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它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众多英雄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分为许多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章节和它们的主要内容:
1. 第一章: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某日宴席上结为兄弟,誓同生死,共图大业。
2. 第二章:袁曹战于官渡 讲述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展现了双方的战略布局和战术运用,最终曹操取得胜利。
3. 第三章: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在东吴与群儒辩论,以智慧和口才说服吴国群儒支持联吴抗曹。
4. 第四章:三顾茅庐 刘备三次亲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诸葛亮的出山相助,成为三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
5. 第五章:火烧赤壁 记录了赤壁之战,曹操率领的北方联军与孙权、刘备联军之间的战斗,最终因火攻而失败。
6. 第六章: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重,将帝位托付给诸葛亮,并交代后事。
7. 第七章:空城计 章节讲述了诸葛亮使用空城计,成功避开了司马懿的军队。
8. 第八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对曹魏的继承权野心昭然若揭,为后来的晋朝建立埋下伏笔。
9. 第九章:七擒孟获 讲述了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的经过,展现了他的仁德和军事才能。
10. 第十章:三国归晋 最后一章,讲述了三国时代的终结,以及司马炎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性格描写、战略思想、道德观念和文化元素。不同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还反映了作者对人性、权力、智慧、忠诚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就在这时候,前面周仓已经赶了过来,他见到刘备等人在大道之上,要紧上前禀报。皇叔听罢他的说话,急得目瞪口呆,心想,我还没有安定多少日子,曹操的兵马倒又杀来了,而且一来就是十万。我这里兵不满千,如何抵挡?! 要知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张飞万万料不到,诸葛亮已经赶到了他们三人之前,真是大吃一惊! 我们的龙马竟然跑不过这妖道的四轮车。三将军一时无法理解,因此他脱口而出,回答刘皇叔道:"大哥啊,我看他是'左道旁门'!"意思说,诸葛亮有妖法的。
三国演义长篇评节小说
刘备听到声音,回转头去对前面一看。只见四轮车早已停在他马前,车上孔明摇着手中羽扇,对皇叔微微地发笑,看得刘备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哈……三弟,你可曾看见么?"
张飞一听三国志1单机游戏下载安装,不好了!大哥定要等候他赶上来,那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弟兄两人正在争论之际,只听得在皇叔马前有车辆来的声音,同时听见孔明先生在开口说道:"皇叔太慢了!请再加上一鞭。"
刘备一听,心里想你说得倒轻巧,我去卧龙岗三次,冒着风雪把他请出来非是容易,岂能丢掉他?因此,阻止张飞说:"三弟,岂能将先生抛去。你真胡言乱语! 愚兄定要在此等侯于他!"
三将军一听,什么?要回头去找他呀,有得找回他,那何必抛去他,再说他地陌生疏,一时走错了路,找也找不到。心里想,大哥啊! 你不要去迷信他了。因此,张飞笑着对刘备说:"哈……! 大哥啊!我看这妖道吃饭摆架子,没有什么大用场,由他便了!"
果皇叔用力将战马扣住,心里想,哪个匹夫干出这样的事来! 他回转头去一看,只见自己兄弟张飞坐在马上满面笑容,得意洋洋, 睁大了一对环眼看着刘备。皇叔气得脸一板,狠狠地对他骂了一声:"原来是你这匹夫,如今把先生的车辆丢掉了,速速与我回马前去寻找先生。"
因此,他架好长矛,扣住缰绳。在他前面的赵云,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刘皇叔回转头来,定然先要责怪于我,好象我赵云有意用马头去撞他的战马。其实,子龙明白,肯定是阿憨张飞在打我的马屁股。为了避免同刘备误会,他不等刘备回头,便来一个回马,兜到了张飞的背后。这样张飞在中间,刘备一回头就先见到阿憨,由他来担当。
赵云要想把马扣住,这匹马想,将军啊,你要知道后头打得来了!皇叔要扣住马,这匹马也在想,皇叔啊,后面撞得来了,不好立定!就这样一阵风似地奔向前去。所说,沙场上受过训练的战马,一窜就是二、三里路过去了。后面张飞想,好了! 我们一眨眼功夫过了二、三里,恐怕诸葛亮的四轮车最多不满半里路,要是我不先扣住马,大哥和子龙是停不下来的。
云长听完探兵的报道,心里想曹操这老贼,同我等刘、关、张弟兄三人,势不两立。我们过去徐州被你打败,后来去汝南,汝南亦被你击破,现在此新野,一个能人徐庶被你逼走,今日你又来犯我。再说,此地只有人马九百五十人,你竟出动十万军兵向我们攻来,说明曹操确实要置我弟兄于死地而后快。关将军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人担当不起,应该去请大哥刘备早日回来商议对策。因此一面命令探兵退下,继续再探;另一方面他把手中《春秋》放好,知道周仓两腿如飞,所以一声吩咐:"周仓!"
