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七十多万字《三国演义》为何流传千年?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以上这些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发展、小说的情节推动、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所以,小说作者也在这些战役上动了很大心思、用了不少笔墨。官渡之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近两章描写此战役,相比于“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许褚裸衣战马超”等只有一两个片段的描写来说,算是笔墨较多的了。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转折性质的重要战役只有那几场: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魏国基础;赤壁之战——周瑜打败曹操,火攻之计大破百万曹兵,这场战役已让三国鼎立之势初显;定军山之战——黄忠与夏侯渊大战,成为平定汉中重要一役;雒城之战——刘备打败张任,成就了蜀汉帝业;夷陵之战——刘备败于陆逊,被火烧连营,损失兵将七十多万余,以至于白帝城托孤,这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开始;上方谷之战——诸葛亮火烧仲达军队,本要打败司马懿,但天公佑护,让司马懿反败为胜,这也是诸葛亮在世时的最后一战,而他不幸含恨而终。
《三国演义》共计七十多万字,战争描写占了绝大部分篇幅,有多达四十余次的战争描写。但是,一次次的战争描写却并不给读者累赘之感用游戏盒子怎么下载部落冲突,相反,读者觉得每次的战争描写都觉得用笔得当,十分耐读。这么多战争描写倒成了《三国演义》的一个特色——这得益于作者巧妙的详略处理与轻重拿捏。
三国演义能注册吗小说
经典源远 义理流长——《三国演义》版本与文化价值谈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当然也应指出,毛评本体现于修改中的所谓封建正统的思想有所加强。嘉靖本中,罗贯中通过王允、薛综、诸葛亮、张松、华歆等人物之口,六次说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毛宗岗则全部删除。这应该是迫于封建专制强化与文化高压政策的思想退步。毛评本将“魏王上书三辞”改为“曹操假意上书三辞”,以及“阿瞒”“国贼”等一系列标示毛氏主观贬曹倾向言辞的增加,在笔者看来,也属于画蛇添足。恩格斯在《致明娜·考茨基》中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这是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精辟论断,毛评本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此规律。还有嘉靖本写司马懿见孔明雕像,以为“孔明尚在”“纵马奔走五十余里”“喘息半晌,神色方定”。这是以仲达的怯懦反衬孔明的智勇,恰到好处。毛评本于此增加一个细节:“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笔者以为,这便过于夸张了,造成了艺术分寸把握的失误,客观效果与主观意愿相违。
毛评本与嘉靖本孰优孰劣,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学术问题。笔者认为:毛本作为一种修改本,总体上可曰功大于过。这可从三个层面分别言之。从思想内涵角度,毛氏在全书卷首所加的一段议论“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就揭示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皇帝的昏庸,其批判的尖锐性与表述的明确性皆优于嘉靖本的开头。从人物塑造方面看,毛氏删除了那些使人物性格矛盾、呈现分裂状态的描述,如诸葛亮南征时遇哑泉就“要投崖觅死”,闻司马懿复职便“顿手跌足,不知所措”等描写。从语言文字表达水平来品评,毛氏的修改更为精练顺畅,如嘉靖本卷八《孔明遗计救刘琦》一则中,孔明引“骊姬害申生”的典故长达二百五十余字,颇显烦冗,毛氏改成“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意到而文省,令人颇觉直接痛快。再如删去嘉靖本中“俚鄙可笑”的诗词,将回目改为对偶句,完成了中国章回小说形式演化的最后一环。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版本虽然属于毛评本,但也已经过当代专家的校勘、标点、注释、整理,既是毛评本生命力的延续,也是版本演变史上新的重要一环,故可称之为“人文本《三国演义》”。此本是当今发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版本。可以预见,今后仍将是最受欢迎的版本,其对青年学子影响深且巨焉。
1953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出版《三国演义》校勘、标点、注释的排印本,此本以毛评本为底本,是新中国第一个《三国演义》整理本。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重新整理、修订,出版修订版。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度组织人力对《三国演义》进行了修订整理,推出第三版。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专业力量,再次对《三国演义》校注本全面修订,推出了第四版。立足《三国演义》版本史层面观照,嘉靖本流行期约70年,明代众版本并行期约80年,毛评本出现至人文版付梓(1953年)是270年。
在明末,与上述版本并行流传的还有李卓吾评本,其特点是不分卷,将二百四十则合并成一百二十回,每回有不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使《三国演义》处在了中国章回小说文体发展的转折点位置,在版本演变中占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
明万历十九年,出现了周曰校刊本,其文字内容与嘉靖本基本一致,但也增添了一些情节,如羊祜、陆抗的戍边佳话,曹叡、满宠兵救合肥,霍弋坚守不肯投降等。随着明代出版业的兴旺,为适应各层次读者需求,万历时期在金陵与福建等地涌现出一大批《三国演义》的家刻与坊刻本,其传播进入到众版本并行期。这些刻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和《三国志传》系统。前者主要有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本、夏振宇刊本等。其共同特点是:内容与嘉靖本有渊源关系;罗贯中姓名前均有“后学”二字;都分为二百四十则,每则有单句的题目,均为整齐的七字句式;书名均有“通俗”字样;书中新增插图多达240幅。后者主要有余象斗刊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等,其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写有来自民间传说的嘉靖本没有的关索的故事;增加有文人批评;文字较为粗芜简略;每则题目字数参差不齐,有六、七、八、九、十字等句式。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和作者
罗贯中的材料所知甚少。元末明初人贾仲明的《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时八十岁,以此逆推,至正甲辰(1364)时贾应为二十二岁。他与罗贯中为“忘年交”,罗贯中年龄应为五十岁上下。由此大致可推定罗贯中为1315—1390年间在世。
