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在流传和出版的历史中,确实存在多个版本和改动情况。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改动和版本:
1. 最初的版本:罗贯中最初完成的《三国演义》可能与流传至今的版本有所不同。据说早期的手抄本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段落顺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描述方式。
2. 明刻本:在明朝时期,特别是万历年间,出现了最早的刻本,即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些刻本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改动,包括情节的增删、人物对话的调整以及对某些章节的重新组织。
3. 清刻本:清代时期的《三国演义》版本进一步影响了后世的传播。其中,乾隆年间刊刻的《三国演义》在内容上又做了较大的调整,包括增加了《三国志演义》的序言、卷首,以及对某些章节的重新编排,使得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
4. 后续修订: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学者和编纂者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例如,19世纪末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修订版,以及20世纪初的一些版本,都有所改动,旨在纠正错误、补充缺失的内容或改进文学风格。
5. 现代版本:现代出版的《三国演义》版本,通常基于明万历年间(1578年)的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但也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读者喜好或学术研究而有所变化。例如,一些版本可能更加注重语言的现代化,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总的来说,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三国演义》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读者需求。这些改动既包括了对原著的校订和整理,也包括了对故事内容的重新诠释和创新。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版本问题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学术研究并使之得以深入的基础。在三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却避开群雄角逐的沙场,而甘愿同毫无生气的版本打交道。枯索艰辛的耕作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在“三国”研究专家陈翔华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由中外学者联合组成的编委会,将精选宇内所藏具有重要价值的罕见珍本十余种,辑成《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影印出版;先行推出的首辑五种,已于1995年5月同读者见面。无疑,它对《三国志演义》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厚艳芬)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三国演义小说改动有哪些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中文版单机三国8游戏下载,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二、开《三国志演义》系统批评之先河。纵观三国版本,最早公开标榜“批评”的是余象斗本。此前的嘉靖本,虽也有小字夹注,对正文进行解释、说明或补充,然并非表述评点者观点的批评。而余象斗的“批评”,也不过相当于眉批,针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加以评说,多就事论事,缺乏独到的理论见解与深刻的艺术分析,文字比较简略。到了李卓吾评本,则不仅有眉批,且每回回末还有总评,总计字数多达数万,因而形成了比余本完整得多的批评系统。
一、首次将《三国志演义》由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题变为双题。虽然合并得很简率,回目亦长短参差,但一百二十回的形式却被后来大多数版本所沿袭,清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便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三国:《三国演义》一开篇,为何会出现四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在于幽州的最高长官。小说中,刘焉担任幽州太守,然而史料记载,刘焉从未担任过此职。彼时,幽州刺史实为郭勋,且在黄巾之乱中不幸遇害,而非小说中指挥若定的刘焉。这第一个错误,便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暴露出小说与历史的偏差。
故事从黄巾起义的烽烟说起。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幽州太守刘焉麾下,初出茅庐便斩杀黄巾将领程远志、邓茂,一战成名。然而,这精彩的描写,却至少存在四个明显的错误,如同侦探小说中的线索,将我们引向一个被掩盖的真相。
学到了学到了,10年的《三国》剧情变动竟然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70周年:最新纪念版增加系列插图,专家学者漫谈“三国”文化
周绚隆教授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23年,长期负责人文社古典文学图书出版。他认为,把《三国演义》作为一个文学文本来读,在整个社会的传播过程中,其价值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价值观的培养,如统治阶级的爱民思想,刘备之仁,诸葛亮之智,关羽之义;第二,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的普及主要靠历史演义、历史小说,阅读《三国演义》是知识的获取;第三,《三国演义》会提升我们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第四,从青少年阅读来说,准确掌握《三国演义》中浅近的文言文语词,对孩子学习语言、提高古汉语的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是《三国演义》在当代的阅读意义。关四平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地位,可以用“四个第一”概述,一个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第三,从成书过程来说,成书史的时间来说,它是成书第一长的小说。第四,它的文化含量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影响度最高的、第一的长篇小说。
此次活动采用现场访谈、线上直播以及播放相关内容视频的方式。现场访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场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关四平教授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周绚隆教授探讨《三国演义》的阅读与版本话题。
2023年11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共聚一堂,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漫谈“三国”文化,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为活动致辞。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小说编辑室主任胡文骏主持本次活动。
时光荏苒,到2023年,人文社《三国演义》整理校注本已出版七十年,一代代读者通过这个版本走进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为初版题签的“三国演义”书名,也成为大家熟悉的人文版标志。2023年10月,人文版《三国演义》七十周年纪念版隆重推出,其文字内容与人文社通行的2019年第四版《三国演义》一致,并增加了当代著名画家陈全胜先生的“三国”系列插图。装帧设计方面,复古风格和创新元素结合,力图为读者朋友呈现一部精美雅致、品质优良的纪念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真相,哪些地方与史实不符?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然而,在小说中,这些人物往往被夸大了其英勇和智慧,虚构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迹。例如,刘备在小说中被描写成仁义宽厚的君主,但事实上他也有过一些昏庸的表现。而关羽被描写成了一个忠诚勇猛的武将,但并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他拥有如此高超的武艺。这种对人物形象的夸大和虚构,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真相产生了偏差。
《三国演义》的演变!
