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幅地图
《三国演义》中,率领先头部队攻破蜀汉的邓艾,就是一个地理爱好者,“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第一百七回),这段话就源于《三国志·魏书·邓艾传》:“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 所, 时人多笑焉。”
(姜)维袖中取一图与(钟)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钟)会大喜,指问山川形势。维一一言之。(第一百十八回)
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让人挂起了一幅“西川五十四州图”galgame手游盒子,一说明诸葛亮是早有准备,二是诸葛亮指着地图侃侃而谈,可以让刘备更加清晰地理解从而信服诸葛亮的战略思想。罗贯中用了一首诗来描绘这个场景:“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小说三国演义战略地图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乱,掌握政权。蜀汉连年北伐,内政也一片混乱。东吴长年内乱。公元263年,司马氏灭蜀汉,265年,西晋建立,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三国。
公元219年,刘备打败曹操,夺取益州,夺取汉中,成为汉中王。镇守荆州的关羽水淹七军(正史中水灾是自然灾害),威震华夏(华夏指的就是荆州以北的那段区域),刘备一方一时间威势第一。曹操和孙权联合,孙权陆逊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再之后,刘备要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221年——222年),被陆逊火烧连营击败。蜀汉政权从巅峰直接跌入谷底。
赤壁之战后,曹操暂时无法统一南方。公元211年,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韩遂、马超,平定关中、凉州。公元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占据了汉中。见上图,张鲁所在的那片区域就是汉中——位于关中平原(理解为长安中心的雍州地区)与成都平原(理解为现在刘璋所占的蜀地西川地区益州)的中间一块狭窄缓冲地,北靠秦岭山脉,南连大巴山脉。同年,公元215年,刘备攻取了益州,也就是把刘璋这里打下了。但是荆州归还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只是暂时划定了荆州分割的界限。
东汉的荆州有七个郡,从北往南是:南阳郡、江夏郡、南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三国演义中提到还有襄阳郡,但引用资料说襄阳是曹操控制荆州北部新设的。(最后,荆州基本上被曹刘孙三分,后面围绕荆州争夺又有非常多故事)
公元208年,荆州刺史刘表去世,曹操率军南下,取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在赤壁击败了曹操,便是著名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写得很有戏剧性,下篇分析)。不过,曹操仍控制了荆州北部,包括最北的南阳郡,还有新设不久的江夏郡,废除了章陵郡,增设襄阳郡。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之后不断兼并袁绍的残余势力。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见上图。
官渡之战前的地图。北方,曹操击败吕布、张绣、袁术、李傕,控制了兖州、徐州和关中(关中指的是陕西中部,中心是长安,有渭河经过,也称渭河平原,关中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小关口,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总之关中就看作长安一带吧。南方,袁术在淮南称帝失败,大部分版图并入孙权,孙权占领了整个扬州地区。
其中所说的中原,一般指的是河南地区,或者说以河南为主的华北平原地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里指的是东汉旧都洛阳一带(也可能是西汉旧都长安),洛阳一带位属于上图中东汉十三州中的司隶,长安位属于上图中雍州。
背景:董卓一死,董卓手下军阀李傕、郭汜作乱,天子迁都洛阳,曹操勤王,挟天子以令诸侯。其间,曹操大本营在兖州,招贤纳士,创建文武班底。曹操想接父亲回兖州,曹父在琅琊郡,回兖州要途径徐州,徐州刺史陶谦派人送曹父过去,可派送之人贪恋钱财,将曹父一家杀了。曹操要报仇,攻打徐州。攻打徐州的过程很波折,有刘备、吕布等人,好几方的博弈,期间有刘备三让徐州,吕布辕门射戟,曹刘煮酒论英雄,另外孙坚死,儿子孙策在江东立业。称帝的袁术被打败,曹操打下徐州,刘备投靠袁绍。自此,北方两个最大势力,终将碰面,官渡之战,双星耀世,大战一触即发。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朝廷内十常侍弄权,何进引地方军阀董卓入京,董卓弄权,控制朝廷。曹操刺杀董卓失败。曹操发矫诏,十八路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迁都长安,守潼关天险,十八路诸侯解散,依旧没有铲除董卓。在此背景下,司徒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吕布杀董卓。
祁山,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是魏蜀争霸的关键之地。诸葛亮之所以多次北伐,都绕不开祁山。这里不仅是蜀汉的战略要冲,更是后勤保障的关键节点。而祁山堡,更是成为了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争夺焦点。
