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战争、政治、人物命运的故事,主要围绕“三国”:魏、蜀、吴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展开。
《三国演义》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历史与虚构的融合:《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历史事实,但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和虚构。罗贯中在保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的故事,使人物性格更为丰富,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2. 人物塑造: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谋、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这些人物形象既有历史依据,也经过作者的精心构思,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3. 叙事风格:《三国演义》的叙事风格生动有力,善于运用诗词赋文、对白及战斗场面的描绘,使得故事极富感染力。小说中不仅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场面,也包含了日常生活的细节,使得整个故事既宏大又细腻。
4. 道德观念:《三国演义》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如忠、义、仁、礼等,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来表现这些道德理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反思。
5. 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文言文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语言既典雅又生动,易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总之,《三国演义》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瑰宝,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另外,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后,还经过很多人的修改和补充,比较著名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修订的本子,对《三国演义》从文字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修订,大部分修改得比以前好,但也有改得比以前差了的,详见裴效维二O一三年六月修订《三国演义》的前言。
三国演义小说怎么写的
网页游戏一刀999999《三国演义》写作的演变过程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封建文人编修的史书,固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即使是民间的、或接近于民间的文艺,也经常受到地主阶级思想不同程度的侵蚀。因此,在民间流行的平话和戏曲,有的封建意识也相当浓重,如《三分事略》、金元戏曲中的三国戏,封建意识就十分明显。
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一定程度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关系和生活面貌;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认识封建社会政治、军事斗争的部分材料;并塑造出一些较有影响的人物形象,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跟着《三国演义》学写作,第一回读书笔记:教你如何写开头
l 家境虽贫,却出身高贵。为突显人物正统形象,作者还人为在他家门前,种有一棵大如车盖的大桑树,会看相的人见此树,就说:此家必出贵人。而刘备自小与小伙伴做游戏,就能说出“我为天下,当乘此车盖”的话语,可见其自小有大志。
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的长篇历史小说的具体创作过程和创作者
行文至此,我们基本上清晰地看到了《三国演义》的大致成书过程。故而我们有理由说,这部被誉为“第一才子书”的长篇历史小说应该说是“集体创作”的成果。而参加创作的成员,既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有不计其数的民间艺人。
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以《三国志》和裴注为主要依据,博采千余年来流传于世的笔记小说、民间传说、平话、杂剧中的种种三国故事,并熔铸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受,创作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又假托“古本”,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进行了全面修订,整顿回目,修改文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并逐回加以评论。毛氏父子的修订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竭力贬低和丑化曹操,使全书贯穿了“尊刘抑曹”的主旨,同时大力推崇关羽的“千秋高义”。至此才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提及《三国演义》,基本是家喻户晓,人们对这本古典小说的艺术造诣无不赞叹。其实,《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著原作小说(题名不详)的毛修版本,经清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加工,继而成为现在通行版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很多,例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袁绍、吕布、司马懿、貂蝉、孙权、周瑜、赵云、鲁肃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称道。该书在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首先,描写战争时记述了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着重表现了人物的智谋,而不是呆板地铺叙两军对垒;其次,塑造人物时把人物放到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展现他们的性格,同时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再次,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精巧,形成了完美的艺术整体。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三国是这么演义成的
此类三国书到元末明初罗贯中手中时,经过思考、汇总、编撰、过滤后,在史记、杂记、平话、戏曲等题材的基础上,所撰出的三国内容大量采取了以上元素的描写动人之处,并大加增饰加以细致扩写,将原本一章的故事内容增加到几十章之多。
由此也可看出,从唐、宋、元以来,在这五百多年间众口流传的三国人物、故事,已经被逐渐创造丰富到了相当系统完整和成熟的地步,以最初《三国志》枯燥的正史版记载,到裴松之作补注添彩等,其演变过程并非某个人一蹴而就创作的,是历代多人集体长期创作的过程而形成的,并且以书籍等多种形式得到了传播。
而且在书籍类中,也出现了可看作民间三国故事总集的有关书册。比如元.至治三十一年刊印的一部《三分事略》全相平话三国志,即后人所称的《三国志平话》,这就是根据历代各种口头、表演的三国故事内容所汇编的书籍版本。
据史料记载: 到元朝,三国类故事己得到了更加系统发展和普遍流行。随着元曲表演形式的出现,不仅元曲里演有三国戏,并且已被改编成适合表演形式的戏本竟多达二十多种,戏中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戏份比现在都多,现存仅有寥寥四五种。
既然有了以说书为营生的行业,在营生过程中肯定会迎合“衣食父母”的口味而编撰出与正史不符的故事来取悦受众。如此这般操作下去,也反映出了小说《三国演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迎合性改编,其改编后的结果,肯定会误导了百姓对真正历史的认知。但由此也证明了三国故事在北宋已广为盛行而深受欢迎状态下得到了普及性发展。
