉靖本的面目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内容倒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在某节回上略显修改,无非就是改者自命不凡加了自身理解后按顺理而成章。

本文上有提到,罗贯中写三国是在百姓口头创作基础上参考历史资料和野史,笔记小说加以创造而在元末明初成功总编出来的最初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的成功与风行,也正如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评价罗的作品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而《三国演义》在三十回写这段虽采取了这个材料,却大加敷衍,增加了它的戏剧性,道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语言也比原来浅显、简练、流畅了很多,加以两人斗智话语交锋等大量的戏曲表演成分。其过程看此回书中,不难看出精妙之处。

罗贯中以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巧妙地给旧材料增了新生命,如:《三国志》关于官渡之战,许攸来降一节,裴松之引《曹瞒传》材料非常简单: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接下就是问曹,粮食还有多少?曹: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支半岁。攸:足下不欲破袁氏耶?何言之不实也!曹: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

为故事丰富多彩,大量吸收民间精彩段子,违背正史的有:"鞭打督邮"。这在《三国志》中可是刘备干的。结果嫁接到了张飞身上,创造了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突出了张飞快人做快事的火爆脾气和反抗性格,成功塑造出了他在大众心目中那“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形象。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14.演义中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实为虚构,在东汉末年,骑兵用刀作战的,都是使用环首刀,类似于青龙偃月刀这样的长柄大刀,直到唐宋时才出现。而且《三国志》中记载关羽斩杀颜良一战: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但实际史书只记载了诸葛亮作为使者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商议联合一事,并未与东吴官吏争论,反而是孙权将此事与众将领商议,东吴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相争不下,孙权本人亦是主战,后周瑜回来主张抗曹,才最终定下联合抗曹一事。

但实际上,这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以及黄河渡口滑州(实际应该是东郡,滑州并非东汉时期地名),除了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其余四处都是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要去往袁绍处,直接一路往北才是最近路线。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3.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黄巾起义时刘备因**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有令要取消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在此列。于是该郡督邮前去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拜访,督邮不愿见他,于是刘备就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最终投奔公孙瓒。

《三国演义》有哪些故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到五丈原镶星都不存在!唯一存在的是三国归晋

其实,人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没有欺骗读者,罗贯中明说了:《三国演义》是“演义”。什么叫“演义”?“演义”,就是以史书为依据,展开想象,加以推演,以使历史故事更为生动,所以叫“演义”,或者简单粗暴地说,“演义”其实就是“历史小说”的意思。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首先,我们看看故事的出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故事,出自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注意三国志电脑单机游戏好玩吗,这是一本小说,而且,罗贯中的年代,离刘备的年代,已经相差了1100多年。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在东汉就已经成熟更何况明朝末年,而且明朝离三国时期特别遥远,权威性也不高。在成熟的造纸术的推动下当时已经有了很多三国史料记载,不像以前要把文字写在兽骨、龟壳、青铜器或者竹简上,非常不方便,记载的东西非常有限,就拿《左传》来说,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作者自己想的,人们连作者的名字都不确定只是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恐怕里面的史实都不见得有《三国演义》多,但是人们仍然把它当做史书来参考,其实这也是当时史料记载偏少的无奈。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三国辨:演义与正史,关羽没斩华雄,捉放曹另有其人

刘关张跟着公孙瓒在幽州,都没来参加讨董联盟

尤其是《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颇为重要和深远。人们了解三国这段历史主要就是靠这本名著。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刘邦、刘秀,但一定知道曹操、刘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萧何、霍光,但一定知道诸葛亮、周瑜;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昆阳之战、淝水之战,但一定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的影响表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普及三国这段历史上起到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陈寿的《三国志》。

专题: 三国演义微小说   品小说三国演义   写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