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定场词句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其开篇有着名的定场词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高祖斩蛇起义,传至西晋统一。自西晋至东晋,南北朝分裂,至唐末五代十国,中原动荡。至宋朝,北方少数民族崛起,宋、辽、夏、金、西夏等国并立,战乱频仍。至元朝统一全国,再至明朝,明朝末年,清兵入关,明末农民起义四起,天下大乱。”

这句定场词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小说的主要故事线索,同时也预示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各种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人物性格。

揭秘《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定场诗:浮沉才子的沧桑遗韵

不过清朝完了以后,清史没修好,就留了一部《清史稿》。建国以后倒是出了一部《清史》,但认同度不高。还是“二十四史”的说法大家最认可。至于“二十五史”,是民国时候,大总统徐世昌把《新元史》加进去的。史学界也有把“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叫“二十五史”的。还有把《新元史》和《清史稿》都算上叫“二十六史”的。“二十七史”就是在“二十六史”上面再加上当代的《清史》。这几种说法,您大概了解一下就行。

三国演义小说定场词句

其实“二十四史”这种说法是清朝才有的。之前的大一统朝代也会官修正史,到明朝的时候才有“二十一史”的说法。另外腾讯游戏盒子英雄联盟,还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二十七史”这些不同的正史说法。明朝的时候,官修了元史,再加上之前的史书,钦定了二十一部,叫“二十一史”。到了清朝,明史修好了,就有了“二十二史”。然后加了《旧唐书》,叫“二十三史”。又加了《旧五代史》,最后乾隆皇帝定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说法就最常用了。

4、上回说道蒋干盗书,这回说的是草船借箭。周瑜施反间计成功后,派鲁肃去探诸葛亮,想知道孔明有没有看出这条计策。孔明何等聪明之人,自然识破了,还特意叮嘱鲁肃回去不要给周都督讲。可鲁肃是个厚道人呐,不会说瞎话,都向周瑜如实禀报了。果不出诸葛亮所料,周瑜认为孔明是东吴大患,起了杀心。周瑜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督造十万雕翎(箭)。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死无疑啊!一般说到此处,都是贬低周瑜拔高诸葛亮,说周瑜嫉贤妒能。但阎老师不是这么分析的。阎老师说,周瑜才干不在孔明之下,并非气量狭窄,做不出这般奸佞之事。立军令状,是三日后要当着东吴文武赦免诸葛亮。周瑜自知在智商上比不过诸葛亮,这样可以在气势上压倒诸葛亮。

说到这段,通常都会说是曹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一怒之下杀了蔡张。但阎老师不是这么说的。曹操乃一代奸雄,以他的智商难道会看不出这是个圈套?那他为什么还要第一时间除去蔡张呢?这跟曹操生性多疑有关,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就算蔡张的投降信有99%的可能性是假的,也还有1%的可能性是真的。这就像飞机一样,飞机在交通工具中出事的概率最低,然而一旦失事,造成的后果就是100%。曹操误杀蔡张的后果,无非是少了两个大将,影响水军操练;但如果他们真叛变了呢?所以说,曹操杀蔡张,并非冲动,而是要将那1%的概率彻底消灭。

3、曹操领兵百万来到长江,最缺的是海军陆战队。此时蔡瑁、张允来降,这二将乃荆州人士,擅水战,正好可以统领曹操水师。这两人立马成了周瑜的心腹大患,欲除之。就在周都督思策之时,他的同学蒋干来了。蒋同学向曹操夸下海口,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周同学。周同学遂假装喝醉与蒋同学同榻抵足而眠。于是乎,蒋同学便发现了蔡瑁张允给周瑜的降书,盗了这份假书信回见曹操。曹操见信大怒,立刻斩了蔡瑁张允。

2、耳熟能详的三国还能说出新意来吗?行万里路归来的阎老师没有让大家失望。曹操领兵八十三万(号称百万)南下来到长江流域,水土不服,连米饭都不会煮,未战先减员。阎老师说,此时曹操的部队没有两栖作战能力,最缺的是海军陆战队。

