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在小说中,“灭东吴”的故事主要是指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国鼎立”局面中,蜀汉丞相诸葛亮在蜀汉末年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最终导致东吴国力削弱直至灭亡的虚构情节,特别是“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等情节,都与“灭东吴”这一主题相关。
实际上,在历史真实中,并无三国时期蜀汉灭亡东吴的记载。东吴在三国时期曾与蜀汉和曹魏对峙,最终在266年西晋建立后逐渐被灭。这一过程主要涉及晋武帝司马炎对东吴统治者的逐渐施压和战略包围,最终在280年,晋军大举进攻,东吴正式灭亡。
在《三国演义》中,这种情节被高度艺术化和浪漫化,以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文学性,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忠诚、智慧和英雄主义的赞颂。
第十二回 武帝决意定江南 晋军六路灭东吴
张悌沉默了一会,然后默然道:“吴国即将灭亡,军中上下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我担心一旦晋军到了此地,我军将士必然恐慌惊惧,哪里还能前去阻拦。如果现在渡江还能和江北之敌来一场决战,如果战败,你我都为国而死,死而无憾。如果侥幸得胜,击退北面之敌后我军士气必然高涨,到时再乘胜逆江而上迎战晋国水军,必能大获全胜。若是依了你的意见,就怕敌人水军还没来,我们将士就早已逃得不知所踪。在这坐等敌军到来,然后君臣不战投降,没有一人为国赴死,这是最大的耻辱!”。
张悌率大军行至牛渚矶(即今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采石矶)准备渡江时,丹杨太守沈莹劝道:“晋国在巴蜀打造水军多年,而我上游诸军这些年武备松懈,战斗力堪忧,加上原有名将都已故去,现在都是一帮年少之人担当重任。面对来势汹汹蓄谋已久的晋军,这些人恐将难以抵挡。晋国水军若要进攻建邺则必经此地,我们应当集中兵力守卫牛渚,待敌军抵达后与之奋力一战。若有幸得胜,则江东自然安全,如果战败,还可退守建邺。如果我们此时渡江去江北作战,一旦失败则大势去矣”。
小说三国演义谁灭东吴
司马炎这次能坚持己见,坚决将灭吴之战进行到底还是值得表扬的,后来孙皓投降后贾充非常惭愧,又害怕司马炎怪罪自己37手游游戏平台盒子,于是亲自到宫里向司马炎谢罪。司马炎只是安抚一番,没有任何惩罚。宠臣就是宠臣,换一个人那就是动摇军心,十个脑袋也保不住。
贾充的奏疏刚递上去,其同党荀勖的奏疏也跟着摆在了司马炎的案头,内容和贾充完全一致。不过司马炎倒是很清醒,回复道:“这次出兵是我的意见,张华只是和我意见相同罢了”。后来杜预得知贾充和荀勖劝司马炎撤军,担心司马炎改变主意,赶紧也写了表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洛阳,不过就在使者还在途中拼命赶路时,孙皓已经带着百官出城投降了。进展就是这么快。
贾充在由襄阳移驻项城的途中突然给司马炎上了一份奏疏:“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宜召诸军,以为后图。虽腰斩张华,不足以谢天下”(《晋书.贾充传》)。贾充的意思是,东吴那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就被彻底平定,现在马上就要进入夏季,南方地区炎热潮湿,军中必然会发生瘟疫。与其日后损失惨重,不如现在就把各路大军都及时撤回,以后再作打算。那位一直鼓吹出兵的张华,就算被腰斩也不足以谢天下。
如此安排,是因为司马炎并没有料到荆州竟然这么轻易就被拿下,原以为西线会纠缠很久,待彻底解决西线吴军之后再由杜预统一指挥,率领王濬、胡奋、王戎等人合力进攻建邺。没想到东吴那么不禁打,简直不堪一击,远没有司马炎在战前想象的那么强大,这让司马炎信心大增。现在看来,无须他人协助,仅靠王濬水军便已能解决建邺,所以杜预、王戎、胡奋三人就被留下打扫战场,巩固战果。
二月乙亥日,晋武帝司马炎根据战况调整了部分部署,下诏命王濬、唐彬按计划进攻建邺,杜预、胡奋、王戎三路大军则负责清剿荆州及以南东吴各郡县,安抚当地百姓,同时命三人各分出一部分兵马给王濬,随王濬进攻建邺。王濬也由原先受杜预指挥,改为受第二路主帅王浑调度。同时司马炎为表彰王濬,还特意下诏升王濬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至于吴军布设在江中的那些铁锥,王濬仅用了几十个木筏就搞定了。这些木筏为正方形,边长约百余步,木筏上摆放有扎好的草人,草人全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器,远远望去如同晋军一样。王濬在每艘木筏上安排了数名水性极好的士兵来操纵木筏,这些士兵驾驶木筏走在船队的最前面。铁锥遇木筏后全都扎在木筏上被木筏带走,王濬的大部队顺利通过。“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晋书.杜预传》)。
王濬命人用粗大的树木做了数枚巨型火把,高十余丈,直径有数十围(大概数米),中间掏空灌上麻油,立在船头位置,遇到铁索时就点燃麻油将铁索融化。“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晋书.杜预传》)。
江陵守将、东吴江陵都督伍延一边写信给杜预称要投降,一边仍在城墙四周增加守军,加强防备。杜预看出伍延无意投降,于是下令强攻。已成孤城的江陵内外无援,将士无心死战,城池很快就被晋军攻破。拿下江陵后杜预令旗一挥继续南下,如秋风扫落叶般很快平定了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俘虏了大小都督、监军共十四员东吴大将,牙门将和各地郡守更是超过一百二十余人。
管定、周旨等人秘密渡江之后按照杜预指示,在乐乡城外的巴山上四处纵火、广树旌旗,让吴军误以为晋军要大举进攻。东吴乐乡都督孙歆大为震恐,在写给荆州都督伍延的信中形容道:“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晋书.杜预传》),从北方来的各路晋军就像飞一样渡过了长江。
第五路杜预自襄阳南下后很快抵达江陵,鉴于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为避免较大伤亡,杜预困住江陵城围而不打的同时,派参军樊显、尹林、邓圭以及襄阳太守周奇等人沿江扫清东吴各城。随后又派牙门将管定、周旨、伍巢等人率八百精锐夜渡长江,偷袭不远处长江南岸的乐乡城(今湖北荆州市松滋境内)。
三国演义10:魏蜀吴是如何归晋的?
