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冲突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它的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张,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国演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起源与改编:《三国演义》的原型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和传说,罗贯中在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加以文学加工和艺术创作,形成了这部小说。后来的一些作品如《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平话》等,都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和扩展。
2. 时代背景和历史考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学家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研究不断深入,使得《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开始受到质疑。当代小说作品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同时,开始对历史细节进行考证,以更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
3. 文化传承与创新:《三国演义》的文化影响力深远,不仅在文学领域,还在戏剧、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多个领域有所表现。现代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到《三国演义》故事元素的创新运用,如角色设定、情节设计等方面,以新的视角和手法讲述三国故事,既有对经典的致敬,也有对当代社会的影射。
4. 全球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开始走向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喜爱。一些海外作家和创作者,如日籍华人作家藤村敬二的《三国志》系列,也是在《三国演义》基础上进行的重新诠释和创作。
总之,《三国演义》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还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不断被改编、创新与全球化传播,成为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上下段(节)之间的衔接文字。余本常常径自关联,而嘉靖本则有所孳衍,特别是下段(节)开端文字,或复述上段末尾文字,或交代上段末尾故事的缘由。如余本卷八《群英会周瑜智蒋干》末尾,周瑜计除蔡瑁、张允后,命鲁肃试探孔明。“瑜曰:‘吾料诸将不知其谋,独有孔明,胜如吾见,想此见可瞒他。子敬试以言钓之。知与不知,便当回报。’肃来钓孔明,还是如何也?”下段《诸葛亮计伏周瑜》一开篇即写道:“鲁肃领了言语,径来船中探孔明。”上下段文字连接紧密。嘉靖本上段(卷九)末尾文字基本相同,可下段(卷十)开头在“鲁肃领了言语”之前,又加了如下一段:“却说周瑜用计借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细作报过江来。瑜大喜,乃与鲁肃曰:‘吾料众将可瞒,独孔明不可瞒也。子敬以言钓之,看他知否?’”重复上段末尾,对读者作回顾性提示。
3.余本卷七《长坂桥赵云救主》写糜夫人之死:“糜氏弃阿斗于地,遂将头撞墙而死。……赵云就堆(推)土墙而掩之。”嘉靖本却是这样的:糜氏“弃阿斗于地上小时候玩的三国单机游戏开拓领土,投枯井而死。赵云恐曹军盗尸,推土墙而掩之”。从细节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刊刻时间早的嘉靖本反比后出的余象斗本修改的痕迹更多些。
三国演义演变的小说
2.余本卷七《刘玄德走江陵》:刘琮降曹后,“琮未敢往(见操),蔡瑁、张允请了刘琮、文聘同去。聘曰:‘为大将不能保全荆州,当待死而已。’不肯同去。”嘉本则作:“琮惧怕,不敢往见。蔡瑁、张允请行,琮教与文聘同去。”并不交代文聘言行。接下来却有曹操派人寻文聘,文聘来后自称“无颜早见”等文字。据此似可推断,文聘不肯与刘琮同去见曹操一细节乃原著所有,嘉靖本欲将它删去,却又未删干净。
1.余本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写十常侍专权,“这十个把握朝纲,是他门下,得官做;不是他门下,干有功劳,且守缺期。灵帝自尝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语言俚俗,声口逼肖,生动地勾画出宦官气焰熏天而灵帝自甘为儿皇帝的情状。嘉靖本则作:“这十人执掌朝纲,自此天下桃李皆出于十常侍门下,朝廷待十人如师父。”显然文字雅驯了不少。
除以上六处外,尚有十四处涉及关索的内容。以上从余本残存的十四卷中的描写,足见出关索是小说中颇令人瞩目的角色。宋元时期,有不少关于关索的记载,明成化戊戌十四年(1478)还曾重刊过据说翻印元本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如此一位传奇人物,为何在嘉靖本中销声匿迹,而到了后出的余本中,却又活跃频繁呢?是刻书家为吸引读者兴趣、提高经济效益而随意妄加出来的吗?果真如此,我们倒要佩服改编者技艺的高超精妙了。
三、批评本系统:包括吴观明本、宝翰楼本、藜光楼本、绿荫堂本、钟伯敬本、芥子园本、两衡堂本、遗香堂本等。该系统与志传系统的建本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吴观明本的刊行地是福建建阳;藜光楼本虽题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然第一百回回末却袭用建本书名,作《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传》;志传系统的朱鼎臣本书名本为《三国志史传》,但封面却袭用建本特有的书名:《李卓吾先生批点原本三国志传》。不过,宝翰楼本、藜光楼本和绿荫堂本的刊刻地点已从建阳移到苏州;它们不但与志传系统决裂,同时也有别于通俗演义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将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并借助增加李卓吾或李笠翁或钟伯敬的批评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需要再书一笔的是,雄飞馆本是个例外,如套用上面的分组规则,应把它单列为花关索,关索组了。因其第一百五回为《花关索荆州认父》,而第一百七十四回《孔明一擒孟获》里却又出现关索一名。也许是它同时采用两组本子才导致的混乱和矛盾吧。
