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魏吞吴,蜀汉一统,民国奇书《反三国演义》为何“魔改”历史?
《反三国演义》的出现,可不是孤例。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魔改"历史的作品可谓源远流长。比如明代的《黄龙府》就把岳飞写成了打败金兵、"直捣黄龙"的民族英雄。就连《水浒传》中,也有梁山好汉率领宋军大败辽军的情节。看来,用笔墨抒发心中的激愤与憧憬,是中国文人的一大传统。
反三国演义 小说txt下载
你可能会问,周大荒为什么要这么写?要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很多知识分子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乱世该如何结束?历史会不会重演?周大荒用他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要相信光明终会到来。
接着,庞统在落凤坡逃过一劫,赵云和马超的戏份大大增加思璞游戏我的三国志单机版,俨然成了蜀汉的顶梁柱。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刘备在众多谋臣武将的辅佐下,一举攻破许昌,统一三国,重续汉室正统。这剧情,简直比现在的穿越小说还要刺激!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话说民国初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位叫周大荒的文人横空出世,他手握妙笔,竟然"反"了一把三国!这位仁兄可不是随便写写,而是煞费苦心地构思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世界。
你听说过《反三国演义》吗?不,这可不是我们熟知的那本"三英战吕布"、"赤壁大战"的经典小说。这是一本让人大跌眼镜的"魔改"版三国!想象一下,如果刘备真的统一了三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民国奇书就给了我们一个天马行空的答案。
《反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徐文响尽节死新蔡 曹孟德临命涸漳河
孙权闻报,自同文武出城迎接,只见徐盛双目不暝,面目如生。权顿足大痛,文武莫不坠泪,将尸首移入城中,用上好棺木,金装玉裹,好好收殓。权自漉酒拜奠,安葬钟山之麓,厚恤其家;令吕蒙星夜前往阜阳,抚辑余军。东吴自此无力进攻汉兵,仅能保境自守,即因徐盛阵亡之故。所以古来人说得好,国家的上将,就胜如万里长城;那万里长城,是个固定的东西,生在西北,绝对不能移向东南,国家的上将,是个活动的长城,东来东挡,西来西挡,时南时北,随时转移。诗经上有句话说得好,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就是这个意思;古往今来,一言难尽。
赵云马超,皆为凄惨,将徐盛尸首,用玄纁束帛,好生包裹,令东吴降卒,送回本军;教韩周二将,火速退兵,决不追赶;三日不退,当遣兵攻击。降卒领命,护送徐盛尸首回营,韩周二将,抚尸痛哭。降卒转述赵云言语,二将知道赵云重信,留此无益,即刻拨队起程,由铜陵下船,直抵吴会。
赵云知盛刚烈,不能回心,即自解佩剑授之,说道:“文响!今日之事,各为其主,将军既百折不回,云亦不能以不入耳之言,来相劝勉。就义之后,当以玄纁傅体,送回本军,令得归正首邱!前敌之兵,让其自退,决不追击,令文响瞑目九泉也!”盛颔首者再,接过佩剑,向东再拜道:“受主厚恩,不能图报,九泉之下,死有余辜!”言讫,拨出佩剑自刎而亡。
马赵二将,进了衙署,分宾主坐定,云騄把徐盛解了上来,云自下位,亲解其缚,延之上坐,又介绍了马超。盛固执不肯就坐。云道:“江 夏一见,有如旧识,主母归宁不反,不图婚媾,竟作仇雠,云与将军数场血战,极知英果,不识能捐小节,辅汉中与否?”盛答道:“盛与将军,皆同心理,惟盛受孙氏三世厚恩,义无反汙,今既被擒,有死而已,不敢他求!”马超在旁劝道:“徐将军!子龙既殷勤相劝,将军何妨稍屈一时,而伸于百世?”徐盛道:“败军之将,视死如归!二位将军,若不视盛为不肖,请赐一剑,以全公私之谊。”
正在两军交 绥时候,徐盛领兵从新蔡城后进攻。徐盛躬冒矢石,身先士卒,云騄指挥军队,竭力抵御。忽听西边马蹄杂沓,一彪军马,卷地而来,直冲入吴军后队,为首一员大将,正是威震大河南北的马超,见着吴兵在此攻城,不由心内着忙,一马当先,直取徐盛。徐盛舞刀接住厮杀,两个战了四五十个回合,马云騄在城上,见哥哥不能取胜,拈弓搭箭,望徐盛背后射来。只一声响,正射中徐盛马腿上,那马把前蹄一蹶,后腿一掀,将徐盛翻下马来。西凉兵士,挠钩套索,蜂拥上前,将徐盛绑个结实。吴兵急待向前救护,被马超冲杀开去。
