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名著之《三国演义》 开篇
到了汉代,把人才选拔列为了制度,就是察举制,由地方官考察,并向上举荐人才。不仅看重学识,也看重品德。比如一个青年,在家乡德行很优秀,被公认为非常孝敬父母长辈,那这一年地方官就会向上级推荐他为国家服务,这叫做“举孝廉入仕”。还有好多的名号和举荐的标准,这里就不详细介绍这个制度了。可以看出,相对于秦以前的几类选拔方法,察举制是一个可大范围、标准化执行,而且相对较为公平、公开而全面的人才选拔制度。汉帝国的强大,察举制功不可没。
教你说话的三国演义小说
接下来,春秋到战国,诸侯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仅从现有的王侯将相家族中选择人才已经远远不够。一些才华横溢,却出身较为低微的人开始凭着能力走上权力的舞台,并且左右天下大势。但选拔的方式没有固定标准,通过别人介绍说此人有才,或君王通过“面试”发现此人有才。这种方式只能用来选拔国家大事方针的策划人才,而国家的竞争和发展,需要大量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动嘴皮子的谋士。随后,有些国家开始以能力,而不是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其中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做的最为彻底,毫无贵族背景的普通士兵也能靠拼命杀敌或努力种田获得爵位和田产,甚至当上军事统帅。所以秦国获得了战国乱世的最终胜利。
春秋之前,人才没有选拔,完全是靠出身。你的祖父是什么地位,你的父亲是什么地位,决定了你的地位。只有极个别的人,能够突破自己的身份,从一个草民变成贵族。这样公平么?对,很不公平,而且很容易让出身高贵的草包饭桶掌握权力。
三国演义开篇先介绍了三国以前的大概历史,从周开始,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后,楚汉分争电脑上的好玩网页游戏软件,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经历两汉,最后一个皇帝,天下渐渐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意思是导致汉末大乱以至献帝时天下三分的原因,其实是从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便开始了。
儿子睡前喜欢听故事,最开始给他讲一些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大一些后,讲成语故事、古典名著。可是专为孩子编写的那种名著读本,都精简的太多,只能做到让他了解大概主要人物的程度。我试着照着原著给孩子讲,虽然我这个爸爸能力有限,也没有语言专业背景,但对于一个7、8岁的儿童来说,还是能从我这里有所收获。
说话需要终生学习。需要向生活中的人学习说话,需要向书本和一切影视作品学习说话,要去自己慢慢悟。当然不善于表达,也不是缺点,有时反倒是一种福气。
语言是一种工具。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文字书写,说话和写作都是表达内心思想及诉求的工具和载体,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不是为说话而说话,为作文而作文。
会说话是专业技术。人人都会说话,但高水平的说话却是一门专业技术。语法是保证说话的正确性,修辞是保证说话的美观性和表现力。为什么同样一个意思,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效果却不同呢?有的幽默风趣让人愿意接受,有的枯燥无味让人厌烦。一位数学老师在形容数学公式如何应用时说了一句话,用公式解题就像用人一样,你最熟悉哪个,用哪个最顺手,就用哪个公式。抽象的数学问题用一个比喻,一下让学生铭记一生。
说话是要有逻辑的。任何一次表达,都有内在逻辑和形式逻辑,都要有条理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啰里啰嗦,零碎分散,说话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说话是分对象的。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跟冬天的虫子描绘夏天的景象,因为他没有经过那个时令。跟什么受众就说什么样的语言,要说谈话对象能听得懂的话。
说话是要有分寸的。一是说话要准确,一语中的,说中问题的要害。深思熟虑再开口,这样才能说的是自己想表达的话,而不会跑偏,不是滔滔不绝,离题万里。二是讲“口德”,有分寸感,防止过犹不及。不能图一时之快,言语伤人,遭人嫉恨。
说话是有时机的。有的话今天说了没用,反而遭人烦,但是明天说了,换了个时间段,却收到奇效。时机不到,说了也没用。有人说,最好的老师是南墙。人在没有碰壁之前,你说多少建议都没用,然而一旦在生活中受到重挫,这时一句话往往收到奇效。
说话要注意保密性。同样一句话,保密工作的好,可以造福自身和他人,保密做的不好,则会引来杀身之祸。《易·系辞上》里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说话是分场景的。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果不能根据场景的变换而组织语言,确定语言风格,那么也会吃亏。比如葬礼上就不适合面带笑容,高谈阔论。而在一些结婚生子及升学的喜宴上,就不适合说一些消极丧气的话。有一则笑话,说一个人不会说话,经常因言语不当而伤人。一次去参加亲属孩子的满月宴,全程一言不发,直到送出门口的时候,回头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都没说,如果你家孩子要死了,可不怪我。”
