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贾诩出场

0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是在小说的第四十六回,即“曹操败于赤壁”。以下是此章节中关于贾诩的描述:

曹操在与孙权、刘备联军的赤壁之战中,面临失败,于是召见谋士贾诩。贾诩建议曹操使用诈降计,假装投降以离间敌军。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并让许攸负责实施这一计划。

实际上,贾诩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特别突出的谋士,他的角色在很多篇章中都较为隐晦。他主要以智谋和策略辅助曹操,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时,贾诩的谏言往往对曹操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例如,他对马超的归降策略,以及在官渡之战后对于曹丕与曹植争夺太子之位时的建议,都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虽然不如他的真实历史地位(贾诩在历史上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之一)那样突出,但他在小说中依然展现了其独特的智慧和策略,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贾诩

第十三回,李郭失和,互相攻讨,一劫天子一劫公卿,长安大乱,贾诩与左灵被李傕任命负责监押帝后车驾。但贾诩当时仍心系汉室,答应献帝尽力阻止李傕暴行。李傕要杀帝使皇甫郦时,亦赖贾诩等力劝才得免。其后贾诩暗地劝喻李傕阵中的羌兵解散,又设计建议献帝以重爵加封李傕,让其暴露自身贪婪信巫的缺点,李傕军中因而士卒离心。第十四回曹操举兵勤王,贾诩劝李傕投降求赦,李傕怒欲斩之,贾诩于是离开李傕回到家乡武威。

在中国著名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亦有耀眼的表现。他初登场于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以西凉谋士身分从属于董卓集团余党李傕、郭汜阵营。当时董卓已死,李傕等四人上表求赦不果,正欲各自逃难,贾诩建议他们召集西凉人马入京攻打吕布,结果成功驱逐吕布。可是李傕等人却擅权暴虐,欺凌帝上,甚于董卓。第十回中,西凉马腾、韩遂东征勤王,贾诩劝李傕深沟高垒,不与接战,待西凉兵粮尽退兵加以追击,结果亦大败马、韩。李、郭掌权期间,贾诩一直引导他们安抚天下,征用贤能单机游戏疯狂三国杀下载,朝廷稍微有所恢复。

弘农王刘辩的妃子唐姬在刘辩死后,回到故乡颍川,宁死不愿再嫁。李傕掌权时,想要娶唐姬,她坚持不从,李傕最终没有和唐姬成婚。贾诩听说此事后,把事情的本末告诉了汉献帝刘协。刘协感到悲怆,便将唐姬接到宫中,拜她为弘农王妃。

三国演义小说贾诩出场

公元 223 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兼备,战略眼光与战术手段并有,同时看透人生和政治,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最终得善终,绝对是一个厉害的大牛人!

在加入曹魏集团之后,贾诩功劳卓著,又年资较长。但做事从来内敛谨慎。平时不与人接触,在儿女的亲事上也不攀附权贵,同样没被功劳,名望冲昏头,冷静的如同一块寒冰。

早年劝说李傕郭汜反杀长安之后,西凉兵个个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加官进爵,不亦乐乎。李傕郭汜也要给贾诩加官进爵。贾诩以各种理由推却。

贾诩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西凉集团和曹魏集团。前半生辗转于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叔侄等都是西凉集团。这次面对同是西凉集团的韩遂马超,贾诩根本没有留情。

张绣这下子懵了,赶紧请教贾诩。贾诩风轻云淡的说,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曹操撤军。为了防止我们偷袭追击,必然亲自断后,你要去肯定是找死。曹操打败了我们。以为我们不会追击,必然派别人断后,自己率军赶紧撤。这次你再出发,自然会碰上软柿子,自然获胜!不用说,张绣的脸上必然写了一个大大的服字。

张绣出自西凉,确实是个狠角色,不听贾诩的劝告,亲自率军追击曹操,大败而归。张绣垂头丧气的刚回来,贾诩催促张绣继续追击,张绣不情不愿的再次出发,这次却大胜而归。

言归正传,张绣反了曹操,第 2 年曹操又南征张绣,张绣被围。这时曹操闻得袁绍准备偷袭自己的大本营许都,于是准备撤军,张绣刘表联军出击,不幸被曹操军打败。

贾诩投奔张绣之后,曹操南征,张绣第 1 次投降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喜欢女同志,于是便娶了张绣貌美如花的婶娘。张绣一时气愤,在贾诩的建议下夜袭曹操。此次曹操亏大了,不但军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均战死。