赵云收军入城,吴兵亦防汉兵乘夜劫营,离城十里,安营下寨;一连六七日,大小十余战,两军都不分胜负。徐盛与众将商议道:“我军连日血战,徒因敌人强硬,不能进入尺寸,劳师费时,殊非善策!我看赵云后无重援,全师御敌,明日曹将军督同韩周二将,仍往攻城,某家自领轻兵,径袭新蔡后路,乘隙攻城,得了新蔡,云军自败矣。”曹真道:“将军之言是也。”徐盛分兵五千,乘夜越过新蔡,次日黎明,韩当引兵叩城挑战。赵云便要领兵出城,云騄谏道:“我军连日全师出战,敌兵若以轻骑袭城,后无归路,危险万分!”云道:“夫人言之有理,城内留兵万人,尽归夫人节制,专任守城之责可也。”云騄领命,登城守御。赵云同廖化严寿开城出战。
当下赵云一马当先,左有严寿,右有廖化,如狂风骤雨,横卷而来。吴兵退过三四里,方才阻住阵脚。韩当横刀跃马,径取赵云,严寿使大刀迎住;周泰飞马来到阵前,廖化舞刀接住;一来一往,两个战到六十余合,廖化刀法渐渐松懈,马云騄急向前帮助,徐盛便来战云騄,赵云骤马战住徐盛;两军混战,直杀到红日衔山,方才各自鸣金收军。
到了第二日,徐盛大兵到了,便令韩当周泰引兵攻城,吴兵擂鼓呐喊,逼近城边,汉兵只是不理。吴兵便蚁附登城,将到城头,只见满城尽是汉兵,灰瓶石子,金汁滚木,如雨点的打来。吴兵退后不迭,两三个时辰,吴兵损伤了千余人。徐盛知道汉兵有备,挥军急退。讵知一声鼓角,城门开处,汉兵乘势冲杀出来,强弓硬弩,直射吴军,吴军纷纷落马。
民国奇书《反三国演义》揭秘:历史真相惊人揭秘!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可能性。架空历史小说和文人的激愤情感都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响。中国人对于“天下一统的桃源盛世”、“圣主贤臣的政治模式”、“正统延续的历史进程”始终怀揣着向往和憧憬。历史并非宿命,是充满可能性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可能性,而文人通过笔端表达内心的激愤,使得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小说,更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响。对于三国历史的反思和重新演绎,在架空历史小说中得以体现。这种文学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想象,更是文人们对时代的一种回响。历史并非宿命,是充满可能性的。
蜀汉的失败甚至在后世引发了一系列激愤之作,如《反三国演义》,这种反现实小说充满了激愤之情,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展现了东亚地区人文特质,对“圣主贤臣”的政治模式充满向往与憧憬。明代的架空历史小说《黄龙府》中,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的情节也将历史改写为令人振奋的故事。这种小说不仅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还展现了东亚地区人文特质。在乱世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陷入了对未来的担忧,对于如何结束这个乱世更是思索良久。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奋斗数十年,最终在1921年成立的政党努力下,扭转了局势,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让民族重新振作起来。
吕蒙预备已久,一声出发,即时就道,极其神速。甘宁调防江 夏,分兵陆绩应援。徐盛接守夏口,深恐荆州兵若识破机关,以重兵阻巴陵,以轻兵袭夏口,弄成一个角弓反张,吩咐所部,用心防守,陆路添设烟墩,水路添设巡船;派了重兵,扼住荆州来路,以免为其所乘。正是:
吕蒙大喜,飞檄召甘宁来守江 夏;一面吩咐潘璋陈武各领兵三百人,尽着白衣,驾着商船,向巴陵郡进发。自己带着杜袭,领战船五百,水师三千人,随后接应。令蒋钦朱桓领陆军五千,从羊楼峒袭巴陵之后。
吕蒙道:“彼兵大集,胜负未知,乘隙袭之,得巴陵,则彼亦不得不出兵,是彼亦为我所致矣!我若得巴陵,亦可宽江 夏之防,而制荆州之后;即烦将军来守夏口,调兴霸守江 夏,我自率潘陈二将军去袭巴陵,防地有失,将军之责,战事有失,蒙受其罪。”徐盛见吕蒙决意,知不可争,便道:“将军决意出兵,盛愿负夏口之责。”
徐盛道:“将军胸有成竹,盛无所复用其一得之愚;但关云长徐元直一世之人才,近加以赵子龙游弋江湖,西北用兵,必备东南,若其有备,深入必危!曹之求我,我之援曹,皆欲起东南之战斗,缓西北之围攻,欲令刘玄德备多力分,俾曹氏得以收回三晋耳。我似可虚张声势以袭江 陵,而集兵夏口,以待强敌;关云长心高气傲,久欲起兵与我为难,我若以取江 陵为名,彼必为先发制人之举,悉兵以争江 夏,是彼为我致,我竭水陆以环攻之,必可操胜算矣!”
