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讽刺小说吗

0

《三国演义》并非讽刺小说,而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历史为背景,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线,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与谋略,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三国演义》通过描述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智慧策略和命运起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蕴含了对忠诚、智慧、仁义等传统价值观的颂扬。虽然书中不乏描绘人物间的明争暗斗和策略运用,但整体上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而非讽刺小说。

《三国演义》: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作品

带你细品《三国演义》里的小知识!

三国演义是讽刺小说吗

首先,关羽忠义无双,这个忠义就是贯穿全书把关羽的精神世界装进套子里的本源。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们在这里可以套用一下,改成“欲显关羽之节义而似伪”。关羽究竟做了什么事才让人在道德层面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说完睡觉的事,咱们接下来说一个人,那就是武圣关羽。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高光时刻: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来评判,关羽堪称完人,唯独有个缺点就是有些傲气、刚愎自用。在本书中,作者形容关羽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您可能在上学的时候学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描写了一个胆小怕事、恐惧变革、生怕出什么乱子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他总想用一种所谓的套子把一切都安全地罩住,他的雨伞、怀表,甚至还有他整个人。听起来,这样一个小人物跟关羽差着十万八千里,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这么多次睡觉的场景,唯独有一次睡觉的主人公却不是故事的主角。长坂坡上,一身是胆的赵子龙杀了曹军一个七进七出,怀里还抱着当时还是婴孩的刘禅。这位蜀汉政权未来的接班者现在正在做一件大事,那就是睡觉。您想,带着娃连斗曹操数十员猛将,全身而退,还能让怀中的婴孩安睡无恙,赵云的武艺得高到什么地步。作者正是通过睡觉这件事dnf.手游申请盒子,把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的高大形象凸显出来。后来,金庸在小说《飞狐外传》中,描写大侠苗人凤抱着熟睡的女儿和敌人打斗这一情节就是借鉴《三国演义》里这一著名桥段。

三国演义是混蛋?三观不正?不建议大家读?

不过在我们日常阅读文章时也不免会发现这种情况,当你谈起《三国演义》某些相关的内容、情节或者故事时,就会有一些人跳出来,略带嘲讽地教育你:“演义看多了吧”、“你知道什么是历史吗”,似乎谈起三国你就必须拿《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魏略》、《九州春秋》、《汉晋春秋》说事,以彰显自己的知识广博、高人一等。

古典小说原来有“七大名著”,有3部被砍掉,这是为何?

《金瓶梅》之所以被替换,源于此书里边对物欲横流的腐化生活描述得过多,跟性有关的章节也很多,不符合主流的审美取向,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此书被列为禁书,到现在,文学界对它的评价也是以偏概全,忽略了它真实的文学价值。

除了“四大名著”之外,明朝隆庆到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的70万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明朝万历年间兰陵笑笑生创作的100万字的章回体世情小说《金瓶梅》,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部短篇小说集,合称“三言”,明末清初周西生创作的80万字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清朝初期蒲松龄创作的70万字的狐仙小说集《聊斋志异》,清朝康乾时期吴敬梓创作的36万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都是中国文学史里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们跟“四大名著”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为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要贬曹呢

刘备不仅虚伪,而且阴险。吕布被曹操所俘,曾向刘备求情帮他在曹操面前说说好话,刘备知道留下吕布后患无穷,于是借曹操之手杀之,可见其阴毒。他表面应承下来却在关键时给了吕布致命的一击,全然不顾吕布昔日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可见其心狠手辣如此,作者则直接评其为“无恩”。刘备曾经高人指点:“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两人都得到了,却始终未能安定天下,这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吗?是此二人没有能力助刘备安天下,还是刘备根本就未曾真正得到过他们,亦或是刘备本身就不是那个可安天下的人?历史上的刘备确实是一位枭雄,他出身寒微,竟能到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见其权谋、机变非同一般。若只凭其皇宗贵胄的身份恐怕是行不通的,因为当时的汉室宗亲不乏刘璋、刘表等人,而他们的基业都强过刘备百倍,而惟有刘备终成大器,可见其具有相当的政治手腕。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其最可悲之处莫过于被司马篡了魏国的基业。曹操事事处心积虑,可谓机关算尽,但却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有朝一日会落入其手下司马氏之手,而且篡夺的情节竟似曾相识。罗贯中一首诗作得妙:“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实乃天大的讽刺。

《三国演义》中的众诸侯则各自为政、你争我夺,更不像臣子的所为。曹魏、刘蜀两大集团是《三国演义》全书的主角,故事主要由这两大政治集团的攻守斗争而展开的,而这两大集团的首领又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呢?曹操是《三国演义》明显贬损的一个人物形象,书中唤其为“阿瞒”,即带有贬讽之意。他老谋深算、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如杀吕伯奢一家充分暴露了曹操残忍狠毒的本质,作者在文中又进一步告诉读者“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这是罗贯中所不能抹杀的,但他却可以将曹操的一些好的表现都写得让人看起来是满口仁义道德、其实虚伪狡诈。如曹操欲申军令,明知部下不会将他正法,却还要装模作样的割掉自己的一缕头发,让人看了感觉是政治家的作秀。除此之外,《三国演义》还将曹操的一些行为写得相当滑稽、令人发笑。如濮阳城大火中以手掩面而逃、潼关战败割须弃袍、长坂坡被张飞吓退、赤壁之战后亡命奔逃时几次自作聪明的大笑……作者对曹操极尽贬损,将一个大军阀战败后的仓皇逃窜写得如此狼狈,说书中需要幽默喜剧因素,作者将喜剧因子主要集中在曹操身上,人们对曹操更像在观看一个小丑的表演。甚至其后写到斜谷界口,曹操被魏延一箭射中人中落马,还“折却门牙两个”,罗贯中的讽刺可见一斑。

