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其文本的演变和流传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创阶段(12世纪-14世纪)
在罗贯中之前,三国故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这一阶段,三国故事主要以口头传说和戏曲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在元明时期,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三国故事被广泛地改编为各种戏剧表演,如《三国志传》等,这些作品对《三国演义》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初版成书阶段(14世纪)
1360年左右,罗贯中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后来被人们广泛认知的《三国演义》。他将众多的三国故事、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艺术加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文学性和历史性的文学作品。这个版本在体裁上借鉴了说书和元杂剧的风格,融合了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既保持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修订与传播阶段(15世纪-19世纪)
《三国演义》初版完成后,并没有停止演变。进入15世纪,人们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修订和注释,形成了多个版本。这些修订版在保持原作基本框架和风格的基础上,对某些情节和人物描述进行了微调,以适应不同的读者群体和时代需求。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这部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学经典。
近现代与国际化阶段(20世纪至今)
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三国演义》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许多学者开始对《三国演义》进行学术研究,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论,进一步丰富了其研究内容。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部作品也开始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员。
总之,《三国演义》从最初的民间传说、戏曲演出,到罗贯中的精心编撰,再到后世的多次修订与传播,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⑥注意:所谓依次排队只是笼统而言,并未具体到任何一种版本;其间亦不一定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尤应注意的是:志传系统中许多版本的刊刻年代虽晚于通俗演义系统,但其文字及内容却保存了较之通俗演义更早的形态。这点后文将详细讨论。
⑤就目前所知,国内所藏嘉靖元年序刊本尚有初刻与覆刻之分。二者的文字略有歧异,最突出的表现是卷十六第三则“玉泉山关公显圣”。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关羽被擒及被杀的过程;而这些细节到了商务印书馆影印本里手机游戏有网页游戏吗安全吗,却丝毫不见踪影。由此避讳与否的区别,似可推断两本的刊刻时间必是一先一后,盖前者的底本是初刻本,后者的底本则为覆刻本。
版本问题非常重要,它是开展学术研究并使之得以深入的基础。在三国浪潮席卷大江南北的今天,不少有识之士却避开群雄角逐的沙场,而甘愿同毫无生气的版本打交道。枯索艰辛的耕作终于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在“三国”研究专家陈翔华先生的亲自主持下,由中外学者联合组成的编委会,将精选宇内所藏具有重要价值的罕见珍本十余种,辑成《三国志演义古版丛刊》,由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陆续影印出版;先行推出的首辑五种,已于1995年5月同读者见面。无疑,它对《三国志演义》以及中国小说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厚艳芬)
三国演义小说演变过程
毋庸讳言,在某些人肯定毛本斐然成绩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却很不以为然,甚至颇多訾议。争论的范围似仍可纳入前述的两个方面,焦点则可概括为是否忠实于罗贯中原著。这涉及到文艺创作规律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与版本纠缠在一起,实在是“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各存异见,留待他日评说吧。只是无可撼移并需要重申的是,毛氏父子修订的已非罗贯中原著初始之面目的新本《三国志演义》,很快替代诸明刻本而风靡海内外,成为三百年来最为流行的本子,以至于现当代出版的读物,莫不以此为底本来加以整理并付梓刊行。[(18)]
其次,从加强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效果的角度看,毛本的修改倒是相当成功的,即毛本对原作中固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进行了必要而巧妙的艺术加工。这方面的修订,虽多表现为局部的增删、枝节的改补,但它取得的成效却不可低估。如妇孺皆知的“秉烛达旦”的故事:“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17)]既到许昌,曹拨一府与关公居住。”不可否认,后人之厌憎曹操之奸恶虚伪,赞美关公之光明磊落、节义凛然,无不与这个小小的细节有关。
再来看刘备。毛本介绍他时谓:“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第一回)真是英雄的介绍!可嘉靖本第一回叙及刘备登场时,在“那人平生不甚乐读书”后还有“喜犬马,爱音乐,美衣服,少言语,礼不下于人,喜怒不形于色”等句。这亦有所本。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曰:“先主不甚好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也许,毛氏觉得把刘备写成一个倜傥风流的人物,虽忠实于史传,却悖于他所演义的形象之完美,故而删弃不惜吧。
