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个人恩怨。《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与“历史上的三国”(即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史实与虚构:《三国演义》虽然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在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加入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例如,诸葛亮的许多神奇故事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2.情感倾向:《三国演义》中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对某些人物或势力的好恶。比如,书中对刘备一方多有美化,而对曹操则多有贬低,这种倾向性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并不明显。
3.文化价值: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为了讲述历史,更在于传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智慧、勇气等美德的看法,以及对于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这些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是历史记载所不具备的。
4.艺术形式:《三国演义》采用了章回体的小说形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娱乐性,适合大众阅读。相比之下,历史记载更加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语言风格也更为严谨和平实。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本融合了历史与文学的艺术作品,它既保留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信息,又通过艺术加工赋予了这段历史新的生命和魅力。对于读者来说,了解《三国演义》与历史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不同——一个是史书,另一个是小说
陈寿,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三国时代结束进入晋朝以后,他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陈寿四十八岁时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三国演义与小说的区别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刘备创立了蜀汉公司,和曹操打下来的曹魏公司成为绝代双骄,但从贡献度和重要性来讲,刘备这个筚路蓝缕的董事长其实是不如那个呕心沥血的总经理诸葛亮。所以只能委屈他把主角光环让给诸葛丞相了。
周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如果说孙策草创了东吴公司,孙权顺利接班了东吴公司,并保证东吴公司坚持很久没破产三国群英传4单机策略游戏,那都得感谢周瑜这个融资人、经理人。没有他,赤壁不一定能拿得下,孙刘不一定能拿下江陵;他不死,刘备不一定借得到荆州。周瑜的生,壮大了东吴;周瑜的死,成就了刘备。他不生,历史是另一个模样,他不死,历史也是另一个模样,他没有资格占一个位置吗?
再说说东吴阵营之中的孙策和周瑜。孙策之所以成为三国的关键人物之一,是因为他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江东小霸王,那不是浪得虚名的。东吴最后用来恶心和抵挡曹操统一天下的那点地盘,基本上都是靠着孙策以士族眼中所鄙夷的袁术部将身份血腥抢夺过来的。没有他就没有东吴,所以必须要给他一个座位。
而且关羽还有很多能力都那些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给被忽略了。要知道关羽可是一直跟着大哥刘备白手起家的,他接手的荆州也是百废待兴的,诸葛亮入川之后,荆州的军政民全部都要靠他一个人,大家觉得他没两把刷子能行吗?当过老板的朋友可能会理解。再说人家修筑江城、训练水师(关羽本人是山西人)、稳定内政(荆州的地方士族人心不稳)……全都搞得有模有样。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官渡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改变了天下走势。其实客观一点来讲,关羽指挥的襄樊之战才更有资格代替夷陵之战入选三国的三大战役的。一战打得天下震动,逼得一代雄主曹操都想迁都了,这是什么概念?
关羽,这个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他是有成见的,比如说他傲慢无礼、刚愎自用等,尤其是他最后败走麦城更加让人感觉他是名过其实的。但其实关羽是三国时期当之无愧的军事担当。没错,你们没听错,事实就是如此。
然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三个阵营之中的9个人,曹操、刘备、孙权这个三个创始人级别的人物,大家自然没有什么异议吧?诸葛亮这个灵魂人物和司马懿这个最后胜利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争议,那么还剩下关羽、荀彧、孙策、周瑜这四位可能引起大家见仁见智了。咱一一来介绍吧。
先说袁绍。袁绍这个人绝对是被历史低看了的,这位同志其实是一个有着顶级策划能力的大导演,也是汉末或者说三国前期的绝对主角。没有他,东汉崩盘不会那么快,士族集团登台也还得再等等。历史上什么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群雄争霸等重头戏都是他策划出来的。他是三国历史中第一个改变天下大势的人。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在传统的叙事文学的作者看来,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缺少一种更深刻的意味。只有经典题材才有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价值。但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正是在这种传统经典题材被反复讲述、反复阐释的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听者或读者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了文本的形成过程之中——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并非一部原创意义上的作品,而是对史料典籍和民间文学的加工与改编。民国初年的文学评论家解弢在他的《小说话》中已经抓住的原创性的问题,对《三国演义》是否能够被称为“小说”的问题提出过质疑:“《三国演义》旧日颇占势力。吾谓斯书正犯历史小说两大忌:一直演正史,二虚造事实。至其演野史之一部分,乃将他人所记载者,演为白话而已,非自能发明一二事。故其书除文字稍可观外,无一能合乎小说之律。”