4、祥字解读。阎老师说,很喜欢师父给的祥字。祥字的右边是羊,左边是示字旁,本意是放在祭台上的羊。在这一点上,中西是相通的。亚伯兰罕的献祭,也是献祭的羊。

2、组织与公司。阎老师说,评书商演不像相声那么好干,组织上叫我干一个评书专场……话音未落,观众大笑。阎老师不解,你们管单位不叫组织吗?观众答:叫公司!阎老师恍然大悟,对,叫公司显得高大上,不像个团伙。嗯,我们公司给我发了个email,我回复……

1、演员的人设。历时两月,阎老师完成了欧亚骑行,回到北京开评书专场。开场就聊到了演员的人设。阎老师认为,演员应以作品为先,而不是立人设。说到人设问题,阎老师聊到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阎老师的楼下有个报刊亭,除了杂志还有冷饮。阎老师喜欢吃甜食,每次去都买双棒。有一次,阎老师又去报刊亭买冰棍,被一男粉认出来,对着阎老师就是一顿捧。报刊亭老板听见了,也跟着开始夸。人设一立起来,阎老师不好意思买冰棍了,只好说,来本财经杂志!

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是一首《临江仙》?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这两句对古人来说和大白话也差不多,今天的人也不难听懂,但是确实有味道。历史书上能留下来的几个名字,背后是无数的死亡,这么多人死了,都变成了北邙山上的荒坟。能葬到北邙的,都还算是大人物幸运儿呢。至于芸芸众生,真就是历史的烟尘。

这组作品读下来是什么感受呢?每一首读起来,都挺有味道,会觉得杨慎不愧是大才子;但是一口气全程读下来,说实话会觉得有点腻。因为主题全是一样的,就是历史上曾经是这样的热闹,到头来还能剩下什么?一场空罢了,无非是给渔翁樵夫拿来聊聊天。

被毛宗岗放到《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临江仙》,不是一首独立的作品,而是杨慎被贬云南后,创作的一组作品当中的一首。杨慎读史书,写了《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从上古到元朝,一路写下来,写了十篇作品,这个时间跨度,牵涉到二十一部正史,所以后世改名,称为《廿一史弹词》。

都说陈与义诗近杜甫,词近苏轼,那么他的沉郁与豪放又何止这一篇《临江仙》呢,他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他感“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多少有情人,千古叹旧国!对于辛弃疾,堪惊为旧国入敌手,对于陈与义,堪惊的是旧地难回,痛都是一样的,殊途而同归罢了。

午桥,北宋汴梁一景,也是唐时白居易、刘禹锡等先贤诗酒唱和的地方,曾经陈与义和朋友们在这里追寻旧事,把酒临风, 潇洒无比。那景色也是异常恬静:笛声伴着杏花,清影月夜横斜。如果里面抽离了旧国之思,这样的句子,怕也无非花前月下、浪漫脱俗的清新语境罢了;可是有了后面的“二十年如一梦”,诗人的昔日,便如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样的叹惋,一样的凄清,一样的“往事不堪回首”,只有在诗里了,旧事还是那么真切而婉约,仿佛一场梦,转眼便成空,往事堪惊。越美好,越心痛!

且看他当年的行径:午桥桥上,英雄豪饮,杏花疏影,笛吹天明。英豪们想什么呢?想着纵马北疆,还是收复中原?应该都不是。虽然陈简斋生活于南北宋之交,他却一介文人,他虽经历了国亡之痛与流离之苦,却更多怀念当年情怀与壮志,怀念大宋国未亡时他与好友们生活的快意。

说到《临江仙》,大家也许并不陌生,有一点文学修养的人,可能都知道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这一句,怕是已经成了《三国演义》的定场诗,更是英雄豪杰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洒脱与快意。又是否杨慎看到了陈与义的词,心有所动,创作了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也未可知,我们只知道,读陈与义诗能够长人意气,壮汝心胸。

