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结构的布局

0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小说,由罗贯中撰写,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主要围绕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人物故事展开。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宏观布局:全书以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主线,通过三国之间的战争和联盟关系,展现了整个时代的大局。小说从黄巾起义开始,以三国归晋结束,贯穿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微观结构:在宏观布局的基础上,小说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每个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传记篇章,如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这些人物的故事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3. 时间线:《三国演义》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黄巾之乱开始,经历了许多关键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鼎立、魏晋交替等,最终以三国归晋结束。

4. 情节结构:小说通过大量精彩的战役、政治谋略、人物命运等情节,构建了丰富的故事框架。每个战役或事件都紧密相连,前后呼应,使得整个故事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起伏。

5. 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勇猛无双的关羽、奸诈狡猾的曹操等。这些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行为,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 主题:小说通过一系列故事和人物,探讨了政治、军事、道德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如忠诚、智慧、勇敢、权谋等,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在结构布局上既展现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又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和情节构建,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真实感又充满想象和文学魅力的叙事世界。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结构非常庞杂,共120回。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群雄逐鹿以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和战争。每个部分又按照时间线索,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个故事或一个战役为主线展开。

三国演义思维导图简单漂亮|名著分享

关羽: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性格特点: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三国演义小说结构的布局

新三国杀游戏网页游戏下载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七)——清代《四大奇书第一种》诞生(下)‖ 刘畅

第三,他认为《三国志演义》的艺术结构具有完美的整体统一性。据《读三国志法》记载,毛宗岗指出:“《史记》各国分书、各人分载”,而《三国志演义》“总成一篇”“自首至尾,读之无一处可断其书”。而且,他认为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所谓“总起总结”,即小说总体结构写三国之事却不以三国事为始末,而是从汉末起,在晋初止。所谓“六起六结”,则是指整部小说围绕6条线索而展开:其一,叙献帝,以董卓废立为起、曹丕篡夺为结;其二,叙西蜀,以成都称帝为起、绵竹出降为结;其三,叙刘关张三人,以桃园结义为起、白帝托孤为结;其四,叙诸葛亮,以三顾草庐为起、六出祁山为结;其五,叙魏国,以黄初改元为起、司马受禅为结;其六,叙东吴,以孙坚匿玺为起、孙皓衔璧为结。他评价到:“古事所传,天然有此等波澜,天然有此等层折,以成绝世妙文。”

其次,他认为《三国志演义》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形象塑造。毛宗岗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他分析了三国人物形象,指出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还说“有此三奇,乃前后史之绝无者,故能使人愈不得不喜读也。”尽管他的这种说法有所偏颇,但也算得上是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大创获,影响深远。

个人认为结构其实是文学创作理论中比较难的一点,首先就是逻辑思维要强,再一个就是专门对结构比较好的小说来一遍遍的阅读,观察作者的结构。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人给指点。

《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下的士子为己任,作者只想写出各种儒者的心态,不需把他们汇集在一起表现壮举,所以采取的是集锦帖子式结构。

有些作品是许多人物同时展开活动,情节交叉,内容复杂,就用网式结构,如《红楼梦》《水浒传》写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这些人物各有各的遭遇,开始时大抵关联甚少,最后才聚义一堂,为适应这种内容的需要,作品采取了百川归海式的结构。

一些文学作家在落笔之前,必须将全体的结构先安排好,绝不能写一段想一段,那样全篇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使某些片断写得很好,也不成气候。

有人说,鲁迅小说集中有些篇幅是散文,其实那是散文化的小说。自从意识流小说出现以后,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情节观念。正如王蒙所说,意识流手法是用联想重新排列组合材料看起来凌乱,其实有内在的统一性。

意识流作家信奉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他们认为过去一般人都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把时间看作一种不可逆的顺序发展,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的相互渗透,它可以随着心理意识的流动,而将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在一起。

还有一种时空交叉手法,则将整个情节次序完全打乱,以人物的思绪为线索,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场面,加以穿插,组接在一起。这种时空交叉的组接情节方法游戏盒子玩电脑版刺激战场,与意识流手法有关。

无论是小说还是文章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写出来的就会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有些作品只讲究情节本身的连贯、紧张、吸引人,却不管能否表现人物的性格,甚至为了情节的需要而扭曲了性格。这种作品,当然不能算好作品。

四大名著思维导图汇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

文学写作基础(三九):总体布局和局部安排相结合

如杨朔的《荔枝蜜》,总体布局是从对蜜蜂的感情出发,由“不喜欢”到“不觉动了情”,到热情赞美,到希望“自己变成只小蜜蜂”。但其中热情赞美蜜蜂部分,也作了合理而明确的安排:先写养蜂场的情景,次写观察蜂箱,再写和养蜂员老梁的对话,然后抒情联想,加以热烈的赞美。由此可见,局部的布局是组成总体布局的基本单位。所谓“累石为山”、“积章成篇”,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三国演义》,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叙述汉献帝,以董卓废立为一起,以曹丕篡夺为一结;叙述蜀国,以刘备成都称帝为一起,而以刘禅绵竹出降为一结;叙述刘、关、张三人,以桃园结义为一起,而以白帝托孤为一结;叙述诸葛亮,以三顾草庐为一起,以六出祁山为一结;叙述魏国,以黄初改元为一起,以司马受禅为一结;叙述东吴,以孙坚匿玺为一起,以孙皓衔璧为一结(参见(清·毛宗岗评本《三国演义·读法》)。这六起六结,互相交错,联络有序,八方呼应,无断续痕迹,显得章法井然。这就是全书的总体布局。

专题: 人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三国演义   真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