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8位跑龙套的武将,有两人可能真的是超级高手
接下来是一位饱受称赞的兄弟——刘三刀,听这些名字是不是很唬人?刘三刀用名刀的犀利,声称三刀之内就能解决吕布,他的名声传遍了当时不少豪杰,可惜,这个传奇还没能真正上演,竟然就被袁绍设计给整死了,刘三刀最后没能跟吕布过两招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想象一下啊,如果他真的能出现在吕布面前,三刀之内解决掉这个闻名天下的“最强武将”那得是多么惊世骇俗的事情呢!
三国演义小说最强龙套
再来说潘凤,这位小哥号称“无双上将”,为什么要说“号称”呢?因为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也曾参与到汜水关的大战中,面对华雄,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众人都觉得潘凤肯定能打得过华雄,事情的发展可不是这么简单,一场好戏被马的不争气给搞砸了,潘凤在气势如虹地冲锋之际,战马竟然倒下了,这一倒,直接给华雄提供了机会,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回,裴元绍和周仓遇上了关羽,居然没被吓哭能下载漫漫长夜的游戏盒子,就冲着关羽要求能不能加入他家,那份勇气可真够强的,这位兄弟虽然最后在对阵赵云时败下阵来,但他充满胆略的气概,绝对让人刮目相看,想一想,能敢于挑战赵云的人哪能是就那么简单的角色呢?
在三国的舞台上,诸葛亮如太阳般耀眼,徐庶和司马徽则如隐藏在边缘的影子,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虽然他们的时间和篇幅有限,但他们的影响力却是非常深远的。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有时候边缘的角色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徐庶和司马徽虽然只是边缘人物,但他们的存在和行动,却让人过目不忘。他们隐藏在历史的边缘,用自己的影响力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徐庶的推荐让诸葛亮得以辅佐刘备,成为刘备开拓霸业的重要一员。而司马徽的判断和暗示,则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让人看清了孔明北伐的必败局势。
而与徐庶不同,司马徽是一个极具学识和智慧的人物,被誉为三国第一全才式的人物。他精通多种学问,备受诸葛亮等人的赞赏和尊重。然而,司马徽选择了隐居山林,不出山才。他认为在当时乱世之中,没有一个能真正统一天下、成就帝王之业的人物。他的判断显示了他超越常人的眼光和见解。尤其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际,他直言孔明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这番话意味深长,不仅暗示了孔明的前途和限制,更表明了司马徽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首先,我们来看徐庶。他是助推诸葛亮顺利出山的关键人物。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的转折点就在于徐庶的推荐。徐庶作为刘备的心腹智囊,看出了诸葛亮的才干,坚定地向刘备推荐了他。这个举动让刘备认识到了诸葛亮的价值,并最终邀请他一起辅佐自己。徐庶在此后离开了刘备的身边,转投曹操,虽然在正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但他的出场对诸葛亮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徐庶和司马徽这两个边缘人物,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却丝毫不可小觑。虽然他们出场的时间和篇幅都比较有限,但他们各自的行动和言论,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历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和思考。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龙套”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出现,使历史更加生动有趣,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珍惜这些历史的过客,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增添一份思考和智慧。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诸葛亮是否能够出山?如果没有司马徽的评价,诸葛亮的北伐是否会以失败告终?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正是这些疑问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
徐庶和司马徽虽然短暂出场,却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让我们反思历史中的“龙套”人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人物,他们虽然名声不大,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历史的发展?
