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的小说名称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撰写。其书名“三国演义”包含了几层深意:

1. 三国:指的是书中的主要时代背景,讲述了公元2世纪中叶到3世纪初的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即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这个时代涵盖了汉末到晋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期。

2. 演义:这个词汇来源于“演绎”和“解说”的结合。在古代,文学作品常常是通过口述、戏剧表演等形式流传,然后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最终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演绎和解说,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形象化描述。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还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谋、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等,这些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知。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本书把《三国》的策略、情节、脉络梳理得非常透彻

那么如果把这些计谋都拿出来,重新塑造《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这本书里。《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是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创作的,全书共四十多章,涵盖了《三国演义》中几乎全部决定性的谋略,用谋略的方式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省去了繁琐枯燥的叙述,让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吸引人。 比如,在讲到董卓乱政,王允利用美人计除掉董卓拿到天下之后,因为一些个人的心结,大肆严惩董卓旧部,逼得李、郭、张、樊联合谋反,最终除掉了王允。在《经略天下》中,作者将这段故事命名为“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仅讲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给人以警醒,绝地求生总好过原地等死,同时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人逼上绝路。

5部别出心裁的三国小说,拨开历史迷雾,重塑魏蜀吴争霸战

解读三国演义的小说名称

相信作为三国迷,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回味无穷之余,肯定还想看更多的三国故事。恰好,也有许多热爱三国的作者也有同样感受,他们选择动笔将自己对三国时代的遗憾和不满足通通写了下来,以各种形式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三国作品,每一部都各有特色,十分好看。

三国迷必读书目《三国史话》,史实版《三国演义》123公益手游盒子下载,让你爱上正史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吕先生在《三国史话》中却先说宦官与外戚,因为宦官与外戚,是把持东汉朝廷的掌权者,是东汉近百年以来最大的祸源,为何会出现三国这一历史时期,因为宦官与外戚在东汉末年走向了终结。

吕先生在开篇就说道,《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三国历史的普及,是大有裨益的。但是他毕竟是小说,是艺术作品,难免有一些艺术加工和谬误。所以他写了《三国史话》这部小册子,希望“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所以人们喜欢把《三国史话》称作史实版的《三国演义》。

由于人们所热衷的都是帝王将相、金戈铁马、宫闱秘史,所以大家对于历史上整个社会的其他方面总是容易忽略。而一个历史人物,是不能脱离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的,有些时候他做出的抉择,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但在他所处的时代,确实正常的选择。

读完之后,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历史不仅仅只有王朝更迭、政治的兴亡、帝王家事,还有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等。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而其中钱穆是吕思勉的学生,可见吕先生在史学界的地位。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视频讲解+知识汇编+经典片段

答:示例1: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示例2: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的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则认为过去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已经报答了曹操。面对曹操的求情,不敢以私废公。曹操又以“五关斩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

答:关羽兵败归降曹操,面对曹操的苦心感化,寻找刘备的决心不减。当他得知刘备的下落后,决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为没有曹操的关文,各守将均不放行。于是,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等五个关口斩了孔秀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37、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答: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不仅有隆中高论,而且能实际用兵。第一次在博望坡就出奇制胜,以区区九千人马,一举用火烧退了曹操部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一下子就扭转了刘备集团长期以来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使得当初就对他冷眼旁观并不服气的关羽、张飞,不得不刮目相看、“拜服”再三。

答:诸葛亮不能审时度势、穷兵黩武、不善用人等。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蜀魏百姓均已厌战,诸葛亮逆此而行,连年北伐。不善用人:未选拔有才能的人,所提拔的蒋琬等人过于谨小慎微;让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

答: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之机,把刘备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

答:《三国演义》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不把主要笔墨放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赤壁之战,在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

答: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因此得以脱险。这反映了曹操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性格特征。

答: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他才发现杀错了人,但他又杀了出门打酒的招待他的吕伯奢。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从此离开了他。

答: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长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是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他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浴血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太不合人情。连作者也说其“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了。诸葛亮形象里,确实存在着某些“近妖”的分子,他能算定大雾天气,草船借箭,能祭东风而呼风唤雨,能预见庞统之死,早在人川时就预摆石阵,后来困陷陆逊(他自己说等于预伏10万兵),还能祈天出泉、祭泸水解鬼怨、五出祁山驱使六丁六甲、五丈原禳星祈寿等。其中除草船借箭与借东风可以解释成诸葛亮深通气象,筑坛祭风乃故意装神弄鬼以求脱身外,其他皆具有非人力因素所能为的意味,批其“近妖”恰是中肯之语。

《风起陇西》深度解析:三国演义的东风,为什么会从陇西刮起?

