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话本小说嘛

0

《三国演义》并不是话本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它并非直接从民间口头文学(即话本)发展而来,而是通过搜集整理大量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经过文学加工创作而成的小说。话本是宋元时期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而《三国演义》则是在此之后,成书于明朝的作品。

《三国演义》通过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军事战略和人物性格,深受读者喜爱。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影响,但它是一部经过文学创作的虚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四大名著,不仅是小说,读懂也就明白了人生

《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

三国演义是话本小说嘛

《红楼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青年人进入了职场,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就会面对事业发展的问题。作为经典,《三国演义》所标榜的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中国人信仰的“仁”和“义”,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这也告诉人们,凡建功立业者,最后往往都是讲“义”之人,当英雄做大事,不能为目的而不择手段。人生的成功,不只在于事业的成就,还在于是否合乎社会的正义。细品《三国》,我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处理好“权谋”与“道义”之间的关系。

三国培养兵单机游戏有哪些《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有人说,研究罗贯中的籍贯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当然有意义,这说明了散曲家罗贯中和写三国的罗贯中并不是一个人,而晚明那些署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也并非罗贯中原著,这些在《三国演义》研究中都应该去伪存真,大胆去除。

还有人说,东原其实是东太原,借助了兰陵笑笑生可能是兰陵人,可能是南兰陵人的灵感,说南北朝时期侨置了一个东太原,在今天的济南市,区别于泰安市的东平,这个也被人认为是不可能,因为东太原早在北齐年间就废除了,断无可能用这个废弃千年的古称。

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 “认定罗贯中是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东原,才是本籍”。他又说: “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聊聊《三国演义》小说

突然发现,三国演义里名字两个字人挺多的,说说看:刘备,刘备儿子—刘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曹操,王充,袁术,袁绍,马谡,孟获,孙坚,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姜维,徐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马超,……。而三个字的名字相对来说就少,诸葛亮,司马懿,吕伯奢,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历史演义小说之先河,被誉为“第一才子书”。这部小说最初的书名为《三国志演义》或者《三国志通俗演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小说整理本,该书才最终定名为《三国演义》。

罗贯中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的最早版本为何见于明代中后期?

明朝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设计了一整套制度消除潜在的不稳定,也压制住了全部创造的活力。所以明代前期的社会,是非常压抑非常死气沉沉。到了明朝后半段,官僚机器也觉得这么压制社会活力挺神经病的,也疲了,很多事情都不管了。

还有,当时人的传说,认为罗贯中写了非常多的书,不止《三国演义》一部,尤其是喜欢讲,罗贯中是《水浒传》的作者,然后说,因为写了《水浒传》,罗贯中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子孙三代,都是哑巴,因为《水浒传》的道德倾向实在是太坏了。现在也有人觉得《水浒传》的思想不好,太暴力,然后就有人为《水浒传》辩护,说不要拿现代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古代的小说。其实按照古代价值观,《水浒传》一样思想不好,《水浒传》的很多思想价值,其实倒是现代人赋予的。《水浒传》的好处,根本就不在思想性上。

比如说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甚至说他曾经也是有野心,想要争夺天下的,结果遇到朱元璋,那是真命天子,就自觉放弃了,改行去写小说了。这些说法也不确定是真有依据,还是明朝后期的文人在说段子。《三国演义》是讲怎么争天下的,说作者曾经也想过争天下,小说的说服力仿佛就上升了。就好像西方人曾经为了论证《伊利亚特》写得好,就说荷马是阿伽门农的秘书一样。

《三国演义》是一部六十万字的大书,今天我们看惯了动辄百万言起步的网络小说,觉得60万字没什么,但《三国演义》之前,从来也没有人写过这种规模的长篇小说。这么大规模的书,光是纸就挺贵的。罗贯中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部书的呢?

伊恩·瓦特的这个研究,不光是解释了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发展的问题。对我们理解明代后期长篇小说的繁荣,也很有启发性。就是有些事情不能只从文学内部的规律来看,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且不是大而化之地谈“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云云,可以说得比较具体。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但是也有鲁迅批评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形象有些脸谱化,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其实这和毛宗岗所处时代有关,当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更想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明确所谓的”大义名分“,这也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种情操,可以说,毛宗岗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位作者之一。

现在中国主要有两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一种是嘉靖本《三国演义》,一种是清代毛宗岗父子批评本《三国演义》,其中嘉靖本要比毛宗岗父子批评本长,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毛宗岗父子的版本文学价值更高,言辞简练,因此毛宗岗批评本流传更广,其中前文提到的《临江仙》也是毛宗岗插入,毛宗岗自称自己所得乃是古本,其实从证据上看,无非就是托所谓的古本另行改造,无疑,这一改写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

接地气的《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山西太原人,十几岁辍学随父亲去苏杭一带做生意,但不感兴趣,继续拜师学文,20岁左右在杭州了解了很多盛行的杂剧与民间说书艺术。20多岁有志图王,为农民起义军张士诚作幕僚,但数年后对其之贪图享乐很失望便离开了。

小说排座次早已有之,四大名著是如何最终胜出的?

《水浒传》是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宋江、吴用、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形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其代表作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等,但都没有《三国演义》影响深远。

《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头是一首《临江仙》?