郝贵生:浪花造就英雄——评《三国演义》开场词

在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宋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的不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大英雄周瑜吗?如果按照该词的逻辑,周瑜以及三国其他杰出人物也是应该被历史的“浪花淘尽”、“转头空”、灰飞烟灭而应该被后人彻底遗忘吗?而历史事实恰恰相反。苏轼写这首词,恰恰就是怀念周瑜这些人的英雄业绩,表达自身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同时,三国中的群体英雄人物不仅通过民间多种方式流传到几百年后的明代,且被罗贯中整理和再创造,写出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甚至一直延续到已经进入21世纪的社会主义时代。不仅三国中的一些英雄人物,凡是在中国历史思想、政治、文化、科学各个方面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留下了实实在在的极其深刻的历史烙印,都是为后人所敬仰的伟大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尤其是在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反对帝国主义入侵、推翻三座大山、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种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永远铭刻在今天每一个人的心目中,他们没有被历史的“浪花淘尽”,而是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因此,笔者今天的结论是,该词绝不是什么“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悲壮”、“宁静”、“将人之生命形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大气磅礴!”而是以表面的豪放和大处落笔,宣扬的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所谓的“富哲理”、“意境深邃”、“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过是眼光短浅、狭隘、偏执、逃避任何社会责任的小私有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仅和中国历史上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辛弃疾、陆游、顾炎武等人差之十万八千里,而且与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曹操、刘关张、诸葛亮、周瑜等人的人生观也绝不相配。

就历史观来说,其从自然界永恒不变推导到人类社会历史也是如此,由此再否认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是非、善恶、美丑对立斗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更否定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英雄人物的历史价值,如“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三国演义》开篇词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的场景,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与前面的历史沧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一种超脱和豁达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象征着永恒的自然,而夕阳则象征着历史的变迁。这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自然的美景却永恒不变,只是人事已非,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和悲凉。

编给孩子们的古典名著系列——三国篇

②庙号与谥(shì)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谥号是皇帝或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如刘邦,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我们经常在史书或故事里了解到的“商纣王”、“汉武帝”、“唐玄宗”都属于谥号,从谥号可以直观看出人物的生平功过。如“文、武、桓、穆”都是好评;而“炀、厉、幽”等就是差评。而到了明清,常用年号来代指皇帝,如嘉靖、康熙、宣统等。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读史天花板丨王安石“论史”,杨慎“十段锦”

王安石的这首《读史》,实为“论史”,借诗抒怀edge怎么下载网页游戏,也是在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担忧,他已经预感到守旧势力不会放过自己。就王安石变法来说,变法强国富民,是必然之道,但当时变法理念和手段还未成熟,“摸着石头过河”,遇到意外因素加上旧党的掣肘,上意未能很好地下达,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而旧党趁机落井下石,最终老王变法失败。历史对失败者的描绘,难免被后世强加污名。

“自古以来,人的功名、品行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但未必能如实地全部记录下来。历史从来都是后来人根据道听途说、典籍资料记录下来,一件事的看法众说纷纭,若记录者以偏概全就难以说清,而到遥远的后世就更难以说清了。对于古时流传下来的传说应予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野史、风评多为添油加醋之举,很难描绘清楚古人及古事的原委。史书故纸,未必能表达出古代贤人的高风亮节。”

精读细品《三国演义》之开篇词

三国时期开始于曹丕篡汉称帝的公元220年,结束于吴国灭亡的公元280年。《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之所以从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是因为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国本,令诸侯并起,东汉已经名存实亡,同时也引出了书中的重要人物,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三国演义》既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也是一部智囊全集,还被很多人当做兵书来研读。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吴国灭亡的97年时间里,群雄并起,各路豪杰、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谋士等纷纷粉墨登场,《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等兵法、谋略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它被当作兵书和智囊全集来用也并不为过。

骅读三国——《三国演义》开篇之词

这也与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样,都是一去不复返。我们生而平凡,珍惜当下便足矣,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何必去计较、去忧愁。有什么比自己开心更重要呢?不喜欢的人,离他远点;不喜欢的事,少看几眼。人生苦短,短短几十年,何必让那些不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人扰乱的心神,做好自己最重要。毕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专题: 小说网三国演义   l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