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是真的么

0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名著,它是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段历史为背景,通过对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和人物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虽然作品在某些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虚构,但它仍基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以及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因此,《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其中包含了真实历史的影子,是中国文学与历史结合的典范之作。

《三国演义》都是瞎编?《三国志》才让人越看越迷糊!

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作为一个喜欢三国的读者,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三国志》就真比《三国演义》要接近历史真实么?既然 《三国演义》这么“真”,为啥没能带火三国,反而是等《三国演义》成书了,三国故事才开始变成家喻户晓的经典?

《三国演义》真伪揭秘:三大历史误区的文学演绎与现实真相

三国演义小说是真的么

除了这三大错误之外,《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虚构的桥段,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还有单刀赴会等等。虽然小说允许一定的虚构,但很多人却把《三国演义》当成了历史来看,结果闹出了不少笑话。直到后来读了《三国志》网页游戏显示重新连接端口,才对真正的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以,在这儿也给大家推荐一下《三国志》,别让《三国演义》给咱们带偏了。毕竟,了解真相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哦~

第三呀,咱们得聊聊周瑜的形象。小说里把周瑜塑造成个心胸狭窄、气量小的角色,被诸葛亮气得吐血身亡,临终还念叨“既生瑜何生亮?”这简直是把周瑜黑出了新高度,也让周瑜背了几百年的“黑锅”。但咱们的历史里,周瑜其实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能力和智谋跟诸葛亮有一拼。《三国志》里还记载了周瑜和孙策一起干大事,为孙策筹钱粮,还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孙策住。这样的周瑜,怎么可能是心胸狭窄呢?至于赤壁之战,那可是周瑜一手策划的,诸葛亮虽然也贡献了不少,但和周瑜比起来,那可差远了。实际上,周瑜是在行军途中因病去世,才36岁呢,跟诸葛亮可没关系。

《三国演义》真相大揭秘!曝光小说中的虚构历史!

例如,长坂坡一战中,糜夫人和关羽并未被曹操擒获,而且此后也没有相关记载。但是,刘备的子女却被曹操俘虏,传闻称刘备的几个女儿和妾室在曹操的照顾下过得很好,并找到了好人家嫁出去。这些情节的加入,使得小说更加瑰丽而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样的,赵云的七进七出也是小说家罗贯中的创作,实际上赵云护送家小撤退的过程非常平静。赤壁之战中,几乎全部是东吴周瑜的计策,与诸葛亮关系不大。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等也都是虚构的情节。《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草船借箭的战例,实际上这场战役是由孙坚和孙权父子发起的,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中。

正说三国1、《三国演义》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重塑造的忠义形象。关羽温酒斩华雄、义释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曲折生动,家喻户晓,使得关老爷的形象十分高大。可惜,这些都是虚构的。甚至连家喻户晓的“桃园三结义”,在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关羽比刘备的年龄大,如果真结义了,他应该是大哥。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根本区别,是文种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作用。《三国志》是史书,追求历史真实,是不能虚构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根据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可以虚构的,既可以张冠李戴,也可以无中生有。所以,《三国演义》比起《三国志》来,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文学作品中的人和事,都当成是真的。

三分虚幻、七分真实:三国演义作者的史学水准其实远超常人想象

这段内容并非是作者自己胡乱编造。首先是盐井和银矿,汉书地理志里就记载连然县有盐官,华阳国志南中志也记载南广县和青蛉县有盐官,到明清时期盐税是云南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清朝的滇南盐法图里有“古滇九井”的说法,而续汉书郡国志里则记载南中的律高、贲古、双柏、朱提四县都有银矿。关于巫鬼习俗,宋史蛮夷传里记载了大云南蛮和小云南蛮的鬼神信仰,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至今在贵州方言里还有“药鬼”的说法,刚好和演义里的说法一致。

此外还有许多人从刘备的信件里挖到了关羽和乐进曾在青泥一带苦战的事,由于这件事无论关羽传还是乐进传都毫无记载,所以知名度不高而且也不清楚详细情形。然而演义里并没有将其漏掉,而是在刘备入蜀的部分里提到诸将防守荆州的分工安排时,把关羽放在青泥隘口挡住襄阳的部队。

却说汉中王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御东川。遂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庭,又置馆舍,自成都至白水,共建四百余处馆舍亭邮。广积粮草。多造军器,以图进取中原。细作人探听得曹操结连东吴,欲取荆州,即飞报入蜀。汉中王忙请孔明商议。孔明曰:“某已料曹操必有此谋;然吴中谋士极多,必教操令曹仁先兴兵矣。”汉中王曰:“依此如之奈何?”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诰与云长,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敌军胆寒,自然瓦解矣。”汉中王大喜,即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

与之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三国志里有“曹仁讨关羽,屯樊城”的语句,又写了“羽率众攻曹仁於樊”的事,使得许多人在襄樊战役到底是关羽先动的手还是曹仁先动的手的问题上无休止地争吵。而演义里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相当巧妙,称孙权派诸葛瑾向关羽求亲反被其侮辱,于是接受步骘的建议派使者请曹操让曹仁攻打荆州,自己再从背后袭击,曹操接受了这一提案并让满宠协助曹仁攻取荆州,诸葛亮知道后就建议刘备让关羽先发制人拿下樊城,瓦解其攻势。演义里的情节可以说完美兼顾到了两种相冲突的记载。

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陈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明朝学者谢肇淛曾经批评过以三国演义为首的一些历史小说,称“惟《三国演义》与《钱唐记》、《宣和遗事》、《杨六郎》等书,俚而无味矣。何者?事太实则近腐,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认为其过于依凭史实而缺少加工,读起来没意思。而同一时期的胡应麟又批评演义没有完全遵照史料,认为其情节失实。所以三国演义到底是太真还是太假,从古至今争论了几百年也没争出个答案来。

现存时间最早的嘉靖本的刻本质量其实是毛本之外最高的,而罗贯中最初完成的版本未必是戏曲平话民间传说的合集。嘉靖本上刊刻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以至于有人认为罗贯中其实是写了个史料汇编,不过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三国演义里有这么多来自史书原文的内容。

学界现在大体上认为这三十多个版本可以划分成“演义”和“志传”两个体系,彼此之间差距很大,可能演变自不同内容。而演义体系里最早的嘉靖本和志传体系里最早的叶逢春本都不包含关索的故事,花关索传成书于成化年间,比嘉靖本及叶逢春本都要早,而最后的毛本则有关索出场,一般认为是书商或者说书人为了观众的喜爱将一些民间故事加了进来。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在东汉就已经成熟更何况明朝末年,而且明朝离三国时期特别遥远,权威性也不高。在成熟的造纸术的推动下当时已经有了很多三国史料记载,不像以前要把文字写在兽骨、龟壳、青铜器或者竹简上,非常不方便,记载的东西非常有限,就拿《左传》来说,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作者自己想的,人们连作者的名字都不确定只是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恐怕里面的史实都不见得有《三国演义》多,但是人们仍然把它当做史书来参考,其实这也是当时史料记载偏少的无奈。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你看的可能是一本假《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关羽的坐骑应该是赤兔马了,但是这三匹马的颜色不对啊,刘备的白马也就是的卢马,三将军的是乌骓马,而另一匹马却是黄膘专题: 小说老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传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