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小说

0

李国文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对于古典文学如《三国演义》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在评点《三国演义》时,常常强调文学性和人性的深刻剖析。《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情感,李国文在解读时可能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性格与命运:李国文可能会深入探讨《三国演义》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尤其是那些核心人物,如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他们复杂多面的性格如何影响了历史进程和故事情节。

2. 政治策略与智慧:《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和策略思想。李国文可能会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可能的现实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局势。

3. 文学手法与艺术性: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国文可能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作者罗贯中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艺术性。

4. 人性探讨:在解读《三国演义》时,李国文可能会聚焦于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和行为动机,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反映了人性的光辉或阴暗面。

5.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李国文还可能会探讨《三国演义》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李国文的评点通常深入细致,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表面情节,更深入挖掘其深层内涵和时代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视角。

读着李老写的这段文字,我想到作为我们后来者,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勤奋起来呢?

记得在采访中,我曾问及精神矍铄的李老何以这样勤奋,当时他笑而不语。我回到重庆后,一次在《重庆晚报》上读到李国文发表的一篇文章《年呀年》,看到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算是他对此问题的注解吧:“每到年头年尾,那心情是在嗟叹中度过。嗟叹者,光阴如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再也追不回来,特别是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本钱可以浪费时间。”

九十年代以来,已是60多岁的李老仍笔耕不辍。他说他一直从事三件工作∶写散文、点评中国古典名著、写现实主义的系列小说。在散文写作上已陆续出版了三本散文集;1992年,李国文与一批著名作家参与了出版中国古典名著点评本的工程,对《三国演义》进行点评。他创作的第一个系列小说叫“世态种种”,已结集出版《都市的黄昏》,主要反映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

李国文在与我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反复强调“感谢生活”。他说磨难是一种财富,如果人生没有那段修铁路的多难经历,他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李老幽默地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大龄女青年特别珍惜迟来的爱。”

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小说

1980年,李国文在《人民文学》重新亮相,短篇小说《月食》备受读者欢迎,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尔后,《花园街五号》获得了全国中篇小说奖童年游戏网页小游戏有哪些,且搬上了银幕。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李国文以他厚积薄发的文学功底,为中国当代文学奉献出一部部扛鼎之作。

对李国文而言,文学的魅力是那么的强烈,即使在大山里住的是帐篷、睡的是通铺,但李国文对文学的追求矢志不渝。每到晚上当工友们睡下后,他都坚持在煤油灯下写作。那些年凡是李国文写的东西都不能发表。有一位编辑出于好心就让李国文用他的名字发表文章,果然也发表了好多篇。评论家李希凡在这些作品中,发现有一篇写得好,就写了一篇评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某些人的注意,而最终真相大白,李国文又一次受到了批判。让啼笑皆非的李国文在深山劳动的时间又加长了,直到1979年才离开太行山。李国文笑称这叫“想出名难,不想出名也难”。

在我的采访中,李老用“悲喜人生”四个字来概括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他说,五十年代初在朝鲜战场认识了杨朔,受杨朔的影响而爱上了文学。

采访李国文是很轻松的事,因为他特别健谈。妙趣横生的谈话中,不时夹杂着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是很容易感染我们。这次采访让我真切地了解到了这位首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原来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

我想见李国文的主要原因,就是我读了他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很有感慨。当年我读该书真的读得有些荡气回肠。借用钱钟书为避免他的读者打扰所言,“你觉得你吃的鸡蛋好吃,就多吃吧,何必要去看这只生蛋的母鸡呢。”可我有点反其意地说,在当时就是想见见李国文这位我心仪多年的偶像作家。

九十年代年,我被重庆一家军工企业派遣到北京甘家口作为驻京办事处代表时,心里常常想到要是有哪一天,我能见到住在北京的李国文先生就幸运了,就像有一天,我曾忽然在北京一条有点偏辟的街上,遇见了著名画家刘文西一样。刘文西那次是傍晚在有杨树的街边散步。他知道我有画画的爱好,还友好地和我聊了好久。

2022年11月25日中午,打开手机,中国作家网发布了关于著名作家李国文逝世的讣告,我的心陡然一紧。讣告称“李国文同志的逝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大损失,他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范,他的作品和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将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我知道在我的写作生涯里,不能不说李老小说的现实性和反思性,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送别国文老师后,我跟出版社说,请把原先的献辞做一点修改,把“献给我的老师们”改成“献给我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老师呵,所有关心、帮助过我们的老师都不能被我们忘记,特别是我敬爱的国文老师!

