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在哪写成的小说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这部小说完成于明朝,具体写作年代约为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罗贯中在广泛搜集资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着重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融入了丰富的人物性格描绘和情节设计,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成书和题名的由来

小说原作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现存明清诸刻本超过100种,书名不一,总体分两类:一类叫“三国志传”或“三国志史传”;另一类叫“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朝毛修版流行以后,普遍定为“三国志演义”。当今则广泛以“三国演义”作为正式书名,但学术界仍常见“三国志演义”的说法。

作者在描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和三国相争的历史画卷同时,还用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鲁肃等写的最成功,共写人物1191个。小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接近史传,采用浅显、明快、素雅的文言文,长期为人们所喜爱。

三国演义在哪写成的小说

网页游戏大全软件推荐免费《三国演义》为何诞生于淮安?看罗贯中的传奇人生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还说:“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枢南去,与余流连四月。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有关资料记载:“明永乐十九年(1421),施耐庵的长孙文昱,在王肇庆孙子王寿轩的帮助下,把施耐庵的墓迁到白驹场西,并请王道生写了墓志铭。”(《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也就是说,王道生在福建有缘结识罗贯中后,并没有写《施耐庵墓志》,而是在施耐庵去世后,王道生又和施耐庵孙子述元认识结缘,才将与罗贯中结缘时听来的有关施耐庵生平写成《施耐庵墓志》。

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又说:“先生家淮安,与余墙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从此段文字中,可以得知王道生是淮安人,和施耐庵生前住的院落(现在为淮安区大香渠巷6号)仅一墙之隔,为邻居。近年,施耐庵的研究者曾到淮安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大量元明清三朝史料,都没有从中找到有关《施耐庵墓志》作者王道生资料。而民间则有两个传本。一个说王道生是施耐庵好友王肇庆的同宗人,是王肇庆侄子辈,常年在福建做典当生意,施耐庵路过淮安,落脚王肇庆家,后来又买下王肇庆家隔壁袁家院子时,不巧王道生都没有碰到。另一则说王道生从小病魔缠身,出家到他家西边太清观当道士,后游名山大川、八方道观,很少回家。

他们二人相识之缘,王道生在《施耐庵墓志》中说得很清楚:“……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从这里得知,罗贯中、王道生是在福建相遇。相传,施耐庵在明洪武三年(1370)三月初二病故前,特别嘱托罗贯中,找刻书店把他写了40多年的《水浒传》印出来。罗贯中为此跑了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书的内容,没有一家敢承刻。后来,罗贯中知道福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刻书重地,书坊林立,且雕版印刷,刻书之多和质量之好,是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拟的。罗贯中又特地带着师傅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和自己著的《三国演义》书稿跑到福建。多家刻书店店主看了两本书稿,都觉得书稿很传奇、很精彩,艺术性又很高,想刻,但没有一家店敢接。一直到罗贯中病故150多年后,才在其后人的努力下,在福建刻版印刷问世。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生于山西太原府,青少年就随父南下经商。张士诚起义后,入张士诚幕府作宾客。张士诚被灭后,罗贯中同施耐庵一样为避祸藏身于淮安城内。施耐庵长罗贯中20多岁,且在生活上多照顾罗贯中,罗贯中于是拜施耐庵为师,常伴师身旁,帮其抄写和校正书稿,共同撰写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就是罗贯中在淮安构思和部分完成的。

1370年,施耐庵病逝,享年75岁。罗贯中等门徒与其子女将施耐庵像《水浒传》中宋江兄弟四人一样,安葬在淮安的蓼儿洼。罗贯中为爱师施耐庵守孝三年后,带着师徒俩未完成的《三国演义》、《三湖侠客》的书稿离开淮安,回到北方隐居续成千古名著。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品介绍

本书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汉末,民不堪命遂揭竿而起。因头缠黄巾,是谓黄巾起义。汉室宗亲刘备及桃园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同中郎将董卓、骑都尉曹操、下邳丞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灵帝死,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掌权,后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董卓赶走袁绍并废刘辩立献帝刘协而欺主弄权。曹操谋杀董卓不成,作檄文以达诸侯,集十八路军马,推袁绍为盟主讨董卓却最终失败。此后董卓中计被吕布所杀。为争权夺利,诸侯相互厮杀。之后,曹操兵起山东护汉帝自洛阳驾幸许都,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曹操大败袁绍,遂削平北方的抗拒力量,独霸中原。时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孙权据江东;刘备于荆州依刘表,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又兼荆州兵多粮足,遂与曹、孙抗衡。曹操兵霸江南,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与周瑜携手破曹,赤壁一战,曹败回江北,奠定三国鼎立局面。此后,曹操死,子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被魏帝授为吴王。魏国权臣司马懿及其子灭蜀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一统。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到底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三国演义》是怎样成书的

经过长时期的演绎,很多说书人和落魄文人的加工和修改,当然这些修改者在修订时多多少少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加上在那些年代上人们多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去着手修改,而在技术性考证方面却不一定擅长,毕竟北宋的沈括这些记录科技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那时的官方和民间以读书中举为上,写话本是没落不第之人才去从事养家糊口的,科技更只是工匠的事,是贱民才作的事。

罗贯中并非《三国演义》唯一作者?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的计谋?

『三国演义』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个以历史为蓝本的小说,虽然与历史不符,但更符合民众对人物的心里投射。

比如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为了凸显“多智”这个特质,罗贯中和之前的文人,一直在给诸葛亮和关羽这些人物打光,使得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就这样,《三国演义》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但是也有鲁迅批评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形象有些脸谱化,称”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其实这和毛宗岗所处时代有关,当时,作为明末清初的文人,毛宗岗更想以《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来明确所谓的”大义名分“,这也是他身为士大夫的一种情操,可以说,毛宗岗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位作者之一。

如意游戏网网络网网页游戏《三国演义》是小说家罗贯中所著被誉为中国现存文学中的巨著之一

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方面,《三国演义》多采用发人深省的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经历和波折,令读者感同身受,叹为观止。例如,四世三公的诸葛亮,其贞洁高尚、机谋过人、智慧卓越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魏国将领张昭,他为保存江东之地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也让人感到敬佩。

故事的主角之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忠诚、仁慈且有远见的领袖。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传统中国道德观中所追求的君子之风。小说中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英雄,如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这些人物均具有独特的性格、才干和风范,并成为传统文化上的经典之人物。

【行走许昌·读懂三国】三国专题文献馆馆藏:《三国演义》介绍

《三国演义》自诞生至今,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种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大英百科全书》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并认为《三国演义》是十四世纪出现的一部“广泛批评社会的小说”。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英治认为,《三国演义》是“世界古典小说中无与伦比”的作品。泰国文学学会于1914年把《三国演义》的泰文译本评为优秀小说。苏联学者帕纳修克翻译的俄文本《三国演义》序言指出“《三国演义》在表现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卓越的地位,它是最普及的作品之一”,“ 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清康熙年间,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本为基础,参考“三国志传”,对此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订和评点。因最后是由毛宗岗校订、加工、定稿的,故后人多将他们的本子称为“毛评本”。毛评本强化了“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对回目和正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使之表述更为准确,同时也更便于阅读。毛评本《三国演义》虽然正统的道德色彩较为浓厚,但因其评点的文字见解颇为精到,且在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故此本成为后来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的前世今生

再到了罗贯中生活的时代,也就是元末明初,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说话艺术、戏曲表演就积累了很多了,罗贯中把这些通通都收集起来,再结合《三国志》《后汉书》这些史书的记载,把所有的素材融合到一起,加以改编虚构,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专题: 三国演义伪小说   真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