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马踏麦田”这一情节,但是可以推测,这个情节可能来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骑马过麦田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曹操曾因自己的马蹄踏坏了一片麦田,而按照当时的规定,田地损坏需缴纳赔偿,但曹操又认为自己身为诸侯,不应为这一小事而需赔偿,于是他割发自裁,以此作为惩罚。这个故事在后来成为了忠于职责、勇于自我责罚的典故,广为流传。
然而,“马踏麦田”这一说法如果特指某一具体情节,可能是在后来的文学创作或历史叙述中结合了这一典故与其他内容形成的。如果寻找特定版本或改编作品中的“马踏麦田”情节,可能需要查看具体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
三国第19回:曹操马踏青苗割发代首,欲胜袁绍必先灭杀吕布
陈宫久在军中,十分警觉,看此人准是一个信使。“来呀,把他给我逮住!”陈宫的亲兵往上一围,就把这匹快马截住了。“你干什么的?”“呃,我、我……”这人回答不上来了。陈宫冷笑一声:“搜!”这一搜,从他身上搜出一封书信,交给陈宫。陈宫一看“面呈曹丞相,刘备谨封。”
陈宫真想离开吕布,又一想,我在中牟县挺曹放曹,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我弃曹操保了昌布;现在吕布不听我的话,我要再离开吕布,天下人就得耻笑我陈宫啊!陈宫没有办法,有时就骑着马到外边去打猎散心。这天,陈宫带着手下亲兵出城打猎,走到半路上,他听见马跑的声音,顺声音一看,就见官道上飞也相似跑来一匹快马。
吕布把脸往下一沉:“公台,你怎么总在我面前说陈家父子不好呢?怎么总诬陷好人呢?”“温侯网页儿童游戏设计案例分享,我看陈家父子居心叵测您千万得注意。”“公台,算了吧。没事儿你出去玩会儿,不愿意陪着我们喝酒,你可以打打猎,到郊外散散心,省得一天到晚老发愁。”陈宫只好告辞出来,仰天长叹:“看来昌布非得死在陈登、陈珪之手不可!”
三国演义马踏麦田小说
陈氏父子每天就在酒席宴间夸吕布:“温侯,您胯下赤兔马,掌中画杆方天戟,天下众诸侯谁能跟您比?早晚天下必然归温侯您。"这人就是爱听好话,吕布越听越美,越听越舒服,自己就飘飘然了。陈宫在旁边看着生气,他看出来这父子不是真心实意,私下就跟昌布说:“温侯,我看陈家父子在您面前没安好心,您千万要多加小心。”
曹操又给刘备写了一封信:现在我要出兵去打吕布了,你一定给我看住他,有什么事要限陈登父子商议,无论如何不能让昌布和袁术勾搭在一块儿,借机会你就把吕布杀了。把信发出去之后,曹操开始调兵攻打徐州。这时吕布坐镇徐州,高枕无忧了,非常得意,每天就跟陈登父子饮酒作乐,拿他们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单说传旨官到河北冀州传完旨意,袁绍非常高兴:这个大将军的头衔儿可了不得!本来应该是曹操的,现在他让给我,说明他惧怕我袁绍;再说,他信中说得很清楚,我要攻打公孙瓒,他一定帮我。好,借这机会我先平公孙瓒,得他的地盘儿。袁绍指挥大兵去打公孙瓒,咱们暂且放下不表。
“好,就依奉孝之言。”曹操第二天面见汉献帝,上本保袁绍为太尉,领大将军衔,让其管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曹操回到府中,又给袁绍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你可以出兵去灭公孙瓒,我一定帮助你。把袁绍这儿安排好了曹操又保奏孙策为讨逆将军,赐爵吴侯,这样自己就可以一心一意讨灭吕布了。
荀彧也站起来了:“丞相,奉孝十胜十败之说和我所见相同。”“那照奉孝所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付袁本初呢?”郭嘉说:“丞相,现在还不能对袁绍用兵,条件并不成熟;再说,咱们身边有一心腹大患,就是徐州的吕布。如果您指挥人马到河北去讨袁绍,吕布必然趁虚而人,会给我们造成相当大的危害。目前袁绍正北征公孙瓒,您可以借机先取吕布,扫清东南然后再对袁绍用兵。”
郭嘉二次给曹操施礼:“丞相,您有此十胜,绍有此十败,您别着急,今后必能灭袁绍,而稳定天下!”曹操点了点头,看了看周围的谋士,哈哈大笑。这些谋士对郭嘉所论十胜十败也是口服心服,因为郭嘉虽然年轻,但他能够精辟透彻地分析袁绍和曹操的优劣长短,这样也坚定了众谋士辅保曹操平定各路诸侯,统一天下的决心。
“第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其实郭嘉这十胜十败,有的地方也是捧曹操,但分跟谁比,如果跟袁绍比,那郭嘉就说对了。郭嘉说袁绍虚张声势,根本不懂得兵法,不会用兵;而曹操熟读兵书战策,能够以少胜多,可以说用兵如神,每战必胜。
“丞相,这第八: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袁绍听信谗言,不管谁在袁绍耳边一嘀咕,他什么都信;可如果有人在曹操面前挑拨离间,曹操根本不听,他明白。这叫“明胜”。“第九,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这个文是文武的文,文胜说的就是治理的办法。
张辽投诚,后来立下赫赫战功,为曹操独当一面以拒江东孙权,曹操确实对人太好了。“奉孝,这第七呢?”“丞相,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谓仁胜。”恤就是抚恤的恤,也就是关心照顾下级的意思。袁绍对人非常不公平,跟他好的、离着他近的,他关心照顾你;离着他远的、他不想理的,根本不理不问。而曹操就不同了,不管亲的、远的、近的、疏的,照顾得都非常周到。