探兵:"小卒探听到曹操命夏侯惇为行军大都督、李典、乐进为副将,青州太守韩浩为头队正先锋, 带领马步十万,已向我新野县进发。请关君侯定夺!"
周将军立刻把手中捧的龙刀放在旁边,很快从里边走了出来,见一名探子在击鼓。他便同探兵讲明,皇叔不在此地,你有事情速去报我主人听。探兵停止了击鼓,心里想,报给关将军听不是一样的吗?因此跟着周仓来到内堂。周仓在旁一立。关将军见他一言不发,感到奇怪。其实周仓想有探兵来报,免得我多啰嗦了。云长准备要问话,探兵报了上来:"报关将军!"
夏侯惇来见曹操,说韩浩是青州道上一位有名的上将,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曹操以为,只要能取胜刘备,多一个大将就多一份力量。回答夏侯惇说:老夫自有主张。
韩浩是个勇而无谋之辈,他非常想扬名天下。这种想法还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有足够的本领,没有这样的条件莫说不可能扬名,很可能送命!但是,世界上往往有这种小本领要出大风头的人。现在他感到是个好机会,准备跟夏侯悼同去新,在沙场一显身手,因此点好五万人马,别了妻儿老小,跟着差官带兵来到许昌。差官去复命曹操,韩浩先来见夏侯惇,说明自己愿意同去新野县,请夏侯将军担保一下。
这时,徐庶听得清楚,认为曹操你这个人作事太不漂亮,军令状上分明写清楚只有夏侯惇一将带五万人马,现在加上五万,尤其是青州兵,听说能以一当三,精锐异常。再加上李、乐二将,照这样添兵加将,不仅刘备方面难以抵抗,连我也有危险。要是这样多的兵马,我不与他赌了,让我上去收回这张军令状。他准备走上前去﹣﹣可是,这时的曹操,恐怕徐庶要来讨还笔据,他立即传令退堂,转身向内堂走去。徐元直跟着众人一起出了相府。一面夏侯惇四处调兵,准备选择黄道吉日,出兵新野。曹操一角文书,差人去青州调兵五万。
曹操说罢,双眼对两将看看,意思是夏侯惇在倒楣,你二人正在走运,要好好地指点于他,可明白否?早说乐进是个憨大,一下子没有领会曹操的意思。但是,李典已经懂得其意,明白丞相要我们相助夏侯惇一臂之力。不管怎样,曹操的命令不敢违抗。二人接令退下。
就是说,我料定夏侯惇要败的,他取胜割我的头。旁边独眼龙一听,心里想,难道我一定要败吗?今天出口气,一定要同你赌这么一赌。所以,这段书又称"相堂赌头"。只有夏侯惇这个匹夫,连脑袋也要赌上一赌,他便趾高气昂地同曹操说:"叔父丞相听禀,要是小侄兵败回来,也是愿斩无怨!"
徐元直知道自己单凭这几句话,曹操是不会上当的。他接下来,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丞相,不是我徐某夸口,按夏侯都督脸上这种气色, 他必然大败而归,要是他取胜回来,愿把我徐某的脑袋取下来。"
曹操听完徐庶这一番说话,睁大了一对眼睛,看了他半天没有一句话。曹操想,徐庶啊,你是吃饭的,难道我曹操是吃大粪的吗?这种有关几万人马性命进出,怎样可以拿他们来寻开心! 怎样被你说得出。再说,我是以当丞相吃饭,不是靠相面来过日子,要是真的是一位相面先生,为了自己可以出名,或许不管它三七二十一乱弄一通。你徐庶真正把我曹操当作三岁的孩童一般。因此, 丞相只是对着徐庶"嘿嘿……"发出一阵冷笑,半句话都没有。
可是,徐元直继续说下去:"夏侯都督气色不佳,他自己不信,丞相的相法好,天下人还不知。依徐某看来,请丞相允许他带兵去新野,待等他全军覆没回来,夏侯都督方始明白自己的气色确实不佳,然而丞相的相法可以名闻天下。丞相看来如何?"