“在文学界,笛福和理查逊是最早不从神话、历史、传说或以前文学中取材的伟大作家。就这方面而言,他们不同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这些作家像希腊和罗马作家一样,*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故事情节。后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是他们时代的一个普遍前提:因为自然本质上是完整的、一成不变的,因此它的记录,无论是圣经、传说还是历史,都构成了人类经验的权威曲目。”(《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不过话也要反过来说。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时是不是真的会在意这些“时代错*”细节呢?我想是不会的。这就像我们在京剧舞台上看到汉代的张苍、陈宫穿戴明代的纱帽官衣,唐代的秦琼、单通身着清代的马蹄袖箭衣一样,并不会产生任何的违和感。这倒不是因为中国人太过粗疏,而是因为在戏曲观众或小说读者看来,辞章、名物、制度、服饰、器具这些反应具体时代风貌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可能出现在这个朝代,也可能出现在那个朝代。对于这些具体的、特殊的、偶然的东西的考证复原并不会带来他们想要的“真实感”。“真实感”的来源只能是那些决定历史发展走向的更重要的因素——由文化所赋予的亘古不变的意义和价值:刘备的仁慈,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勇……这些才是历史永恒的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些品格、价值、意义会冒着不同的人的名字,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形象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戏曲观众也好,小说读者也好,在这样一个由世道人心、天理循环支撑起的历史架构中才能够获得一种他们期待的真实感与崇高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超越具体时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所演绎的分分合合的天下大势,不是某一段历史,而是整个的历史、全部的历史。
钱先生所说的“强汉人赋七言歌行”,指的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孟公威等在酒店里高唱的“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与“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两首七言歌行。其实毛宗岗在《三国演义》的“凡例”里已经谈到:“七言律诗起于唐人,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壁,皆伪作七言律诗,殊为识者所笑,必悉依古本削去。”——但书中依然还会留有七言歌行这样唐代才会出现的诗文,足见“时代错*”的问题在《三国演义》中是改不胜改的。
“譬如毛宗岗《古本三国演义》诩能削去‘俗本’之汉人七绝律,而乃强汉人赋七言歌行,徒资笑柄,无异陆机点评苏轼《赤壁赋》、米芾书申涵光《铜雀台怀古诗》、王羲之书苏轼《赤壁赋》、仇英画《红楼梦》故事等话把矣。”
伊恩·瓦特所说的“时代错*”,在中国的戏曲和小说中都是常见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七一)“词章中之时代错*”一节中所罗列的材料,其中钱钟书先生也提到了毛本《三国演义》中的一处疏漏:
“例如,莎士比亚对历史的看法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特洛伊和罗马、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它们任何一个都不是太久远,还不至于与现在截然不同,或者彼此完全不同。在这一点上,莎士比亚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观点。他去世30年后,英语中才首次出现了‘时代错误’这个词。他依然比较认同中世纪的历史概念,根据这种概念,无论在什么年代,时间的巨轮都会制造出同样永恒适用的范例。” (《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E.M.福斯特认为,文学自古以来是‘以价值观描写生活’的,而‘以时间描写生活’则是小说为文学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而就在最近,诺斯罗普·弗莱也将‘时间与西方人的结盟’视为小说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定义性特征。”(《小说的兴起》第一章)
“要定义任何对象的个性,时间是又一个相关却更为外在的基本范畴。洛克所接受的‘个性化原则’就是指存在于空间和时间的某个特定的位置,正如他所写的那样:‘一旦把它从时间和地点的环境中剥离出来,观念就变成了普遍的东西’。因此,只有当时间和地点是具体的,观念才有可能是特定的。同样,只有将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背景中,他们才可能是个性化的人。
可见,在传统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单一化是惯常出现的情况,《三国演义》并非特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伊恩·瓦特认为是因为“希腊和罗马的哲学和文学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即形式或观念是一种终极现实,隐藏在当下世界具体物象后面。这些形式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小说的兴起》第一章)——这一理论,用来解释西方的古典文学作品尚可自圆其说。但生活在中国的罗贯中、毛宗岗们是决然不可能“深受柏拉图的影响”的,在他们而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力量驱动着他们去塑造这些具有普遍性意味的概念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文再做分析。