先说曹操。嘉靖本是这样写的:“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卷一第二则)可到了毛本,却仅剩下“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第一回)几句冷冰冰的客观叙述,那些褒扬之辞已无影无踪了。
毛宗岗在批评《三国志演义》时说:“读三国志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16)]可见其“以汉室宗亲”的封建正统思想相当严重。自然,这种“崇刘贬曹”的观念贯穿于他修改工作的始终。兹以曹操和刘备的出场为例,且看毛氏父子对魏、蜀两大对立集团领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
鲁迅先生间练精辟地为毛本的修订工作划了个大致轮廓。需要指出的是:历来研究者大多仅就“凡例”所举几点去评论,却很少放开眼光,发现“凡例”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材料,至于毛本在修改中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注意得就更少了。其实,毛本所改绝不止于“凡例”中提到的那些;再者,只有具体分析毛本对原著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上改得究竟如何,才能比较出它的价值,进而给予它客观正确的评价。应该说,毛本更加突出地宣扬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同时又加强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表现技巧、文辞修饰等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下面就从两个方面简单地加以阐述。
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如旧本第百五十九回“废献帝曹丕纂汉”,本言曹后助兄斥献帝,毛本则云助汉而斥丕。二曰增,如第百六十七回“先主夜走白帝城”,本不涉孙夫人,毛本则云:“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兵之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三则削,如第二百五回“孔明火烧木栅寨”,本有孔明烧司马懿于上方谷时,欲并烧魏延。第二百三十四回“诸葛瞻大战邓艾”有艾贻书劝降,瞻览毕狐疑,其子尚诘责之,乃决死战,而毛本皆无有。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月,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己。
最早提到毛本的,是与毛氏同时对《三国志演义》做过修订工作的李渔。他在评阅毛本时赞道:“余兹阅评是传之文,华而不凿,直而不俚,溢而不匮,章而不繁,诚者第一才子书也。”不仅肯定毛本在文字润饰和纲目修订上的优点,而且还指出它比原著在艺术内容上更加充实与完整。
基于从形式到内容都独具特色的李卓吾评本在当时造成的不凡影响及对以后产生的重要作用,学术界已公认,正是以之为底本,才有了后来盛行不衰的毛本;更有学者主张钟惺评本和李渔评本亦莫不如此[(13)]。我们完全可以把承前启后的李卓吾评本与嘉靖本、三国志传本和毛本并列为最重要的“三国”版本。尽管《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既多且杂,但三百多年来,最为民众所熟的孔明、曹操等人物形象,却是从题为“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的《第一才子书》得来的[(14)]。所谓“自毛本行,罗本原本便也废弃而不为人所知”;“一切旧本乃不复行”[(15)]。诚如所言,《三国志演义》普及最广的通行本非毛本莫属。
《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平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志演义》为什么又名《三国演义》本文解释欠妥。罗贯中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杂剧《龙虎风云会》;看来他非常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可惜生平不详。据说原名罗本,山东人,一说杭州人。明人赵楷《赵宝峰先生文集》中有一篇祭文,署名门人罗本等三十一人,有人以为这个罗本就是罗贯中,但并无确证。从事通俗文学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一向没有也不可能有多高的社会地位。
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三国演义》以毛本《三国志演义》为依据,有所校勘,加了标点,又有若干注释。此本出于该社专家之手,于1953年初版,1973年三版。我手头用的是1980年第11次印刷本,累计已经印行1,781,000部。印数之大,流行之广,均为一般图书望尘莫及。此后又有各种排印的新本。
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但现在号称保存版本最早的是明代号称的“明代弘治刊本”,而实际是明代嘉靖年间所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微改版。此后,又出现许多刻本,但可以肯定的是,万历以后出现的诸多版本,与嘉靖本的面目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内容倒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在某节回上略显修改,无非就是改者自命不凡加了自身理解后按顺理而成章。
本文上有提到,罗贯中写三国是在百姓口头创作基础上参考历史资料和野史,笔记小说加以创造而在元末明初成功总编出来的最初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的成功与风行,也正如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评价罗的作品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而《三国演义》在三十回写这段虽采取了这个材料,却大加敷衍,增加了它的戏剧性,道出了人物的性格,而且语言也比原来浅显、简练、流畅了很多,加以两人斗智话语交锋等大量的戏曲表演成分。其过程看此回书中,不难看出精妙之处。
罗贯中以丰富的现实生活经验,巧妙地给旧材料增了新生命,如:《三国志》关于官渡之战,许攸来降一节,裴松之引《曹瞒传》材料非常简单: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接下就是问曹,粮食还有多少?曹: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支半岁。攸:足下不欲破袁氏耶?何言之不实也!曹: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