旁边的夏侯惇到这个时候,只要听到徐庶开口,他便会不知不觉地提心吊胆,心惊肉跳。他想我告状到现在,一个都督已经被你告脱了,你再要开口,恐怕我的脑袋都要被你搬下。
在这个时候,徐庶在一旁听得清楚。他想还好,因为夏侯悼目空一切,必然大败,要是不给他去新野县,败仗不吃,反过来说倒是便宜了曹操的人马。不行!决不能让他有便宜可占。说徐庶,在刘备前早已说过在曹操处没有半句相助于他。因此,我一定要说得曹操放夏侯惇去新野县。徐庶对曹操的性格,完全了如指掌,只要用讽刺、激将的手段,必然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徐庶装得站在曹操的角度上,对他说道:"丞相听了!"
被徐庶赞了他几句,这个老贼竟然象中了毒一样。但是夏侯惇想,一个大将要升为带领重兵的主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接了令箭没有半天就被调回去,我今后岂能为将?!这一点面子请你叔父丞相一定要给我的!因此他一下子哪里肯把令箭交出来。
夏侯惇听说要调去他的令箭,他回头对徐庶看看。我一个大都督,被你弄掉了!再对曹操一望,心里想,叔父啊,你不要和徐庶的调子。所以说道:"叔父丞相,切莫去听徐元直的胡言乱语。"
曹操连叫几声,夏侯惇紧步上前已经到了丞相的虎案之前。他想我连连答应,难道你耳朵聋了不成。事实上曹孟德要把你喊近一点,仔细地看你一看。现在见夏侯已经站立到了自己面前,方始用命令的口气说道:"你与我抬起头来!"
徐元直一面说,一面对夏侯惇看着。言下之意,我在这里再骂你这个匹夫,看你能把我怎样:独眼龙听得清楚,心里想,徐庶我真正佩服你,先把曹丞相的马屁拍好, 然后骂得我象鬼一样,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的曹操,被徐庶的马屁拍得糊里糊涂。又被他这种一本正经的样子,弄得信以为真。又知徐庶一向有神相之称,因此一想,倒不如把夏侯惇叫到面前来,让我亲自来对他看一看倾尖上的气色,故而开口叫道:"夏侯!"
曹操一听,心里想,我位居丞相,当然对相法也懂得一二,说得我天下第一,这是你在拍我的马屁。但是千穿万穿,马屁总归不穿,好话总是听得进去的。徐庶讲到这里,用手指着武将班中的夏侯惇说:"丞相你看,夏侯将军的额尖上黑气沉沉。我看他要遇到火攻,定然被烧得全军覆没,一败涂地,片甲不回,干干净净!"
徐元直想,你真象困昏了头脑一样,要想同我来打官司,自以为丞相是你的叔父,欲思靠官托势来欺压于我。徐庶对夏侯惇看看。心里想,我不单在你府第敢骂,现在我可以当了曹操之面,在相堂之上再重复痛骂你这匹夫一遍。徐元直便装得十分慎重,而又用恭维的口气对曹操说:"丞相,徐某的相法是平常得很。丞相的相法是盖世无双,可称熟读相书,善观气色。"
夏侯惇一听,什么?徐庶把我骂得这个样子,算是同我打趣啊!照这样说来,我变成诬告于他,相反我是被告,是徐元直在告我的状了。夏侯惇方始想到刚才徐庶在我厅堂之上反复对大家说了再说,原来算是打我的招呼。只要招呼在前,就不好说他有意扰乱军心了。我就只好被他白骂一顿。这时候的夏侯惇,真是啼笑皆非,激大了一只眼睛,对徐庶看看。心里想,我真认得你这个家伙!
曹孟德满以为今朝能杀徐庶,现在听到两旁众文武齐声说听得,正是一丈水退了八尺,大失所望。他回过头去对武将班中夏侯惇看看,口不开,双眼对他一弹,意思是你这个家伙假戏真做,真象小儿一样,一旦说话吃了点亏,立即把脸板。既然如此,那何必同人家寻什么开心,打什么趣,真是该死!
