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三国题材著述
③参见拙文《理智与情感的巨大冲突――〈关云长义释曹操〉赏析》,原载《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第4期,先后收入拙著《三国漫谈》(巴蜀书社1995年2月第1版)、《三国漫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①《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刘桢传》注引《文士传》曰:“特为诸公子所亲爱。其后太子(指曹丕)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乃收桢,减死输作。”《世说新语》注引《文士传》曰:“桢性辩捷,所问应声而答。坐平视甄夫人,配输作部,使磨石。武帝至尚方观作者,见桢匡坐正色磨石。……帝顾左右大笑phpmysql网页游戏源码,即日赦之。”
其四,蒲松龄的三国题材著述,有的是以虚构为主的文学创作(3篇小说和1套俚曲),有的是咏怀言志的作品(2首诗),有的则是侧重应用的文字(4篇文),功用原本不一,水准也参差不齐。然而,作为一位声望日隆的杰出作家,这些著述不仅传播了三国文化④,而且丰富了三国文化。这一点,乃是蒲松龄对于中国文化的又一贡献。(沈伯俊)
三国演义题材写小说资料
其二,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随着《三国演义》的日益普及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加上各种文艺样式的移植、改编和再创作,“尊刘贬曹”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对刘蜀集团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肯定和颂扬,对曹操的贬斥和批判,在清初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对关羽的尊崇尤为突出,不仅庙宇遍布天下,而且成为老百姓最熟悉、最信奉的神祗,形成一种独特的“关公文化”现象。
蒲松龄在《快曲》中将曹操的结局写得如此可悲可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究竟是出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蒲松龄大致同时的毛宗岗,在其评改的《三国演义》中强化了“尊刘贬曹”的色彩,在《读三国志法》中称曹操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其父毛纶,不仅主持对《三国演义》的评改,而且曾“拟作雪恨传奇数种,总名之曰《补天石》”,其中一种是《丞相亮灭魏班师》,显然也是以主观情志改铸历史的泄愤之作。对于毛氏父子的言行,有学者认为意在反清复明。与毛氏父子相比,蒲松龄对曹操的嘲骂更加强烈,是否也出自反清复明的思想呢?我认为,生当明末清初的毛氏父子,对于入主中原不久,在征服全国的过程中大肆屠戮的满清统治者有所抵触和不满是很自然的;但要说他们的言行都是出自反清复明的动机,则缺乏根据。实际上,他们的“尊刘贬曹”,主要是继承了数百年来普遍的社会心理,其中既有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分,也有广大民众对忠奸、正邪、善恶的评判和选择。同样,从蒲松龄一生的经历和全部作品来看,其思想的主导因素乃是儒家的民本思想,看不出多少反清复明的意识,他对曹操的嘲骂,也只是民间“贬曹”意识的一种鲜明表现而已。
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理想的楷模,诸葛亮一生可歌可咏之处甚多,作者别具只眼,单就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落笔。开头四句,以形象的比喻,说诸葛亮坚持北伐,“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蜀汉的命运。继后六句,说诸葛亮原本可以清闲自在地隐逸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不是不明时势,而是要报答三顾之恩,这是唐宋以来许多士大夫的共同看法。以下四句,前两句称颂诸葛亮“白手定三分”的赫赫功业,后两句则叹息他病逝五丈原的命运悲剧,对照十分鲜明。最后八句,剖析了诸葛亮大功难成的原因:一是天时已去,二是后继无人。全诗纡徐委曲,感慨深沉,颇为动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蒲松龄并不以诗著名。这两首诗,思想上并无特出之处,艺术上却各有特色,在其全部诗作中堪称优秀之作。
怒河堤欲决,大捷不能堙。冬寒地欲坼,烈火不能温。诸葛隐南阳,抱膝掩柴门。有桑八百株,有田足耕耘。岂不谙时势?难酬三顾恩。蜀中无寸土,白手定三分。秋风五丈原,千载泪沾巾。不必泪沾巾,存亡固有因。天将灭炎火,昭烈无后人。此乐不思蜀,哀哉无道昏!武侯即长生,安能为大君!
诗中对刘关张形象的描写,大处着墨,颇具神韵:刘备的“朱旗卓地拔刀起”,关羽的“摧斩猛将如缚豚”,张飞的“叱废千人声霹雳”,均虎虎有生气,而又各具特色。“楼桑刑马血盈樽”一句,纯由《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情节而来。作者热情讴歌了刘关张“君臣而兼兄弟”的关系,赞颂了他们至死不渝的情谊,誉之为“义气耿耿光乾坤”,而对那些“二心臣子胞兄弟”则予以鞭笞。全诗感情强烈,气势飞动,笔墨酣畅,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看《三国演义》,学习写小说技巧,看了直接上手!