次日清晨,收到噩耗,简直不能确信!我和夫人匆匆赶到国文老师家,只能与师母刘阿姨相对而泣,我对着刘阿姨痛悔道:到底还是没有来得及让国文老师看到我的长篇小说……剩下的话说不下去,只有对着国文老师的遗像,默默洒泪。

在国文老师推动、叮嘱、催促、鞭策、鼓励下,长篇小说终于完成且很快就要出版了。能让老师用剩下的一只眼睛看到这部小说,这是何等快慰之事!

2022年春节拜年,92岁的国文老师听说我已经启动《书生行》的写作,又听我讲了故事梗概,立刻肯定道:“好,有意思!抓紧写,不要拖!”老人家接着说:“我去年做白内障手术,现在只剩一只眼睛还能读书。震宁,我可是留着这只眼睛读你的长篇小说呵!”

我当即表示长篇小说一定要写,但还是想先把计划中的出版专业和阅读方面的几本书编好出版。国文老师一副无可无不可的神情,说:那些也要弄,不过一定要写长篇小说,因为你是作家。你只要写,相信一定在水平线上。

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初任社长,困难重重,国文老师经常在我们通话时耐心倾听我的倾诉。我是少不了会有不忿和苦恼,国文老师总能耐心地倾听,然后爽爽地回应,常常用夸奖来化解我的负面情绪:“好,干得不错,让他们看看!”然后,不止一次叮嘱我,对前任社长一定要坚持称老师,“把老师永远叫下去!”——于我有人生导引之恩。

当年远在广西的我,忽然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的人选之一,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明其中奥妙,事后才了解到,是国文老师最先提出这一建议——于我有举荐之恩。

多年前我主持策划“古典文学名著评点系列”出版,国文老师和王蒙老师不约而同地接受了我的邀约,暂时放下手上的创作,担起了两部名著评点的重任,王蒙评点《红楼梦》,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成文学出版一时盛事——于我有力挺之恩。

早年间国文老师担任《小说选刊》主编,拍板选载我的短篇小说《长乐》,将这个小说排在当期的重要位置,此后又替我的小说选《长乐》作序,序文名为《文学是条不归路》——于我有提携之恩。

许多学界人士尊称李国文为“先生”,而在作家群里很多人则称他“国文老师”。梁晓声、周大新等一帮新时期青年作家都常常把“国文老师”挂在嘴边,我也是其中一个。

人们除了拥有上学授业遇到的许多老师之外,还会在人生路上遇到许多值得敬重的老师,只要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我们都不能忘记他们。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把由许许多多追忆、念想、情思编织而成的这部作品献给我的老师们。作品虽然是迟到了,可我相信,老师们在天之灵会为此得到些许安慰。为此,我题写在书的扉页献辞是“献给我所有的老师”。

我明白,等到这部小说写成出版,许多当年的老师是看不到了的,我之献给他们的,只是自己心中无尽的追忆,深切的念想,绵密的情思。而我的老师们,他们肯定没有料想到当年那个营养不良,身体羸弱,学习成绩很好可个子总也长不高的初中生,那个家庭出身问题很大因而看不到什么前途、老老实实去往一个小山村犁田耙地的插队知识青年,日后还会写一部长篇小说献给他们。

进入新时代,多次回母校,升学质量依然是主题,但话题更多了,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书香校园、“四有教师”……可是,在母校90周年校庆活动中,我忽然感受到一个强烈的冲动,校庆现场已经看不到60年前上学时我们所熟知的老师了,他们不是已经告别人世就是因为年老体衰无法前来。60年前我最美丽的俄语老师不晓得去了哪里,也不晓得那位才华横溢的物理老师如今身在何方,我只晓得,总是给我的作文打高分的语文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俊逸而严谨的班主任10年前也已因病去世,师生们都很敬畏的老校长更是平静辞世多年……陡然间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写一部作品追忆恩师们,我要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献给我的老师。

40多年前还不太时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母校迅速以崭新面貌向老校友们招手,而老校友们那时却正忙于开辟自己新的生活。记得那时回母校参加校庆,看到很多老师满怀热情乐育英才,话题多在县状元、市状元、省状元以及学校一本升学率上。怀旧不是那时的主流情绪,学生对老师最好的报答是升学高分。

可以肯定,许多评论是由“献给我所有的老师”这句献词的引导进入到对作品的阅读、理解、感悟和讨论的。是的,献给老师,这是我写作之初的冲动。

在《书生行》作品研讨会上,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说:“我非常高兴有一本非常诚恳认真的教育小说。《书生行》是教育的文学。它不忘师心,循循善诱地提倡爱,提倡阅读,提倡教师的教育责任,提倡做人,提倡道德,并不用特殊的例子,而是就教育的问题、爱心的问题、学生志向的问题、学生做人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教育这些学生,这很难得。有这样一部诚恳地展现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追求的小说是非常有新鲜感的。”

