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小说主题立意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其主题立意涵盖了多个层面:

1. 忠义精神:《三国演义》强调忠诚与正义。作品中许多人物,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体现了对朋友、主人的忠诚,以及对道德正义的坚持。这种忠义精神是小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 英雄主义:小说塑造了许多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他们或以智取胜,或以勇立功,展现了英雄主义色彩,激励读者追求卓越与勇气。

3. 人性探讨:《三国演义》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通过人物的不同选择和命运,展现了人的贪婪、仁慈、忠诚、背叛等复杂情感和行为。这使得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集,更是一本人性的百科全书。

4. 政治策略与智慧:作品中充满了对政治策略的讨论和智慧的展现,如曹操的权谋、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谋等。这反映了对权力、策略和智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5. 历史反思: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对历史进行了反思和评价。它探讨了乱世中的兴衰更替,以及如何在动荡中寻找稳定与和平。

总之,《三国演义》通过其丰富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探讨和精彩的故事叙述,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也深刻地触及了人性、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主题,具有深远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英雄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大兴趣所在。英雄是指在乱世中崛起,以超凡的才能和气概,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贡献。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或者军事才能或者文化才能,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屈的意志,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和传奇的经历。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

三国演义的小说主题立意

网页游戏联机推荐软件苹果《三国演义》的天命观

《三国演义》中有几位精于“数”学的高士,他们明于天命数学,预言吉凶前程无不准验。紫虚上人在刘备入西川前便预言诸葛亮与庞统二人的吉凶“定数”,说:“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62回),果然道号凤雏的庞统先卒于落凤坡。又如异人李意,当刘备向他问及发兵伐吴的休咎之时,他口不言语,却画了四十余张描绘兵马器械的图画,然后一一扯碎,再又画了一人仰卧地上,被人埋葬,再书一个“白”字,方稽首而去(81回)。行为虽似狂癫,实则天机深邃,后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大败于彝陵,损兵折将,终痛悔而病死于白帝城。而李意的字、画早已预示了刘备的结局下场。至于管辂预言夏侯渊之死、曹丕贵为天子;诸葛亮于摩天岭立石碣,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预言钟会、邓艾内讧身亡等均有仙机妙算之功。这些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了有超凡能力的半人半仙似的人物,实际上他们也是书中借以预示天命仙机的代言人。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等人很重视世事先兆,凡兆几乎都要追问主何吉凶,而每一个兆示,在书中无不应验。刘备接应关羽,行间青旗倒卷,一鸦自北南飞,连叫三声而去,诸葛亮占课知“长沙郡已得,又主得大将”,果然关羽攻取长沙,又得黄忠、魏延二位降将(53回);诸葛亮正计议出师,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诸葛亮就占一课,便定“此风主损一大将”,果然应在赵云病重而死(97回)。借助占卜解释兆示,预测吉凶,在《三国演义》中也是事事必应的。《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占卜的高手,诸葛亮之外,还有孙翊之妻徐氏及吕范、庞统、管辂等。徐氏一日卜《易》,得一大凶卦象,劝其夫孙翊慎行,孙翊不听,结果被边洪所杀(38回);管辂堪为神卜,他应曹操之请为卜天下之事,预言:“三八纵横,黄猪遇虎;定军之南,伤折一股”,后果应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正月曹操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杀死(69回);管辂又卜,劝曹操“未可妄动”,预言“来春许都必有火灾”,连一向多疑的曹操也信之不疑(69回)。占卜成为预言家们用无不验的预测吉凶的手段。

《三国演义》描绘吉凶之兆的地方约三十余处。孙坚、董卓、张飞、赵云、曹丕、孙权、诸葛恪等人之死均有凶兆,或“狂风骤起”、或“城门无故自崩”,或“江海涌涛”,非止一端。董卓将死,其母感到“肉颤心惊”(9回);关羽被害,刘备“自觉混身肉颤,行坐不安”(77回);张飞遇难,刘备也是“心惊肉颤,寝卧不安”(81回)。这种相关人物感官心态的反应,也是一种兆示。一般说来,《三国演义》言及国家、人物凶难幽微之时,往往都有凶兆。汉代桓灵失政,国祚将终,书中便言有狂风、青蛇、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等“种种不祥”。魏室衰败,则有阴风灭灯等凶兆。而天子出生出行,或朝代兴起,又往往有吉兆异兆相伴。例写曹丕出生,有“青紫色云”“覆于其室”(32回);阿斗被难,有“红光”相护等。书中一方面显示世事先兆,一方面也写政要人物寻求兆示以祈避祸得福。曹魏代汉自立,要报称有“凤凰来仪”、“麒麟出现”(79回);蜀汉立国,也称说有“祥风庆云”之瑞(80回)。把兆示作为说明本集团的封建政权的合法性的根据。