“从这方面比较一下,关公的形象便显出某种性格上的抽象性,是更适合于概念化,‘脸谱化’的……至于关公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倒是不太关心。因为人们宁可相信,他的内心世界就是像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所规定的那么简单,且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关公即使在最动情的时候,也没有阿喀琉斯那种大段的充满同情和悲悯的道白。”(《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第一章“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盘点正史里的三国与演义小说三国的出入
但实际史书只记载了诸葛亮作为使者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商议联合一事,并未与东吴官吏争论,反而是孙权将此事与众将领商议,东吴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相争不下,孙权本人亦是主战,后周瑜回来主张抗曹,才最终定下联合抗曹一事。
但实际上,这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以及黄河渡口滑州(实际应该是东郡,滑州并非东汉时期地名),除了东岭关是不知名的小地方,其余四处都是沿着黄河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如要去往袁绍处,直接一路往北才是最近路线。
9.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见刘备,讲的是官渡之战中,关羽协助曹操斩杀了袁绍上将颜良、文丑后得知了大哥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于是在许昌带着二位嫂嫂拜别曹操去寻刘备,但曹操避而不见,关羽不辞而别,途经关隘由于没有曹操手谕,守关将领拦阻,关羽便一路过关斩将。
3.演义中的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所为,黄巾起义时刘备因**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尉,后来朝廷有令要取消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刘备在此列。于是该郡督邮前去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拜访,督邮不愿见他,于是刘备就将督邮绑起来鞭打,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最终投奔公孙瓒。
其中,北海太守孔融忙于对付北海猖獗的黄巾;徐州刺史陶谦并未起兵参战;马腾此时在凉州,与董卓为友好关系;北平太守公孙瓒正讨伐青州黄巾;而曹操属陈留太守张邈麾下,上党太守张杨加入袁绍麾下,长沙太守孙坚属袁术麾下,他们并不是作为单独一路诸侯出现。
裴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与小说的故事,差异与影响
但也虚构了许多内容,有些人物和事迹是不符合历史记载的,尤其是诸葛亮更加神化虚化,对曹操、刘备、关羽等人比较片面,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是小说家言,不是真实历史故事,不能等同于历史。不能用三国演义的内容来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反映三国英雄人物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所著,是在《裴注三国志》的基础上,集合了后世的传说、戏文、话本及文学家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内容,经整理再创作形成的。有70%左右的内容取自于《裴注三国志》,并且摘抄了大段原著文字,如《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等。
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多大区别?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是个猥琐**的小人,残暴不仁,丧失人性。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却是称不上好人三国塔防类网页游戏排行,但也没有小说里面写的那么过,只能说,罗贯中将他过度丑化了。而至于最终害董卓与吕布反目的貂蝉,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美人计可能是有的,但吕布与董卓都是不可能为了美色就拔刀相向的“痴情种”,真正导致两人反目的还是利益。
从罗贯中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蜀汉阵营是极度偏爱的,俨然把他们当成了该书的主角,将他们写得过于神勇厉害,如果不是无法篡改历史,他甚至可能会直接改写真正三国历史的结局,让刘备坐上皇位。而为了进一步衬托这些主角的“无私与伟大”,也是为了增加更多的戏剧冲突,增加精彩性,罗贯中也致力于丑化“配角”。最首当其冲的就是董卓,因为他是*倒汉室走向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桃园三结义”表现出来的豪情与义气让它一直都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没有这段感人肺腑的结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是在起义军内部相识的,因为刘备善于结交,又才能出众,张飞和关羽才选择效忠了他。虽然三人算是关系亲厚,但终究“君臣有别”,不可能以结拜为异姓兄弟,这样就*了阶级与辈分,而且关羽其实是比刘备大的。
听到他说要去参军,刘备与张飞瞬间起了兴致,邀请他同坐共饮,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得知他名叫关羽,因为不小心杀了仗势欺人的豪强,江湖流亡,最近听说此处招兵,便来到了这里,准备杀贼救民。三人目标一致,又十分志趣相投,便约定结为兄弟,次日就在附近的桃花园中焚香祭礼,郑重地举行了结拜仪式,立下了同富贵、同患难、同生共死的誓言。
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身边突然走过来了一个身高八尺,相貌威武的大汉,用洪亮的声音询问他:“大丈夫应当保家卫国,为何要在这里叹气呢?”刘备看此人气度不凡,便询问了其姓名,才知道他姓张名飞字翼德,乃是卖酒的屠夫,喜欢结交朋友,也有着济世救民之心。听完他的介绍,刘备也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叹气是恨自身没有救民之能。两人都是喜欢结交英豪之人,又有着共同的理想,当即一拍即合,决定去酒楼喝酒商议大事。两人刚到店中坐下,店门口就来了一个推车的九尺大汉,进门就嚷嚷着让酒保倒酒,还催促他动作快些,不要耽误自己去投军。
《三国演义》和历史出入有多大?不是正史,为何还广受推崇?
专题: 小说讲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下小说 写三国演义小说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之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