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名著,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为背景,讲述了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历史故事。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非常关键和受欢迎的角色,他以忠诚、勇敢、机智而著称。
在小说中,赵云曾是西蜀集团的将领,与其他著名的武将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并称为“五虎上将”。他的事迹包括救出刘备之子刘禅、长坂坡之战中七进七出曹军重围保护刘备家属等,这些情节都极大地增强了赵云在读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不仅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勇猛,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将领的忠诚和智慧,因此,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中,赵云被视为忠勇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
小说中赵云能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为何历史上却始终难得重用?
在决定汉中守将的人选时,刘备没有选择众望所归的张飞,也没有选择赵云。之所以不选张飞,可能是因为刘备觉得张飞性情急躁,又喜好饮酒和惩罚士兵,不适合守卫城池;而不选赵云,或许是刘备认为他难以守住汉中,毕竟在此之前,赵云确实展现出了勇敢、忠诚等品质,其能力却始终存疑。
根据出处不详的《云别传》记载,赵云在汉中之战时曾大胜曹军,引得刘备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其结果也只是军中将士为赵云取绰号为“虎威将军”。至于刘备称帝后封赏资历远不如赵云的魏延,则是因为后者镇守汉中立下了功劳。
从刘备称王、称帝时两次“忽视”赵云来看,后者的功绩至少在刘备看来远不如关、张、马、黄等将领。刘备称王之前,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张飞大胜曹魏名将张郃、马超帮助刘备夺下成都、黄忠更是直接斩杀夏侯渊,助刘备攻取了汉中。他们四人都可谓功勋卓著,得到封赏实至名归,而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和功劳却不见于正史。
三国演义小说有没有赵云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将分别被封为前、右、左、后将军,而赵云并没有得到丝毫封赏。章武元年(221),刘备登基称帝,张飞、马超分别被封为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网页游戏活动怎么调整时间,连跟随刘备攻打益州时才崭露头角,和当年赵云一样被封为牙门将军的魏延都升任镇北将军,但赵云仍然没有得到晋升。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举兵南下,刘备抛妻弃子全力逃命,而赵云则在混乱之中保护甘夫人和幼主幸免于难。因为救下主母、幼主之功,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但这不过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官职。再往后,刘备攻取益州时,赵云跟随诸葛亮从荆州赶来相助,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被封翊军将军,而这同样是刘备“原创”的职位。
三国演义原著中,赵云、黄忠、貂蝉、大小乔等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三国演义》一个很大的硬伤是什么?和赵云有关
赵云年龄之谜的探讨,不仅是对《三国演义》的思考,更是对历史文学作品的一种启示。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的重新诠释。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能欣赏故事的美妙,又能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敏感。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要保持批判性的历史观念。虽然小说中的赵云英勇无畏,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夸张和虚构。作为历史博主,我们应该引导读者认识到小说与历史的差异,既能欣赏故事的美妙,又能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敏感。
《三国演义》原著中,赵云、黄忠等名将们真正使用的兵器是什么?
三国人物赵云:《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赵云形象的区别
研究者将赵云形象置身于古典小说的典型群像中,对比论述,以突出赵云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关、张、赵、马、黄五人放在一起,分析五虎将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其他四位蜀将的对比,着重突出赵云忠诚护主的英勇形象。是三国中对人物塑造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
研究者开始冲破单个文本的束缚,文史对照,深入挖掘《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赵云形象的差异。指出历史上的赵云与文学中的赵云有着较大的差异,进而分析赵云是塑造蜀汉完美战将的唯一人选,并将罗贯中对赵云夸大渲染的情节与史籍中对照,认为赵云的英勇无敌主要是虚构出来的。
赵云的战力到底有多强?看他在演义中都取得了哪些战绩。
正史与小说中的赵云:“辉煌过,整整一部《三国演义》”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出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日:“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瞑,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战场上勇武过人,智谋先行,在战场外,品德高尚,忠君爱民。他那高超的武艺,过人的谋略,忠君爱民的思想,谦虚谨慎的美德,让读者感到了赵云形象的圆满高大。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常胜将军、完美英雄。
他是刘氏父子难得的功臣加忠臣,是军师有力的臂膀。在他逝去的时候,孔明跌足而哭日:“今日子龙又死,乃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后主听说后,放声大哭日:“朕昔幼时,非子龙必死于乱军之中矣"。众将士也都痛哭不止。有诗赞叹说:“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赵云是除了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他曾两次救刘禅,是刘禅的救命恩人,他自从跟随刘备,无数次立功,可以说是蜀汉的大功臣。但他从没有居功自傲,也未有依恩求宠。他总是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他与刘备并未义结金兰,在刘备的心中,他的地位自然比不过关张。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曾先后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地位总是很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就连马超、黄忠乃至后来的魏延也不如。但赵云从没有计较过,就连不满的表现都没有。在战争中他援救黄忠,并且将功劳又让给黄忠。他经常默默无闻地跟随在刘备与诸葛亮身边,甘愿做“保镖",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像赵云这种集道德与谦虚谨慎等美德于一身的武将再也找不出第二位。
