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中三国演义

0

《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成书于14世纪中叶。该书以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冲突为主线,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等,以及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社会、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

《三国演义》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了全世界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被视为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奇书纵览——明代演义小说

明代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日渐富足。闲暇时,看看话本听听戏文就成了城市居民的主要消闲方式。需求刺激市场,“讲史话本”因其读者范围广泛而发展迅猛,到了罗贯中写《通俗三国志演义》时,已经从原本略显稚嫩的“话本”,变成了回目清晰,故事流畅的“演义小说”。每一回故事都有能概括故事内容的七言单句标题,文章结构也趋于规范,塑造人物也更加鲜明生动。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很多文人争相效仿,明代演义小说自此呈现井喷态势,一发不可收拾。

所谓“演义小说”,是一种以戏说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演义小说的前身是宋代的“讲史话本”,要么取材于正史,加以虚构;要么干脆用野史作为主要灵感来源。这种话本一般篇幅很长,通常都以王朝兴衰和政治军事斗争作为主要题材。不过宋代的话本标题段落还不甚清楚,只是粗略的分卷分目而已。

《三国演义》概览

明代小说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对中国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从文学史角度看,《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一,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中,三国时期所体现的忠义、仁爱、忍辱、智谋等人文精神网页在线游戏思路设置在哪,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承。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乱世时期,展现了英雄豪杰之间的权谋斗争、忠诚与背叛、智勇过人的故事。

小升初四大名著常考点之《三国演义》

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主要故事有:矫诏讨董卓、望梅止渴、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 、诛吕布、灭袁绍、孟德献刀、青梅煮酒论英雄、赤壁之战、华荣道、割须弃袍、斩华佗、借刀杀祢(mí)衡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三国演义出场人物(第六回)

孔昱的七世祖孔霸(字次儒),在汉成帝时历任九卿,封褒成君。孔霸的后代至孔昱这一代,爵位始终传袭不绝,家族中担任九卿、诸侯国相、刺史、太守共计五十三人,列侯七人。孔昱自小学习孔氏家学,大将军梁冀征召他做官,孔昱不作回应。太尉举荐贤良方正,孔昱因为回答问题不合皇帝的意思,于是称病辞去,后来因*锢之祸被*止做官。汉灵帝即位,以公车征拜孔昱做议郎,补官为洛阳令。孔昱因为老师去世,辞去官职,死在家里。

刘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厚伟壮,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早年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受*锢之祸牵连,被迫逃亡,光和七年(184年),**解除,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出任北军中候。初平元年(190年),出任荆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为辅,诛除宗贼首领,控制荆州大部。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在荆州期间,刘表对内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对外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加之年老,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夫人,使妻族蔡瑁等得权。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逝,蔡瑁等人废长立幼,奉其次子刘琮为主。不久后,刘琮举州投降曹操,荆州遂失。

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汉桓帝在位时曾被太常赵典举为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第二次*锢之祸,他隐遁汉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号为“硕儒”。黄巾起义爆发后,**解除,荀爽相继被举荐,但都未应命。董卓掌权后,强征荀爽为官。他在九十三日内,接连升至司空,位列台司。荀爽见董卓残暴,便暗中与司徒王允等谋除董卓。但在举事前,荀爽便于初平元年(190年)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嘉靖本三国演义独有的情节

孔明密令樊建来谕曰:"丞相素知将军忠义,故令行此密计,如此如此。他日成功,当为第一。【可只推是杨仪教如此行之,以解魏延之仇】。"岱受计已毕,甚是忻喜,次日强行来见魏延,请罪曰:"非岱敢如此,乃是长史杨仪之谋也。"【延大恨杨仪】,即时来告孔明曰:"延愿求马岱为部下裨将。"【孔明不允。再三告求,孔明方从】。

孔明大怒,唤马岱深责曰:"文长乃吾之大将,吾当初授计时,只教烧司马懿,如何将文长也困于谷中?幸朝廷福大,天降骤雨,方才保全;倘有疏虞,又失吾右臂也。"大叱:"武士!推出斩首回报!"……孔明方免,令左右将马岱剥去衣甲,杖背四十,削去平北将军、陈仓候官职,贬为散军。

从另一方面讲,司马懿智谋虽然不及诸葛亮却也老谋深算,是后期魏国的第一能人了,此次上方谷却轻易中了这种书里用了无数次的诱敌之计,这里的原因其实在嘉靖本也显得比较合理,因为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对魏延不满,所以他无论如何也料不到这次诱敌的魏延,是诸葛亮的弃子,诸葛村夫就没想过让诱敌的魏延活着,所以司马懿一头就扎了进去。

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在魏延投降的时候就要杀魏延,此后对他一直也不够信任,只不过魏延是蜀国后期武力第一的武将,很多地方用得到魏延,但这次若是能除掉司马懿,之后北伐必然势如破竹,魏延的作用也就不大了,而诸葛亮又知道自己命不长久,之后魏延必然有异心,所以就干脆把司马懿和魏延一起烧死好了。

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埋伏后,正打算与之相斗,但玉帝有诏让关羽不要再与凡人争胜负,于是关羽放弃抵抗,回归天庭。这么一来就显得关羽非常精分,都被玉帝召回天上成仙了,还有啥怨气?魂魄到处游荡要人偿命,过了两三年又去帮儿子搞死了潘璋。