徐盛得令,即刻过江 前来。吕蒙道:“文响!川兵连胜曹兵,荡定关辅,徇下并州,兵势之强,日兴月盛,无曹即无我矣!我既与刘氏绝交 ,终久必出于一战,与其待曹兵势败而后始求自全,不如及曹兵势存而先相策应,文响以为如何?”徐盛道:“将军之言甚是,但荆州方面,守备甚严,我欲兴兵,何从而施?请将军见示,以启颛愚。”吕蒙道:“兵法避坚攻瑕,荆州以重兵守江 ,防我上攻江 陵,我今以水师饰商人模样,沿江 而上,以陆兵沿西岸渐进,暗袭巴陵,如天之福,得了巴陵,便可径窥长沙,断荆州之右臂。荆州若以兵援巴
当下孙权见众文武一致主张出兵助曹,便差陈武潘璋,持着自己手书,去见吕蒙,叫他起兵,水陆将士,尽归节制。二将领命,来到夏口,见过吕蒙,呈上吴侯手书。吕蒙看罢,叫二将权且休息,派人至江 夏请徐盛前来商议。
且说孙权送过贾诩,召集文武商议。江 东文武,当初原有两派:一派是主张亲善荆州,以鲁肃为首,顾雍徐盛属之;一派是主张三分天下,择利而趋,以吕蒙为首,诸将皆属之。第一派是完全失势,鲁子敬懦弱无能;徐盛镇守江 夏,见孙刘失和,知道不免战争,只好加紧提防,服从上命。此刻孙权提及出兵助曹之事,在廷文武,一律赞成。他们对于形势,都甚明了,知道诸葛亮出兵讨曹,两三个月间,便得了汉中关辅,北定并州,曹操用兵如神,却也顾此失彼,江 南若不于此时出兵助曹,后来虽有此心,亦无用兵之地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竟起图存,除了束手归降,那就非战不可。
贾诩领命,星夜兼程,前赴江 南。好容易到了建业,见过孙权,孙权优礼款待,贾诩便将奉使来意声明。孙权道:“川兵得势,亦孤之不利。孤为自卫计,亦必取荆州,大夫可归达魏王,江 东早晚即当出兵。”贾诩道:“军情星火,俟诸葛亮出了潼关,得了洛阳,荆襄消息,联络一气,江 南虽有百万之兵,亦无所用之矣。”孙权笑道:“大夫放心,孤不出兵,当年便不绝荆州之好;今日之事,孤不并荆州,荆州将并孤矣。”贾诩听孙权说得果决,知道他必然出兵,即时辞别,回转晋城,报知曹操。
曹操在晋城聚集众谋士商议道:“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我军着着落后,为其所制。今彼又袭据上党 ,以窥赵地,收定襄以拊榆林,闭关自守,收兵益卒,远足以俯瞰中原,退亦足以凭陵幽冀,腹心之患,日益加深,如之奈何?”贾诩道:“川兵屡胜,拓土开疆,不徒我腹心之患,亦江 南之大不利也!关云长既绝孙权之好,其意岂须臾忘江 南,不过因诸葛亮北出秦川,不肯同时树敌,故虽当诸葛亮连得秦陇,荆州尚默然无声。张飞之出驻南召,纯系虚张声势,掣我援师。今西北日亟,诩请奉明令以入江 南,说孙权乘隙以攻荆州;云长事急,必求救于诸葛亮,诸葛亮必简西行之锐,以南援荆州,我从而袭其后,虽不能尽复故疆,三晋之地,当可得矣。”操道:“事势危急,即烦文和一行。”
