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著名武将形象。赵云在小说中被描绘为刘备麾下的重要将领,以其勇猛、忠心、智谋和高尚的品格著称。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特征和事迹:
1. 勇猛与忠诚:赵云以勇猛著称,在战场上多次救出刘备的家人和重要人物于危难之中。他的忠诚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刘备身边还是在其他主公处,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忠心。
2. 智谋与策略:赵云不仅武艺高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智谋。在一些关键的策略决策中,他能够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执行策略,帮助刘备取得胜利。
3. 护主与保护家人:在小说中,赵云多次表现出对刘备及其家人的保护,最著名的便是“单骑救主”的故事。他深入敌军中,救出刘备的妻儿,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4. 高尚的品格:赵云在小说中被塑造为一个道德高尚、行为规范的武将。他不贪恋权位,不谋私利,始终以国家和主公的利益为重。
5. 传奇的身世与经历:赵云的身世在小说中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出身、过去的经历以及后来的际遇都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丰富的层次。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形象不仅在武力上令人敬佩,更在品德上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成为了忠义、勇敢、智慧的象征。
小说中赵云能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为何历史上却始终难得重用?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举兵南下,刘备抛妻弃子全力逃命,而赵云则在混乱之中保护甘夫人和幼主幸免于难。因为救下主母、幼主之功,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但这不过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官职。再往后,刘备攻取益州时,赵云跟随诸葛亮从荆州赶来相助,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被封翊军将军,而这同样是刘备“原创”的职位。
然而,《三国志》对于赵云的前期经历却只记载道:“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从史书来看,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令人惊艳的登场,其才能也没有任何展现。接下来,史书直接跳到了长坂坡之战,书中记载道:“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赵云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赵云的实力并没有小说中那样强,功绩也没有小说中那么高。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刚一出场便大战袁绍麾下名将文丑,救出了原本命悬一线的公孙瓒,并成为其部下。后来,他奉命协助刘备救援徐州,并在任务完成后回到公孙瓒身边。公孙瓒败亡后,赵云数次拒绝袁绍邀请,一心投奔刘备,但直到刘、关、张三兄弟于古城相会后才再次出场,并正式加入刘备的阵营。
相比于当时其他顶级将领,赵云极少独自领军作战做html 网页游戏开发,也没有什么傲人的战绩,甚至刘备称王、称帝时的两次大肆封赏都将其忽略。直到刘备去世,赵云才终于被封为征南将军,但在随后的北伐当中,他仅仅是率部作为疑兵迷惑敌人,并没有承担攻城拔寨的重要任务。那么,小说中位居五虎上将之列的赵云为何历史上却始终没能得到重用呢?
提到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其怀抱幼主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最终逃出生天的传奇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赵云不但武艺高强、英姿飒爽,还对刘备忠心耿耿,且不近女色、重视礼义,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不过,从真实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后世享誉颇多的他于当时却并没有得到过什么重用。
这就是常山赵子龙的彪悍战力,虽然前期文章中,我认为张飞是三国第二战力,但暴怒下的赵云真的也是无解的,最起码可以与张飞并驱第二。
比如在和阿斗并肩作战前,赵云没有大怒,但依然秒人不误,那场战斗,曹操配剑将军夏侯恩瞬间被他杀死,还爆出了神兵利刃——青钢剑。
也因此,赵云在蜀汉五虎将中的斩将效率是最高的,纵观赵云一生的战绩,一共斩杀敌将71名,仅是长坂坡一战,就杀死了曹操五十余员战将。
比如第一次发怒是因为夏侯惇骂他跟随刘备,如孤魂随鬼,结果夏侯惇数十万大军被包了饺子,第二次发怒则是由于陈应不服教化,结果把陈应打服气后,桂阳太守也望风而降。
注意,此时赵云已经是一个70岁的小老头了,但面对四将的围攻,依然能呈现碾压态势,并且期间还完成了躲箭,只能说这种愤怒状态下的爆种能力实在太震撼了,简直就是无人能挡。
赵云救出黄忠后,副将张著又陷入重围,出于不抛弃不放弃,赵云又折回原路,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片甲不留,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曹军莫敢迎敌,尽皆逃窜。
后来长坂坡之战,张郃见赵云怒发冲冠,在自家老板几十万大军的队伍中横冲直撞,犹如无人之境,他就更加明白了暴怒后的赵云有多么恐怖!
