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中皇家血脉

1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由罗贯中编撰的,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虚构元素的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主题的历史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尽力营造真实的历史背景,但其人物和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艺术化和演绎。

关于“皇家血脉”,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皇家血脉相关的情节和角色。例如:

1. 曹操(魏):曹操在小说中常常被描绘成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与东汉皇室的直接联系并不多。小说中提到他有段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但这并不直接关联到皇家血脉。

2. 刘备(蜀):刘备是蜀汉的开国之君,他的身世与皇族血脉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小说中提到刘备的身世疑云重重,他自称是汉室宗亲,与汉室有血脉联系。这一设定增强了刘备的合法性与正统性,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和历史的戏剧性。

3. 孙权(吴):孙权是东吴的建立者,他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的名将,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孙权本人则在小说中被描绘为有着深谋远虑、善于用人的人物,与皇室血脉的联系相对较少,但他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东汉末年分化为多个政权中的部分。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许多角色声称或被认为是某位皇室成员的后裔,但这种身份的确认往往是在小说的叙事和道德评判中被强调,而并非基于严格的历史事实。因此,当讨论《三国演义》中的“皇家血脉”时,重要的是意识到这更多是基于小说的创作和艺术表达,而非历史上的事实。

小说:三国演义里,这人文不行武也不行,却最终得了天下,是谁?

能有自己的见解,真不错。通读历史,也不容易。我就是完全的地史生盲

三国演义小说中皇家血脉

刘备靠着自己的“仁义”人设,招纳了不少贤士,卧龙凤雏他都得了,还有关羽、赵云这样的忠勇之士,阵容不可谓不强大,可他总婆婆妈妈的单机游戏三国挂机攻略,为了维护仁义的人设,错失了很多良机。真是成也人设,败也人设!

这也反应了小白创业的艰难,经不起大风浪,一次失败就万劫不复

刘备一辈子忍辱负重,谨小慎微,辛苦经营才夺得了三分之一的江山,本还想一统天下,可惜事与愿违,儿子太不争气,而且是有名的不争气,得了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千古名号。呜呼哀哉!

很快这东风来了。曹操死了,曹丕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刘备与诸葛亮唱双簧,推来推去,刘备到底是当上了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刘备就扬言要替关羽报仇,谁劝也不听。还对孙权派来的求和使者霸气地说了句“洗颈就戮”。啧啧,当上皇帝了就是不一样,要知道刘备以前谨小慎微,从没有如此霸气地说过一句话,遇事只会哭,像个娘们似的。这时候张飞也死了,刘备报仇心切,连孔明的话也懒得听了,颇有些傲骄,结果就是兵败。然后就是白帝城托孤,驾鹤西去,仅仅当了三年皇帝。

刘璋这个憨憨,引狼入室,把刘备请去了蜀地。刘备这时候翅膀已经硬了,人设这东西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这回没怎么推辞,就鸠占鹊巢,赶走了刘璋,自立为王。这时候就等着一阵东方吹来,把他吹上皇帝的宝座。

诸葛亮也劝刘备取了荆州,刘备本着人设不可毀的原则,还是不要。等到火烧赤壁后,孙权要来抢了,他又想要了,美其名曰:“前为景升之地,故不忍取;今为曹操之地,理合取之。”这地不还是那块地吗,想要就想要呗,绕那么多弯。人家主动送不要;曹操打来了让他趁机夺了,也不要;和周瑜讲好了周瑜没抢到,他再去夺,结果用计先下手为强,不费吹灰之力给抢了,言而无信,请问前后有什么区别。这会儿又不在乎人品了?结果为了荆州,气死了人家周瑜,关羽最后也因保卫荆州而死,何苦来哉,这就是“作死”。诸葛亮用计也是毒,要不怎么说他俩是一路人。

然后刘备机缘巧合得知了诸葛亮,就去“三顾茅庐”了。为什么这么执着要请诸葛亮呢?因为刘备知道诸葛亮和他是一路人,表面云淡风轻,实际野心大着呢。其实刘备三顾茅庐不是因为孔明不肯出山,实在是前两次没见着面啊,等到刘备第三次去,两人一见面,一拍即合,立马跟哥走。

刘备兜兜转转跑去投靠袁绍,哪知道袁绍打了败仗,不得已又去投靠刘表,明白人蔡瑁说:“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见其为人。”刘表不听。其实刘备是真背,走哪都不顺,自己也眼光不行不会挑人,投靠的都不是好人,风往哪边吹就走哪边(其实就是墙头草)。刘表是个好人,还要把荆州给刘备,刘备心想:你这不是毀我人设吗?坚决不要。