且说孔明派遣马超袭取上党 ,绝了并冀两州交 通,乘战胜之威,分遣王平魏延找到装有糖果的盒子最囧游戏,徇下介休定襄阳曲井陉各地,收兵拒险,荡定并州。那三晋云山,尽皆北向,二陵风雨,枉自东来,浃旬之间,兵威大震。那曹兵西扼于潼关,北阻于上党 ,进不能得一战,退又恐为敌所乘,形势日迫。
《反三国演义》第十九章 征旧部马岱旋武威 袭故智魏延渡壶口
并州旧系袁氏所有,门生故吏尚多,亦有汉室遗臣,愤曹操代汉,欲图恢复。曹家将吏,虽有一二腹心之臣,因马超据了上党,消息中梗。魏延王平如入无人之境,不上一月,魏延到了定襄,定襄守将田畴,开城迎接。魏延取出孔明手书,承大将军令旨,即请田畴领定襄太守,尽复汉家旧制。遣副将高翔,分兵三千,塞住并陉口,魏延自领重兵,驻扎榆次,王平到了黎阳,刘延亦系汉室宗亲,亲自出城,迎接王平,以次抚定各州县。王平留兵三千助刘延守黎阳,自领五千人来助马超。
孔明听见马超得了上党,喜之不胜,调张嶷张翼驻扎芮城垣曲一带,专防河曲;姜维领部兵八千,进据高平,与上党犄角;廖立引兵五千,驻扎曲沃,回环策应;马忠领部兵三千,出屯广武。吩咐诸将已毕,将魏延王平二将,唤进帐来,二将参谒礼毕坐下。孔明道:“文长!孟起已据上党,曹兵首尾中断,文长子均,各引精兵八千,由介休直取榆次,荡定并州;得了榆次,进取定襄;定襄守将田畴,汉室旧臣,可令其守备,然后东塞并陉。子均沿太行山南下,径据黎阳;黎阳守将刘延,与云长君侯有相知之雅,我兵一至,彼必迎降;乘势锐进,抚定各县,并州非复曹氏有矣!二位将军成盖世之名,即在此举。”二将闻声应诺,分拨军队,马上起程。
那时曹操大兵,已到晋城,闻知诸葛亮自至平阳督师,火速催曹彰先入上党。曹彰领了三万人马,刚到壶关,关上遍竖川兵旗帜,上党已为马超捷足先得。马超得了上党,任凭曹彰如何攻打,只尽心守御,绝不出战,把一个曹彰急得黄须倒竖,暴跳如雷。后面李严催督粮草,源源接济。
孔明自驻平阳,传檄长安,调马忠领兵三千,来平阳听令。六七日间,马忠到了,见过孔明,孔明令马忠由绛县去袭垣曲。张翼引兵接应。又令姜维由茅津渡夹攻,两路进兵。垣曲本非用兵之地,毛玠四将,抵敌不住,败退阳城。
孔明飞调张嶷同姜维防河,自同魏延诸将,来至安邑。李严迎接入内,孔明道:“曹操不得志于西,欲移兵而北,我兵已入河曲,不如乘曹兵未至之先,火速进兵,戡定并州,据上党,以扼天下之脊,哪位将军带兵前去夺取上党?”马超应声愿往。孔明道:“毛玠诸将现屯垣曲,不虞我兵越过上党,将军领兵一万,轻骑长驱,由平阳长子,径袭上党,塞住壶关,昼夜兼行,务使在曹彰未到上党之先,得了上党,火速勿延!”马超领命兼程去了。孔明再令李严领所部五千人,进屯长子,接应马超。李严去了。再令张翼领所部兵五千,驻扎冀城,与姜维张嶷,联络声势。张翼领兵去了。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朝 小说真三国演义 读三国演义小说上一篇三国演义的历史yu小说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里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