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把小说当历史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小说之一,由罗贯中编著,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大约一百年间,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这部小说虽然基于历史背景,但并非完全忠于历史事实,而是一种文学创作,融合了大量民间传说、史学家的观点以及作者的想象和改编。

《三国演义》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它往往通过戏剧化的手段和夸张的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忠诚、智慧等价值观的探讨。

然而,由于《三国演义》并非历史教科书,其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在某些细节上与历史记载存在差异。例如,对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的描述,有时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性,会有一定程度的虚构或改编。因此,将其视为历史书籍可能会产生误导,它更适合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和欣赏,同时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应该参考更多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成果来获得更准确的历史知识。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在保持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文学化的手法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简单地说一下,在真实的历史中,关羽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就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政治游戏不是草莽江湖的玩法,这种事情不允许发生;单刀赴会这种事情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刘备,因为大家搞过商业谈判就知道,一些生死攸关的谈判往往需要老板亲自出马;温酒斩华雄也不是关羽干的,而是孙坚干的,华雄也没有书中那么能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关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忠义、能力出众的人。

比如快玩游戏盒子游戏解压失败,关于书中的忠义担当关羽,书中就有“斩将报恩、挂印寻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经典桥段,这些桥段大家觉得有违和感吗?你只会越读越觉得关羽这个人无愧于“忠义无双”的评价。

三国演义把小说当历史

上述便是《三国演义》第一个伟大之处——作品的文化内涵极其精妙和成功,它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很多人物形象描绘得过于逼真、生动,进而衍生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情节和桥段,其精彩之处让人会不由自主地去忽视其背后的真实性,这是最高级的以假乱真。

大家永远要记住,一部小说能够塑造和刻画出几个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这便是最为不凡的地方。在中国文化体系之中,诸葛亮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和智慧化身,关公则担起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义的旗帜,这和他们自身的卓越能力、光辉人格分不开,但《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载体小说也同样分不开。

历史上,我们一提到儒家思想就会想到孔子,一提起道家学派就会想起老子,一说到千古一帝就会想到秦始皇……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光芒万丈、永垂不朽的人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旗帜。诸葛亮和关羽也是如此。

实事求是地讲,诸葛亮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自然被一定程度抬高了。但是,就其享万世之名这一点来讲,他们确实实至名归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人如果自身不过硬,是经不起历史的各种吹捧的,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符号,其形象鲜明、能力出众、功绩伟大、故事曲折、寓意积极……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忠义无双、孔明多智近妖、刘备仁义盖世、曹操奸诈多疑、张飞勇猛无敌、黄忠老当益壮、赵云七进七出……这些脸谱化的印象早就变成了稳定的文化符号刻在大家的传统意识里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关于武将文臣、明君贤臣的童话。

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太成功了,导致三国历史的解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多情节和观念已经在广大读者心中先入为主且根深蒂固了。但作为一个历史创作者,尽可能客观严谨地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是义不容辞的。

总之,《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著作,虽然是经过编写和修改的小说,但其对于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仍然有很高的观赏和应用价值。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抱着适度甄别的态度对其所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评估和分析,避免因过分依赖其所提供的叙述而造成错误的结论。

此外,尽管《三国演义》中存在的一些史实缺乏准确性和可信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实用价值。在进行研究和探讨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战争策略和政治活动等方面时,借助《三国演义》的相关描叙和元素,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人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然而,作为一部小说,它的叙述方式和叙事手法恰恰是其最大的特色。《三国演义》中那些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虽然并不直接对应历史的确切事实,但却在各种历史束缚之外绘出了一幅清晰而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小说的人物、战争和戏剧等元素,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面貌。

从传世版本的《三国演义》来讲,它是基于《三国志》三十卷本的基础上,再加上大量的后人通过口口相传、修补和编写而成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造纸术在东汉就已经成熟更何况明朝末年,而且明朝离三国时期特别遥远,权威性也不高。在成熟的造纸术的推动下当时已经有了很多三国史料记载,不像以前要把文字写在兽骨、龟壳、青铜器或者竹简上,非常不方便,记载的东西非常有限,就拿《左传》来说,里面有很多东西都是作者自己想的,人们连作者的名字都不确定只是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恐怕里面的史实都不见得有《三国演义》多,但是人们仍然把它当做史书来参考,其实这也是当时史料记载偏少的无奈。