为故事丰富多彩,大量吸收民间精彩段子,违背正史的有:"鞭打督邮"。这在《三国志》中可是刘备干的。结果嫁接到了张飞身上,创造了张翼德怒鞭督邮的故事,突出了张飞快人做快事的火爆脾气和反抗性格,成功塑造出了他在大众心目中那“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形象。
可见,《三国志平话》内容结构的弘伟,给《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提供了坚实的骨架与基础。其中许多故事情节,罗贯中并不受正史的历史材料所限,发挥了他那创作天才的一面,细节上吸收了诸多传说,他宁肯服从于百姓的口头创作材料,而为了丰富内容不惜违背正史事实。
此类三国书到元末明初罗贯中手中时,经过思考、汇总、编撰、过滤后,在史记、杂记、平话、戏曲等题材的基础上,所撰出的三国内容大量采取了以上元素的描写动人之处,并大加增饰加以细致扩写,将原本一章的故事内容增加到几十章之多。
由此也可看出,从唐、宋、元以来,在这五百多年间众口流传的三国人物、故事,已经被逐渐创造丰富到了相当系统完整和成熟的地步,以最初《三国志》枯燥的正史版记载,到裴松之作补注添彩等,其演变过程并非某个人一蹴而就创作的,是历代多人集体长期创作的过程而形成的,并且以书籍等多种形式得到了传播。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再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元末明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戏曲表演就积累了很多了,罗贯中把这些通通都收集起来,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的记载ss直通车屋游戏盒子,把所有的素材融合到一起,加以改编虚构,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另外,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还经过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比较著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大部分修改得比以前好,但也有改得比以前差了的,详见裴效维二O一三年六月修订《三国演义》的前言。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演变成书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其一、它形成于长期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封建文人、或口头,或书面,各种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相互交错,集中提炼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其二,它是一部历史小说。虽然要依据三的人物和战争来创作,但作者可以进行艺术加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决定取舍。所以《三国演义》不是简单地叙述三国人物和故事,而是一部经过艺术再加工的文学作品,它对于当时的生活面貌和丑恶的阴暗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1522年刊印的嘉靖本是罗贾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新预本在嘉靖本之后不断出现。对原来的分卷数、回目和引用诗词有所改动。明末,《李卓吾批评三国志》把二百四十节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依照《金圣叹话水游传》的先例,对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作了一次全面的加工调整,并且添上评语。于是毛宗岗本便成了清代以后最通行的木子。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一说名贯,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或庐陵人。他的生平史传中未见记载,仅有的关于他的资料,也残缺不全。其中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录鬼簿续编》为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所作,贾仲名说至正甲辰(1364年),见过罗贯中,又是忘年交,从这里推测罗贯中大致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大约是1330年至1400年之间。明王圻的《稗史汇编》中说:“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据他说,罗还曾经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幕府。由这些点滴的片段资料及其作品中推崇圣君贤相的作法和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来看,可以推想罗贯中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封建文士,而是个有政治抱负,并有一定的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罗贯中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大楹龙虎风云会》,另有《忠正孝子连环谏》和《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二篇。他也能作曲写词,不过其主要作品是小说。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的以罗贯中署名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但这些作品经人多次修改早已面目全非。据说他还是《水浒传》的撰写者之一。
以周静轩诗和关索故事综合分析《三国演义》版本演化
专题: 三国演义女小说 l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老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之奶妈传奇小说
下一篇父亲抄三国演义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