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
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同一时代的,在元末明初,而吴承恩是在嘉靖年间,因此《西游记》成书排在倒数第二,而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一般而言,是师傅出书早于徒弟,故《水浒传》成书早于《三国演义》,故四大名著的成书顺序为:
项羽穿越成了关羽?古代第一部穿越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有创意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东汉灵帝年间,有一个叫司马仲相的落魄读书人,怀才不遇,终日浑浑噩噩、借酒消愁,有一天,司马秀才喝大了,然后呢苹果游戏测评网页入口在哪,就后写了一篇文章。巧的是,被文曲星君看到,就禀告了玉帝,说民间有一人虽有大才但无富贵命!玉帝就很好奇,就想考验一下他的才学,安排让他醉酒后在梦里,去审判一桩三百多年前的冤案。什么冤案呢,就是楚汉之争,项羽刘邦两大势力之间的恩怨情仇,原告是项羽、韩信、彭越、英布、蒯通这五个一世英名但不得善终人的人,被告是刘邦、吕后以及吕马童等六个害死项羽、韩信他们的无赖、阴险、毒辣之人。
比三国演义更早的小说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但罗贯中老先生写《三国演义》的灵感和素材哪里来的?除了正史《三国志》,就不得不提另一本流传非常广的元代小说话本,名字叫《全相三国志平话》,它里面记载的故事,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演义!更精彩!更大胆!
《花关索传》:古墓中发现的三国平行爽文
说明关帝迷信的确是从清朝开始的。也说明推动关帝迷信是晋商。明朝人对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并不是太感冒。接下来,就是关索寻父的故事。在行军路上,关索还遇到了王悦、王桃这对“姐妹花”。他们原本是敌人,但作者安排了一个非常俗套且很封建的情节:在王悦、王桃打不过关索的时候,就被他征服了,还同时做了关索的小妾。就像《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和邓婵玉,《水浒传》里的王英与扈三娘,《说唐》里的尉迟恭和黑白夫人……都是与此差不多的桥段。虽然俗套甚至有点恶俗,让古代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情节就是“民间市场”,读者就是爱看。
作者给关索安排了不少佳人情缘。首先就是鲍三娘。书中描写关索看上鲍三娘时,直接用了“把三娘子嫁我,万事都休;若不嫁我,庄前放火”这样的话,显然,关羽不可能说出这样轻佻的言语,但关索却毫不在乎,似乎更有所谓的“英雄本色”。很快,关索就像爽文小说里的男主一样,用颜值和武艺折服了鲍三娘,两人很快结为夫妻。
花关索是俗称,其名就是关索。关是本姓,名为索,是因为曾得到索员外的帮助;取一个“花”字,是因为他后来跟随花道长学习武艺。等关索长大之后,生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简直与关羽长得一模一样。不过,作者刻意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关系”武将——比如,小说里的关羽、关平、关兴以及后人关胜,形象都差不多,都义薄云天、勇武过人,一副严肃、伟岸的样子,但关索则更加风流倜傥,似乎被赋予了更多民间对于英雄好汉在儿女情长方面的情感寄托。
为了所谓的“义气”,刘备竟然要关羽、张飞杀了自己的家眷,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孤注一掷、谋求大事。更狗血的是,作者还安排关羽、张飞互相杀死对方的家眷,而就在张飞几乎屠灭关羽全家的时候,看到关羽之妻胡金定,于心不忍,就放走了她。当时,胡金定已经怀有身孕,逃走之后,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花关索。
关、张、刘备三人结为兄弟,在姜子牙庙里对天设誓,宰白马祭天,杀黑牛祭地。只求同日死,不愿同日生。哥哥有难兄弟救,兄弟有事哥哥便从。如不依此愿,天不遮,地不载,贬阴山之后,永不转人身。刘备道:“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老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
日本在宋朝之前,一直以中国为师,包括源氏物语,都带有强烈的汉唐痕迹,如史记汉诗,书中的朱雀帝的说法更是明证——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嘛——
深究源氏多半会让师傅尴尬,我只感慨了一句:那时的日本很纯真,那时的大唐很伟大……随即转移了话题:其实也就是再往大说,说起上次话题——现代日本——仿佛日本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不像美国,感觉真的远):
女人可能是听我说了一大堆,有点听晕了,回应的这句也听得我没头没脑的。其它的什么师傅都没再问;在我,却有种背道而驰的窃喜……
横江渡可以说是一脸的沧桑,它比黄河最古老的渡口风陵渡还要厚重得多。是文人墨客赋诗留念的好地方,而横江总是以它特有的风浪来迎接大家。李白到此已经53岁了,面对横江渡百感交集,于是写了这六首横江词。
长江本来是自西而东,从庐山逐渐折向东北。到了和县西梁山段,竟然变成自南而北,横在这吴头楚尾一带。横江渡就在这段横着的长江的西岸,是个著名的古迹。留下过孙吴经略江东,晋室永嘉南渡,还有隋代韩擒虎伐陈的各种足迹。
幸亏师傅只顾欣赏我的硬笔字,(天阔你这个波字写得好传神,纸都要被这波浪冲破了一样之类的褒奖),只问了句,长江之水为什么有横江?