后来跟着曹操去见了皇帝,认了亲,这关系多硬啊,以前只是嘴上说说,现在有认证了,货真价实,彻底出名了。可是皇帝是个傀儡,曹操太强,还得忍。于是去种菜,一来韬光养晦,二是因为他心虚——他受了衣带诏,要杀曹操,可是他杀不了曹操,反而担心曹操杀他。偏偏这时候曹操喊他喝酒,就是有名的“煮酒论英雄”,把这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直接吓得掉了筷子,可见吓得不轻,第二天就找了个借口跑了。

可还是十八线,还要受吕布欺负。好在他忍得,“屈身受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后来曹操抓了吕布,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刘备假意答应吕布要替他求情,转眼曹操问刘备意见,他就马上劝曹操杀了吕布——我就说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最狠吧。

于是带着俩小弟四处闯荡走天涯,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可惜运气不佳,都只是跑龙套,没混出名堂来。然而好歹出道了。孔融向刘备求救,刘备还有点受宠若惊:“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屁颠屁颠就去了,就像跑龙套终于可以露脸了一样开心。

刘备运气好,最先就遇到了关羽,张飞。而且他年纪最大,当了大哥,可以名正言顺地使唤两个小弟。然后就是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好像最出名的也就两件事: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这下打手有了,可以约架了,杀出一片天来。

好笑的是说他是“贵人”的依据是他家门前的桑树太大,这也太寒酸了。人家不是梦见龙就是梦见凤,就连他不争气的儿子刘禅都是因为儿他娘梦见了北斗星。他却只是因为坐在桑树上开了个玩笑。

外貌嘛,特点就是一对大耳朵,所以人家送他一个外号“大耳朵图图”——当然不是,植入错误。外号“大耳儿”,这当然是对手讥讽他的叫法,初看这三字我还不知什么意思,查了才知是刘备的外号。(第16回)

结交豪杰,就是织人脉网嘛,以后办事方便。因为他“有大志”,知识不能取胜,那就靠人脉。这一点又遗传他祖宗刘邦。但他又“寡言语”,交朋友肯定要口才好,人家才跟着你干啊。怎么办呢?思来想去,自己实在没什么特长,好在“xing宽和”,脾气好,那就立人设。以后人人说到刘备,都是“仁义”二字,可见人设立得比较成功。

“喜怒不形于色”,私以为这种人是最有心机的,试问自己愿意和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打交道吗,我是不愿意的,这种人算计了你都不知道。

不爱读书,肯定不能靠知识取胜,所以他不能像曹操一样成为大诗人,政治家。打仗只能依靠诸葛亮,一有事就问:“军事,你怎么看”。

开篇刘备就出场了,形象是“那人不甚好读书;xing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过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明显是抬高刘备,让他站的C位,其他人都是陪衬,甚至专贬曹操来衬托刘备,因为刘备血统“正”。我今天就偏来揭一揭他的短,大家就当吃个瓜。因为这《三国演义》半真半假,可能有错漏,姑且以它为蓝本,有待考证的,可以查阅正史后修正。

读完《三国演义》后,实在觉得刘备是几大主角里最差劲的一个。刘备最大的优势是有点皇家血脉,唯一算得上本事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逃跑还要带上全城百姓,但其实是邀买人心。好几次跑的时候其实妻儿都不顾,这作风实在有他祖宗刘邦的遗风,可见血统是纯正的。

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因为汉景帝宠爱刘荣的母亲栗姬。然而,长公主刘嫖对汉景帝说,刘荣母亲栗姬,经常让宫女用巫术诅咒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了很生气,开始厌恶栗姬。

当时,窦太后非常高兴,本来她就想让汉景帝传位给弟弟刘武,因为,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但是,酒宴上,窦婴心眼太直了,立即指出来说,皇位自古以来,都是父传子,哪有传给弟弟的?这不符合礼法。

七国之乱之前,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梁王刘武来朝见,汉景帝刘启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家庭宴会”,在宴会上,汉景帝不知道是喝高了,还是脑子进水了,一高兴,酒后戏言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

汉末三国时代,刘备经过诸葛亮的谋划,夺了荆州,因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故又称“刘皇叔”,而占据益州的刘璋,也是汉朝皇室后裔。

《三国演义》的哪些细节,隐藏着刘备的另一面

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谎撒久了便可以成真,这是时间加意念的结果,世间本无路,走的多了便有了路。