贾诩这两次决定都改变至少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他的选择一切从现实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不关乎大义和道德。此外贾诩不但有战略眼光,在战术上也是一位行家里手,两败曹操和计败马超是他的杰作。

我们不能说张绣的加入对官渡之战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但西凉兵的战斗力是实实在在的,张绣名字虽然带个绣字,绝非绣花枕头,也是一个能争冠战之人。加之大谋士贾诩的加入,自然对曹操阵营有益无害。如果官渡之战发生变局,三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不得而知!

后来贾诩辗转来到张绣部下,这是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袁绍曹操都有意招纳张绣。最终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并参与官渡之战,结果不必再说。

李傕郭汜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杀回长安,从此东汉朝局从董卓时代进入李傕郭汜时代。没有贾诩,便没有这一切,东汉或许还能喘口气儿。

公元 192 年,呼风唤雨了三年的董卓被吕布所杀。老董一死。树倒猢狲散,西凉兵一哄而散。眼看着东汉朝局将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不好意思,这时贾诩出场了,改变了这一切。

举个小例子,一次贾诩随众人从中原返回老家凉州,被羌胡人所俘。贾诩自称是段公之外孙,请求不要杀害自己,定用重金来赎。段公是东汉在西凉的将领,在羌胡人中多有威望,于是贾诩被放走,其余人通通被杀。当然这个段将军贾诩也只闻其名,什么外孙都是瞎扯!

有贾谊这样的先辈,贾诩自小聪慧机敏,学识渊博,时人将其比作汉之张良、陈平。注意,这可是别人的评价,孔明先生可是“自比管乐”。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三国主公们的生存年代,曹操和孙坚生于 155 年,刘备生于 161 年,贾诩和这些老家伙算是同辈人,而且比他们都大,刘皇叔甚至比贾诩小 14 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也非常早,前十回就出场了,这一点倒符合历史事实。(诸葛亮)

贾诩生于公元 147 年,比诸葛亮大 34 岁,比司马懿大 32 岁,比周瑜大 28 岁,比郭嘉大 23 岁,比荀彧大 16 岁,绝对算是三国谋士圈里的“老大哥”!

顶级谋士贾诩常被人忽视,其实贾诩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而独特的影响。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贾诩也绝对是一个老资格和老前辈。

说了这么多,贾诩最大的优点就是会看人心,他所有的计策都是用在人心上,也正是如此,会被称为“毒士”。再有就是,贾诩真的很低调,可以说是三国诸多谋士里特别会明哲保身的了。

官渡之战的前夕,张绣在犹豫是投降曹操还是袁绍。贾诩建议投降曹操,理由是曹操没那么小心眼,这人很现实,而且曹操人少,你去了会受重视,而袁绍才不在乎你的存在。果然张绣投降了曹操,并没有受到追究,反倒被善待,倒是曹丕天天吓唬张绣,最后弄得张绣病死。

不过从此之后,贾诩也是明白自己做了错事,毕竟是自己让天子蒙的难,所以这之后贾诩开始变得低调行事。在李傕哪里,贾诩暗中保护汉献帝,也是怕以后被追究责任。后来贾诩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而贾诩的出现让这一设想变为泡影,一句出兵长安,可保不死,还能为董卓报仇,直接促成了这三国乱世。当初贾诩在凉州的时候,告诉李傕说让他散布谣言,说王允要血洗凉州,民众恐惧之魂,你在打着自保的旗号,就会有十万之众响应,最后果然如贾诩所料。

在看中央,由原来的司空王允住政,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军事方面有飞将军吕布,也是能征善战。按照王允的意思,是要辅佐皇帝,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来,诸侯之间可不敢向天子开战,你说清君侧?主政的可是天子。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剩下的就是削弱诸侯了。

先做个假设,如果没有贾诩,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会怎样。首先按照李傕郭汜最初的想法,西凉军就直接解散了,大家各自逃命,如此一来,在长安的大汉天子的地位就不会一落千丈,虽然大不如前,但是至少天子没有蒙难。