《三国演义》小说中刻意描写的曹操在征讨张绣途中因为马踏麦田“割发代首”故事,说曹操为了遵守军令,把头发割掉代替脑袋是“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这也是实在有些牵强,且不说一个带领千军万马的统帅如果把自己的头砍掉了,那作战行动由谁来指挥?没有个“说法”又怎么约束“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的部队呢?头发在那个时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也”的说法和剃掉头发的惩罚条列,那么曹操自领“削发”之罪也不能算“小处分”了。违反了“马踏麦田者斩”的军令和完成军事行动孰轻孰重?这样的行为算上奸诈行为是不是有点“那个”呢?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72)——曹操之死(上)
其实,曹操主要的文臣武将早在建安十九年第一次求贤令前就基本聚集在曹操身边,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中很少有不仁不孝的无行之人,除了郭嘉有“不治行检”的行为遭到陈群投诉,陈矫因娶同族女子遭到徐宣攻击外,还有王粲、杜畿、裴潜等“不修细行”的人,其他的基本上是循规守礼的正人君子。
曹操三下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确实起到了集聚人才的作用。曹操所占据的中原地区,是拥有当时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地区,典章制度、礼仪教化、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远远多于和高于其他地区。
第三次,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此时曹操已为魏王,距天子仅一步之遥。这次求贤令内容和前二次相差无几,唯一不同是直接说明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可以举荐,不得遗漏。仁孝为儒家之本,曹操直言不讳要选用不仁不孝的人,其用意就十分明显了。
第二次,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此时曹操已为魏公一年,位在诸侯王之上。马超先降张鲁后降刘备。刘璋降刘备,刘备得益州。曹、孙、刘之外,仅张鲁尚存。此次求贤令与第一次几乎一样,再次重申了以“才”为重的观点,强调一定要选拔和任用“进取之士”,无论其有无德行。
现实的需求是辖区内战乱初平百废待兴,辖区外对手尚存侵扰不宁,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治理和征伐。“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非常时期对能够给自身利益集团带来功利效果的“才”的需求远远超过对个人品行带来修养功效的“德”的需求。
东汉择士历来是重德轻才,曹操的“唯才是举”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人才选拔观念和道德是非观念。陈寅恪先生认为这是出生寒门的曹操对由世习儒学形成的豪门世族的反对。曹操要借此来打破和摧毁汉末豪门世族对国家政治的垄断和操纵,确立寒门政治的合理性,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豪门世族讲究礼制孝行道德廉耻,曹操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以颠覆旧观念的手段来建立新思想。
第一次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此时曹操为汉丞相已两年,距曹操兵败赤壁也已两年。北方基本平定,南方孙权与刘备共同抗曹。汉中张鲁、关中马超、韩遂、益州刘璋等割据势力尚存,但对曹操已经不能构成大的威胁,曹操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辖区内的稳定和建设上来。
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儒学,而儒学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毁伤就是不孝,会受到千夫所指。上古到东汉时有一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将犯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以示羞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董承览毕,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晨起,复至书院中,将诏再三观看,无计可施。乃放诏于几上,沈思灭操之计。忖量未定,隐几而卧。
承辞操归家,至夜独坐书院中,将袍仔细反复看了,并无一物。承思曰:“天子赐我袍带,命我细观,必非无意;今不见甚踪迹,何也?”随又取玉带检看,乃白玉玲珑,碾成小龙穿花,背用紫锦为衬,缝缀端整,亦并无一物,承心疑,放于桌上,反复寻之。良久,倦甚。正欲伏几而寝,忽然灯花落于带上,烧着背衬。承惊拭之,已烧破一处,微露素绢,隐见血迹。急取刀拆开视之,乃天子手书血字密诏也。诏曰:“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近日操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不由朕主。朕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朕意!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使招安臧霸。霸闻吕布已死,张辽已降,遂亦引本部军投降。操厚赏之。臧霸又招安孙观、吴敦、尹礼来降;独昌豨未肯归顺。操封臧霸为琅琊相。孙观等亦各加官,令守青、徐沿海地面。将吕布妻女载回许都。大犒三军,拔寨班师。路过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操曰:“刘使君功大,且待面君封爵,回来未迟。”百姓叩谢。操唤车骑将军车胄权领徐州。操军回许昌,封赏出征人员,留玄德在相府左近宅院歇定。