周瑜大惊曰:“此人如此,使吾晓夜不安矣! 为今之计,不若且与曹操连和,先擒刘备、诸葛亮,以绝后患也。” 鲁肃闻而谏曰:“都督岂可以小失而废大事?曹操甚于刘备十倍,若不破曹,丧无日矣。曹破之后,攻刘未迟。”

诸葛亮设七星坛借了东风,且从丁奉、徐盛的追击中走脱之后,周瑜一闪而现与曹操联合,先擒刘备、诸葛亮以绝后患的念头,被鲁肃及时劝谏,认为曹操对东吴的威胁十倍于刘备,这段剧情咋说了,周瑜跟个棒槌似得,大战在即,居然想骤然转变战略方针,与敌人联合,倒戈收拾盟友。而且按小说来看,即使周瑜真的这么做,曹操也不会相信。

禅师以手中麈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关公闻言,英魂顿悟,即落云下马,叉手立于庵前曰:“吾师何人?愿求清号。”禅师曰:“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何不识普净也?”公曰:“某虽愚鲁,愿听清诲。”禅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只以公所行言之: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公何必疑惑于是?”公遂从其言,入庵讲佛法,即拜普净禅师为师。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专业研究者和三国迷重视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尤其是强调,毛本比嘉靖本更加尊刘贬曹。但在更大的视野下观察,毋宁说毛本的基本立场和嘉靖本是一致的,就是要把《三国演义》改得看起来更像是历史。并且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它做得确实比嘉靖本更到位,所以后来它就成了影响最大的版本。今天在书店里买到的《三国演义》,绝大多数是以毛本为底本的。

但是,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又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版本。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过的《三国演义》,这个版本,一般被称为毛本或者毛评本,因为父子俩给《三国演义》写了大量评语,全书开始的地方有总评,每一回前面有回评,正文之间还有夹评。

限于篇幅,一般的《三国演义》版本,我们就不介绍了。大多数没有什么特色,还有的就是书商为了压低成本,出的删节本。全套不是贵吗?我就大加删节,但删了我也不说,仍然声称是全的,可是我卖得比人家便宜,来买我的吧。这种营销手段,今天我们仍很熟悉。

当然,明代书价虽然比唐朝便宜多了,但对大多数读书人而言仍然很贵。一个经常被研究者提起的数字是:万历年间一部《封神演义》价值2两银子,这个钱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的月收入的五分之二,可以买一百多斤米。花这么多钱买一部闲书,恐怕一般人是舍不得的。不过当时的书商想到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其实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然很常见的一种办法:租书。从书铺里租书看,看完再还回来,这样读书成本就下来了。

《三国演义》能够被大量印刷销售,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关。虽然说起来有点绕:欧洲人发现了美洲获得了大量黄金、白银;有了黄金、白银,欧洲人才有能力购买中国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有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中国作为一个自身不怎么产白银的国家,却建立起了一个银本位的货币体系;有了这个效率更高的货币体系,中国才有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内循环市场;图书销售市场,是建立在这个内循环市场的基础上的。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该组本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花关索的青年和他的母亲胡氏及三个妻子一起来到荆州性别反转大挑战网页版游戏,青年自谓是关羽之子。此后他转战西川各地,屡建军功,最后病死在云南。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⑦]的内容大致吻合。余象斗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种德堂本等属于此组。这些本子的内容与文字除极个别处外,基本相同。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德两人序文;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毛宗岗批评《四大奇书第一种》六十卷百二十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醉耕堂大字刊本。白口,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字。封面上栏刻“声山别集”,下栏右上刻“古本三国志”(占五分之一位置),左刻“四大奇书/第一种”,大字二行(“种”字下有阴文朱印“天香书屋”一枚)。首李渔序,次总目,次绣像,次读法。总目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总目”、“声山别集”、“茂苑毛宗岗序始氏/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各卷端题“四大奇书第一种卷之几”、“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吴门杭永年资能氏评定”。总目与正文板心均刻书名。第93、97、109、119回首叶板心下刻“醉耕堂”。北京图书馆藏。(醉耕堂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阳吴观明刊本。精图百二十叶,有“书林刘素明全刻像”字样。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批总评。首秃子(李贽)序、缪尊素序、无名氏序、读三国史答问、宗寮姓氏、目录。合二则为一回,并取前后二则标题作每回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蓬左文库均有藏。(吴观明本)

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壬辰二十年(1592),闽书林双峰堂余象斗刊本。题“东原贯中罗道本编次”,“书坊仰止余象乌批评”,“书林文台余象斗绣梓”。上评中图下文。半叶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稍异旧本的是,此书增加批评及诗。所评者为事实,不涉文字;诗为周静轩作。日本建仁寺两足院藏一至八和十九、二十卷,英剑桥大学图书馆藏七、八两卷,德斯图加特市符腾堡州立图书馆藏九、十两卷,英牛津大学图书馆藏十一、十二两卷,英伦敦博物院藏十九、二十两卷。(余象斗本)

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则,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万卷楼周曰校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有庸愚子序,修髯子引(无章)。封面上方有周曰校识语。精图,二百四十叶,左右有题句,记绘刻人姓名曰“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半叶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日本内阁文库蓬左文库藏覆本,插图无刻工姓名。(周曰校本)

专题: 三国演义解小说   小说之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