三让徐州的陶谦一直给我的感觉是个好心办坏事的大好人。结果,看了李国文先生的解读,方知史书里的陶谦“品质恶劣,寡徳鲜仁,腐败无能。”《三国演义》作者拔高这个恶吏的原因,意在表现刘备的谦虚、逊让和施恩不图报的品格。看来《三国演义》还真不能当历史读。

周作人,鲁迅的弟弟,《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人的文学》,更是在当时被誉为“改革文学的重要宣言。”,可以说,其文才不输乃兄。“七七事变”后,周作人出任汪伪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成了大汉奸、卖国贼。

3、历史惊人相似(或曰《三国》多有雷同)。一是董卓迁都,袁绍等诸侯哄抢胜利果实,无暇顾及董卓。曹操独自率领本部人马追赶,中了李儒奸计,先被吕布和李傕郭汜大杀一通,好容易逃出生天,正欲埋锅做饭,徐荣又引军杀来,险些丢了性命。这让我不由想起赤壁大战中的曹操“三笑”:一笑引出张飞,二笑引出赵云,三笑引出关羽,笑的部下魂飞魄散,杀的曹丞相跪地求饶,才免于一死。二是前有(第七回)孙坚跨江击刘表,船只借箭,后有赤壁大战孔明借箭。

董卓废帝是第四回的事,由迁都想起此事,一并再这里说了。我在李国文先生的解读中没有找到解答。可能,李国文先生可能不屑于点评这么简单的问题吧!按说,董卓要独霸朝纲,应该找个蠢笨懦弱的,好玩弄驾驭的ios越狱怎么玩网页游戏,而董卓却选了一个自己眼里有胆有识的陈留王来替换懦弱的少帝。他就不怕汉献帝日后不好驾驭,找他麻烦吗?请有识之士多多指教。

1、董卓为何迁都?以前不理解,结果看了李国文先生的解读理解了。董卓兵败虎牢关后,将东汉的都城由洛阳迁至长安,原来是因为长安离董卓的陇西大本营近,便于经营和防守。弃了京城洛阳,等于扔给群狗一块骨头,十八路诸侯会为了这块骨头(洛阳)而互相残杀。果不其然,群雄逐鹿,打了个不亦乐乎。董卓坐山观虎斗,安享太平,安享美人(貂蝉),结果中了连环计,父子反目,丢了卿卿老命。

读书笔记——《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第一至第五回)

我读的这套《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是李国文先生的签名钤印本,为行书签名。李先生早年写的字(包括签名)基本上都是仿宋。我收藏有两套一版一印的《冬天里的春天》签赠本和两通信札,都是先生八十年代签写的,也一并晒出,与诸君共赏。

从今开始读《李国文陪读三国演义》,今天读的是该书的前五回。《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我看的次数最多的一部(读得次数最多的是《红楼梦》,每年读一遍,已坚持十来年了),但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前也看过三四遍。今年再次拿起,尤其有李国文先生的精彩解读,值得一看。

古典小说评点:字里行间的古今对话

金圣叹评点的原则、方法影响至今。金圣叹在《水浒传》正文之前有三篇序和《读第五才子书法》,每回之前有回评,文中又有眉批、夹批等,组成了完整的评点体系。金圣叹在《水浒传》第12回回评中提到:“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读书时要注意什么呢?金圣叹在《水浒传》第30回提道:“须要细细看他笔致闲处,笔尖细处,笔法严处,笔力大处,笔路别处。”金圣叹还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中提到,重点看“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直行,如何打曲,如何放开,如何捏聚,何处公行,何处偷过,何处慢摇,何处飞渡”。人们能从评点中读出金圣叹的喜怒哀乐。读了金圣叹的评点,基本就明白了小说的立意、结构、章法、句法、用字等,其中文法包括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等。

评点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评点者把《史记》跟《水浒传》《金瓶梅》《三国演义》等放在一起比较各自的优长,是对这些小说的肯定和地位的拔高。例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也把《金瓶梅》与《史记》联系了起来:“会做文字的人读《金瓶》,纯是读《史记》。”毛宗岗提出:“《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而其叙事之难,则有倍难于《史记》者。”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在明清小说中格外突出,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蔡元放评点《东周列国志》、栖霞居士评点《花月痕》等,已经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近来则有《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李国文新评三国演义》和卜键的《双舸榭重校评批金瓶梅》等。

专题: 小说小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1   三国演义小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