(一)论帝王诸侯。《三国演义》中帝王的废立全由权臣所操纵,皇帝的形象是软弱无力的,不仅没有任何实权还要看权臣的脸色。开篇写到的汉献帝一心想摆脱傀儡处境,但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先后被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曹丕等权臣所控制,还被曹操杀了董贵妃,最后被曹丕手下所逼禅位于曹丕更体现了他的唯唯诺诺、惟命是从。

鲁迅就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鲁迅先生不愧为高明的学者,他跳出了前人的固有经验,以对作品深刻的洞察力给予后人重新审视《三国演义》以新的启示。但他又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把这一点归结为罗贯中不太擅长写人造成的失误,对人物性格没有很好的驾御以致出现的混乱,我认为这一点有待商榷。从《三国演义》变化万端的谋略、收放自如的运笔和有条不紊的叙述中可窥见其作者惊人的创作才能,其驾御文字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这样高明的作者怎么会在关键人物塑造这样的文章重头戏上有丝毫的差错呢?这定是经过仔细斟酌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将人物性格描写得令人生出这样的疑虑,应该不是作者缺乏对全篇的关照,而是有意为之。但作者为什么要将正面形象表现得如此奇异、破绽百出?我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反讽的眼光。反讽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帝王将相身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性?本来如此,这就是性。不需要证明,不需要逻辑推理,也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性又叫本性。本来如此,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遵循本性,这个就是道。一切从本性出发,又回归本性,这个就是道。性和道,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什么是教呢?修道就是教,是身教,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言教呢?言教就是传道。中国的古籍经典,无一不是言教,无一不是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源自于道,回归于道,其目的是教化,而不是娱乐。既然不是娱乐,为什么要演义呢?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热闹吸引人呢?《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明德就是本性,本性光明。什么是亲民?亲民就是本性,本性遍一切处。什么是至善?无有不善,无有不利,本性遍一切时。《三国演义》要彰显明德,达于至善,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接受,都喜欢。亲民,也是新民。新民,也是要教化与改变民众,让民众明明德,止于至善。事实上,《三国演义》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尊崇学习的,哪些东西是要贬抑厌弃的。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普遍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一部道书。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能看出这一点。如果只是记述历史,那么就不需要演义。演义的目的就是要夸大一些好的品质,显明一些不好的品质,让人们从中做出选择。对于一部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三国演义》也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定性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书。书,毕竟只是一个工具。为善为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自己。《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书,你用来修道就是一部道书,你用来打仗就是一部兵书,你用来处世就是一部处世之书。据说满清入关就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用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参悟出来的。我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道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以后慢慢分说。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民间流行拥刘反曹的思想,离不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民间流传的印象太深了!

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旷世兵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最关键的就是探讨谁是正统的问题,这个也是毛宗岗评本最重视的问题。三国演义诞生之初,元代统治,汉族老百姓深受其害。所以追求明君,救民水火。所以曹操,刘备这两个极端,曹操用兵如神,刘备爱民如子。并且刘备姓刘,是正统。这个观念,对古代影响深远。而对于曹操,其实就是讽刺一些奸臣架空皇帝,最后篡夺皇位的事实。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类似曹操的陈友谅,也有类似刘备的小明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浦安迪博士那次来杭大讲学无尽屠戮传奇网页游戏攻略,既是徐朔方教授与浦安迪教授学术交往的一段佳话,也是杭州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两校之间学术交流的一个缩影。

再后来,我在光明日报副刊上读到了徐朔方先生的一篇随笔,内容就是写他1985年应邀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一年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中也叙述了他与浦安迪博士“在普林斯顿朝夕相处的情景”。

后来,我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上读到了徐朔方先生《我看》一文。文中写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浦安迪教授的力作《明代小说四大奇书》,1987年由该校出版社出版,六年之后沈亨寿先生的汉文译本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编入季羡林教授主编的《海外中国学丛书》。当我细心阅读作者的原文时,自然回想到我和他在普林斯顿朝夕相处的情景,而译者沈亨寿先生和我有七载同窗之谊。”可见,浦安迪博士当年的那次讲座内容是他当时研究课题的一部分。该书译者沈亨寿1991年12月《译后记》中写道:“本书的译述,承徐朔方教授的关怀和鼓励,又承作者浦安迪教授本人在百忙中对译稿详加校阅,谨此致谢。”

徐先生的主持方式与众不同,全程采用中英文双语介绍。他先用英文介绍本场讲座的题目“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再用中文表述“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此前,曾听说徐先生大学期间经历了从英语系转学中文系的故事,颇有几分好奇。此时聆听了他的双语主持词,更是敬佩不已。

讲座伊始,徐朔方先生向大家介绍浦安迪博士的学术经历以及本次讲座的题目。徐先生是我们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老师。但我们这一届的《古代文学》课,徐先生正好轮空。大多数同学对徐先生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因此,当我从中文系通知栏里看到讲座信息后,便提前赶到讲座现场。

1984年秋,在杭大东一教学楼二楼阶梯教室,中文系教授徐朔方先生主持了一场讲座。主讲者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浦安迪(Andrew Henry Plaks)博士。那年浦安迪博士四十岁光景:面孔瘦削,目光深邃,身材高挑,很显年轻。

专题: 三国演义门小说   三国演义古小说   神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