说话是有立场的。你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立场的,你代表谁,你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清楚,如果立场不明确,往往稀里糊涂被人利用,给别有用心者帮忙。刘备在面临吕布被杀时说的话,立场是什么?他的潜台词是吕布是敌人,不足以信任,该杀,也是一种报复。贾诩面对曹操的问题,立场是什么?是支持曹丕,支持曹丕的目的是什么?是保全自己家族的富贵繁荣。但他们都不明说,而是委婉且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并且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人“花一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一生学会闭嘴”,任何人任何时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目的的。古人早就有“祸从口出”、“贵人语迟”等警句。民间有俗语“说话不多,一说就砸锅”,都是告诫人们说话要小心,要三思而言。
而刘备在这方面却吃过大亏。刘表在征询刘备立谁为嗣的时候,他在堂上表明态度,言明应该立长子刘琦,逐步削弱蔡氏的权利。被人偷听,遭到蔡氏集团的追杀。要不是坐骑争气,跃马檀溪,恐怕刘备也会惨遭杀害了。
反观诸葛亮在这方面却很聪明。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和小儿子刘琮夺嫡斗争的时候,刘琦因势力微弱,不能自保,多次请教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避而不答,直到被刘琦骗到阁楼上,撤去楼梯,确保环境安全不会泄密的情况下,才献计让刘琦守边关以避祸。
与贾诩命运相反的是杨修,作为丞相府的主簿,曹操的心腹高参,在曹丕和曹植争夺继承人的斗争中,显示了极不成熟的一面。总是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激动,从幕后跳到堂前,卖弄才华。一是解读“门上加个活字”,为门太阔太宽;二是解读“一盒酥”,为一人一口酥;三是贸然解读军中口令“鸡肋”,为“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未经老板允许,擅自散布部队即将撤退的消息,最后被杀。表面是因为屡次参透老板内心,因为聪明绝顶、蛊惑军心而遭杀身之祸,本质上是因为他支持曹植,用《答教十条》泄露了曹操考察儿子的选题,帮曹植作弊参与党争。杨修之死其实曹丕和曹植夺嫡之战的牺牲品。
贾诩作为降将,谨言慎行,深居简出,懂得避嫌自保。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当老板询问他继承人这种敏感问题的时候,没有直面回答,而是巧妙地以袁绍、刘表为例,展示手足相残、家业衰败的结局。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支持曹丕成为世子。贾诩的这句话,一是取得了现任老板的“真乃策谋深长之士”的高度赞扬和信任,同时也得到了后世之君的感恩,一举奠定了自己未来在朝堂上的基础。曹丕称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册封寿乡侯。贾诩以77岁高龄去世,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
贾诩,字文和。以举孝廉出身,起家拜郎官。先后成为董卓、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的部将,他曾两次献计打败曹操。尤其是淯水之战,他给张绣献计令曹操惨败。后随张绣归降曹操。
当曹操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时候,询问谋士贾诩的意见。他若有所思,假装迟疑。曹操问他为啥走神儿,他说自己正在思考“袁本初和刘景升幼子为嗣,兄弟相攻之事耳。”贾诩此言一出,曹操仰天大笑。贾诩一句话就让曹操内心疑云顿消,豁然开朗,确定了立曹丕为继承人的决心。
吕布的这三次背叛,使他在职场上名誉扫地,声名狼藉。也足以见得,此君尽管武力过人,但缺乏忠诚的品质和成熟的政治头脑,只是靠习惯性背叛上位。基本上成为了“不靠谱”的代名词,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所以在兵败被俘的时候,刘备才以董卓和丁建阳被杀的案例提示曹操,这个人不能留,如果一时心软,轻则丢城失地,重则如董卓、丁原一样被杀害。
张飞一直骂吕布为 “三姓家奴”,非常鄙视吕布的为人。这是因为吕布的三次背叛,第一次杀害旧主丁原投奔董卓;第二次因貂蝉,被人利用杀害老板董卓;第三次是因为走投无路投奔刘备,他却趁刘备出征的时候,背后捅刀子,再次反水,鸠占鹊巢,夺了徐州。
刘备与吕布有哪些过节,他为什么关键时候落井下石?丁建阳和董卓是谁呢?他们结果又是什么样呢?这些问题读过《三国演义》小说的人,都会很清楚。
曹操在徐州活捉吕布,他素有爱才之心,所以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淡淡地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本来曹操是有招降吕布的意思的,但是听了刘备这句话,就直接下令杀了吕布。
品读三国故事,学习说话艺术,成就你的人生
刘备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永安宫中,刘备先是用一句”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说了这一大好江山都是丞相你帮我缔造的,我从不敢忘记,接着说自己才疏学浅且还不听你的劝告落得今天的下场,现在很后悔,诚心诚意表达歉意。最后不忘继续说希望能继续魏国操劳辅助嗣子开创新功业。叭叭叭的说了这些话,层层递进,表达一个行将就木的人难以割舍世间种种,让人感动,让人难以拒绝。
