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版本画像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它以三国时期(即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与英雄事迹。《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其丰*的历史底蕴,也因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广受读者喜爱。以下是几个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画像:

1. 明代初版《三国演义》:这是罗贯中原著的版本,风格较为古朴,内容较为原始,但奠定了《三国演义》的基本框架和人物形象。

2. 《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后期至清初的版本,这个版本在罗贯中的作品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增删和改编,使得故事更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 《精编三国志》:这是清代的版本,版本间人物形象的描绘更加细致,情节也有所调整,使得故事更加丰*和生动。

4. 现代版《三国演义》: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现代出版的《三国演义》往往采用更加清晰的字体和更加精美的插图,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作品。

5. 影视作品:《三国演义》也被改编成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如由1990年代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同名电视剧,这些作品通过现代的视觉和叙事手法,给观众呈现了《三国演义》故事的不同面貌。

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读者需求。无论是阅读原著还是观看改编作品,都能让人深入感受到《三国演义》的魅力。

中国连环画史上最经典的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封面赏析(60册全)

《三国演义》连环画新、老版的一些比较(二)

三国演义小说版本画像

我现在手头上一共收集到五册老版书,其中只有《铁笼山》的新老版书是基本完全一样的,其他4册书的新老版本书就有多了或少了一些画页的现象。《赤壁大战》老版书比79版书多了一画页,就是最后一页,第111页,脚本文字加在79版的第110页上(见下图)。

绘画版《三国演义》,网友:教材应采用此画法,让毒教材无机可乘

公元 263 年,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战争,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一款平面单机三国游戏,蜀汉灭亡。姜维得知后,假意投降曹魏将领钟会,想利用钟会复国。然而,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准备背叛曹魏,但最终事情败露,被曹魏士兵杀害。姜维也在乱军中被杀,享年六十二岁。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两人序文;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字刊本。白口,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字。封面上栏刻“声山别集”,下栏右上刻“古本三国志”(占五分之一位置),左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大字二行(“种”字下有阴文朱印“天香书屋”一枚)。首李渔序,次总目,次绣像,次读法。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总目与正文板心均刻书名。第93、97、109、119回首叶板心下刻“醉耕堂”。北京图书馆藏。(醉耕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精图百二十叶,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字样。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批总评。首秃子(李贽)序、缪尊素序、无名氏序、读三国史答问、宗寮姓氏、目录。合二则为一回,并取前后二则标题作每回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蓬左文库均有藏。(吴观明本)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闽书林双*堂余象斗刊本。题“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书坊仰止余象乌批评”,“书林文台余象斗绣梓”。上评中图下文。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稍异旧本的是,此书增加批评及诗。所评者为事实,不涉文字;诗为周静轩作。日本建仁寺两足院藏一至八和十九、二十卷,英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七、八两卷,*斯图加特市符腾堡州立图书馆藏九、十两卷,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十一、十二两卷,英伦敦博物院藏十九、二十两卷。(余象斗本)

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万卷楼周曰校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有庸愚子序,修髯子引(无章)。封面上方有周曰校识语。精图,二百四十叶,左右有题句,记绘刻人姓名曰“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刻”。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藏覆本,插图无刻工姓名。(周曰校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明嘉靖元年(1522)序刊大字本。黑口,无图。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兰州均有藏。日本文求堂主人藏残本,缺第一本;日本****藏残本,存七、八两卷。[⑤](嘉靖本)

从小川博士的论述引申开去,我们不禁要问:在嘉靖本出现以后至毛本成书之前的阶段,除关索故事外,内容上就不存在差别了吗?还有没有比内容差异更显著的差别吗?看来,了解嘉靖本以后至毛本以前诸本的基本情况,探索其在各阶段的演变,是件必不可少且相当重要的工作。

那么,是不是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这许多不同的传本中,足使我们注意的很少,因其本文与罗氏此作第一次刊本的原本并无多大的差别,至多只有几个字的不同网页游戏的flash插件,或不关重要的一二句东西的增删而已……此可见这许多刊本必定是都出于一个来源,都是以嘉靖本为底本的。其与嘉靖本大不相同的地方,大都仅在表面上及不关紧要处,而不在正文[②]。”即嘉靖本以后的诸本,皆源于嘉靖本,只不过面目有所不同,而内容一无差别。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的小川环树博士便明确指出:“在毛宗岗成书以前的阶段,插入过嘉靖本中未出现的关羽三子关索的故事。关于关索的故事,也存在并流传过不同形式的异本[③]。”

郑振铎先生在1929年发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①]一文,认为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罗贯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后来的诸本皆源于此本。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学术界几乎已成定论,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研讨的。嘉靖本的一条注释就有力地说明在此本之前确曾存在一种或数种版本。嘉靖本第12卷第九则《张永年反难扬修》写了这样一件事:刘璋的说客张松谓《孟*新书》乃战国无名氏所作。曹操闻知,不禁诧异:“莫非古人与吾暗合欤?”遂下令“扯碎其书烧之”。紧跟着这段正文的下面还有一条注释:“柴世宗时方刊板。旧本‘书’作‘板’,差矣”。显然,嘉靖本之前,尚存在过一种或数种“旧本”,且旧本的文字与嘉靖本并不完全相同,否则,就不会有“旧本‘书’作‘板’”的话了。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称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测,以为在嘉靖本之前,还刊刻过更早的弘治本。不过,从现存的资料看,并不见弘治本的称呼;况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则明后期涌现的大量刊本理应把它作为翻刻的祖本,但事实并非如此。

瀚大黎众|经济版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连环画《三国演义》1-60册合集

《三国演义》(连环画收藏本共60册)是《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套书,《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起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的材料。

瀚大黎众|人美版连环画《三国演义》1-60回合集|全册链接欣赏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女   三国演义小说锋   小说巜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