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选自《魏武帝集》。全诗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东临碣石山观海时所作,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人以大海为喻,展现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显示出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 低头有坚定的脚步, 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 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这些作为诗人的理想社会令人神往。
前八句用北风徘徊、繁霜霏霏、鸡晨鸣、鸿雁南飞、鸟兽潜藏等物象写北方自然风光。九至十二句写农家告别繁忙 的农活,开张客店的情景。
此诗的风格古质朴茂,无详尽的细节描写,而能从大处落墨,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数年以来的社会变革纳入这数十字之中,其诗的艺术价值,已经可见一斑。
三国演义小说曹操的诗
这首诗借景抒情网页游戏java代码下载,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而且顺便说一句,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一句“乌鹊南飞”而预言曹操必败,被曹操一槊插了的那个刘馥,正史中并不是这样死的,可见这个故事纯为小说家言。
曹操善于网罗人才,也善于爱惜人才、发挥人才的长处,比如《三国志》中引魏书的记载说:“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公正的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改革家。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之后,发展到东汉末年,人才和思想都渐渐趋于僵化,而曹操却对传统以经、孝等取士的方式提出了质疑,他曾经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或许很多人受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影响,认为曹操是一位自欺欺人、手段毒辣的盗国独夫,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小说中的形象而已。
所以曹操展示了他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天下所有人才的态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正是曹操的承诺和胸怀,正是他广纳贤才的心愿,《管子》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不就是这样的明主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乌鹊来代表那些正在观望和徘徊的才士。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遇到一位可事之主,却错过了,对才子来说可谓是最大的不幸。而曹操表示,自己便是这样一个值得依托的主公。
曹操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当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曹操仍然待之以礼,这是伪装不出来的。再比如他对于张绣的态度,更是十分仁义,张绣曾经令曹操受伤,还损失了长子曹昂、猛将典韦,可是当张绣来投诚后,曹操不仅没有计较前怨,反而封他为列侯,还结为儿女亲家以示不念旧恶。对“仇深似海”的张绣尚且如此,那其他的人呢?岂不是显而易见了嘛!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所以,即便是曾经和自己作对的人才,只要你愿意前来投奔,曹操也都会“契阔谈宴”,聊一些过去的交情,谈一些宴会上的佳话,绝不会心怀他意,令归顺者冷了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其实是对于归顺者或者说投降者的态度,明月或许可以比喻为敌方的人才,因为是身在敌方,所以不能够“掇”取,有才之士不能为自己所用,这令曹操十分忧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本是描写贵族宴会上热情款待远方客人的诗歌,接下来的句子是“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所以曹操明确表示,你来到我的帐下,我一定会热烈欢迎你,而且不仅欢迎你,还要发挥你的专长,让你能够展现自己的一番才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于《诗经·郑风·子衿》,本来是说一个姑娘对爱人思念的大声告白,下面还有一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直接摘录这两句,其实正是向天下所有隐居还未出仕的贤才招手:即便我找不到你,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再加上后面的“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更能表现曹操那求才若渴的心情了。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直到结尾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实都是曹操的“求贤令”,而从这段“求贤令”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且他对不同人才的态度是稍有差别的,但是合起来,却更加体现了他想要网罗天下人才的胸怀。
而此时的曹操,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如此志得意满的时候,他更需要优秀的文才武将来辅佐他取天下、进而治天下。所以当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时候,他自然要吐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了。
要知道,历来开创霸业的雄主,要想治国平天下,必须唯才是用,广招天下贤士来辅助自己,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高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便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是,汉高祖是治天下,曹操是要取天下。
其次,这八句中,最浓的感情是“忧”,非常的忧愁,愁得不得了。曹操为什么会这样“忧”到极点呢?我想除了是发愁时光易逝外,还有对于贤才的渴望,这是在提醒那些贤士们,不要再观望和犹豫了,时光有限,你们很快就要老去了!所以,赶紧来到我这里施展抱负吧!