《三国演义》言及“夜观乾象”、“仰观天文”、“夜观星象”之事约有二十余处。多以星象天文预应政事大局和将帅杰出人物的吉凶。如太史令王立“仰观天文”,便预言“大汉气数将终,魏晋之地,必有兴者。”(14回)暗应曹魏立国乃天意所定。又如官渡之战前夕,谋士沮授仰观天象,预言“恐有贼兵劫掠之害”,袁绍不听其言,就被曹操烧了乌巢粮草。曹操见“南方旺气灿然”,心中就想到东吴孙权”恐未可图也”(33回)。谯周见“北方旺气正盛”,就劝诸葛亮不要勉强伐魏(91回)。至于描写孙坚、周瑜、庞统、关羽、张飞等人之死,天上都有将星陨落,诸葛亮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便知自己“命在旦夕”等,均是强调天人相应,而人则据天象揣知所谓“天意”。《三国演义》中善观天象、预测吉凶的人物并不多,以诸葛亮为最善,其他如谯周、殷馗、沮授,以至曹操、刘备、司马懿等也都程度不同地通晓天文星象。

在《三国演义》中,所谓“天意”是通过天文乾象、吉凶预兆、星卦谣谶、感应梦幻等一套完整的预示体系显现出来的。书中认为预兆吉凶,星辰明晦,天文乾象变化,谣谶梦幻暗示等都是“天意”的表现,故此书中非常重视各种预言、预兆等的描写。

《三国演义》在强调顺天命的同时,还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只有顺人应天,政权才能巩固,功业方能成功,所以书中许多政要人物都大谈“顺人应天”。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策文就说这是所谓“应天顺人”(4回);王允假意劝董卓效“禹之继舜”的方式即帝位,也说是“正合天心人意”(8回);谋士郭图劝袁绍联结刘备剿灭曹操,说是“上合天意,下合民情”(22回);阚泽至曹营下诈降书时对曹操说:“某等非为爵禄而来,实应天顺人耳。”(47回);孔明等人劝刘备即帝位,也说是“应天顺人”(73回);孙权劝曹操“早正大位”,也说是“应天顺人”(78回)。书中三国重要人物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一再强调“天与人归”、“天人之应”、“应天合人”、“天心人意”,强调“上合天心,下顺民情”、“上合天意,下合民情”。这种把“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汉儒和宋儒颇为提倡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程颢说:“天人本无二”(《二程全书?语录》);朱熹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朱子类语》),《三国演义》中的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说显然是受汉儒和宋儒思想影响的结果。

《三国演义》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而且“天”又是公正的,“天意无私曲”(9回),所以书中便十分强调“顺天命”。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对刘备说:“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37回),他强调“人”不能与“命”争,“理”不得违“数”,就是说人不能与天数、命运相对抗,而应顺从天命。曹丕心腹王朗与诸葛亮论辩时,更借古人之言提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观点(93回),肯定“天”是决定国家昌盛和败亡命运的主宰者。诸葛亮与王朗论争,不仅不否认天意,而且也以“天意”立论,说“不绝炎汉”也是“天意”。司马懿指出诸葛亮勉强攻打中原是“自负才智,逆天而行”,因此结局必然是“自取败亡也”(102回);诸葛亮自己也承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103回);他得知自己“命在旦夕”后,曾设法祈禳避灾,但终于没有成功,便深有感慨地说:“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103回)。诸葛亮本是一位胸怀大志,富于才智,而又欲有所作为的人物,他都无奈于天意,难逃定数,其他凡夫俗子就更应顺从天命了。人的生死成败系于天命,人的才智在天数天意之下是难有作为的,这种消极的思想使《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染上了悲剧的色彩。

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认为“天”不仅主宰着无穷世事和人的命运,而且还能区别善恶而给人以佐助或惩罚。书中人物得助或成功之时,多言“天佑”、“天助”、“天授”、“天赐”一类的话语,而乏助或失败之时,则多言“天灭”、“天亡”、“天丧”、“天败”一类话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祭过天地,有客人来投,并献良马金银等相助,刘备就认为这是“天佑”(1回);汉少帝被常侍张让劫持,迷路,“正无可奈何”之际,“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便认为这是“天助”(3回);官渡战败,袁绍身处绝境,自己便以为是“天丧”(31回);刘备身处危境,“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便自认为是“天亡我也!”(64回)。其实书中这些人物并非真的受到“天”的佐助或惩罚,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理念心态出发,将自己在现实中的处境以“天意”加以解释。

