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属于神怪小说吗

0

中传文史哲初试考试重点知识汇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WAP网页游戏手机app,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三国演义属于神怪小说吗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只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那些旧小说来说吧,一般认为文艺评价不高的,其中也不无可取的片段。例如《七侠五义》里边写智化挖河,写白玉堂暗中保护颜生进京,一路逗弄雨墨,都是非常生动有趣的。又如《儿女英雄传》这部书,思想是够糟的,但是语言生动,有些市井面貌的描写也是很能传神的,例如安学海逛天齐庙那一段就叫人很难忘记。那些文艺评价很高的作品,里边也有糟粕。比如《水浒传》里武松血溅鸳鸯楼;张青、孙二娘开黑店,等等。

回忆这段时间,谈几点感想 —似乎写文章总得有点感想啊!——第一,那些书全是写给大人看的,没有专门为少年、儿童写的文艺读物,更没有传播各科知识的科普读物。

《旧小说》虽然选的都是唐人的名篇,无奈文字超出我当时的水平,似懂非懂,只能挑着看看。回忆起来,当时留有印象的只有《红线》、《聂隐娘》等侠客故事,另外有一篇《板桥三娘子》,不懂为什么印象很深,一直到多年后读《奥德赛》的时候还忽然想起它来。

我在家里只找到两种:一部缺头少尾的《红楼梦》,两本商务印书馆印的《旧小说》,这是一部从汉魏六朝到元明清的选本,一共多少本记不清了,我家里只有唐代的两本。

刚才我说是同学之间互通有无,事实上我总是借别人的,我没有可以借给人的,因为我家里没有这些书。我父亲是做买卖的,他不看这些书。

一类是神怪小说:《西游记》、《封神榜》、《济公传》等等(《济公传》兼有武侠小说性质)。还有一类是才子佳人小说,包括弹词:《粉妆楼》、《二度梅》、《天雨花》、《再生缘》等等。

不久之后,我进了高等小学,看小说的机会就多了。同学中间互通有无,交换着看。四本头的三五天一部,大部头的十天半个月一部,三年里边看了不下百儿八十种,连名字都记不清了。

我是从初小四年级开始看小说的,启蒙的是《镜花缘》。这个书的前半部对于十岁的孩子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君子国、大人国、无肠国、黑齿国、两面国、女儿国,没有哪个故事不新鲜。

本书从吕叔湘一生著述中精选出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书太多了”“语文常谈”“论学忆往”三辑。文章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

绛珠还是基于曹頫和曹雪芹这样已知的真实人物,而神瑛却完全是一个未知的人物。作者对创造绛珠这个小说人物还如此大费周章,那么对于神瑛来说,她的小说人物肯定更为复杂。也正因为她的复杂,才造就出《红楼梦》的奇迹。

因此,曹雪芹在创造自己笔下的小说人物时,无论是绛珠还是贾宝玉,以及整个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物形象即立足于真实人物,又是由意化形之中而来。而非简单的像小说家创造的小说人物。

延伸至小说人物的贾宝玉,则表现了他那女性的敏锐感,对美好事物易逝易亡的珍爱之情,以及表现出被世人所不解的女性化的言谈举止。

延伸至真实人物的曹頫和曹雪芹,反映的是他们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处于一种女性化的地位,即所谓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这种“女体”的意象,暗示了曹頫在情感上的痴情却不被周围的现实环境所容纳和接受;又暗示了曹雪芹由于自己的身世而遭到世人的诽谤和社会的排挤。

延伸至真实人物的曹頫和曹雪芹就是“脱去草胎木质”的具体含义。“脱去”,乃是还原绛珠的真实人物身份。“草胎”又成为曹雪芹的一个意象,而“木质”是作为曹頫的一个意象。

前面已经分析了绛珠具有双重属性的含义:即绛珠的真实人物是曹頫和曹雪芹;绛珠的小说人物是贾宝玉。同样,绛珠具有的“草”的意象和“女体”的意象也具有双重属性。

但是,我们要明白,作者在创造绛珠这个小说人物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一个女体的具体形象,而是草的意象。这就是诗人创造小说人物的显著特征:不是从形到意,而是由意化形。