在赵云面前,三十回合可能已经接近张郃的极限了,否则在自方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张郃不可能会直接跑路,他可能会再和赵云战下去,可惜云发怒实在太屌了,没有办法。
主要是因为三国武将确实存在着武力值在某个时刻突然爆种的机制,要知道当时刘备已经是危急万分了,赵云再晚一步,大耳皇叔就有可能去见刘邦,于是赵云不由大怒,祭出杀招,高览直接领了盒饭。
当时黄忠领兵去北山劫粮,可过了约定时间仍未回营,赵云担心老黄忠出现意外,但大本营又要有精兵留守,于是自己仅率领几十个骑兵去寻找,结果半路正好碰见曹军先锋部队,一场力战在所难免。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赵云前两次发怒,并没有人头落地,但后来上了年纪后,他的出手开始变得狠辣,以至于后面两次发怒,就一个活口不留了。
其实赵云发怒后,五回合已经接近陈应的极限了,不过最终赵云压制住了自己的怒气,他要的是桂阳太守望风而降,所以便放走了陈应,否则这名守将将会是一具尸体。
第一次是博望坡之战,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征讨刘备,诸葛亮派赵云出马迎敌,然而夏侯惇一见到赵云就犯了其大忌,嘴没有一个把关,他骂道:
白马坡上,关羽看到颜良后嘴角微微上扬,随后冷笑一声,以雷霆般的进攻速度直冲袁绍军阵,还没等曹操反应过来,颜良的首级已经落地,一时间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
正史与小说中的赵云:“辉煌过,整整一部《三国演义》”
而张飞的功业仅次于关羽。刘备定江南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张飞也能独当一面。后来刘备平定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大败曹军名将张颌,为刘备巩固益州作了重要贡献,可以算作刘备的股肱之臣。
一个战将来说,在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战功尤为重要。关羽在刘备创业路上担任重任,独当一面,是刘备的最得力的助手。建安四年,刘备夺得徐州,就使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刘备收江南诸郡,拜关羽为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后来刘备西定益州,又“拜羽督荆州事。"由此可见刘备对关羽的倚重。建业二十四年,刘备做了汉中王,立即封关羽为前将军为自己开疆辟土。那一年,关羽在樊城大败曹仁,招降了于禁,又斩杀曹将庞德。顿时,关羽“威震华夏",连曹操都吓跑了,唯恐避之不及,可以说功绩显赫。
其次,从功绩上看,赵云的战功也不是很显著。虽然长期以来,一直追随刘备,鞍前马后,一生效忠,可以说是刘备的心腹之一,但从职务上来看,他不过是“为先主先骑,"一名卫队长而已。从《三国志》全文记载看,除了两次救得幼主之外,他并没有在攻城略地等重大战争中有过值得称赞的特殊功勋。
《云别传》中对赵云的勇敢作了记述,那是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役中,赵云使用了“空营计",从容拒敌,以少胜多,杀得曹军不计其数,被刘备称赞“一身都是胆",并从此军士都称呼他为虎威将军。虽然侧面可以感知赵云的勇武,但这次战役的成功主要是靠他的计谋及胆略,并非实打实战得到的。
赵云的第二次救幼主,《三国志》记载的就更为简单了。“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赵云截江救主,成功地截回后主,但对他如何截,怎样表现的却只字未提,且不是他一人功劳,张飞也参与了,且不说两人谁的功劳更多,但就论赵云的武艺来说,也未得到表现。与赵云有关的唯一记录在案的战争就是萁谷之站了,虽然这一战争,“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使得军士全身而退,连粮草军资也无一落下,受到了诸葛亮的赞许。但结果毕竟还是失败的,因而由翎军将军被贬为镇军将军。
历史上的赵云,最初是公孙瓒军中的一员,后刘备归附公孙瓒,刘备与田楷要一同去拒袁绍。公孙瓒就将赵云派到刘备军中为其主管骑兵。两人“一见倾心",后赵云跟随刘备,逐步成为蜀汉集团中的重要将领之一。但赵云无论是从武艺还是从功绩上都不是很显著。
《三国志》第36卷《关张马黄赵》传中,赵云的名次被排在五虎将中的末一位,可见历史中的赵云地位并不是很高。陈寿把五虎将分成三个等级作了评价,他认为,关羽、张飞为最高,马超次之,黄忠和赵云列为第三。他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滕指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手下的将军灌婴、夏侯婴,但比起同是刘邦身边的一流大将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就相差甚远了。)
赵云带领的军队,即使退军却也严整,预防了损伤,萁谷之战败,也是受街亭失守的牵连,但赵云退军有方,且亲自断后,使部队缓慢转进,连军资什物都无损失,实在是难能可贵。此次战败也是诸葛亮指挥的为数不多的败绩。但这次战役让诸葛亮对赵云刮目相看,正因为赵云作战有谋略,才不至于导致蜀军大败,而且安全运回了军资,为诸葛亮二次北伐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守汉中,第二年,诸葛亮放出消息说将出兵斜谷道去进攻长安,实际上,诸葛亮只令赵云与邓芝带领小部分军队出斜谷,吸引曹军主力,而他亲自秘密带领大部分蜀军,出祁山攻打渭河上游的天山等地,这就叫“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魏方听到诸葛亮放出的假消息后,魏明帝亲自镇守长安,并拜曹真为大将军,带领大军去抵御蜀军。魏军大队人马与赵云带领的军队正面碰上,赵云深知丞相的用意,为了能拖住魏军,赵云命军士们固守萁谷不出来,对整个战局没有不利影响,直到街亭失守,整个战役失败,损失惨重。而唯独赵云带领的这支军队全军而退,并无损伤,连军队物资都完整的运了回来。
在赵云拒婚不久,赵范果真逃跑,于是这件事与赵云毫无瓜葛。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赵云的谨慎,如果不是他事先考虑周全,最后肯定会受到牵连,一世英名毁掉不说,也可能会给桂阳的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他的这种高度警觉性和未雨绸缪的谨慎行为,在刘备集团的其他将领身上并不多见。