浅谈《三国演义》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将逐渐揭示魏、吴两个国家的情况。魏国的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统治者,他善于用人、治军,并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吴国的孙权则是一位聪明果断的君主,他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并通过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斗和冲突,将为文章增添许多紧张刺激的情节。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蜀汉的重要人物,如诸葛亮和赵云。诸葛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谋士,他运用智谋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赵云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他凭借出色的武艺和勇敢的精神,多次拯救蜀汉于危难之中。这些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聪明才智,将为文章增添许多生动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风云再起:英雄豪杰共谱新章

《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拥护封建统治秩序,宣扬忠君思想。作者把封建统治阶级在国家政治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物作为歌颂对象,把处于劣势地位或失败了的封建统治阶级人物作为揭露鞭挞对象。作者通过塑造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整个封建社会秩序联系在一起。同时作者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腐朽统治,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和相互倾轧,表达了对封建社会政治腐败黑暗的憎恨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上,不仅注重丰功伟绩,也注重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仅从单一个侧面描写人物,而是多侧面多层次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正是在千锤百炼的刻画之中,《三国演义》中的这些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已经远远超出他们的本色身份,成为符合封建社会人们审美要求的典型形象。而这些人物不仅为中国后世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也为世界所知晓和称赏。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和传奇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小说中不仅有战争、政治和策略,还涉及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三国演义》

明人记载,本书初为罗贯中(约1330—1400年)“编撰”,罗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其籍贯有太原(今属山西)、钱塘(今杭州)、东平(今属山东)等说法,生平资料很少。罗氏原本为24卷240则,明后期人将其合为120回。清康熙年间,长洲(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对本书加以删改修订,并配上评语,刊行于世,其改订本清代以来流行最广。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其成书在元末明初,再经修改润色而在清代定型。它演述汉末晋初百年风云,开启了以演义小说诠释解构历史、进而与史书分庭抗礼的局面。本书是世代累积而成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三国志》等史书、隋唐有关三国的民间传说、宋元时期讲述、搬演三国人物故事的话本和戏剧,均对成书有影响。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开山之作网页摸鱼游戏推荐免费观看,启发人们关于治乱兴衰思考

从小说的叙述语言中,可明显看到《史记》以来传记文学的影响,行文简明,雅俗共赏。例如写诸葛亮死前巡视军营:“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只用寥寥数语,便将人物鞠躬尽瘁的性格特征生动而鲜明地表现出来。此外,人物对话语言也写得有声有色。富有个性。

探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故事有虚有实,曹操行事有与日月同辉者,有与污垢同渠者,这是艺术形象之需要,是文艺作品之魅力。要求历史演义不虚构、不偏不倚,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倒是那样,但此类作品从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而论,都不能与《三国演义》相比。

《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并未简单地定位在“好人”“坏人”层面,而是尽量依据正史中曹操的形象,加以小说素材和民间好恶,描写一个性格鲜明、复杂、多变,优点、缺点明显,文学形象突出的人物。且相比于宋元民间平话,曹操的形象正面、丰满、真实了许多。

《三国演义》对曹操从忠臣、权臣、奸雄到奸贼的塑造,基本反映了历史人物曹操一生的轨迹,不过更加艺术化而已。曹操的奸雄、奸臣形象,不是《三国演义》造成的,“实际上是先有历史上的奸臣曹操,然后才有艺术上的否定典型奸雄曹操”,只是暴虐、奸诈的曹操,在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中遮盖了文治武功超群的曹操,但这种趋势不是任何人能够阻止的。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作为忠臣的曹操是那样光芒四射,而当他成为一个权臣、一个奸雄时,未免遭人诟病、受人责骂,却仍不失为一个让人敬畏之人,但当他走上奸臣、奸贼之路,则左右碰壁、众叛亲离。这是小说中的曹操,它与历史人物曹操有一定距离,但却是历史人物曹操的形象再现,是小说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在西路战场,夺得汉中后不敢取蜀,随后汉中亦即丢失,且失得窝囊,千里迢迢往救汉中的曹操,不光被大将赵云打得大败,“莫敢迎敌”“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且与小说中的二流将军刘封、魏延作战也不能取胜,还被魏延射中落马,“三军锐气堕尽”。

专题: 三国演义之小说   三国演义门小说   逆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