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点之《三国演义》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三国演义小说代人捉刀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主要故事有:隆中对策、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布八阵图、空城计、挥泪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星落五丈原等。
(三)、曹操密询立储之事三国上帝版单机游戏合集,崔琰竟然明信公开答复,这已然注定了崔琰的结局。曹操多疑,询问立储之事,本来就避开了宗亲、外戚、焦沛故旧、封疆大吏等,只询问了几个位置关键的属臣。密询就是为了不让人所知,崔琰如此悖逆,曹操找个莫须有的罪名给他,早已注定。杨修如此、许攸如此,何多一个崔琰!
(二)、崔琰起于庶民(清河崔氏,从崔琰往前溯源到汉初崔业的世系,是宋人增补的,疑似伪造),大器晚成,年二十三才读书,年二十九才跟从大儒郑玄(对应古人来说,太晚了),后来能崛起,成就一个中国历史赫赫有名的望族,确实值得惊叹。后世有那么多人替崔琰记冤,虽他确实有冤,怕是和他的后嗣一直身居高位也有关。
(一)、从魏晋起至唐朝末年的七八百年间,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一直活跃在朝廷的权利顶端,如果不是科举制度的普及,或许清河崔氏还要霸占朝堂很多年。而崔琰就是清河崔氏崛起的原点,是领路人,是指引者。
5)、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 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4)、《先贤形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3)、《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2)、陈寿: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握、提之意)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将声姿高扬、眉目疏朗的崔琰召来,要他代替自己接见使者。接见时,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旁边。
11,有情有义。崔琰的朋友公孙方、宋阶死得早,崔琰抚养他们留下的孤儿,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疼爱。他明鉴卓识,笃于情义,为人处世大都是如此。曹操性情忌刻,有一些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鲁国的孔融,南阳的许攸、娄圭,都因自己是曹操的故旧而言语不敬被杀。而崔琰之死最被世人痛惜,至今还为他感到冤屈。
10,识人之明。崔琰与司马朗交好。司马懿正当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聪敏明哲,刚毅果断,才德优异,日后定能超过你。”司马朗不这样认为,崔琰却总坚持自己的看法。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没名望,亲戚们也大多轻视他,崔琰却说:“崔林大器晚成,最终必定大有作为。”涿郡的孙礼、卢毓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就称赞他们说:“孙礼诚信耿直,刚毅果敢,卢毓清醒机警,深明事理,不屈不挠,都是三公之人。”后来崔林、孙礼、卢毓三人都官至宰辅。
9,含冤受刑而不屈。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底稿看后,就写信给杨训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的本意是抨击哪些批评者好谴责而不循情理。有人却说崔琰这是傲视世人,胸怀怨恨。曹操怒,说:“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便罚崔琰为服劳役的犯人,派人去看他做苦工,却发现崔琰没有一点屈服的神色。曹操下命令道:“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嗔。”于是赐崔琰死。
8,推荐杨训。崔琰体态魁梧,声音洪亮,眉疏目朗,须长四尺,仪态威重,朝廷中人很是敬仰,曹操也对他很敬重。崔琰曾推荐或钜鹿人杨训,杨训这人虽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按礼仪征召了他。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上表称赞功绩,夸述曹操盛德。当时就有人讥笑杨训迎合献媚,认为崔琰荐人不当。
7,立储密询明回。曹操出任丞相,崔琰又任东西曹掾属征事(类似“丞相府人事部经理”)。曹操说:“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魏国(汉之诸侯国)刚建立时,拜为尚书。当时还没立王储,曹植因才华出众而受曹操宠爱。因此曹操犹豫不决,用密封的信函征求外官的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文书公开答复说:“我听说《春秋》上的原则,应立长子为继承人。加之五官中郎将(曹丕当时的官职)仁孝聪明,当继正统。我将以死来坚持这个观点。”曹植是崔琰的哥哥的女婿。曹操赞赏他的公正坦荡,喟然叹息,晋升他为中尉。
6,劝谏曹丕。曹操征讨并州,崔琰作为曹丕的师傅留在邺城。曹丕喜欢外出打猎,只想着驱兽逐猎。崔琰上书劝谏:“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曹丕回答:“昨天知道了您的好意,告知我深刻的道理。现在弓箭猎装已毁弃,以后有这样的事发生,仍希望得到您的教诲。”
5,劝谏曹操。曹操打败袁军后,兼任冀州牧,任崔琰为州别驾从事史,说:“昨天核查冀州户籍,有三十多万人,仍然可称为大州啊。”崔琰回答道:“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袁尚、袁潭兄弟却大动干戈互相征伐,冀州百姓尸横遍野。没听到您的军队实施仁政,访民生,救民于水火,反倒计算甲兵多少?,认为只有这才是头等大事,这可不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啊!”曹操面容严肃地表示了歉意。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得伏在地上战栗不止。
4,应招袁绍。袁绍听说后任命崔琰为下属。当时士兵暴虐无度,挖坟掘墓,崔琰以荀子之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劝谏,被袁绍任命为骑都尉。后崔琰又劝谏袁绍坚守辖境向天子进贡述职,以安地方,袁绍不听,终失败于官渡。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想得到崔琰的帮助,崔以有病为由坚决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监狱,后靠阴夔、陈琳的营救才免祸。
3,周游四州。兵难被遣后,崔琰见到处是强盗,西去(投效朝廷)道路不通,于是在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徘徊,东到寿春、向南也几乎到达长江、洞庭湖一带。从离家算起,四年后才返回,从此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
2,师从郑玄。年二十三,由乡兵转为正卒(有编制了),才由感慨而发奋研读《论语》、《韩诗》。二十九岁,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大儒郑玄门下学习,尚未满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北海。郑玄带领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难,但由于粮谷缺乏,只好辞退弟子停止授业。
白话《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
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 鸿门宴
下一篇三国演义类小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