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从《三国演义》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种主要思想:
1. 忠诚与义气:《三国演义》中充满了对忠诚的颂扬和对义气的重视。如关羽的忠义、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都体现了对忠臣良将的尊重和推崇。
2. 智慧与谋略:书中描绘了众多智谋人物,如诸葛亮、庞统等,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上的杰出才能和智慧。这反映了作者对于智者的敬仰和对策略运用的重视。
3. 正义与胜利:《三国演义》中常常将正义与胜利联系在一起,强调通过正直、勇敢和智慧来实现目标,最终赢得胜利,这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价值的肯定。
4. 人性的复杂性: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有忠诚勇猛的英雄,也有阴险狡诈的反派。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道德、情感和利益之间的矛盾与抉择。
5. 历史的变迁与人物命运:《三国演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演绎,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以及历史的不可逆转性。这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内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虚构的故事,不仅娱乐了读者,也提供了对历史、人性、道德和智慧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有忠义、英雄、悲剧等,它们都是作者罗贯中对于三国历史和人物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现,也都是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价值体现。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理解和欣赏这些主题和思想,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以免盲从和误解历史和文学。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思想
深度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通过对各个政治集团尤其是魏,蜀,吴三国相互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描写,反映三国时期的黑暗动荡,变现了人民的苦难,以及人民反对战争电脑总有网页游戏弹出广告,要求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立场。
为何《三国演义》会有那么高的成就?只因4大思想内涵提升了高度
受教了哦,之前不知道人家为何喜欢三国,看了就懂了,谢谢作者《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再看三国演义,才懂得有这么多智慧
让人迷茫的《三国演义》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想知道这些就要去了解罗贯中的生平了,生于1330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帝1333年即立,这也意味着罗贯中懂事成人时已经元朝末期,广西、山东、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起义,这和《三国演义》中的东汉末年形式是很相似的。在一波战火洗礼下,元末也形成了三大巨头张士诚,陈友谅和朱元璋。论实力最强大的是陈友谅,论最得人心的是张士诚,而实力最弱的就是朱元璋了。这里又和三国鼎立对应上,而且罗贯中辅佐之人正是得人心的张士诚。奈何最终如同三国归晋一般,他辅佐的张士诚得人心却不得天下,势力被灭,天下尽归朱明。正因如此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明朝年间没有了仕途的可能,他的文学创作之途由此开始,随之《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聊聊《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悟
读三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一段历史,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发生碰撞,产生串串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奋斗。曹操约法三章,不践踏粮田,削发代首,以正法章;刘备以不能保护平民安全,深深自责欲跳江。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我们国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一脉相承。
品读三国,你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震撼力量,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人难以忘怀:品读三国,你能体会到其中深藏的魅力、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敬佩不已。掩卷沉思,脑海里都是书中的场景,我忍不住惊叹作者巧妙的构思与精巧的安排。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情不自禁地一口气看完,然后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民本思想
对于这些人才,刘备也都给予了相应的厚遇。在曹魏政权内,曹操本人对于人才的渴望也是并不输于刘备的。为了争取到更多士族的支持,曹操与他们之间建立了友好且密切的关系,荀彧、贾诩和郭嘉等人也都分别在曹魏政权内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政治地位。
纵观整个《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的一大特点,那便是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人。也就是说,只要武将的手段足够高明,那么战争的胜率便会大大提高,而这就恰好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相符合。
孙策在攻下秣陵之后,“聚数万之众,下江东,安民恤众,投者无数”,从而为孙吴政权之后的发展壮大埋下了堪称深厚的基础。而在孙权统治期间,他也在长时间内秉持着与民休息的执政理念,不仅兴修学校以发展孙吴国内的文教事业,还颁布了许多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相比于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孙吴政权在《三国演义》中在更多时候主要是以一种配角的形象出现。它既没有蜀汉政权那般光辉传奇,也没有曹魏政权那般国力强盛。但同样是作为地方割据,孙吴政权统治者也有着一定爱民行为。
就算是自己的坐骑不小心践踏到了农民的田地,他也以割发代首的方式赔礼道歉。在向来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代社会,割发代首不可谓不具有诚意。虽然曹操的这一系列行为有一定的作秀嫌疑,是为了收买人心而作,但终归也算是一种对于民本思想的贯彻实施。
英雄可以是失败者,英雄也不一定能取得天下——古往今来,取得天下的人往往是枭雄而不是英雄。英雄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取得了天下,而是在于是否坚持公道,是否顺应民心。