遥想去年十月,正是东方六人组诞生一周年纪念日,我再次草书六组横江词,寄给了北京的晖远阿兰。江雪至爱太白,此后我也多次书写这六首词,特别是第三首和四首,与她共赏。
我嗯了一声。林晨枫一愣,接着反复读了3遍,才转头看了阿兰一眼,满眼都是遗憾的光:真的一个兰字也没有……只有说来跟兰谐音?有点太牵强了……
等船靠岸,高放第一个跳下船,三言两语(也可能是花言巧语)就从老人家手中借到了那支如椽大笔。我拿在手中掂量了一下,稍一思忖,挥毫写下第五首横江词:
好啊好啊。高放林晨枫忙不迭地答应,催我赶紧写出来——江雪却不无担心地看了我一眼:连她都没想到,即使加上他俩,依然是那么巧夺天工——
当时我们到了北京,在北海公园泛舟时,说起这桩趣事,阿兰晖远的眼神都直了,都忘了拍手叫绝,直接就嚷着要看看余下两首横江词,看他俩能不能顺利加入?!
从第一首白浪逐高,接着就是第二首风波万里长,再到第三首楚水东流,最终第四首山涛喷雪,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简直就是为我们四人组特制的青春宣言!
我趁机打趣:诗人明明人在江东,突然一下子就飞到浙江,这仅仅是天纵才情挡不住嘛?更因为我们的江小姑娘在此守候多时啊!简直就是度身定做,小雪你不选这首诗都对不住太白啊!高老大林女侠,你们二位说呢?
相比第一首的过渡,第二首是从头到尾冲锋啊。用什么冲?李白的才气啊!看头两句: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由来险马当。用晨枫的话说,就是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歌版!不,是盛唐版!太白版!
到现在我还记得,林晨枫朗诵这首诗,特别是念到万里长那几个字时,忍不住一个凌波微步上前,玉手一挥,皓臂悬空,秀发飞扬,何其英姿飒爽、风度翩翩也!
前两句起笔“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倒”也罢了,接下来就是“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瓦官阁已经够令人高山仰止了,白浪却高过它——够张扬够放肆!
话说当年东大岁月,我们几个创办围墙杂志遭遇困境,我手书李白的六组横江词激励自己,没想到他们仨看了都挺喜欢,于是在江雪的提议下,大家各自对位——
——是怕师傅突然追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第五首横江词?什么叫风波不可行?横江词一共有多少首?还有,更怕她追问,第四首又是什么内容?
最后那个行字非一般的行云流水,简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纸上不复还。跟前辈相比,我的涂鸦只能算贻笑大方(写完自然随手一扔),只是师傅不像……那样熟悉书法不知道罢了。
师傅的惊叹在我意料之中:那是我某个中午,信手写就的李白的横江诗,模仿的是徐文长的行书风格。他也是羲之的粉丝,所以徐渭只要写起李白诗作,就汪洋肆意、潇洒地吓人,譬如他书写的李白横江词第五首:
师傅看了我一眼,低头开始在桌上搜索。办公桌上照例堆满了图纸,茹钰随手一抽,却掉下个24K的崭新笔记本。我一愣,赶紧抢先捡起。
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演义》?