说了这么多为何《三国演义》不是史书呢?抛开其真实性,时代原因也很重要,明末清初时期,八股取士在严厉的社会环境下罗贯中所要描绘的只是忠君报国理念,而并非叙述史实,所以对于篡位的曹魏政权当然不会推崇。说到这里要说一下了其实刘备称帝并非虚伪,只是当时汉朝已经被魏国所取代,他如果继续做汉中王那他做的可就是魏国的汉中王了,以他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像曹魏势力低头的,所以用称帝来表达自己和曹魏势不两立的决心与态度,国号也叫大汉,蜀国、蜀汉、季汉都是后人对它的称呼。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再比如,陈宫本来是个屡次背叛主人的人,小说却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之士,而且足智多谋,可事实上的陈宫是“有谋而迟”,也就是有谋略,但是不够灵活,缺乏机变的能力。如果有人在无意间把他当作榜样了,那可真就是犯糊涂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然而,我们不能将这部小说视为真正的历史书籍。

《三国演义》真相大揭秘!曝光小说中的虚构历史!

我们应该在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注意区分历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区别。最后,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历史和文学艺术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历史为文学提供了无数的题材和素材,文学也为历史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想象。我们应该欣赏、尊重和理解这种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与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杨家将》是小说,不能当历史看!

再说一个,咱平时看的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他是北汉降将杨业)是被潘仁美(潘美)给害死的。实际上是纯扯淡,潘美是杨业的上司,在北宋建立的功业比杨业要大得多,没必要去搞掉一个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人,真正害死杨业的人是监军王侁!

《三国演义》和历史出入有多大?不是正史,为何还广受推崇?

吕布也没有认丁原董卓为父,他跟董卓也只是说说而已,就和酒场上喝多了认一个兄弟是一个意思,真正历史上的刘备,也性如烈火,跟小说中的张飞有些类似,小说里面的的鞭打督邮呢就是刘备干的,而不是张飞,温酒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给关于刮骨疗毒的也不是华佗,应为那个时候华佗应已经死了,

《三国演义》真的是篡改历史吗

在北宋苏东坡的记述里,小孩听说书人说三国故事,当时叫“说三分”,他们听见曹操败就高兴,听见刘备胜就大喜。苏东坡说,当时妇孺百姓都认为曹操是奸,刘、关、张和诸葛亮是忠。注意,这个记述特别强调的是小孩和妇孺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苏东坡自己写《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依旧是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比如王勃的诗“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只是感慨曹操曾经风光一度,但如今台上只剩白头歌女。杜甫还夸过一个姓曹的人是:“将军魏武之子孙”。显然是把曹操看作有面子的英雄。

弄清楚了《三国演义》跟史书《三国志》的这两点重要差别,你可能就会想,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苹果怎么删除网页游戏记录,明明是曹魏灭掉了蜀国,刘备功败垂成,历史过了1000年,曹操和刘备的公众形象,怎么会发生逆转呢?大人物的谋略又怎么变成了小市民的生活呢?

还有,在《三国志》里,杨修是死于太子争位的问题,他是曹植最得力的竞选支持者,在曹操最终选择长子曹丕为太子后,就需要削弱曹植一系的势力,避免两个儿子因势均力敌而发生内讧。杨修之死完全是曹操的政治安排。但《三国演义》里的“杨修之死”,完全是一个曹操嫉贤妒能的故事。

比如故事开篇,史书上有一段是袁绍、刘表联盟与孙坚,两派势力之间的战争,其实是政治竞争和远交近攻策略的体现。到了《三国演义》则降维改为虚构的大家抢玉玺,因为争夺玉玺而形成联合和战斗,而具体抢法简直类似小贩抢生意。

三国演义是以史写史的代表作之一

我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对中国文学史填补的一个空白。

我们总是在说,“历史总是相似的”,就没有人想过,有些历史是人把它给写相似了。例如:《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说的是真实的诸葛亮与刘备对话,然而稍微谐音一下,就会变成《笼中对》,这就由茅庐中深入交谈变成在牢笼中深入交谈了。作者巧妙地讲述了洪承畴是如何投降皇太极的,就像诸葛亮跟着刘备走了一样。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轻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看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