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让人印象深刻。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司马徽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他意指虽然刘备是一个明主,但因时机不对,就算有明主也不能成就伟业。这一评价实际上也暗示了诸葛亮在川蜀北伐的必败结局。司马徽对时代和历史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尽管他没有实际执掌大权,却对历史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龙套”人物是司马徽。司马徽被誉为三国第一全才式人物,他精通多种学问,深受众人推崇。庞统曾远行拜访司马徽,称其为南州第一名士。虽然司马徽有着卓越的才智,但他却选择了退隐山林,成为一位大隐士。
然而,徐庶的命运却显得有些另类。在诸葛亮出山后,他离开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徐庶的角色似乎只是为了给诸葛亮推荐,助他顺利出山。尽管在正史中徐庶的表现相对较少,但在演义中,他被赋予了更多的戏份。无论在历史中还是在演义中,徐庶的出场虽少,却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
首先是徐庶,一个助诸葛亮出山的重要人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虽然自称卧龙,但诸葛亮的名气并不大,真正了解他的人也寥寥无几。徐庶作为一个有着出色才干的人,成为了诸葛亮走出低谷的推荐人。徐庶对刘备推荐诸葛亮充满了赞美,称他是一个才干出众、值得信任的人。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与诸葛亮见面,诸葛亮成为了刘备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历史总是给我们带来许多疑问,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探索。在三国历史中,有两个被称为超级大“龙套”的人物,他们名气极大,却短暂出场,但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和重视身边那些边缘的伟大人物,向他们学习,成为更加优秀和有影响力的自己。让我们一起为边缘的伟大而努力吧!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了徐庶和司马徽这两个边缘的伟大人物。他们在三国历史中虽然只是短暂的过客,却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智慧而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的存在,使得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出场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边缘的人物,他们或许不起眼,但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无疑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正如徐庶和司马徽一样,我们应该重视那些在背后默默奉献的人,尊重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这两个边缘人物虽然出场时间短暂,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推荐和意见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同时也揭示了历史背后的迷雾。尽管他们在舞台上隐藏在幕后,成为了过客,但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无疑是伟大而珍贵的。
司马徽是一个超级大龙套人物,精通多种学问,备受诸葛亮等人的赞赏。他放弃了出仕于乱世的机会,选择隐居山林,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隐士。司马徽的学识渊博,对时局和人物的判断极为准确。他曾对诸葛亮的出仕提出“得其主,不得其时”的评价,间接暗示了诸葛亮北伐的必败局势。
徐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年轻时勇猛善战,曾为了复仇杀过人,甚至坐过牢。他聪明机智,一次机缘巧合下与刘备相识并合作,最终帮助诸葛亮成功出山。徐庶之后虽然离开了刘备,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意义不容小觑。他为诸葛亮推荐,使得诸葛亮得以施展才华,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徐庶在演义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戏份,如在新野献计败曹操军等,展现出了自己的智谋和胆识。
今日,我要向大家介绍两个边缘人物,他们虽然在三国历史中的戏份不多,但却展现出了无可忽视的魅力和智慧。他们就是徐庶和司马徽。
历史上的诸葛亮堪称千古一相,拥有超高的战略眼光和杰出政治智慧,是我国古代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受先帝托孤之恩,明辩律法,正直自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蜀汉赢得一线生机,但最终却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千古遗憾悲剧收场
实际上,刘备是一位心智坚韧,百折不挠,能与曹操掰手腕,敢与诸侯争锋的枭雄,鞭打督邮,袭斩蔡阳,诛杀车胄,火烧博望,这些都是刘备的事迹,而演义中都变成了张飞,关羽和诸葛亮的功劳,因此,个人觉得演义中人物塑造最走样的就是刘备
虽然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扬刘抑曹,但为了塑造刘备忠厚仁义的形象,演义中大大弱化了刘备的能力,使其成了一个文赖诸葛亮,武靠关张赵,遇事不能决断,靠摔孩子收买人心的爱哭鬼,因此,鲁迅先生才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
霍峻在演义中一共出场两次,加一起不到50个字,连个龙套都算不上,但在正史中霍峻是个以数百兵力独抗刘璋近万人的围攻,不仅坚守一年之久,还伺机主动出击,斩杀了敌军主帅的狠角色,只可惜去世太早,没能为蜀汉建立更大的功勋
演义中的刘表是一个软弱昏庸至极的人,不仅好于坐谈,还多次错失偷袭曹操的良机,而正史中的,刘表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外据孙权,带甲十万,雄据荆襄,曾单骑入荆州,不到一年就稳定了被袁术和孙坚搅乱的荆州局势,并切断了孙坚的南下之路,迫使其只能北上讨董,最后,江东猛虎孙坚也死在其手中
夏侯尚是曹魏宗室八虎骑之一,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名将,曾率军攻拔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并于江陵大破东吴名将诸葛瑾,但在演义中,夏侯尚被老将黄忠轻松生擒,后来还被诸葛瑾按在地上肆意摩擦
演义中的曹真跟鲁肃类似,沦为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智的玩物,整个一干啥啥不行的傻瓜,逢敌必败,最后更是被诸葛亮一封信给活活气死了
但正史中的鲁肃却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大才,也是促成孙刘联盟的第一功臣,他为孙权提出的榻上策战略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孙权出兵抢夺荆南三郡时,鲁肃为了解决双方分歧,邀请关羽一同单刀赴会,会上怒斥关羽,使其无言以对,因此孙权才将其比作东汉开国元勋邓禹
实际上,王朗博学多才,是曹魏著名的经学家和重臣,守御会稽期间拒绝投降孙策,并多次将其击退,投靠曹操后一直担任谏议大夫等重要职务,晚年更是位列三公,死后配享曹操太庙,其孙女嫁给司马昭,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生母
历史上的徐荣虽然出场也不多,但战绩却异常华丽,是与讨董联军作战时表现最为惊艳的董卓将领,汴水败曹操,梁东破孙坚,这两战让徐荣成为整个汉末三国中唯一同时击败过曹操和孙坚两位大佬的人,但演义中的徐荣却被塑造成了一个数回合便被夏侯惇斩于马下的龙套角色
虽说上面那几位的后人不会去告罗老先生诽谤,但我们谈历史还是要分清演义和史实。不过史实比较枯燥沉闷,远不如演义那般精彩纷呈,因此,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我们再回过头去看演义,会不会有一种不同的观感呢?