首先,如果单拿出这八句来看,确实有着浓厚的及时行乐思想,但是联系全篇来看,却并非如此。曹操感叹的,应该是战乱仍然频繁,一种大业未成而生命有限的紧迫感,正如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这里“人生几何”的感慨,是一种对生命有限的惋惜,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渴望,是想要及时建立功业而不是及时行乐的感怀,所以魏源才评价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开头八句,是感叹时光易逝、功业不成的无奈。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张玉穀的这句话,有两点重要的内容:第一,感叹时光易逝、功业不成的无奈;第二,欲得贤才、求贤若渴的胸怀。我以为,这才是曹操这首诗真正所要表达的感情。
但这首诗,究竟主旨是什么呢?从开头几句“对酒当歌……”似乎是在呼吁我们及时行乐、诗酒余生,比如唐人吴兢便说“言当及时行乐”;而罗贯中更是抓住“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句子,给这首诗蒙上了诗谶[chèn]的色彩,说是不祥之兆,暗示了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
这首诗歌十分有名,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便提及曹操横槊赋诗的故事,而经过《三国演义》的烘托渲染,这首诗,几乎更是家喻户晓了。
当是时,曹操一统北方,率领百万雄师,饮马长江,要与南方的孙权、刘备联军决战。开战前,曹操志得意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置酒于长江之上,与文臣武将一起宴饮。
但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位欺世弄权的“奸雄”吗?下面我们将对他最著名的一首诗歌《短歌行》中进行文本细读,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曹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胸怀和理想,以及他对人才的态度,从而更加客观的来看待这位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曹操“奸雄”身份的标签,或许来源于《三国演义》中许劭对他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意思是说,生在和平年代,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但如果生逢乱世,那么曹操就是一代奸雄了。许劭的评价,是《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定位,小说中的很多情节,确实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
历史上,人们常用奸雄、枭雄、英雄来评价历史人物。比如,提起英雄,人们会想到项羽、岳飞等人;提起枭雄,人们会想到刘备、朱温等人;而提起奸雄,只怕最先想到的便是曹操了。奸雄——主要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的人。
总之,曹操的三首诗,如今依旧被许多人歌颂和借鉴,这不仅是对曹操军事才能和文采认可,也激励后世人要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心理。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人物,虽然他的经历被世人饱受争议,但创下的功绩是值得认可的,减少徭役赋税,开辟屯田制,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经济上涨。
其次就是《龟虽寿》,这首诗和《观沧海》之间所创作的时间很短,《龟虽寿》是在曹操完全统一北方,进而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时所做的。
曹操率军回去路上,路过碣石山时,看到大海宏伟,有感而发写下《观沧海》,纵观整首诗中,最为有名的还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同时,从曹操将汉献帝迁都许昌,他就开始以天子诏令征讨各地诸侯,灭袁术,攻打吕布,实力不断壮大,从白手起家,再到攻城略地电视盒子 游戏手柄吗,拥有二三十万军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哪曾想,因为联军内部不和,再加上董卓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至此联军宣布解散,曹操看到不能通过联军力量去整顿朝廷,随后便独自发展实力。
结果真如曹操所说那样,因为计划泄露,导致十常侍提前做好准备,用计将何进给处置,等到董卓进京后,十常侍被处置,大权又落到董卓手中。
作为典军校尉的曹操,就和袁绍,曹操等人商议,可事实上,袁绍和曹操意见不相同,袁绍的想法是想通过外部兵马进京以此来威胁何太后,来达到诛杀十常侍效果。
而在董后与何家对决当中,以何家胜利而告终,因为何太后宠信宦官十常侍,再加上何进和十常侍关系本就不好,何进有意想要除掉十常侍。
因为何家兄妹不满蹇硕以及董后干预朝政,而蹇硕也有杀掉何进的想法,想立刘协为皇帝,只因计划泄露,被何进知道后,抓住计划,派人将他处置。
189年,曹操此时已经被朝廷征召为典军校尉,恰逢汉灵帝去世,因为太子刘辩年幼,朝中大权就交到外戚何家,董后以及宦官蹇硕等人手中。
更何况曹操还是宦官的后代,但曹操为人有远大志向,从举孝廉做官后,靠着严谨法令,将所管辖的区域整顿的井井有条,名气有所上升。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曹操出身在宦官世家,这与袁绍的四世三公出身,就显得有些差距,而在东汉时期,尽管宦官和外戚专政,但在外人看来,宦官是一度不被世人所认可的。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7 小说三国演义版 讲小说三国演义上一篇有没有有声小说三国演义
下一篇三国演义元阔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