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三国演义还早的小说

1

比《三*演义》还要早的小说,我们可以说是**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红楼梦》全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54年,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不仅是**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另外,如果我们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的古典文学作品还有《山海经》、《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与我们现代的理解的“小说”不同,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山海经》是一本古代的神话和地理文献集,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传说,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则是**最早的诗歌总集,代表了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楚辞》则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学作品集,其*包含了大量富有浪漫*义色彩的诗歌。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作品,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和思想观念。因此,探讨“比三*演义还早的小说”实际上是在探讨**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更早的文学作品和传统。

余秋雨233.关于明清小说的基础记忆——《水浒传》和《三*演义》

在这些年来,大家在普及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年人和青年人,都认为能够写白话文,水平不高,而能够写文言文,那个水平高极了,把文言文顶礼膜拜,故意讲几句飘飘忽忽的文言出来,卖弄一下。其实不是,你看一下《水浒传》就可以知道了,真正高水准的那个小说,一定是以白话文写的。真正好的诗歌,也一定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来的,才是最好的作品。

《水浒传》还有第四个功劳,它是**白话文学史的一个丰碑,它是纯粹的白话,请大家注意,《三*演义》还是半文半白一个单机版的三*游戏,而《水浒传》则是纯粹的白话,这个纯粹的白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半文半白的小说。你看《水浒传》以后就可以知道了,为什么它一定高过于《三*演义》,很多很多原因之外,意识形态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纯粹的白话。

比三*演义还早的小说

每个人都是好像可以用让人非常明确的方式感受到,比如武松的勇武,鲁智深的暴烈,那个李逵既鲁莽又天真,林冲当然是一个很正直很刚烈的人,而宋江他一直处于江湖道德和正统道德之间,他站在那儿,他自己内心有冲突,他在这两点上和几个英雄也有冲突,把人物真是塑造成功了。

第三点,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无与伦比。它因为比较早,它是远远在《红楼梦》之前,所以在当时,它人物塑造这一点了不起。大家闭着眼睛一想,就想到《水浒》里边的武松,想到《水浒》里边的鲁智深,想到《水浒》里边的李逵,想到《水浒》里边的林冲,当然还想到一个大哥宋江,这些人物几乎都是形象鲜明。

请注意,它所说的天不是指朝廷,它所说的道,也不是指统治原则。它的天、它的道,叫做自有其天,自有其道,这就改变了当时**社会里集*社会里边的正统的意识形态,而且它把他们聚义的地方叫做忠义堂,忠义,即使最早的是要聚义,也把义这个含义进行了形象化的、非传统意义上的解释。

第二点,他翻转了某一种意识形态。我前面讲到的,统治者心目当*的形象和意识形态既有关,又不太有关,因为统治者为了保持**,在意识形态上,它要保持**历史上道统的延续。但是《水浒传》里边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叫替天行道。

第一个,就是在那个时代,在施耐庵和罗贯*的时代,他居然把统治者心目当*的流寇盗贼当作英雄来歌颂,而且歌颂的层次,是让全社会都喜爱,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如此大的篇幅,如此高明的讲书艺术,让社会上都喜欢这些在统治者看起来是流寇是盗贼的人,这真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施耐庵是不是肯定是杭州人呢?我后来看到那个江苏新化,又发现了一些和施耐庵有关的资料,这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研究,他到底是哪里人。作为年代,他应该是元末明初的人,他写《水浒传》应该比《三*演义》迟了二三十年。《水浒传》这本书,这部长篇小说普及率很高,后来又是几次拍过电视剧以后,在我们**民间的价值就很高了,影响很大。

《花关索传》:古墓*发现的三*平行爽文

说明关帝迷信的确是从清朝开始的。也说明推动关帝迷信是晋商。明朝人对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并不是太感冒。

作者在讲述关索与关羽相见的时候,继续发挥自己爱洒狗血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很奇怪的情节:有个叫姚宾的东吴将军,假装来投奔关羽,竟然趁着夜色偷了赤兔马,假扮成关羽的样子逃跑了。在半路上,正好遇上来寻父的关索。关索看到姚宾的外貌和行头,跟传说*的父亲关羽一模一样,就直接要认他为父。后来,还是胡金定说,自己的夫君不是这个样子,此人不是关羽,才结束这场尴尬的认亲。真相大白后,关索怒斩姚宾,一家人也终于团圆了。