当时的一位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的序文中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艺术,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
《三国演义》的成功更是给后来的作者们以巨大的鼓舞、信心和启示,到了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演义小说蓬勃兴起,与目前网文的爆炸式发展相类似,当时的文人们竞相写作历史小说,以一朝一代的兴亡为线索,挖掘史料,演义成篇。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三国演义》以毛本《三国志演义》为依据,有所校勘,加了标点,又有若干注释。此本出于该社专家之手,于1953年初版,1973年三版。我手头用的是1980年第11次印刷本,累计已经印行1,781,000部。印数之大,流行之广,均为一般图书望尘莫及。此后又有各种排印的新本。
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一步作了幅度比较大的加工整理,艺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正统思想色彩也大为加强,凡一百二十回,毛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此后通行的本子。此书有今人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古典最牛十部小说
其伟大之处让西方巨匠莎士比亚都甘拜下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面巨镜。诗词歌赋、酒令灯谜、对联匾额、医卜星相、园林构造、巨细无遗、尤其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写作手法,让人拍案叫绝,沉迷至今,其思想精神,文笔艺术和包纳万象之伟大,称为一门学问“红学”超越古今所有大家。
喜欢三国的,这本“三国演义前传”一定不要错过!
故事从东汉末年的公元一七五年开始,那一年,刘备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拜大儒卢植为师,与公孙瓒同门;曹操二十岁,凭借家族势力已初入官场;袁绍,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氏成员,在洛阳城内“黑白通吃”;董卓,还是袁家的得力干将,为自己的仕途昼夜奔波。
怎样使用手机登录网页游戏《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地名。嘉靖本卷三写曹操迁都许昌,乃“使程昱为东平相,范成、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都令”。余本则作“程昱为东平相,屯兵范城,董昭为洛阳令,满宠为许令”;乔山堂本、英雄谱本莫不如此。按,《三国志·程昱传》云:曹操“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可见,嘉靖本误把地名“范城”当作人名“范成”了。此足可证余本的某些内容不会在嘉靖本之后。
人称。余本多直呼关羽其名,逢曹操却敬称“曹公”;嘉靖本则称关羽作“关公”、“关某”,而径呼曹操之名,其间的感情色彩不言而喻。嘉靖本作“骨肉”、“女婿”、“农夫”,余本则作“血脉”、“女夫”、“田夫”,一派市井田间的口吻。嘉靖本写吕布使者见袁术称“明上”,下有小字注曰:“当时袁术僭号,故称明上”;余本则作“明公”。若出于嘉靖本,岂能无视小字注的提示!
正文所引诗赋论赞等文字不尽相同。余本多处引录“静轩诗”与希明尉子诗等。按,静轩,姓周,名礼,字德恭,号静轩,浙江余杭人。明弘治十年(1498)曾进所著《续编纲目发明》,另著有《通鉴外纪论断》等[⑨]。嘉靖本则无静轩等人诗,却有明人尹直(1428—1511)的赞词。可见,二者都经过后人加工整理,皆非罗贯中原作初始之面目。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2.余本卷七《刘玄德走江陵》:刘琮降曹后,“琮未敢往(见操),蔡瑁、张允请了刘琮、文聘同去。聘曰:‘为大将不能保全荆州,当待死而已。’不肯同去。”嘉本则作:“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琮教与文聘同去。”并不交代文聘言行。接下来却有曹操派人寻文聘,文聘来后自称“无颜早见”等文字。据此似可推断,文聘不肯与刘琮同去见曹操一细节乃原著所有,嘉靖本欲将它删去,却又未删干净。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专题: 三国演义主小说 三国演义老小说 假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开篇原文
下一篇三国演义吕奉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