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按小说顺序成语

0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其中有大量精彩的成语故事。以下按照小说的顺序列举了一些著名的成语:

1. 三顾茅庐:出自第二十七回。刘备三次前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2. 草船借箭:出自第四十六回。诸葛亮利用曹操的谨慎多疑,指挥草船借来了满载的箭,解决了军中箭矢不足的问题。

3. 过五关斩六将:出自第六十三回。关羽在离开曹操后,连闯五座城关,斩杀六名追兵,显示了他英勇无畏的气概。

4. 温酒斩华雄:出自第三回。关羽于汜水关外,不等温酒的酒凉,便斩杀了来犯的敌将华雄,显示了英勇的身手。

5. 望梅止渴:出自第四十二回。曹操在行军途中,为了激励士兵,以一池假梅为虚构的水源,使得士兵们重新振奋起来。

6. 刮骨疗毒:出自第五十二回。关羽在攻打樊城时中了毒箭,华佗为他刮骨疗毒,过程痛到极点,关羽却面不改色。

7. 白虹贯日:出自第七十三回。刘备听说关羽、张飞遇害的消息,悲痛欲绝,以至于一夜之间白发苍苍,如同白虹贯日,象征着哀痛之深。

8. 三气周瑜:出自第五十四、五十六、五十八回。诸葛亮运用计谋,连续三次使周瑜气绝,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

9. 水淹七军:出自第一百零五回。关羽率领大军围攻襄樊两地,巧用水淹之计,最终成功攻克,显示了他对战局的掌控能力。

10. 七擒孟获:出自第一百零八回。诸葛亮在平定南蛮的过程中,七次将孟获擒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得孟获心服口服,平定了南蛮之地。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文学魅力,也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中这一情节的描述与真实历史有两个重大改编。一是第六十回中的“松乃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带从人数骑,取路赴许都”,二是张松途径荆州受到刘备、诸葛亮隆重接待后的“玄德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不如说之,令取西川”这段内心独白。尽管后来又出现了上面提到的张松这长达数百字的对白,但作者的这番描述并非是想提高张松的人物形象,而是想告诉读者,张松原本想依附的对象其实是曹操而非刘备。只是因为曹操怠慢了他,张松这才不得已依附刘备。他所做的一切,其实也并非为益州百姓着想,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欲。从这个角度看,在罗贯中的心里,张松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个自私自利的伪君子。

关于张松这个历史人物,我之前在“三国谋士系列”当中有详细介绍。历史上的他之所以背叛故主刘璋,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以刘璋的暗弱难保益州的平安。那么,他打算依附的到底是刘备还是曹操呢?这个问题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介绍。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当他在许昌被曹操羞辱后,他才最终决定依附刘备。从《三国志》等史料来看,张松是在许昌遭到曹操的怠慢后才决定投靠刘备的。

三国演义按小说顺序成语

张松离开许昌返回益州中,经过荆州,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隆重款待,张松认为刘备才是仁义之君,决定将西川地图献给刘备,并建议刘备尽早夺取益州。也就是在张松与刘备交谈之时,张松痛斥曹操,其中就使用了“傲贤慢士”这句成语。

按照小说的情节介绍,刘璋得知张鲁即将举兵入侵,惊慌不已。益州别驾张松提出与曹操结盟,方可粉碎张鲁的计划。刘璋急忙派张松出使许都,却不料张松暗藏西川地图,打算将此图献给曹操,让曹操夺取益州。不过,张松在许都却遭到曹操的冷遇。张松一怒之下当面讥讽电视盒子安卓游戏平台,被曹操赶走。

松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智能之士,久慕皇叔之德。若起荆襄之众,长驱西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玄德曰:“备安敢当此?刘益州亦帝室宗亲,恩泽布蜀中久矣。他人岂可得而动摇乎?”松曰:“某非卖主求荣;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专欲纳款于操;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明公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北图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未知钧意若何?”

每日推荐:《三国演义》成语1

每日推荐:《三国演义》成语2

每日推荐:《三国演义》成语3

中考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考全国真题集(高频考点+真题)

答:诸葛亮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阳平城中。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他自己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司马懿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有伏兵,下令退兵。

答:周瑜想杀死诸葛亮,以除后患,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当船的一边被射满后,诸葛亮令调转船头,等到被箭射满后才离开。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答:关羽率领大军进攻樊城。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精兵前去增援。不久,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于禁的军营扎在低处,大水把七军军营淹没了。于禁和他的将士找个高地避水。关羽率领水军进攻。把于禁围住,于禁被逼投降。庞德不降被斩,关羽从此名震中原。

答: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当即将官印吊于屋中,并留下书信,带上嫂嫂,不辞而别,奔向刘备。路经东岭关、洛阳城、汜水关、荥阳城、黄河渡口,因为未得到曹操的文书,各关隘的守将皆不放行,关羽迫不得已斩了曹操的六员大将.连闯五道关口。

答:关羽“义绝”。举例:关羽为义而降曹(降曹的三个条件体现其义: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途中在曹操让他与两位嫂子共处一室时秉烛执刀立于屋外亦体现其义),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奉义而辞、过五关斩六将(知道刘备下落后,护嫂而行,过关斩将途中极能体现其义),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

答:孙策在父亲死后投奔袁术,虽然屡立战功,袁术也很喜爱他,但他无法忍受袁术的倨傲。他与朱治、吕范等人商议,用父亲孙坚所留的传国玉玺作为抵押,以母舅吴景有难为由,向袁术借雄兵数千。孙策带领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回来途中遇见交情甚密的周瑜,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这些人帮助孙策打败刘繇,扩充了兵力,迅速占领了江东。

答:彝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这次大战以蜀军彻底大败而告终。

答:例“三顾茅庐”:徐庶走马荐诸葛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未遇。数日后,二顾茅庐,仍未遇。过了一段时间,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终于答应出山。其他略。

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但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与周瑜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为后来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其间诸葛亮采用马谡攻心的计策,七擒孟获,孔明都放了他。孟获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等听后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孔明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对付魏国去了。

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好玩的三国单机PC游戏,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成语解释: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成语解释:原指三国名将关羽随身带一口大刀和少数随从在东吴参加宴会。后泛指只身或仅带少数人去参加有危险的约会。含有赞颂赴会者富有胆略的意思。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成语解释:逆:背叛;不道:违背当时的道德标准。旧指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和宗法观念的极端叛逆行为;给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现也用来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孔明连夜驱兵,真出祁山前下寨,收住军兵,重赏姜维。维曰:‘某恨不得杀曹真也!’孔明亦曰:‘可惜大计小用矣。’”

专题: 写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反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