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孙权正在为登基称帝做好一切准备。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是在“兴复汉室”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的,如果孙权称帝,就等于否认了汉室的合法统治资格,从汉朝的割据势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从政治角度来看,孙权跟曹魏一样,都是在篡夺皇位、僭越称帝的叛乱行为。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蜀汉政权对马岱的猜忌、隔膜、冷漠,似乎随时随地都会将其置于死地。而著名的秋风五丈原撤退时,魏延特意选择马岱作为自己的副将,杨仪火烧栈道,似乎是诸葛亮多年以前就已经为那个脑后长反骨的人掘好了坟墓。

这便是此书的一大魅力所在,将历史研究的方向通过这些书信展开,但却又不完全迷信于这些书信,最关键的还是得有自己的观点与判断啊!

单凭怀疑是不能够对历史妄下定论的,得有足够的依据才行。作者通过对《后出师表》这一文的层层分析得出了三个可能的结论,虽各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封书信的意义重大,较之前者或许更为深远。

还是要提一下《出师表》,据说在写下《出师表》之后的第二年,诸葛亮两次发动北伐,并在第二次北伐前写下了《后出师表》,但是因为前后两篇文章风格内容实在是差异太大,以至于有人怀疑后者根本不是诸葛亮所做。

如果诸位以为书中只是对于这些书信进行了一番汇总展示,那么便是误解了这本书。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是通过探寻这些书信中的各种细节,用以分析那些隐秘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的历史,还原出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作者在书中的研究切入点正是那些三国时期各色人物的往来书信,前面所提到的经典名篇《出师表》自然会入选其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诸多的书信文字会在这本书中与读者见面。不仅仅是像曹植、嵇康、诸葛亮这样的才子文臣会写信,一些略有文采的武将所书写的文字也会在此登场。

《乱世来鸿》正是一本不走寻常路的三国历史分析之书,它的作者成长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作家又是编剧,平日里专注于历史题材图书、影视剧的策划与写作gpdwin网页游戏怎么用手柄,出版过多本与三国历史研究相关的书籍,对于三国的那段历史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

对于三国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历史研究爱好者已经不满足单纯的从史书或是文献中对于人或事的记录来分析历史了,他们剑走偏锋、独辟蹊径试图站在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角度来捕捉各种历史细节,以此来回顾并分析三国时期的那段历史。

可是若是当年的诸葛亮真的没有写这篇《出师表》,直接就去找后主刘禅聊了聊就算了,那么今天的我们倒是不会去背这篇《出师表》了,但是也会失去许多了解历史真相的机会。

上中学时学语文,最头疼的就是背那些文言文,许多文章拗口难懂,背的人是头痛不已。至今还记得背诸葛亮所写《出师表》时的艰难,心中早不知将诸葛村夫埋怨了多少遍,好好地给皇上写什么信,有话直接说不行嘛。

古典新知丛书 | 张国风《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三国演义》比作美丽的蝴蝶,那《三国志平话》就是化蝶前的毛毛虫,或是蝶蛹。毛毛虫很难看,可是如果没有丑陋的毛毛虫,哪来翩翩起舞的蝴蝶?从这一点来说,《三国志平话》的“戏说”三国,与当下流行的让蝴蝶重回毛毛虫的戏说三国,性质上有区别。

当时流传的三国故事远非《平话》所能囊括。如果说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是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江大河,那么《平话》只是它的一条支流。《平话》里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也未必全是它的原创。譬如死诸葛怖生仲达的故事,早见于唐人大觉的《四分律行事钞批》。其实,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已记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民谚。唐人章孝标有诗《诸葛武侯庙》云:“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七纵七擒何处在?茅花枥叶盖神坛。”“木牛”当指木牛流马,“阵图”似指八阵图,“七纵七擒”当然是指七擒孟获。这些故事都不见于《三国志》和裴注。唐人李冗的《独异志》中,已有曹操借仓官之首压众人之怒的故事。有关三国的故事和传说,源远流长,《三国志平话》所反映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说三分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不断地有新的情节加入进来,不断地有一些情节被改编,甚至被放弃。人物的形象也在不断地调整。调整的中心,是不断地寻找历史与虚构的平衡点。调整的动力就是永不满足的听众和说话艺人同行之间的竞争。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故事越来越生动,情节越来越合理,人物形象越来越鲜明。中国古代小说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说话艺人之间,必有互相借鉴的现象。一方面是纵向的师徒相传,一方面是横向的互相学习。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话本在不断地被修改、增补、润色。说话艺术对趣味性的追求,以史娱人、寓乐于史的动机,必然推动着三国故事按照历史小说的审美要求,向前发展。

专题: 三国演义传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云   三国演义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