该组本子的卷数、内容、版式与花关索组相同,区别只在关索部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征讨云南的诸葛亮军中,突然来了一员青年,自称是关羽第三子,名关索。后遂从军作战,但未见立功便失踪了。关于关索登场这一点,与元代《三国志平话》[⑧]相同,但内容各异。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杨美生本、魏某本、北图本等属于此组。因其各本之间的繁简颇有出入,故疑非由同一版本而来。
该组本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花关索的青年和他的母亲胡氏及三个妻子一起来到荆州,青年自谓是关羽之子。此后他转战西川各地,屡建军功,最后病死在云南。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⑦]的内容大致吻合。余象斗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种德堂本等属于此组。这些本子的内容与文字除极个别处外,基本相同。
二、志传系统:包括余象斗本、余评林本、诚德堂本、忠正堂本、乔山堂本、天理图本、联辉堂本、杨闽斋本、郑云林本、汤宾尹本、黄正甫本、朱鼎臣本、忠贤堂本、杨美生本、魏某本、美玉堂本、北图本、种德堂本、雄飞馆本、三余堂本、聚贤山房本、嘉庆本等等。该系统基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形式上表现为上图下文,内容上则多插增关索或花关索故事,因绝大多数刊刻于万历年间的福建,尤集中在建阳一带,故又称闽本或建本。
一、通俗演义系统:包括嘉靖本、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等。各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只是嘉靖本和夷白堂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本同于嘉靖本,卷首亦有蒋大器、张尚德两人序文;夏振宇本又从周曰校本出,二者在书名前增添了同样的附属语:“校正古本大字音释”,同样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同样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同。这些无不表明,嘉靖本同周曰校本、夷白堂本、夏振宇本间的血缘渊流。关于刊行地,有人认为嘉靖本刻于南京,因无充分论据,此说尚存疑;周曰校本是金陵(今江苏南京);夷白堂是武林(今浙江杭州);夏振宇本不详。
从版本形态的演变考察,我们不妨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分成四大系统:一、通俗演义系统;二、志传系统;三、批评本系统;四、毛本系统。倘若按照版本产生的时代先后给它们依次排队,则通俗演义系统居首,志传系统次之,批评本系统又次之,毛本系统属末[⑥]。下面就来具体谈谈它们各自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演变!
唐代中后期,整个国家风云动荡,诸多文人借古讽今,抒发内心的苦闷,三国的动乱和“安史之乱”的唐朝别无二致。晚唐时期小孩子都知道三国的故事,李商隐的诗《骄儿》中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意思是有时嘲笑客人长着像张飞那样的下巴,有时嘲笑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唐朝,尤其是”盛唐“,国家繁荣昌盛,整个时代精神都是积极向上,当时的人们将建功立业的梦想寄托在诗文当中,出现了很多对于三国时期忠义、功业的赞美,比如说李白《赤壁歌送别》等诗。人们依旧推崇贤君明臣,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杜甫更是对诸葛亮多加赞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朝时期就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很多文学作品依附于史学著作,所以在创作时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再创,三国故事就成为被描写的对象,魏晋尤其是曹操集团被赋予了新的形象以负面描写为主,而蜀汉、东吴集团人物的材料较少,在对这两大集团进行描写时,故事主要是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为核心,重点描写他们超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这其实是当时百姓对于贤君明臣的呼吁,刘备和诸葛亮就成为了美好愿景的寄托对象。东吴则以孙坚、孙策等为主,加强了人物的神异色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原因玄学兴盛,佛道并行,建安风骨余韵犹存,对人物的品评依旧强调人物言行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所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重点记载了魏晋名士的言谈轶事,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曹操杀吕伯奢”、“张飞骂门”、“孙权劝学”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举止、精神面貌的刻画。但同时战乱带来的人生无常以及无法直抒胸臆,只能将文学寄托在玄学以及神异故事上,出现了大量鬼怪内容,比如《搜神记》等。
这便是《三国演义》成书的第一阶段——史书。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和裴松之的注,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框架和原始资料,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原型,部分形象经过再创造,从而被评为“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晋书·陈寿传》记载时人评论《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大概意思是说该书的文辞中劝诫人们还有治理国家政治得失的建议,有益于国民风化。当时的晋朝由于政治因素需要”有益风化“的作品影响国民,所以陈寿去世后,晋惠帝下令前往陈寿家中,将《三国志》原稿抄录下来,并妥善保存。
《三国演义》早期书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志演义》。(通俗演义)“演义”的意思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朝代更替、历史变革等题材进行组织和敷演成完整的故事。简单来说,《三国志演义》这部作品是对史书《三国志》的通俗化诠释和发挥。