整体来看,贺齐属于那种内务型和辅助型的将领,要么救人要么平叛,也没干掉过哪个有名的武将,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点,没能让罗贯中老先生给个露脸的机会。实际上在《三国志》里面,陈寿描写贺齐所用的笔墨比描写关羽的还要多,可见他在东吴体系里面的重要性。
215年,孙权进攻合肥,合肥守将张辽也没惯着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老拳,打得孙权找不着北,要不是贺齐带了3000兵马去救援的话,孙权就悬了。
历史上的贺齐是个直性子,原来在剡县当个小官,因为看不惯县吏斯从为非作歹,被贺齐干掉DNF游戏盒子设计图,斯从的族人于是纠集了上千人攻打县城,结果被贺齐率领百姓一顿胖揍,贺齐本人也因此出了名。196年,孙策听说自己辖区里面还有这么个猛人,于是考察了一番,贺齐也没让孙策失望,举孝廉开始了自己的仕途,后来一路从南部都尉、平东都尉当到太守,最后当上奋武将军,活脱脱一个杜拉拉升职记。
胡轸是董卓的部下,在《三国演义》里面第七回作为华雄的小弟出场,被程普干掉,跑龙套都没活过两分钟。实际上,华雄才是胡轸的小弟,当年董卓被十八路诸侯围殴的时候,董卓是安排吕布当骑督、胡轸为大都护出战迎敌的,华雄其实是胡轸的下级都督。虽说是叫吕布胡轸一起出战,不过吕布那种心胸的确狭窄,为了防止胡轸立功,居然在胡轸的队伍里面散布谣言,导致胡轸军心不稳,最后结果就是导致华雄被孙坚干掉,胡轸则是脚底抹油溜回了长安。后来吕布干掉董卓,占了长安,李傕郭汜也想分一杯羹,于是攻打长安。同样是凉州出身的胡轸就随着李傕郭汜一起上了,还真把吕布打跑了。不过后来在《太平广记》里面记载的是因为病死,另一个本书说得更加玄乎,说是被冤魂索命,反正就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感觉。
不过麹义并没有善终,因为原来是从冀州反韩馥才投靠的袁绍,袁绍也一直对他有戒心,《后汉书》里面记载的是麹义居功自傲,还时不时的让袁绍难堪,于是袁绍找个机会把他干掉,而麹义的部下则是被收编了。
在吕蒙去世后,朱然接替他成为江陵太守。在夷陵之战后,曹丕派曹真、张郃等人围攻江陵,朱然死守六个月,曹真等人无奈只能退去。在东吴后期,朱然成为了军事力量中的核心成员,官至左大司马、右军事,247年出任大都督,总领东吴军事,可惜两年后病逝,当时孙权大为伤心,还为他素服举哀。
2009年,刘备和周瑜联手围攻曹仁,关羽则负责绕曹仁部队后面阻击援兵,李通率兵前去救援,和关羽的军队大干几场,结果关羽也没能阻止李通前进的步伐,只可惜没过多久,李通就病死在军中,一个牛人就这么没了。
2000年,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干架,袁绍叫人带了一堆东西过去挖墙脚,想把李通挖过去,结果李通不但没同意,还把袁绍叫过来传话的人干掉了,送来的东西就交给了曹操。当时豫州很多个郡县都被袁绍忽悠造反了,就唯独李通的阳安郡没反。后来李通还带兵平定了附近一带的叛乱,于是又被升为汝南太守。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中,马超攻破潼关、击败于禁张郃,李通以龙套身份出现,与马超交战数回合就被马超干掉了。实际上李通早年在汝南一带当强盗,也吞并了一些散兵游勇,并且在196年带着部队投奔曹操,被封为中郎将。一年后,李通被曹操任命为先锋,在讨伐张绣的时候杀得张绣哭爹喊娘,李通因此也被升任为汝南的阳安都尉。
当然,三国里面被罗贯中写死的、或者是贬得一文不值的将领,除了王朗,还有许多,这里就要盘点一下几个在《三国演义》被“龙套”的猛人,有一个甚至没被写进去,实在令人有点哭笑不得。
专题: 三国演义轻小说 从三国演义小说 神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战争的起因
下一篇哪里可以听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