再说说祁山堡,这个地方像一座天然的城堡,位于祁山乡附近的平原地带。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更是诸葛亮北伐的前沿基地。如果蜀汉掌握了祁山堡,他们可以从这里向北进攻天水,甚至进一步打到陇西地区。这意味着,蜀汉的军队可以在祁山堡建立阵地,作为进攻的跳板。
如果蜀汉掌握祁山,他们就能确保后勤通道的畅通,粮草可以顺利运抵前线。反之,曹魏守住祁山,就能切断蜀汉的后勤供应,打击蜀汉的作战能力。这种后勤上的争夺,让祁山变得更加重要。
作战离不开后勤。古代打仗,粮草运输是关键。而祁山附近有西汉水、嘉陵江等河流,为蜀汉军队提供了便利的后勤支援。诸葛亮擅长利用水路运输,一条船可以替代几十辆军车,效率高,成本低。
它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座关乎国家安危的屏障。诸葛亮多次选择祁山为北伐之路,不仅是因为它地势险要,更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对战局的影响。曹魏若失去祁山,势必南征蜀地的大计受挫;而蜀汉若能占领祁山,则可助推北伐之势,牵制曹魏中原兵力
祁山有多重要?蜀汉拿下祁山后,可以顺势北进天水,这里是曹魏和蜀汉的分界线。拿下天水,蜀汉就能切断曹魏的陇西和中原地区的联系,进而打破曹魏在关中的防御。如果曹魏失去祁山,整个西部的军事防线就会崩溃,这对蜀汉来说是个巨大的战略优势。
如果看过三国时期的地图,会发现,祁山位于今天甘肃省礼县东部,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它控制着蜀汉通往陇西的重要关口,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想要北伐,拿下祁山就成了关键的一步棋。
历史与小说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诸葛亮的六次北伐,祁山或许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筹码。但在《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代表着诸葛亮复兴汉室的决心。
三国时期,割据群雄,形成鼎立之势。蜀汉的诸葛亮,以智谋卓越,多次北伐曹魏,兵锋所指,牵动整个中原格局。而曹魏,统治着中原大地。祁山,正处于两国之间,扼守着南北交通要道,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有两次走道祁山。祁山,成为了诸葛亮北伐的“地理象征”,也是曹魏和蜀汉两国兵家必争之地。那么,祁山究竟有何重要性,以至于成为了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两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为了复兴汉室,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描写诸葛亮北伐的故事呢
买书记之《三国志》那些事儿,这样的地图你能看得懂吗?
既然已经要开整,那就先了解一下,《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即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错误,看了地图才知道罗贯中确实是个地理盲
这个不多说,关二爷从许都去冀州找大哥刘备,想要从白马渡过黄河最便捷的路就是北行穿过豫州陈留郡和兖州东郡,这几乎是一条直线,根本没必要先去洛阳,然后从洛阳东行经过荥阳、滑州到达白马,这相当于绕了一个大弯,足够关羽北上两三趟了。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作战不利在李儒的建议下迁都长安,途中路过荥阳的时候李儒设计让荥阳太守徐荣伏击追兵,结果曹操中伏差点全军覆没,这是曹操一生中的第一次惨败,问题是荥阳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位于洛阳以东,董卓从洛阳去长安肯定是西行,不可能南辕北辙往东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时的诸侯已经进入洛阳了,董卓被堵在洛阳以东已成关门打狗之势,他还怎么迁都长安?这个错误也太明显了!
东汉末年,四国鼎立的格局,为何罗贯中笔下只描绘了三国的风云?
从历史视角来看,燕国确实在争霸中原的舞台上显得力不从心。在三国鼎立的大戏中,魏、蜀、吴三国各自手握重兵、经济繁荣、政治稳固,相比之下,燕国就显得有些“小透明”了,无论是疆域、人口还是资源,都难以与这三位大佬相提并论。因此,在历史长河中,燕国并没有像魏、蜀、吴那样成为时代的标杆,其影响力也相对有限。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选择以魏、蜀、吴三国为主线,主要是因为这三国之间的争斗与纠葛构成了三国时期最为精彩和引人入胜的历史篇章。魏国的曹操、蜀国的刘备和吴国的孙权,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勇气与策略,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在经济方面,公孙度更是化身“经济改革家”。他打击地主豪强,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耕耘土地。他还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他还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让辽东地区的经济繁荣起来。
三国的地理智慧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了解自己所处的"地图",善用自己的"地利",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法门。更重要的是要像诸葛亮那样,懂得将"天时地利人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人生的"游戏"中笑到最后啊!