用日式小说的腔调写《三国演义》会是什么效果?试着写了3个情节
你呀,怎么经常说一些“无论怎样都不行”这样的话呢?要战胜自己,也是很困难的吧。人活着,总要戴上面具,试着听取别人的意见哦。不团结好大家是不行的。还要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才对。片面的、不听劝告的,都是不对的。
盘点九部以三国为背景的作品,还是马伯庸《三国机密》更具影响力
马伯庸自从写三国悬疑小说上瘾后,又写了一部更加烧脑的三国题材《三国机密》,在这部作品中,马伯庸竟将主人公塑造成为汉献帝,当然在故事中,真正的汉献帝已经死了,而他的兄弟刘平,当然是与汉献帝长的一模一样悄然登场,在一系列对曹操,曹丕的角力中险象环生,并且最终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这个故事再次验证马伯庸的文笔还有不可多得的脑回路。
《三国演义》:史诗般的历史巨著,探索人性与智慧的传世之作
总的来说,重新阅读《三国演义》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部作品,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代中国历史的壮丽和瑰丽,还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智慧的重要性。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我相信《三国演义》会一直被后人所传颂,并带给更多人们关于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最后,我被《三国演义》中复杂的剧情所折服。这部作品将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人际关系等丰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小说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人沉浸其中。同时,作品中充斥着各种反转、计谋和意外情节,让人屡屡惊叹于作者的智慧和创造力。
推荐几部三国题材的历史类网文神作,每一本都堪称经典
兄弟几个群穿三国,各有分工;前期科技和组织构造有些想当然的快,可能也是为了给后期留些时间,如果较真合理性的话,容易在这段儿弃书;用掠夺来当童子军的成年礼和给士兵大比例分成战利品来培训公民的野性和用成本预算和类似股份制公司来治理国家有点意思。
本书作为萌娘系小说,坚决贯彻其特点,各女主极具特色、各有特色,也就是有夸张的性格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写保证书的卞喜、戴高帽子的陈宫、腹黑女诸葛亮等等,总之,每一个女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夸张的性格特点,这也为作者起绰号提供了基石。此外,利用这些夸张的性格,作者对情节的安排也是别出心裁,很有意思,将很多不可能化为可能。
不容错过的三国历史文(上)
概括评价:《东汉末年枭雄志》是御炎所著的东汉末年背景小说,以三国人物为主。这本小说被认为是近年来较好的三国文,具有黑暗向的文风。主角是一个有理想、有坚持的枭雄形象,塑造成功。虽然书中有400多万字,部分情节显得拖沓,但作者文笔稳定进步,对三国历史有独到见解,逻辑自洽。小说亮点在于冷酷揭示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和社会改革的困难,保证了合理性。总体来说,内容丰富,但文笔和文风还有提升空间。
概括评价:这是一部三国后期的演义向作品,其最大亮点在于通过第一视角展现了老一辈英雄的辉煌与沧桑,以及阿斗重生的独特设定,融合了现代知识但不失其原有性格。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智勇双全,而是通过不懈努力与蜀汉众人的共同奋斗实现目标。对手角色也具备智慧与坚持,主角更多采取王道而非阴谋。尽管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如第一人称叙述和政治军事细节的槽点,但作者细腻的文笔、朴实的文风、丰满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剧情安排,使得该书仍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好作品。
概括评价:蜀臣》是茶渐浓所著的三国后期历史小说,主角穿越成益州士族郑氏子弟,辅佐诸葛亮北伐,旨在兴复汉室。作者文笔古风,考究严谨,战略计谋合理,但故事性较弱,文风半文不白,有精英主义倾向。完本后收获好评,但结局仓促,未至争霸天下,以恢复汉都和丞相归去为高潮,首发起点,共163万字。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37、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答:诸葛亮不能审时度势、穷兵黩武、不善用人等。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蜀魏百姓均已厌战,诸葛亮逆此而行,连年北伐。不善用人:未选拔有才能的人,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过于谨小慎微;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答: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
答:《三国演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在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答: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因此得以脱险。这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性格特征。
答: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他才发现杀错了人,但他又杀了出门打酒的招待他的吕伯奢。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我的世界无敌游戏盒子大全,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从此离开了他。
答: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长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是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他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浴血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太不合人情。连作者也说其“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了。诸葛亮形象里,确实存在着某些“近妖”的分子,他能算定大雾天气,草船借箭,能祭东风而呼风唤雨,能预见庞统之死,早在人川时就预摆石阵,后来困陷陆逊(他自己说等于预伏10万兵),还能祈天出泉、祭泸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使六丁六甲、五丈原禳星祈寿等。其中除草船借箭与借东风可以解释成诸葛亮深通气象,筑坛祭风乃故意装神弄鬼以求脱身外,其他皆具有非人力因素所能为的意味,批其“近妖”恰是中肯之语。
23、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比如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认为这里批评的情况在《三国演义》中确实存在吗?如果有试作具体说明。
答:例1: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例2: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欲收服关羽,热情款待,赐美女、金银、官职。后来关羽挂印封金,只收下赤兔马,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斩杀六将,最终完成使命。例3: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答: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其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箸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肖文津先生笔下的三国世界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网 三国演义大小说 三国演义续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卢飞晋江小说
下一篇盘点三国演义动漫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