军行至济北,夏侯渊等迎接入寨,备言兄夏侯惇损其一目,卧病未痊。操临卧处视之,令先回许都调理。一面使人打探吕布现在何处。探马回报云:“吕布与陈宫、臧霸结连泰山贼寇lol盒子显示在游戏上,共攻兖州诸郡。”操即令曹仁引三千兵打沛城;操亲提大军,与玄德来战吕布。前至山东,路近萧关,正遇泰山寇孙观、吴敦、尹礼、昌豨领兵三万余拦住去路。操令许褚迎战,四将一齐出马。许褚奋力死战,四将抵敌不住,各自败走。操乘势掩杀,追至萧关。探马飞报吕布。
却说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吕布自击张飞寨,关、张各出迎战,玄德引兵两路接应。吕布分军从背后杀来,关、张两军皆溃,玄德引数十骑奔回沛城。吕布赶来,玄德急唤城上军士放下吊桥。吕布随后也到。城上欲待放箭,又恐射了玄德。被吕布乘势杀入城门,把门将士,抵敌不住,都四散奔避。吕布招军入城。玄德见势已急,到家不及,只得弃了妻小,穿城而过,走出西门,匹马逃难,吕布赶到玄德家中,糜竺出迎,告布曰:“吾闻大丈夫不废人之妻子。今与将军争天下者,曹公耳。玄德常念辕门射赖之恩,不敢背将军也。今不得已而投曹公,惟将军怜之。”布曰:“吾与玄德旧交,岂忍害他妻子。”便令糜竺引玄德妻小,去徐州安置。布自引军投山东兖州境上,留高顺、张辽守小沛。此时孙乾已逃出城外。关、张二人亦各自收得些人马,往山中住扎。
吕布见了,大骂曰:“操贼焉敢如此!”遂将使者斩首。先使陈宫、臧霸、结连泰山寇孙观、吴敦、尹礼、昌稀,东取山东兖州诸郡。令高顺、张辽取沛城,攻玄德。令宋宪、魏续西取汝、颍。布自总中军为三路救应。
且说吕布在徐州,每当宾客宴会之际,陈珪父子必盛称布德。陈宫不悦,乘间告布曰:“陈珪父子面谀将军,其心不可测,宜善防之。”布怒叱曰:“汝无端献谗,欲害好人耶?”宫出叹曰:“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一日,带领数骑去小沛地面围猎解闷,忽见官道上一骑驿马,飞奔前去。宫疑之,弃了围场,引从骑从小路赶上,问曰:“汝是何处使命?”那使者知是吕布部下人,慌不能答。陈宫令搜其身,得玄德回答曹操密书一封。宫即连人与书,拿见吕布。布问其故。来使曰:“曹丞相差我往刘豫州处下书,今得回书,不知书中所言何事。”布乃拆书细看。书略曰:“奉明命欲图吕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备兵微将少,不敢轻动。丞相兴大师,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
早有探马报曹操,说张绣尽撤兵在西北角上,呐喊守城,东南却甚空虚。操曰:“中吾计矣!”遂命军中密备锹钁爬城器具。日间只引军攻西北角。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过壕去,砍开鹿角。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只听得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曹操计点败军,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吕虔、于禁俱各被伤。却说贾诩见操败走,急劝张绣遗书刘表,使起兵截其后路。表得书,即欲起兵。忽探马报孙策屯兵湖口。蒯良曰:“策屯兵湖口,乃曹操之计也。今操新败,若不乘势击之,后必有患。”表乃令黄祖坚守隘口,自己统兵至安众县截操后路;一面约会张绣。绣知表兵已起,即同贾诩引兵袭操。
却说贾诩料知曹操之意,便欲将计就计而行,乃谓张绣曰:“某在城上见曹操绕城而观者三日。他见城东南角砖土之色,新旧不等,鹿角多半毁坏,意将从此处攻进,却虚去西北上积草,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彼乘夜黑必爬东南角而进也。绣曰:“然则奈何?”诩曰:“此易事耳。来日可今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蒙于东南房屋内,却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夜间任他在东南角上爬城。俟其爬进城时,一声炮响,伏兵齐起,操可擒矣。”绣喜,从其计。
却说张绣知操引兵来,急发书报刘表,使为后应;一面与雷叙、张先二将领兵出城迎敌。两阵对圆,张绣出马,指操骂曰:“汝乃假仁义无廉耻之人,与禽兽何异!”操大怒,令许褚出马。绣令张先接战。只三合,许褚斩张先于马下,绣军大败。操引军赶至南阳城下。绣入城,闭门不出。操围城攻打,见城壕甚阔,水势又深,急难近城。乃令军士运土填壕;又用土布袋并柴薪草把相杂,于城边作梯凳;又立云梯窥望城中;操自骑马绕城观之,如此三日。传令教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就那里上城。城中贾诩见如此光景,便谓张绣曰:“某已知曹操之意矣。今可将计就计而行。”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不知其计若何,且听下文分解。
专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 品小说三国演义 好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穿越小说女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中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