《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花了大篇幅的内容来叙述诸葛亮与“天命”抗争的过程,他具有非凡的才干,却无法对抗上方谷降下的大雨;直到临终之前,诸葛亮仍强撑病体,出寨遍观各营,最后泪流满面地说:“攸攸苍天,曷我其极!”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样一个为了心中的公义、为了民众的利益而不惜与“天命”斗争的失败者就是真正的大英雄。而像曹操、司马懿这种不讲道义,只靠权谋欺诈来取得成功的人,并不算是英雄,而是常见的枭雄。
孔丘与孟轲周游列国,在礼崩乐坏、诈伪并起的东周乱世,仍然呼吁礼制与仁政,即使被诸侯抛弃,也是求仁得仁、无怨无悔;刘备与诸葛亮为了扶大厦于将倾、解万民于倒悬,也不惜南征北战,坚持道义。
真正的英雄只会以公道和人心为本。《三国演义》并不相信“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论,而是认为存在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下大势”,这种大势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表现为“天命”。在过去,“天命”是不可违背的东西,而在《三国演义》中,为了万民的福祉与自身的职责,有些人愿意挺身而出,对抗这种“天命”。这些敢于为民而不惜逆势而为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曹操所说的“英雄”事实上只是“枭雄”而已,这类人只追求个人的功名大业,为此不择手段。他们为了能够成功,往往会选择顺势而为,不管这种“势”是否符合正道,是否顺应民心。曹氏与司马氏无德于民,只是利用汉末混乱的形势来篡权夺位,统治天下;五胡中的石勒与苻坚,五代时的朱温与石敬瑭以及宋明末期的蒙古与满清都是如此。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地之志,方可为英雄也。”这也是世俗之人对于英雄的看法,认为英雄人物必须有着丰富的权谋韬略、宽广胸怀与远大的志向,凭借此来建功立业。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与益州刘璋之所以不是英雄,与他们的功业失败有关。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了他的遗志,想要北伐中原、复兴汉室,同样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结局也必然是悲剧性的。诸葛亮北伐时,谯周说他逆反天道、廖立说他耗费民力,然而诸葛亮都不为所动,坚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要“上达先帝之恩德,下救生民之倒悬”,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复兴汉室的困难重重,况且也未必符合当时的人心,但刘备认为自己身为汉室宗亲,为了拯万民于水火,只能选择复兴汉室这条路,而不能支持改朝换代,更不能坐视不管。
书中写到,刘备在听完崔州平的议论后,他对关羽和张飞说:“此隐者之言也,吾固知之。”可见他是看清历史大势的。东汉的光武帝之所以能够复兴汉室,那是因为王莽篡汉未久并且朝政日益昏乱,人心仍思念汉朝,所以光武才能够借助当时的有利形势,重新恢复汉室;而到了东汉末年,经过桓灵二帝几十年的黑暗统治以后,汉朝的公信力早被耗尽,黄巾起义的爆发表明汉朝早就失去人心了;百姓都厌倦稳定、沉闷又腐败的局面,诸侯也厌恶外戚与宦官轮番专权的政局。刘备不仅要铲除强敌,还要帮助汉室重新赢回民心。因此,光武复兴汉室容易,而刘备复兴汉室却非常艰难。
膜拜强者是人性中奴性一面的体现,《三国志》是强者当政后,在其授意下写成的史书,所以曹操是“超世之杰”、曹丕则近于“古之贤主”,仿佛只有成功者才配称为英雄。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奸雄、曹丕是汉贼,真正的英雄却是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位“失败者”。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都是失败英雄的形象。
在《三国演义》的历史周期理论中,作者否定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性与周期性;历史的走向不由大人物的能力或老百姓的意志来决定,而是循着其自身的治乱规律发展。当历史由乱入治时,顺势而为就是应天顺人之举;而当历史从治转入乱以后,顺势而为就变成上应天命、下逆民心的举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雄们必须要做出抉择,究竟是为了功名大业,继续顺势而为?还是为了民心,敢于逆势而为?
历史发展的现实验证了这个理论,东周后期,当统一成为大趋势时,即使鲁仲连誓不帝秦、项羽重新分封诸侯,终究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而到了汉末魏晋时代,曹操赤壁烧船,曹丕临江长叹“天固以限南北”,诸葛亮、祖逖、桓温、刘裕北伐全部失败。统一之势不可扭转,分裂之势也难以抵抗,因此毛宗岗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在第一回的前面加了一句话,用来概括这个理论,语曰:
所以最后崔州平对刘备说:“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而司马徽也曾对刘备说:“虽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意指刘备与诸葛亮虽然都有安定天下的良心,但无法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第二,历史发展的周期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页越狱游戏电影解说视频,“方今祸乱之始,未可求定”,黄巾起义后,天下才刚刚进入乱世,既未乱极、更未乱久,不可能因人力所为而一下子就扭转回治世。
第一,历史发展是有周期性的,治与乱的循环往复就如阴阳消长、寒暑往来一样,具有规律性。治久则乱,乱久则至,体现了《周易》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原理;
“自古以来,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如阴阳消长之道,寒暑往来之理。治不可无乱,乱极而入于治也。如寒尽则暖,暖尽则寒,四时之相传也。”
于是崔州平笑着说:“公以定国为主,虽是良心,但恨不明治乱之道。”认为刘备虽然内心高尚,但不明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也只能徒劳无功。刘备急忙问何为治乱之道。
即使天时不利,但只要能够取得民心,就可以取得天下。后世的统治者利用了这一思想并且进行改造——他们在取得天下之后,便用颠倒因果,硬说自己的政权是得人心的,因为取得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世人皆知,元朝统一华夏、满清入主中原并非得民心的结果,而是武力使然;在这种情况出现之后,越来越多人放弃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论,提出了新的思想。《三国演义》的作者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塑造成得民心的仁君形象,然而蜀汉却只偏安一隅;曹操与司马懿父子的形象不佳,偏偏坐拥地盘最大,并且统一了天下。
然而天时并不常与民心相符。《国语》说武王伐纣之时,疾风晦冥、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担忧天时不利、殷命未改,想要撤军返回,太公急忙劝阻说:“爱其人及屋上乌;恶其人者,憎其胥余”,意指比起天时来说,人心所向是更重要的因素。于是武王挥师东进,灭亡了商朝。
《尚书•汤誓》说:“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把商朝灭亡夏朝视为上应天命、下顺人心的正义之举。《孟子•梁惠王》也说商汤东征西伐,“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意指商汤革命乃是顺天应人之举。
专题: 三国演义音小说 小说续三国演义 品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最好的评书
下一篇小说三国演义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