绛珠在小说中作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而存在,那么她由草而人就显得不那么突兀而自然。开始作者就点明了绛珠原来是一株草,后来因为受到天地精华和雨露的滋养,从而化成一个女性的形体。

《红楼梦》,我们初看时,觉得它的小说人物形象似乎与三国和水浒一样具有写实性,但是,如果我们究其实质就会发现作者赋予他的小说人物是具有诗意化的人物形象。或许也基于此,鲁迅先生才如此评价《红楼梦》:它打破了所有的传统写法。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它们都是根据历史或是在民间传奇的基础上,通过小说家的再度创作而形成作品中的小说人物形象。正是基于民间的大众化属性,小说家在创造人物时,依据的是大众的文化趣味,从而创造出既生动活泼又有趣味性的写实性人物。这也让它们几乎成为我们传统小说写作的经典范本。

《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它的小说人物都基本上属于神话式的人物形象。因此,小说家在加工这些神话式的人物时,为了让人物更贴近人间,同时又在写实性中兼有宗教的意味,这就成为小说家首要考量的问题。

小说家和诗人在创作小说人物时,他们各自的创作思维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从意和形的两个抽象概念来说,小说家首先是从形到意来创造写实性的小说人物,而诗人却是由意化形来创造诗意化的小说人物。

虽然在我们的眼中看来,《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是作为创作者的曹雪芹来说,他并不是一位小说家,而是作为一个诗人的身份。因此,我们在诠释《红楼梦》的小说人物,不是从小说家的视角来理解,而应该是从诗人的视角来认识。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曹雪芹创造的小说人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艺术成就:一方面是“分身法”所表现的视觉艺术;另一方面是“一叩两鸣”所表现的听觉艺术。

不可否认,当真实人物被作者逐渐融入小说人物之后,解读的难度的确增加了数倍,毕竟这些小说人物都是虚拟出来的形象,或许用幻相似乎更贴切一些。

前面所写的几节笔记,实际上还并未真正进入小说正文的分析阶段,这些内容都是在为进入正文之前,首先必须明晰小说最初的构架和作者的真实意图,进而认识小说独具的双重性结构和属性。当完成这些必要的铺垫之后,我们才能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进入小说的梦幻世界。我们正如站在太虚幻境的这面镜子前,一只脚踏入镜内,而另一只脚则留在了镜外。这就是用理性的态度去解构魔幻般的身影。

所以,非常推荐给大家看一看。但是必须要提醒的是,因为电影保留了很多原著里发疯变态的桥段,比如逼儿子杀父亲三国十八路诸侯单机游戏,或者把儿子杀了剁成肉饼骗父亲吃下去。

而李雪健老师扮演的姬昌,是理性世界的代言人。这是一场疯颠与理性的斗争,也是兽性与人性的斗争。所有的魅力全都来自于癫狂的王,所有的希望来自于理性的王。

这就是电影《封神》最让我惊喜之处,它抓住了《封神演义》的精神,这个精神,是精神病的“精神”。它抓住并保留了原著那种癫狂的气质,并且表现了出来。

这样的精神病,在封神演义里比比皆是,所有人都有一种疯逼的气质,热热闹闹的,给了个由头就开始打来打去,构成了一个疯癫的世界。

比如哪吒,后人改编的哪吒的故事,就是目的太明确,太清晰了。原著里的哪吒,他好好的干嘛把人家邻居家孩子(龙王三太子)的皮给扒了啊,还拎着刀,把他爸追得到处跑,那就是个精神病啊……

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作者想构建一个什么世界,想表达什么,还是比较清楚明白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小说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等,从文学水平的角度来说,也都非常高。

且不说《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了。就是同样的神怪小说《西游记》,也是一个非常有规矩的世界。师徒的规矩,妖精也分三六九等,有后台的妖精最后都会被接走,没后台的都会被打死等等……

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真的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而这独一无二之处,其实就在于它本身就有一种混乱的,发疯和癫狂的气质。这在任何一部古典小说里,都是没有的。

《封神演义》的原著,一直是中国影视剧改编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看过这么多根据《封神演义》改编过的影视剧,昨天看的这部《封神》是我觉得最超出我的预期,给我带来极大惊喜的。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君   三国演义听小说   三国演义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