《三国演义》写的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具体时间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止。第一次记住三国时间则是来自于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这首歌曲我们音乐课上还教过。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又名《三国演义》本文解释欠妥。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重新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演义”,就是根据各路史料的记载,加以虚构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演之”就非虚构不可。《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广泛吸收过去的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营养,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综合加工,大加演义,在据史叙事和虚构情节特别是细节两方面都大有进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话”也写作“评话”,乃是说话(即讲故事,后代称为“说书”)中“讲史”艺人的工作底本。“平”字大约是指这里只说不唱,语言平易。《全相三国志平话》乃是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另外四种是:《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上图下文。其书国内已经亡佚,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本,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盐谷温据以影印,这才得以流布。
终极书单|群雄逐鹿,6本书探寻三国史
新春读好书,龙年行大运!#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我在岛屿读书# #在头条看见彼此#如果《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为曹操正名,那么这本细说就是黎公对诸葛孙策爱的深沉,对曹刘在部分肯定了才德后的不以为然,对董吕袁司马氏的无情抨击,态度鲜明到可爱,仿佛隔着笔墨看到位着长衫带眼镜的先生醒木一拍口一张,“三国青史几行明姓,诸位且听我缓缓道来”的样子。
这一盘天下棋局又上演了多少传奇:有一把好牌打的稀烂,有少年英雄数载崛起,有以少胜多的大兵团决战,还有我预判了你的预判的心计较量、眼泪与演技齐飞的最佳男主角逐(司马懿全票当选),当然也有气概云天、士子归心,不怪乎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尽情演绎的素材。
3部关于三国的古风小说,故事大胆想象,讲述不一样的三国
三国期间,大大小小的战役,几方势力勾心斗角,互为竞争,一举一动都可能是成王败寇。而在这其中,谍战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三国谍影》便以此为角度,为魏蜀吴三国设计了各自谍报组织,进行着埋伏暗桩、刺杀、情报传递的种种隐秘活动。仿佛是揭开了《三国演义》明面上看不到的曲折故事。
网页设计换装游戏界面制作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据史料记载: 到元朝,三国类故事己得到了更加系统发展和普遍流行。随着元曲表演形式的出现,不仅元曲里演有三国戏,并且已被改编成适合表演形式的戏本竟多达二十多种,戏中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份比现在都多,现存仅有寥寥四五种。
既然有了以说书为营生的行业,在营生过程中肯定会迎合“衣食父母”的口味而编撰出与正史不符的故事来取悦受众。如此这般操作下去,也反映出了小说《三国演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迎合性改编,其改编后的结果,肯定会误导了百姓对真正历史的认知。但由此也证明了三国故事在北宋已广为盛行而深受欢迎状态下得到了普及性发展。
三国志故事到宋时期,形式上已发展到以“说古代故事”为营生的新兴行业~说书。此可见于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的有关描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zhé)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pín cù),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诗句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借鉴了以民间传说的三国人物特征来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比喻形式开始呈现其中。嘲弄张飞的胡子~满脸;邓艾虽文武双全却因说话口齿结巴不利索而被别人嘲笑之题材。这足以证明,晚唐时期己有关于三国故事的说讲与故事流传于世了。
《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刘备与孙权也相继称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以“三国”为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了这段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独树一帜。《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此志能被后人誉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绝非徒有虚名。但从文学角度评《三国志》之弊,乃“记事简略,粗陈梗概”也。
被归为正史的《三国志》是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更替后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该志成书时间离现实年代颇近,堪称纪事立传内容真实公允,既简练又全面的记载了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三国类的故事、书籍的最早源头。
演义,是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现在称之为文学作品,通俗讲就是以历史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而编撰成精彩故事成书呈现出来的小说载体。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专题: 编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短 三国演义版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刘备送草帽
下一篇由三国演义改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