三国志故事到宋时期,形式上已发展到以“说古代故事”为营生的新兴行业~说书。此可见于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的有关描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zhé)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pín cù),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诗句中“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借鉴了以民间传说的三国人物特征来形容某种事物特点的比喻形式开始呈现其中。嘲弄张飞的胡子~满脸;邓艾虽文武双全却因说话口齿结巴不利索而被别人嘲笑之题材。这足以证明,晚唐时期己有关于三国故事的说讲与故事流传于世了。
《三国志》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部分组成,共六十五卷。曹丕废汉建魏,刘备与孙权也相继称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陈寿从历史实际出发,以“三国”为命名,并分国编纂,记述了这段历史,在纪传体断代史中独树一帜。《三国志》中,《魏书》居前,魏帝称“帝”,其传为“纪”;《蜀书》《吴书》居后,蜀、吴之帝称“主”,其传为“传”。但陈寿又正视三国时期魏、蜀、吴地位等同的历史事实,蜀、吴之主的传与魏之帝纪采取相同的记事方法,都采用纪传体“本纪”编年记事体例。此志能被后人誉为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绝非徒有虚名。但从文学角度评《三国志》之弊,乃“记事简略,粗陈梗概”也。
五论莫言:从罗贯中虚构《三国》说起,小说创作体现作者价值观上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元末明初人,曾加入张士诚的队伍,后张士诚失败后拒绝了明朝的拉拢,放弃做官开始编写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此时编写的,其他同时编写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我的《曹操传》是怎么写出来的?| 张亚新
然后正式开始了写作。由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写作的过程总的说来是顺利的。其间当然还有别的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干扰,但总的说来干扰不算大,把别的事情做完后,写作的思路总还能很快地接续上。其间最大的一次耽搁,是在初稿完成多半后,我须调京工作,办手续、搬家,占去了一个比较大块的时间。《曹操传》的最后一章即第二十七章《身后褒贬》,是在从京回贵阳搬家时写作完成的,时间是1993年2月。贵阳的冬天比较阴冷,家中没有暖气,一天我看了看挂在墙上的温度计,只有9度。家中有一个功率不大的暖风机,吹出的暖风只能在一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感受到,我把它放在脚边iphone如何屏蔽网页游戏,虽然并没能够暖和多少,但我还是忘情地投入写作,把这最后的一章顺利地写完了。从1992年初到1993年2月,写作大约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确定写作的原则后,我就开始了“备料”的工作。虽然有关曹操的材料已经大体熟悉,但我还是一切重新来过,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搜集、阅读和整理。我将相关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板块,所谓的板块,基本上就是后来的章和节,将有关材料分别收纳进这些板块中,条条块块的关系、纵与横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复杂纷纭的人物、时间、地点、头绪大体上就都纲举目张、眉清目楚了。板块的设置开始不那么细,随着掌握的材料越来越多,其间对板块又进行了若干调整和补充,使之越来越合理、细密,章节的划分、内容的排序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顺利完成。
真实,就是要根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原原本本地写出曹操的一生,所写一定要有依据,拒绝想象和虚构。我所依据的史籍,主要是陈寿的《三国志》及其中随处可见的裴松之注、范晔的《后汉书》、房玄龄等的《晋书》、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还有曹操自己的著作即《曹操集》,以及《曹丕集》《曹植集》《建安七子集》等;还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等。史籍中关于曹操的记载,有的看得出来已经属于传说,但因颇能反映曹操其人的思想、性格和作风,我也打算加以采用,但在采用时要注明属“传说”,或加上“据说”等字样,以表明不欺之意。
三十年前,我还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名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上世纪90年代前,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建安文学,先后撰写、发表了有关建安文学的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建安时代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曹操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以一代雄主的身份大力奖掖文学,自己还有赫然可观的创作成绩,在这方面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是无法与之比拟的。就在这个研究建安文学的过程中,我比较深入地认识了曹操,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相关资料,于是为曹操写一部传记的想法逐渐滋生。但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曹操所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纷纭复杂、波谲云诡的时代,要为曹操写一部传记,无疑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加之当时出版学术著作已相当艰难,因此我迟迟未敢动笔。就在这时,我得到了中州古籍出版社编审张弦生先生的鼓励,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将《曹操传》的写作排上了日程。
曹操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塑造得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在中国文学形象的长廊中,它必将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彩,这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自豪的。不过,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毋庸讳言的是,有不少人是分不清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与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之间的区别的,往往会将两者混为一谈,甚至认为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就是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这无疑不能算是一件小事情。为了恢复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本来面目,改变不少人关于《三国演义》中那个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及戏剧舞台上那个作为花面奸臣的曹操就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看法,我有了为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写一部传记的想法。
《三国演义》叙事研究:准确的陈述是写作的第一要素
知诸葛亮退兵添灶,骗过自己,司马懿“仰天长叹曰:‘诸葛亮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遂引大军还洛阳”。紧接下文,就写“司马懿恐有埋伏,不敢追赶,亦收兵回长安去了”。司马懿到底是“引大军还洛阳”了,还是“收兵回长安去了”?陈述不清不楚,如何准确(见《三国演义》第536页)?
诸葛亮闻街亭失守,立即撤军。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令张郃引兵抄箕谷蜀军。“张郃受计,引兵一半去了”(见《三国演义》第506页),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张郃引兵一半去了,当剩十万人马才是。可是,诸葛亮在西城时,“十余次”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见《三国演义》第507页)”此时,司马懿何来十五万大军?《三国演义》的陈述,常出无谓错失,如何准确?
专题: 听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序上一篇推荐三国演义小说怎么写
下一篇真实的三国演义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