让我们用一个有趣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吧。如果把三国时期比作一场大型真人RPG游戏,那么地理知识就是这个游戏里最重要的"技能点"之一。会用地形的人,就像是掌握了游戏的"作弊码",可以在危难时刻化险为夷,在劣势中找到突破口。不会用地形的人,就像是操作菜鸟,明明有一身好装备,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掉线"。
回顾整个三国时期的地理战略,我们不难发现,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时代的格局。长江天险造就了吴国的固若金汤,西南的山川地势成就了蜀汉的坚不可摧,而中原的广袤平原则为曹魏的崛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地理因素,就像是老天爷给三国时代设下的一个个"游戏关卡",考验着每一位想要争霸天下的枭雄。
咱们不得不佩服那些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们。他们可不是靠着一腔热血在打仗,而是把地理、天文、气象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就拿诸葛亮来说吧,他的"天时地利人和"理论,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大数据分析"啊!在没有卫星地图的年代,这些军事家们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地形优势,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再来说说"关羽逃回益州易如反掌"这个观点。乍一听,这话还真有点让人大跌眼镜。关羽不是在麦城被困,最后壮烈牺牲了吗?怎么还有"易如反掌"的说法?其实啊,这里面大有。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地图,就会发现从麦城到益州,确实有一条可行的路线。这条路虽然崎岖艰险,但对于久经沙场的关羽来说,未必不能一试。只是可惜,关羽可能太过自信,没有及时做出这个选择。这不禁让人感慨:有时候,退一步未必是坏事啊!
大家可能会问:那鲁肃出借南郡是不是真的包藏祸心呢?嘿嘿,这可是个有意思的话题。鲁肃这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可是个十足的"老狐狸"。他借出南郡,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刘备,实际上却是在下一盘大棋。你想啊,南郡地处荆州腹地,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掐住了刘备的咽喉。鲁肃这招儿,简直就是三国版的"以德服人"啊!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外交手腕也不失为一种智慧。在那个你死我活的年代,能用和平手段达成目的,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说到地形对战局的影响,咱们可不能错过夷陵之战这出好戏。这场仗可以说是给关羽同学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当时关羽正在荆州耀武扬威,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结果没想到被陆逊这个"新人"给上了一课。陆逊这小子可真是个人才,他把地形研究得透透的,利用山谷地形设下连环埋伐。关羽的军队像是进了迷宫,被打得晕头转向。这场仗打完,关羽可能会感慨:"早知道当初上学的时候该好好学地理啊!"
咱们再来聊聊那些著名战役背后的地理小秘密。赤壁之战,大家都知道是东吴联合刘备,大败曹操的华丽一战。但你们知道吗?这场战争的胜负三国单机版手机游戏有关凤,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形!当时曹操的大军被困在长江北岸,背靠群山,前有大江,活生生被地形给"卡"住了。再加上东南风一吹,火攻一上,曹老板的百万大军就这么被烧成了"烤全牛"!这场仗打完,大概连老天爷都要感叹一句:"地利,真特么重要啊!"
再来看看荆州,这块地方可真是三国版的"香饽饽"啊!刘备、曹操、孙权三家都对它垂涎三尺,争得那叫一个你死我活。这地方的重要性,用现代话说就是"战略要地"。谁要是能把荆州抓在手里,那可就等于在这场三国游戏里占据了有利位置。刘备、曹操、孙权为了这块地,可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从外交辞令到军事威胁,从联姻到背后捅刀,那些花招儿,啧啧,简直比宫斗剧还要精彩纷呈!
说到曹魏的中原统治,那可真是占尽了地利。你瞧瞧那广阔的平原,简直就是为大规模骑兵作战量身定制的!曹操在这片沃土上驰骋,那感觉,啧啧,大概就跟现代人开着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飙车一样痛快吧!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平原也不全是好处。你想啊,四面八方都是平坦的,谁来偷袭都方便,所以曹操可没少为防御操心。这不,北方的鲜卑人没事就来捣乱,搞得曹操头都大了。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条蜿蜒的长江天险。这可不是普通的一条河,它就像是老天爷给吴国量身定制的一道天然城墙!孙权这个聪明的家伙,可是把这道"城墙"利用得明明白白。你瞧,他在江边一字排开水军,那阵仗,简直就像是给曹操他们竖起了一个巨大的"stop"牌子!北方的诸侯们看着这滔滔江水,大概只能摸摸鼻子叹口气:"得,这下子可真是望江兴叹啊!"
亲爱的三国迷们,准备好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理冒险了吗?今天咱们就要带着地图,踏上一段妙趣横生的三国之旅!别以为这只是枯燥的历史课,要知道在这片波澜壮阔的大地上,可是上演了无数令人大跌眼镜的精彩戏码呢!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简单漂亮|名著分享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7 三国演义4小说 三国演义主小说上一篇大佬三国演义小说下载
下一篇萌娘三国演义有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