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娱乐活动兴起,比如“说话”类似于后世的评书在当时广为世人喜爱。在东京开封城里,已经有了艺人通过讲说古代历史故事生存,当时称之为“说古话”。豪放派代表人物北宋苏轼的《东坡志林》中有记载,他的好友王彭,字大年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中后期,整个国家风云动荡,诸多文人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苦闷,三国的动乱和“安史之乱”的唐朝别无二致。晚唐时期小孩子都知道三国的故事,李商隐的诗《骄儿》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意思是有时嘲笑客人长着像张飞那样的下巴,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唐朝,尤其是”盛唐“,国家繁荣昌盛,整个时代精神都是积极向上,当时的人们将建功立业的梦想寄托在诗文当中,出现了很多对于三国时期忠义、功业的赞美,比如说李白《赤壁歌送别》等诗。人们依旧推崇贤君明臣,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杜甫更是对诸葛亮多加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朝时期就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依附于史学著作,所以在创作时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再创,三国故事就成为被描写的对象,魏晋尤其是曹操集团被赋予了新的形象以负面描写为主,而蜀汉、东吴集团人物的材料较少,在对这两大集团进行描写时,故事主要是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为核心,重点描写他们超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其实是当时百姓对于贤君明臣的呼吁,刘备和诸葛亮就成为了美好愿景的寄托对象。东吴则以孙坚、孙策等为主,加强了人物的神异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原因玄学兴盛,佛道并行,建安风骨余韵犹存,对人物的品评依旧强调人物言行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所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重点记载了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杀吕伯奢”、“张飞骂门”、“孙权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举止、精神面貌的刻画。但同时战乱带来的人生无常以及无法直抒胸臆,只能将文学寄托在玄学以及神异故事上,出现了大量鬼怪内容,比如《搜神记》等。
这便是《三国演义》成书的第一阶段——史书。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和裴松之的注,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框架和原始资料,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型三国单机游戏话费充值武器,部分形象经过再创造,从而被评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晋书·陈寿传》记载时人评论《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大概意思是说该书的文辞中劝诫人们还有治理国家政治得失的建议,有益于国民风化。当时的晋朝由于政治因素需要”有益风化“的作品影响国民,所以陈寿去世后,晋惠帝下令前往陈寿家中,将《三国志》原稿抄录下来,并妥善保存。
《三国演义》早期书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演义》。(通俗演义)“演义”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朝代更替、历史变革等题材进行组织和敷演成完整的故事。简单来说,《三国志演义》这部作品是对史书《三国志》的通俗化诠释和发挥。
毛本三国演义,削弱了18位猛将,被削弱最惨的是哪两位?
《三国演义》这部神奇的经典巨著,自问世以来就广受好评。不过,清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为了迎合统治者,对原著进行了增删改评,其中就包括大幅削弱18位猛将的形象。究竟是哪些英雄好汉遭此横祸?他们被削弱到了何等程度?让我们拭目以待,揭开这面神秘的面纱。
七实三虚 :《三国演义》处理真实历史与虚构的方法
专题: 三国演义解小说 三国演义书小说 三国演义主小说上一篇类似三国演义的网文小说
下一篇高考比赛写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