这是多少年积累的民心啊,民间的这种累世积累的印象,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绝不是某部文学作品可以颠覆得了的。要是《三国演义》胆敢标新立异,成为四大名著是绝无可能了,大概率会沦落为乡间野史,不知何时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等到了刘备取西川,又是同样的套路,庞统一次次地劝刘备动手,刘备一次次地推脱。演义第六十一回,刘备又责备庞统:“公等奈何欲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可到了第六十二回单机三国战纪双人游戏推荐,刘备立马就选了庞统给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中策,发兵进攻刘璋。初战告捷后,刘备开宴会庆祝,这时,最打脸的桥段要出现了。

再说天灾。东汉末年绝对的流年不利。东汉非常不幸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时候,什么山崩地烈、洪水大旱、蝗虫鼠疫,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东汉遇不到的灾害情况。大灾之后又是大瘟疫,摧毁了老百姓的生活,也灭掉了老百姓对东汉的信仰。

先说人祸。东汉末年,其实有三股不可忽视的势力:除了轮流对着干的外戚与宦官,还有一股力量是党人。在三股势力中,党人也是不可小视的力量,虽然一直也掀起什么大的风波,但动摇国本也都是一把好手。东汉私学盛行,师资力量也极其雄厚,因为宦官长期把持朝政,导致学而有成的广大士子仕进的路被堵死了。广大学子入仕不成,自然就成了愤青。于是,儒士、太学生与民间学子就“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松散的力量与宦官对着干,怼天怼地怼空气,只要是宦官反对,他们就支持;只要是宦官支持的,他们就反对。党人更像妥妥地抬杠专业户联合体。不但怒宦官,党人们还大义凛然地把宦官背后的“保护伞”照怼不误。党锢就是怒皇帝的恶果,皇帝得用党锢把党人做官的机会也给剥夺了。

只不过轮到汉灵帝刘宏两腿一蹬隔屁的时候,外戚何进与何太后这对猪队友没打好配合,何进弄权,何太后这辅助却太不给力。何进这个靠杀猪起家的大将军在把蹇硕这个大宦官灭了后,本想一股脑儿把张让等众宦官给团灭,不曾想何太后却怕杀光了没人服侍,让何进罢了手。何进怕自己搞不定局面,结果把董卓给召进京城。不曾想董卓人未到,何进又被张让等宦官反杀。如果何进按套路出牌,那也是皇城里面外戚、宦官的窝里斗,还不会影响全国的稳定。但何进在牌局中率先出了千,把董卓这张臭牌给打了出来。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董卓又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皇帝敢废、太后敢杀、宫女敢睡,终于让东汉帝国滑向了四五分裂的边缘。

因为小皇帝诛杀外戚的过程中总是少不了宦官的帮助,每次外戚一被秒杀,帮助皇帝夺回权力的宦官们自然就少不了论功行赏了。每次外戚被灭又少不了斩草除根,权力真空又自然要被权宦们的七大姑八大姨给占据。而到下一任皇帝上台,又是太后垂帘听政,外戚重掌权柄飞扬跋扈,再又是皇帝成年借助宦官力量剪除外戚。本来剧本一次次这样演,依次循环就可以了。

如果外戚把持朝政,小皇帝们又总是懵懂无知到也相安无事。但皇帝也是人,总会有长大的一天,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汉和帝利用宦官郑众除掉了外戚窦宪,汉桓帝刘志利用宦官单超等除掉了梁冀。刘肇始的十一代皇帝,经历的就是幼帝登基,太后垂帘听政,外戚掌权把持朝政,小皇帝被假舅舅暴虐,小皇帝长大,利用宦官干掉外戚,皇帝英年早挂,又一次幼主登基,然后重复之前的老戏码。

历朝历代的皇帝,需要坐稳皇位,喜欢在文臣武将中玩平衡,拉一个打一个,贬一个又扶一个。《大明王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影视剧中多有这些桥段,众帝王也是玩得得心应手。东汉末年,皇帝都太小,还不足以有能力去左右朝政,几乎都是太后与外戚的提线玩偶与傀儡。太后在内朝垂帘听政,外戚国舅爷在外统揽军政一切。窦太后与窦宪组合,梁太后与梁冀组合,何太后与何进组合基本都是此套路。

一直以来,都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看了,后来,才知《三国志》是正史。随着对三国历史的逐步了解,慢慢也尝试着去了解更多关于东汉末年以及三国争天下的事情。事物的演变总是在必然中夹杂着偶然,又在偶然里发现其必然。东汉的灭亡也是如此,早在东汉第四位天子汉和帝刘肇亲政开始就埋下了隐患与伏笔。而外戚、宦官与党人三股力量的失衡与斗争又加速了东汉的解体与衰落。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图   三国演义微小说   萌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