毛评本是目前流行最广的版本。毛即毛纶、毛宗岗父子,长洲(今江苏苏州),清初人,有清康熙刻本。毛氏对史实进行了一些辨证;增删了一些文字,更换了一些论赞,特别是对曹操,增加了诋毁性的文字,删削了赞颂式论赞,加重了拥刘反曹的倾向;把回目改为对偶式;托名金圣叹,卷首附了《读三国志传》,每回有回评、夹批。
另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实乃明朝万历、天启间无锡人叶昼所评,一百二十回,不分卷,中有眉批、总批,有明建阳吴观明、吴郡宝翰楼等刊本,俗称“假李评本”。《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就是以此为底本,再行批评删改的。
《三国演义》简介
张飞,字益德,张飞勇武过人,与其兄关羽并称为“万人敌”,《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上将”。小说张飞是位重情重义嫉恶如仇,肤色黝黑的壮汉,同时又武力过人,嗓门大更是人物一大亮点,是蜀汉大臣中少有的个性鲜明的武将。传统戏曲当中,张飞都是喜剧角色,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张飞的歇后语,如:
描述的是关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报答之后,拜辞曹操,护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千里走单骑”成为关二爷忠肝义胆的象征,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战绩之一。
描述的是: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
关羽,字云长,“美髯公”,汉寿亭侯,《三国演义》中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关羽的文学形象是一个忠义仁勇、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形象,高大威猛且武艺不凡。主要事迹如下: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历史小说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战争、政治和智谋的史诗巨作,也是中国文学的珍宝之一。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人性、忠诚、智慧和勇气的思考。它也被广泛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游戏,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中国人还是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性的复杂性。
《三国演义》: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三国演义》是一部跨越历史和文学的作品,它的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是无法替代的。无论你是对历史感兴趣网页游戏怎么提高游戏帧数,还是对文学有热情,《三国演义》都值得一读。它不仅能让你更好地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还能让你感受到人性的伟大与复杂。
《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纪念版
我家有,我父亲53买的,草纸繁体竖版。不好保存。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举办了《三国演义》整理本出版七十周年纪念暨纪念版分享会,邀请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四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绚隆,山东省文艺创作研究院研究员、画家陈全胜,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鲍国安,一同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性?本来如此,这就是性。不需要证明,不需要逻辑推理,也没办法证明,也没办法进行逻辑推理,这个性就是这样。所以,这个性又叫本性。本来如此,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那么,什么又是道呢?遵循本性,这个就是道。一切从本性出发,又回归本性,这个就是道。性和道,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那么,什么是教呢?修道就是教,是身教,是不言之教。那么什么是言教呢?言教就是传道。中国的古籍经典,无一不是言教,无一不是源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三国演义》也是这样,源自于道,回归于道,其目的是教化,而不是娱乐。既然不是娱乐,为什么要演义呢?为什么要写的这么热闹吸引人呢?《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明德就是本性,本性光明。什么是亲民?亲民就是本性,本性遍一切处。什么是至善?无有不善,无有不利,本性遍一切时。《三国演义》要彰显明德,达于至善,所以要亲民。亲民就是要让普罗大众都接受,都喜欢。亲民,也是新民。新民,也是要教化与改变民众,让民众明明德,止于至善。事实上,《三国演义》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善恶,知道哪些东西是要尊崇学习的,哪些东西是要贬抑厌弃的。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的普遍建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所以,《三国演义》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小说,本质上是一部道书。从《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能看出这一点。如果只是记述历史,那么就不需要演义。演义的目的就是要夸大一些好的品质,显明一些不好的品质,让人们从中做出选择。对于一部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三国演义》也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角色。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取决定性的还是自己,而不是书。书,毕竟只是一个工具。为善为恶,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自己。《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部书,你用来修道就是一部道书,你用来打仗就是一部兵书,你用来处世就是一部处世之书。据说满清入关就是把《三国演义》作为兵书来用的,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从《三国演义》中参悟出来的。我之所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道书,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会在以后慢慢分说。
三国演义:被文学爱好者严重低估了的小说
专题: 三国演义门小说 三国演义4小说 小说三国演义书上一篇你有三国演义小说吗
下一篇搞笑图文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