这组作品读下来是什么感受呢?每一首读起来,都挺有味道,会觉得杨慎不愧是大才子;但是一口气全程读下来,说实话会觉得有点腻。因为主题全是一样的,就是历史上曾经是这样的热闹,到头来还能剩下什么?一场空罢了,无非是给渔翁樵夫拿来聊聊天。

被毛宗岗放到《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临江仙》,不是一首独立的作品,而是杨慎被贬云南后,创作的一组作品当中的一首。杨慎读史书,写了《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从上古到元朝,一路写下来,写了十篇作品,这个时间跨度,牵涉到二十一部正史,所以后世改名,称为《廿一史弹词》。

杨慎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爸爸做了十八年的宰相,他本人是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公认的大才子。但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的时候,他触怒了皇帝,被贬云南三十年,最后就在那里去世的。这种经历,人很容易有虚无感,所谓荣华富贵成就功业,到头来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吗?

从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的角度阐述评书传统书目《三国演义》

3.蕴含合理性。理,指人物性格的逻辑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所谓“顺理成章”。比如对诸葛亮的塑造,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评书设身处地、揆情度理,扬小说之长、藏原作之拙,为这场赤壁大战中运筹帷幄的实际主帅恢复了“人”的光彩。比如“草船借箭”:

京剧《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中鲜有实体布景,惟独诸葛亮借风,台上高搭法坛,再现典型环境,皆因为它是“戏核儿”,必须与众不同。评书中这一段也如是斗鱼账号绑定游戏账号网页,属于“有话即长”,必须细致描述,否则不仅失去了细腻的特色,而且也削弱了诸葛亮借东风的形象性。而这种笔法本身蕴含着充足的知识性。

这座七星坛一共三层,每层高三尺,方圆一共二十四丈,在下面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是七面青旗,按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总名叫苍龙,布出苍龙之形;北方是七面皂旗,按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总名叫玄武,有的说是龟,有的说是蛇,还有一种说法是龟蛇合体,是北方的神,所以布出玄武之势;西方是七面白旗,按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总名叫白虎,布成白虎之相;南方是七面红旗,按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布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八八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边一层用的是四个人,这四个人头戴束发冠,身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方左边这个人,手里拿着长竿,长竿的尖上用鸡羽为葆,就是扎上鸡毛,以观察风的动静;后方左边立着一个人,捧着宝剑;前方右边立着一个人,手里也挑着长竿,竿上系着一条七星号带,以表示风的方向和强弱;后方右边站的人手里捧着香炉。七星坛下还有二十四个兵士,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在四周环绕。

咱们中国射箭跟外国射箭用的功力不一样,中国射箭八个字:撑、拔、拐、抹、托、捋、刁、合。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儿,十三把半这张弓算是拉开。拉弓的人都得背着手往这儿一站,拔脯子调脸儿,练这个站功。站功练好了,吊膀子。膀子吊好了,才能拉硬弓。……左手攥着弓背儿,右手攥着弓弦儿,举过脑门儿,往下落。弓一撑,前把推,后把一拉,前把托住,后把捋住,一拔脯子,拐胳膊肘儿,一调脸儿。吕布左手攥弓背儿,右手箭认扣,左手手指头还要掐着箭杆儿,箭杆儿这儿叫扣门儿。箭杆儿翎毛尾巴这儿有一道深沟儿,还把弓弦搁在里头,这就叫填弦。

老舍在《说好新书》中曾谈到:“评书演员似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给书听,一件事紧接一件事,不多费力气去详述细节,或旁征博引。这是尽职的演员。可是我所见过的第一流名手,都是第二类的——把书中每一细节都描绘得极其细腻生动,而且喜欢旁征博引。”所谓“细腻生动”、“旁征博引”,都离不开鲜明而精彩的语言运用,这也是评书的风骨和气质所在。

另一种手段是通过语言见人物、见思想。比如原来说书对于张辽一带而过,但现在必须说清楚,因为观众喜欢张辽。在“斩颜良”中,关羽来到白马坡,向曹操请战:“我要与颜良一战。”这时旁边张辽说了一句:“军无戏言。”原来从不说这句话,但现在一定要突出这句话,因为张辽有他的目的。关羽是他介绍来的,他让曹操收降关羽,当然他希望关羽立功。但有朝一日刘备出现,他是愿意关羽走,还是不愿意关羽走?张辽的心情很矛盾。短短一句话,人物性格清晰呈现。

周瑜不但文武全才,风流倜傥,而且精通音乐,是个大音乐家。这在《三国志》上有记载:“曲有误,周郎顾。”如果现在举行歌手比赛,周瑜在这儿当评委,他闭着眼睛听,这歌手有个小音符、音节唱错了,他立刻能听出来。一抬头,把眼睛睁开,他得瞧这歌手一眼。

看将军,八面威,人又大,马又肥。腰圆膀阔三山配,身高丈二晃巍巍。铜铃怪眼一字眉,翻天鼻孔獠牙嘴,一部红髯颔下垂。红耳毫,尖似锥,红发根根背后披。头上戴,錾金盔,焦黄抹额金丝垒。黄绒球,绕四围,雉鸡翎,白狐尾,五杆黄旗背后背。紫火焰,金铃坠,上绣金狮把云吹。黄金甲,连线缀;金牛犀带花纹碎,护心宝镜明秋水。杏黄袍,绣红葵;鱼褟尾,苫两腿,大红中衣露微微。虎头靴,黄云绘;坐下马,虎皮被,四蹄蹬翻土雨飞。手中拿,戟一对,八十斤,力不费;大红缨,嵌草穗,峨嵋尖,戟枝锐。抛戟能将敌命追,当年大战濮阳内。黄幡乍下天堂路,黄魔离去蜀江湄。有人若问名和姓,五路救应是典韦。

专题: 三国演义原小说   三国演义中小说   说三国演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