胡赤儿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心腹。初平三年(192年),牛辅营兵有趁夜出逃之人,军营中惊变,纷纷逃走,于是造成兵变,牛辅以为全军皆叛,取出金币与珠宝,与赤儿等五六人相随逃亡。赤儿和其他部下看上牛辅所持的财物,于是假意帮助牛辅出逃,将他重摔后斩首,并将首级送到长安。

贾诩少时默默无闻,初举孝廉,官任郎官。他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败亡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听从,贾诩被任命为执金吾,封爵都亭侯,后迁冀州牧。曹操平定河北后,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后来,贾诩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魏文帝曹丕即皇帝位后,贾诩被拜为太尉。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肃侯。

兴平二年(195年),担任卫尉、尚书令,从驾东归洛阳,途中为乱兵所杀。汉献帝迁都许都后,追论功勋,册封其子士孙萌为澹津亭侯。

出身书香门第,少传家业,知识博达,起家大将军(梁冀)属官。中平五年(188年),擢鹰扬校尉。初平元年(190年),担任执金吾。经司徒王允引荐,出任尚书仆射,参谋诛杀董卓,事成之后,归功于王允,拒绝封侯,得以在李傕、郭汜之乱时幸免,累迁大司农、光禄大夫,为国“三老”。

李傕和郭汜还要在长安呆几年,贾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激荡的三国风云中,他虽然不是主角,但将在很多重要时刻出场,以他“算无遗策”的智慧,在保全自己的同时,指点江山、影响历史......

贾诩当然是一个保命为先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但他也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底线的。“活着之上”,只要有能力有机会,他也极力想要安抚百姓、建设国家。

贾诩算无遗策,无论分析局势还是行军布阵、阴谋诡计,竟是无一不中。李傕终于发现,原来人才就在自己身边,开始对他越加信任倚重。

李傕得知部下樊稠私放韩遂,跟贾诩商量,想要兴兵讨伐。贾诩赶忙阻止,何必大动干戈?不如设一个鸿门宴,只杀樊稠一人就行了。李傕从其计,果然轻松解决掉对手。

西凉太守和并州刺史韩遂引军杀向长安,贾诩建议说,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绝不可迎敌,迎敌必败。李蒙、王方不听,率军迎战,结果都被马腾的儿子、勇武的马超给斩杀了。

他大约已经看到,因为他的这句话,这一路战伐对国家百姓的伤害荼毒,心有戚戚;他此时还不知道,还将引发更大、更深重的家国灾难。

他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这不过就是为了救命的计谋而已,不算什么功劳)”——贾诩并不以此为荣三国志单机游戏电脑贴纸,他只是为了活着,他主人的生存和他自己的生存,他并不愿意以此为荣。

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他们很快就打败吕布,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李傕和郭汜联合掌握了国家大权。汉献帝被逼无奈,只得给他们——还有从凉州来的樊稠、张济,在长安反水的李蒙、王方等,都封了将军、侯爵等高官,只除了贾诩。

他叫贾诩,此时,不过是一个寻常的“谋士”,一如之前出场谋士李儒、李肃一样,连个基本介绍都没有。我们后来才知道,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人。

他对他们说:你们要是各自逃命,随便一个人就能把你们绑起来抓住。与其如此,还不如聚集所有力量,共同反攻京城,为董老板报仇。成功了我们就可以好好干事业,失败了再跑,也不迟啊!

虽然自负智慧眼光,但却时运不济,几经辗转,他也没找到什么有前途的好工作,最终进入一家偏远的西凉地区的公司——还不是总公司,而是下面的分公司,自是无人知晓在意,也不知道他在那里默默无闻了多少年。

可是,更多的人就没有这些好运了,他们如蚂蚁一般辛苦努力、东奔西走,却也未必有机会展现才华能力,不得不困顿于生存,在一个个“昏主庸主”的手下苟且谋生。

有人命好有机缘,早早就跟随了心仪的主公,成就一段君臣佳话;有人出身好、名声大、身价高,各路“明主”自是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可以东挑西选、择主而仕。

专题: 小说家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二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