在场文武听到曹丞相动问,所说在夏侯府第的时候,一时情面难却,到了相堂之上,大家要讲实话了。认为徐庶确实招呼在前,相面在后。因此,大部分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回禀丞相,下官听得!""某等听得!""小将听得!""末将听得!""听得啊"……
曹操听完元直的一番说话,感到其中确有缘故。总的说来,夏侯惇所告徐庶"于军不利,扰乱军心"的一番话, 都是徐庶同他相面时所谈的,相面又是夏侯惇请徐庶相的,不是他赶上门去骂他,更重要的是徐元直招呼打在前面,而夏侯惇亦同意"问灾不问福",尤其当时文武都在场。要是真是这样,不但徐庶无罪,反而是夏侯惇弄假成真,弄巧成拙,谎告徐庶,诬陷他人,这是有罪的。我只要问一问两旁众人,便可澄清谁是谁非。曹孟德要紧对左右文武一看,开口便问:"列公!"
徐庶:"夏侯惇将军回答说,'大丈夫问灾不问福'。当时,我徐庶就向大家言道,这是夏侯将军亲自命我所相的,请众位听了。丞相不信者,请问两旁文武便了。"
曹操想,对!称到直言谈相,就是从实而言,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再说从来没有一个人生得十全十美的。曹操感到这里说话有进出,赶快问下去:"那末,元让他便怎样呢?"
曹孟德心里想,这是必然的。世界上哪有这种人,出了钱请人相面,不要实言而只要拍这么几句马屁,不是成了傻瓜了吗?但不知你徐庶怎样说法的呢?这倒首先要问个明白:"那你便怎样?"
曹操想,你相面的本事确实有名气。我曾经请你与我一相.可是你不肯。今天我侄儿夏侯惇叫你相,不知你可相否,所以要紧问:"那你可相否?"
曹操听他说到"缘故"二字,正是气得发笑。心里想,你这个人的讲话就是这样狡猾,既有原因在内,理应一上来就说明,可恶的是一切都承认了,事情快要结束了,却又翻过来说一声"尚有缘故",岂不是可发一笑?说他错吧,不能够!因为他的态度一向和气,问他可听得,他回答听得明白; 你问他可是如此讲法,他回答一无错处。这是完全符合堂面上的规矩。可恨的是他把要申辩的理由放到最后来讲,这个人的修养功夫真是好极了! 但是又没有理由来禁止和拒绝他的申辩。因此,曹孟德苦笑地问他说:"你有何缘故,请快讲!"
这时候,相堂上鸦雀无声。徐庶看到武将班中的夏侯惇,见他话虽没有,可是他得意洋洋,眉开眼笑,对徐庶睁大了一眼睛。他想,徐庶啊!刚才被你骂得我狗血喷头,看你肆无忌惮! 事到如今,你还敢逞强吗?徐庶完全懂得夏侯惇的心理状态,但徐庶想,你不要高兴得太早! 现在看来你是原告网页游戏三国演义刷元宝,我是被告,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我有办法立即变成原告,相反要告你夏侯惇。就在曹操等着徐庶认罪的时候,元直突然面带微笑地回答曹操说:"丞相请息怒,其中尚有缘故。""缘故二字,便是有着前因后果,其中还有说法的意思。
曹操听徐庶这样回答,半句都不辩护, 倒也爽气得很。大概他亦知道罪责难逃。既然你已听清楚,又无错,所以这时候曹操脸一板,浓眉竖起,三角眼弹出,提高嗓音责问徐庶说:"既然这样,那你可知罪么?""知罪"两字,就是要定罪的意思。只要你徐庶说"知罪",就是完全承认罪责。那我便可下令将你斩了。
曹操想,你既然已经听清楚,那他也不必再重复了。但是听清,并不等于没有进出。所以, 继续问道:"那你也如此讲吗?"意思问徐庶,夏侯惇的说话是否与你完全相符。
但是按理办事,要是原告人的说话你没有听清楚,那可以叫他再重复一遍,或者其中尚有不符事实的地方,你徐庶可以在我面前进行申辩。我曹操绝对不会强加于你。
曹孟德出乎意料之外,没有叫到他,可是徐庶已经主动走了上来。心想,这个人就是这点大方。现在说起来,此人做事"漂亮"! 往往有些人犯了法,明知走不了,但是还想躲躲闪闪。现在徐庶既然到了我面前,我也要问个清楚,绝不可以拿一方的说话完全来作数。因此,对徐庶把手一招,开口问道:"元直公,刚才元让的言语,你可听得么?"意思是你徐庶成了被告人,夏侯惇是个原告者。
夏侯惇心里明白,知道曹操对我的说法还不相信。他气得真是心火直冒,便怒气冲冲地回答他说:"丞相听着,小侄如若谎告,愿以军法治罪!"
专题: 三国演义书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当 三国演义小说9上一篇反特小说评书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