接下来,就是关索寻父的故事。在行军路上,关索还遇到了王悦、王桃这对“姐妹花”。他们原本是敌人,但作者安排了一个非常俗套且很封建的情节:在王悦、王桃打不过关索的时候,就被他征服了,还同时做了关索的小妾。就像《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和邓婵玉,《水浒传》里的王英与扈三娘,《说唐》里的尉迟恭和黑白夫人……都是与此差不多的桥段。虽然俗套甚至有点恶俗,让古代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可否认,这样的情节就是“民间市场”,读者就是爱看。

作者给关索安排了不少佳人情缘。首先就是鲍三娘。书*描写关索看上鲍三娘时,直接用了“把三娘子嫁我,万事都休;若不嫁我,庄前放火”这样的话,显然,关羽不可能说出这样轻佻的言语,但关索却毫不在乎,似乎更有所谓的“英雄本色”。很快,关索就像爽文小说里的男*一样,用颜值和武艺折服了鲍三娘,两人很快结为夫妻。

花关索是俗称,其名就是关索。关是本姓,名为索,是因为曾得到索员外的帮助;取一个“花”字,是因为他后来跟随花道长学*武艺。等关索长大之后,生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简直与关羽长得一模一样。不过,作者刻意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关系”武将——比如,小说里的关羽、关平、关兴以及后人关胜,形象都差不多,都义薄云天、勇武过人,一副严肃、伟岸的样子,但关索则更加风流倜傥,似乎被赋予了更多民间对于英雄好汉在儿女情长方面的情感寄托。

为了所谓的“义气”,刘备竟然要关羽、张飞杀了自己的家眷,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孤注一掷、谋求大事。更狗血的是,作者还安排关羽、张飞互相杀死对方的家眷,而就在张飞几乎屠灭关羽全家的时候,看到关羽之妻胡金定,于心不忍,就放走了她。当时,胡金定已经怀有身孕,逃走之后,生下一子,便是后来的花关索。

精彩历史小说的比较

除了《三*演义》,还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演义》?

明*期以后,还有一类是反映民族英雄的作品。这类作品则首推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本书与《南宋志传》合刊后,称为《南北宋志传》。《北宋志传》*要讲杨家将的故事,从幽州大战、到杨业撞死李陵碑,再到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寡妇征西。从这本小说开始,杨家将、杨门女将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当时的一位吴门可观道人在《新列*志》的序文*描写了当时的情况:“自罗贯*《三*演义》艺术,以*史演为通俗演义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

1949年,我*六大名著变四大名著,删掉的两本家喻户晓,你知道吗

**古典最牛十部小说

其伟大之处让西方巨匠莎士比亚都甘拜下风,它是**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面巨镜。诗词歌赋、酒令灯谜、对联匾额、医卜星相、园林构造、巨细无遗、尤其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写作手法,让人拍案叫绝,沉迷至今,其思想精神,文笔艺术和包纳万象之伟大,称为一门学问“红学”超越古今所有大家。

盘点十部流传至今的古典历史演义小说,说英雄谁是英雄?

由这部小说衍生出很多后续的作品,也成就了很多民间文学种类,仅就说唐文本体系,其后还有说唐后传、说唐三传,传统评书*的《大隋唐》、《响马传》、《瓦岗寨》、《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等都源自这部英雄传奇。

关于隋唐的古典小说很多,这一部由褚人获编撰的《隋唐演义》,相对来说文学性要更强一些,而且野心和格局很大,从隋炀帝开端,直至唐明皇完结,意图书写旷世怨侣的三世情缘,事实上,小说对英雄云起的乱世的描写比三世情缘更优秀。

105 张萱:《疑耀》(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页 76。张萱还提到「凿齿,乃恶兽名,与梼杌同类。余怪晋**薄以之为名,未审其意。」

96 罗贯*着,毛宗岗评:《第一才子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第十三辑,第八种,据三槐堂《四大奇书第一种》影印),页 1。按:此书属于《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

95 按照魏安的研究,粤地出版的毛评本在清朝独霸天下,最为通行,取代了以前闽本的地位。参其《三*演义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页 137。

92 有一种说法是:画鬼容易画人难。鬼,代表虚构想象之物,画鬼比画人较少受到限制。参《韩非子》〈外储说〉记齐王问:「画孰最难者?」画工答道:「犬马最难,〔……〕鬼魅最易」。小说评家也曾用此语,参 David L. Rolston,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 Commentary: Reading and Writing between the Lines, p.185.

80 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页 118。「金圣叹批点」或是冒充的。冒名批点反映「金圣叹」的名气很大。参杨义:《**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页 20。

79 参阅其〈《第一奇书》凡例〉。陆大伟曾论及此点,参其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and FictionCommentary, p.44.