单凭曹芳一个小孩子,如何斗得过老奸巨猾、鹰视狼顾的司马懿呢?而曹叡留下来的那些辅佐曹芳的大臣们,根本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后来,司马懿瞅准机会发动了一场政变,把这个已经腐朽孱弱的曹魏家族一锅端了。他自己把持了朝政大权,和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一起控制了曹魏的天下。等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上来之后,他就彻底废掉了魏,建立了晋,称帝。从此魏就彻底覆灭了。
可惜曹叡又死了,第四代掌门人叫做曹芳,此时还是一个孩子。曹家不仅文治武功一代不如一代,寿命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此时司马家族的掌门人竟然还是司马懿。此时的司马懿简直就是一个大魔王,都快成精了。他忍了这么长的时间,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又有这么多爪牙,在朝野内外特别有威望,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经验。
司马懿并没有在曹叡在位的时候趁机造反。《三国演义》里的曹叡虽然比较喜欢大兴土木,有一点荒淫无道,但很会搞权术,被人称为是跟汉武帝有些相似的君主。他虽然有点喜欢奢侈享受,但毕竟是个心智成熟、很会操控权势的皇帝,所以曹叡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依然不敢怎么样,特别的听话,特别的乖。不仅如此,曹叡还曾经担心司马懿造反,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也不敢反抗,只能悄悄地待在家里休养生息,准备等待机会反扑。
曹丕死的时候比较年轻,曹魏换上了第三代掌门人叫做曹叡(音瑞),就是曹丕的儿子,这个时候司马家族的掌门人竟然还是司马懿。曹叡跟司马懿比起来就不太行了。曹叡不仅比不上爸爸曹丕,更比不上爷爷曹操,曹家的基因是一代不如一代。
曹操死后,曹魏换成了第二代掌门人,叫做曹丕三国战记3单机游戏下载,而此时司马家族的掌门人还是司马懿。没错,司马懿还活着。曹丕活着的时候,司马家族不敢兴风作浪。因为曹丕虽然说文采武略比不上爸爸曹操,但是依然是一代雄主,司马懿在他手下还是乖乖的,但是曹丕又死了。
当别人看不到这个有利时机的时候,是蒯良独具慧眼,看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就可以得到江东,永远解除威胁荆州的后患,从而间接的改变三国的历史。
正因为孙坚本人过于强大,从而导致此时的东吴后备力量暂时不足,没有可以抵抗荆州集团的充足实力。如果此时进攻东吴,真的是天赐良机。
在那个年代里,作战之前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所以刘表截杀孙坚,是奉了盟主袁绍的命令,但是孙坚进攻刘表,纯粹是为了报私仇,在人心上站不住脚。如果此时进攻东吴,可谓是用正义打败邪恶。
只是,刘表目光短浅,根本就不听蒯良的劝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蒯良确实是一个“小人物”,尽管他的计策非常完美,但奈何最终做决定的并不是他。
要知道,刘表虽然拥有荆州,但时刻也面临着江东的威胁,如果刘表此时趁机灭了东吴,得到了江东,不仅三国时期的东吴将不复存在,说不定也就没有曹操或者刘备什么事情了。
却说蒯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速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
而且,远在东吴老家的那些人,也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得知孙坚的死讯,所以群龙无首的状态,对荆州非常有利,而对东吴则是非常不利的。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所谓的大人物,那么就会有所谓的小人物。尽管今天虫子天下给大家所说的这个人,可能在历史上不是什么真正的小人物,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却真的就是一个“小人物”。
专题: 三国演义完小说 仿三国演义小说 讲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好句
下一篇套用三国演义套路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