“昔者霍去病以匈奴未灭,将士安用为家.何况今日国贼暴虐,不同匈奴,岂可求安也?须待天下都定,然后各归乡里,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
面对曹军,赵云又作出反常反应,让营门大开。但他是作了精心布置的。而这一招还真是震住了曹军,他们看到赵云面不改色、岿然不动,正疑有伏兵而转身回军时,赵云一声令下,弓弩手拨箭齐发。“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而蜀军无一伤亡。就连刘备听后都由衷赞叹赵云一身是胆。若无智谋,只靠胆色恐怕也取不得如此大的胜利。赵云的“空营计”堪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媲美。
作为一名文臣,赵云是个有谋略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赵云谋略之表现最典型的就在于他的“空营计"。孔明献计说若有人夺得曹操的粮草,则其不战自败。于是黄忠与赵云相约去夺粮草。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未回,赵云决定去营救。“却说赵云见忠不回,急忙披挂上马,引三千马步兵来与黄忠接应。云与张翼曰:‘日已平西,黄汉升危矣。汝可坚守营寨,两壁厢多设引弩,以为准备"。赵云在走之前已安排好了一切。可见他并非是只凭武力争胜,而是有谋略之人。赵云救回黄忠、张著等人,杀回本寨。但曹操此时带领军马在后紧紧追赶,赵云回营寨后并非紧闭寨门,反而大开。
赵云虽然勇武似神人,但他并非武夫,而是神勇双全的大将。在蜀汉集团中,赵云是执行军事任务最为频繁的将领。他不仅多次挥戈纵马闯入敌营,也曾几次坐守城池关隘,还好几次护卫主公、军师临龙渊、闯虎穴,不管有多艰难的任务落在他的肩上,他总是能圆满而出色地完成,很少有大的失误和漏洞。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他是唯一没有吃过大败仗,未曾受过重创的武将。赵云为何能取得如此的战绩呢?固然武艺超群不可少,但只凭武艺恐怕不能至于此,这是与赵云的聪明机警分不开的。
赵云的勇武即使在他年轻不再、年过七旬时依然存在。这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此时,赵云虽年迈,但仍自告奋勇要做先锋。他们行军到凤鸣山下,迎面遇到了西凉大将韩德和他四个儿子率领的八万羌兵。韩德的四个儿子“皆精通武艺,弓马过人”赵云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确实长坂坡雄风犹在。就连敌手夏侯楙都内心恐惧:“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
他于百万军中得以逃脱,因有曹操的爱惜:“如子龙到处,不许放冷箭,要捉活的"。在他逃出后,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当阳桥边一声“翼德救我",写出了一个敢于直面鲜血又知道疲倦的血肉之躯的真实形象。作者如此处理,不仅不会削弱赵云的形象,反而强化了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正如诗中称赞的:“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从此以后,一个勇武超群、不同凡响的战将形象便威震天下。他的形象犹如一尊巨型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为勇武的化身。
《三国演义》上的人物塑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智者和武将。而武将中最有名就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在“五虎上将"中最受作者和读者喜爱的要数赵云了。在所有武将中,赵云是作者花费心思多、花费笔墨最多的一个。从篇幅上来讲,赵云首次出现是在第七回,一直到第九十七回才从读者眼前消失,一共跨了九十一个回目。这不但比曹魏和孙吴两方的武将要多,即使在蜀国的武将中也位居第一。
正史记载的赵云更像是一个“文臣”的形象,他的武将形象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显然因其办事谨慎,赵云在历史上更像是刘备的家臣。不但其形象不是很突出,就是地位也很平常,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而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是所有武将中最完美的一个,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地位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跃居跟关羽、张飞同等的地位,是蜀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三国正史中的四位单挑名将,只有一个得善终,却在小说里被射杀了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在正史中得到善终的将军,却在后世流传最广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射杀"了。这种戏剧性的反转,简直比现在的悬疑剧还要精彩。究竟是哪位幸运儿在正史中得到善终,又为何在小说中惨遭"射杀"?这个谜团,我们且慢慢道来。
想象一下,战场上硝烟弥漫,两军阵前,两位将领策马而出,刀光剑影中决定胜负。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单挑文化"。单挑,不仅是武艺的较量,更是一场牵动全军士气的心理战。赢了,士气如虹;输了,军心涣散。能够在单挑中屡战屡胜的将领开发网页游戏需要哪些硬件,往往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演义中的赵云,武艺真能排在第二吗?
其实在演义中,赵云长坂坡神勇无敌,别说排在第二,就算第一也没毛病。西凉马超虽有不减吕布之勇,当赵云连斩刘晙、马汉后,马超亦惊,倍加敬重,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就是刘备聪明之处了,让新来的马超知道,不止你勇猛无敌,我这里同样有不输你的武将!
《三国演义》:说到单骑救主,这六个人一点也不比赵云差
曹洪是曹操的弟弟,也是早期曹操手下的主要虎将,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由于诸侯内部出现分歧,曹操只能单独率领部队追击董卓,但是在半路上被董卓的手下徐荣击败,多亏了曹洪及时赶到,将自己的战马献给了曹操,帮助曹操脱离了危险。
马超眼看活捉曹操无望,便下令手下人乱箭齐发,打算将曹操射死在岸边,许褚一手执马鞍为曹操挡箭,另一手使篙撑船前行,同时双腿还要夹舵摇撼控制方向,就这样硬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将曹操带离了险境,让他安然无恙的到达了对岸。经此一战,“虎痴”彻底地变为了“虎候”。
许褚是继典韦之后,曹操身边的又一位顶级保镖,他有“虎痴”的称号,在抢渡渭水的时候,曹军被马超的大军突袭,已经被马超杀的吓破了胆的曹军,一听说马超再次来袭,顿时乱做一团,纷纷抢船争渡,场面非常混乱,而马超则看准了乱军之中的曹操,纵马直奔曹操而来,就在马超的战马距离曹操不到百步之时,许褚突然赶到了战场,他背起曹操冲天一跃,硬是从岸边跳到了一丈多远的船筏之上,使曹操逃过了一劫。
专题: 伪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猫小说 旧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非毛版
下一篇三国演义关于曹操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