直到此时诸葛亮在车上一阵大笑,然后缓缓说道:”吾以为汉朝元老大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 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叫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看看这一场骂战,诸葛亮沉着有力地回击了被贬为”诸葛村夫“的王朗,更是以他出众的口才让王朗血溅身死两军阵前。
再有就是在整本书中轰动天下的那一场骂战,两军阵前,王朗说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天数有变……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
再有诸葛亮出山后采用激将法成功说服孙权抗击曹操,接着又用背诵曹操幼子曹植作的《铜雀台赋》,用“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等句,作为曹操想夺取孙策和周瑜妻子(大乔、小乔)的证据激起周瑜抗曹的决心,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对外沟通上可真是了解其心里善用其谋。同样在对年近七十的老将军黄忠时,诸葛亮深知黄忠性如烈火的一面,经诸葛亮言辞的”激“励楚汉三国单机游戏有哪些,立刻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在此后的战争中为蜀国拿下囤积粮草的天荡山以及后来的定军山。这波操作不得不说诸葛亮把团队协作沟通已达到化境。
从“隆中对”刘备给诸葛亮的面试开始,当然此时的刘备也可以说是穷途末路一点都不为过,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正确的评估了各派政治势力,并审时度势地制定出了一个顺应时代的战略方针,并预见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直到刘备临终托孤以退为进之举,诚可谓肝胆相照。这一切现在看来就是诸葛亮深知刘备当时寄人篱下、要兵没兵、要人没人啥都不行的现状,也就是想老板之所想,在这样看似弱小复杂的局面下真知灼见的把各类现状以及要如何做都全盘托给了刘备。试想下在现在的职场,作为一个leader的你如果有这样一个下属,你只管放权,Ta就能帮你搞定一切,你能不高兴,能不重用Ta吗?藉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向上沟通的造诣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说到《三国演义》,相信冲着诸葛亮去的大有人在,去看他那神鬼莫测的智谋,看他那挥洒自如的风度,以及看他那纵横捭阖鞠躬尽瘁的一生。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角度,你看他的潇洒,我看他的智谋,管中窥豹,各见一斑,虽不尽全面,但各有各的领悟,各有各的思考。
在今天的职场中,沟通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直接沟通、间接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等,或者是“向上沟通、平级沟通、向下沟通、协作沟通、对外沟通”等,这些沟通方式无论如何来分,如果拆解来看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和感情的传递以及反馈的过程,力求思想达到一致和共情,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来解决问题。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这些沟通又是如何来达成的呢?下面我们分别从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人物角色来谈谈。
在《再读三国演义,满满都是人生智慧》中,我整理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生处世智慧,比如“选择的智慧、情商的智慧、忍耐的智慧以及适度的智慧”,当然这仅仅是我再读《三国演义》后整理出来的部分人生处世智慧,要细论的话还有很多,只是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论述,故暂不表。那么这一篇算是承接上文,来聊聊《三国演义》中的说话智慧,也可以说是职场的沟通艺术。
碎嘴哥说书系列之《三国演义》第一回
到了一个叫幽州的地界,这里的太守叫刘焉,他也张贴了招兵启事。幽州地界下面有个叫涿县的地方,有个人看到了这个招兵启事,从而引出了将来能够成大事的一位英雄人物。这人一看就是读过书的人、性格随和、不太爱说话、但非常愿意交朋友。他长得有一米七十多高,两只耳朵特别大,胳膊还贼长,都能够过膝盖,眼睛也长都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是当今皇上的远房亲戚,但已经都是八竿子巴拉不着的那种了。他叫刘备,字玄德。当年,看到招兵的时候已经28岁了。
这伙黄巾军开始在各地与官军开始打起来了,很多地方都被黄巾军给占了。皇上知道了以后,赶紧把身边的几个能打的武将找来,有卢植、皇甫嵩、朱儁带着三伙人分三路去讨伐黄巾军。同时,在各地贴出了招兵英雄榜,号召民间的高人参加到朝廷的部队里去剿灭这帮土匪。
专题: 穿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新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上一篇三国演义细节知乎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共多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