76 罗贯*着,毛宗岗评:《第一才子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第十三辑,第八种,据三槐堂《四大奇书第一种》影印)。

70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页 12。近人陈洪:《金圣叹传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或据此而认定金本刊于崇祯十四年。参该书页 63。

62 周晖:《金陵琐事》(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页 141「五大部文章」条。另参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页 362。

59 袁*道撰,步问影校:《游居杮录》(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页 211。另参,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页 354。

53 Robert von Hallberg (ed)., Can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p.2.

综上所述,张竹坡等人提及史籍,目的是借助「高等文类」(正史)之名,让小说与正史的文化等级意义保持一致。他们在文章*说「奇书」可比肩史籍,甚至高过史籍,其实等于认同固有的文化结构,服从于固有文化的意义规范(norm)。

唐朝的张萱《疑耀》卷四说:「梼杌,恶兽,楚以名史,*于惩恶。又云,梼杌能逆知未来,故人有掩捕者,必先知之。史以示往知来者也,故取名焉。亦一说也。」【105】

《孟子‧离娄》篇记载:「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104】

事实上,在《金瓶梅》书本上,也有相近的论调,例如《金瓶梅》词话本的东吴弄珠客序言认为:「诸妇多矣,而独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命名者,亦楚《梼杌》之意也。」【102】

总之,张竹坡的论点基本上和毛宗岗、李渔一致(笔者不排除张竹坡受毛、李影响的可能性),他们都视小说为「合传」,有别于《史记》专做分传。

〈《金瓶梅》读法〉第七十七条说:「《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然则《金瓶梅》断断是龙门再世。」【101】(按:「龙门」是司马迁的别称。司马迁生于龙门山,因此得名。)

另外,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五十三说:「凡人谓《金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看其淫处也。若我看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100】

「《金瓶梅》是一部《史记》。然而《史记》有独传,有合传,却是分开做的。《金瓶梅》却是一百回共成一传,而千百人总合一传,内却断断续续,各人自有一传,固知作《金瓶》者必能作《史记》也。何则?既已为其难,又何难为其易?」【98】

因陈寿一《志》扩而为《传》,仿佛左氏之传麟经。〔……〕且行文如九曲黄河,一泻直下,起结虽有不齐,而章法居然井然,几若《史记》之列「本纪」「世家」「列传」,各成段落者不侔,是所谓奇才奇文也。【97】

此外,毛评*也寓有强烈的正统史观。毛评的〈读《三*志》法〉第一条就说:「读《三*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之别。」【96】

昔罗贯*先生作《通俗三*志》共一百二十卷,其纪事之妙,不让史迁。《三*》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史记》各*分书,各人分载,于是有本纪、世家、列传之别。

太史公纪实之举,被金圣叹视为「吃苦事」。金圣叹又把《水浒》与《春秋》相提并论,认为:施耐庵写宋江,用了《春秋》笔法。【93】

至于「因文生事」的「生事」,其实就是虚构出一些事来。金圣叹说《水浒》胜似《史记》,似乎在暗示虚构要比纪实来得便利。【92】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90】

李贽之后,金圣叹也用「拟史批评」的手段。他首先采取「并列」(juxtaposition)的做法,在实际评论《水浒》时,金圣叹同样喜欢拿《史记》来作具体的比较。

「李贽曰:《水浒传》文字形容既妙,转换又神,如此回文字形容刻画周谨、杨志、索超处2000以下能玩网页游戏,已胜太史公一筹,至其转换到刘唐处来,真有出神入化手段。」【89】

「太史」「太史公」都是指《史记》(以作者代称作品)。这种模拟*要是从传统的「稗史」观而来,同时小说和正史都涉及大量的叙事成分,构成足资比较的范畴。(按,上引胡氏之文*,「丘明」指《左传》作者左丘明。)

嘉隆间,一巨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又近一名士听人说《水浒》,作歌谓奄有丘明、太史之长。【87】

雅士之赏此书者,甚以为太史公演义〔……〕。夫《史记》上*武库,甲仗森然,安可枚举?而其所最称属利者,〔……〕真千秋之绝调矣!《传》*警策,往往似之。86

他们或是刻意为之,因为不依史实的小说甚难在当时立足,例如,章学诚一发现《三*演义》有「三分虚构」,马上表示不满。(认定《三*演义》不可信的言论,上文已征引了不少。)

《三*演义》的特点正是:「好事者以俗近语,檃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其事,因事而悟其事因义而兴乎惑。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违者矣!」【84】

专题: 三国演义新小说   看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