刘备平定了江南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赵云被任命为偏将军到桂阳去驻守。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同姓,二人又同是北方人,因此两人非常亲近。谁知赵范并非真心与赵云交好,他为了麻痹赵云,就想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樊氏长的有倾城之貌,但赵云当时就拒绝了,说:“既然咱俩同姓,说明咱俩就是一家人,你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我怎能娶自己的嫂子呢?”私下里赵云身边的人也劝他纳娶樊氏,赵云说道:“赵范是被迫投降,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他的心未必坚定。再说世上美女多的是,不差这一个。”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竹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三国人物赵云:《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中赵云形象的区别
《三国志》中赵云的形象,虽有显赫功绩,却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由此认为后世小说家将赵云塑造成一个武艺高强、谦虚谨慎的人,品德高尚的形象是无可非议的。我们应该注意小说与史实的差异,并从小说研究中跳出来,从历史视角分析赵云所处的境地,较为清晰的展现出赵云形象演变之初的状况。通过小说或史籍进行研究,分析赵云在小说中的文学形象和史籍中的历史形象。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
国人为何喜欢赵云
说赵云讲究礼,那就是赵云对待同僚,他既不像关羽傲视别人,也不像张飞整天吹胡子瞪眼睛。赵云待人诚恳,对待诸葛亮,敬重有加,因为他尊重读书人,他尊重刘皇叔,凡是刘备器重的人,赵云都格外尊重。也正因为如此,赵云为人谦恭,很受人敬佩。
说赵云义气,那就是追随刘备。当年赵云曾是公孙瓒手下的大将,因为公孙瓒还在,赵云虽然觉得公孙瓒不是成大事的人,但是公孙瓒存在一天,赵云就不能跳槽到刘备阵营。后来公孙瓒自焚,赵云千里万里追随刘备,从此发誓永远不弃。
三国演义原著中,赵云、黄忠、貂蝉、大小乔等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演义中的赵云,武艺真能排在第二吗?
其实在演义中,赵云长坂坡神勇无敌三国放置类游戏单机游戏,别说排在第二,就算第一也没毛病。西凉马超虽有不减吕布之勇,当赵云连斩刘晙、马汉后,马超亦惊,倍加敬重,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就是刘备聪明之处了,让新来的马超知道,不止你勇猛无敌,我这里同样有不输你的武将!
我们不妨做一个比较:如果将赵云与魏延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魏延虽然军事才能突出,但性格高傲,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而赵云则低调谨慎,一生平安。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或许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
与演义中不同,正史中的赵云并非一个只会冲锋陷阵的武将,他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全才。可惜的是,由于蜀汉政权的灭亡以及史料的缺失,赵云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认可。后世对赵云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忽略了他在政治、战略等方面的贡献。
客观评价赵云,他是一个忠勇兼备、智勇双全的将领。他一生谨慎低调,从不结党营私,对刘备忠心耿耿,即使在刘备执意发动夷陵之战时,他也直言劝谏,展现了其过人的政治智慧。
试想,如果赵云有机会像魏延那样独镇汉中,他能否展现出更卓越的军事才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赵云的军事才能被低估了,也或许,他更擅长的是执行命令而非制定战略。无论如何,历史没有给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三国演义》将赵云塑造成一个武力值爆表的完美武将,却忽略了他作为将领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事实上,历史上的赵云并非没有统兵作战的机会,只是他很少有机会独立指挥大型战役。这与他长期担任刘备的贴身护卫,类似于“卫戍司令长官”的职务有关。这种职务虽然显示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却也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
金钱、生死、异常对比、转折,这些小说元素在“长坂坡”的故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渲染了赵云的英雄形象,也成功地吸引了读者。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小说并非史实。真实的赵云固然英勇,但绝非万人敌。他率领数十骑兵在曹操大军面前突围,已属不易,而小说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中,赵云单骑救主,于长坂坡七进七出,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勇冠三军。这段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也奠定了赵云在人们心中“浑身是胆”的形象。正史记载却大相径庭。《资治通鉴》中仅记载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并未提及斩杀多少曹将,更没有“七进七出”的壮举。
专题: 三国演义中小说 小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女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穿越袁术
下一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袁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