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动荡和群雄割据的历史为背景,以蜀汉与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杨修是小说中曹操麾下的著名谋士,因其机智和才华深得曹操赏识,但也因为直言直语和对曹操的某些决策提出质疑,招致了曹操的忌惮。在《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剧情是这样的:
曹操为了考验当时应试的学子,准备在大殿上悬挂一个“鸡肋”(鸡的骨头,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象征着曹操想要放弃但又不甘心的处境,同时也是对杨修等人的试探)的字牌,然后宣布谁能解读出字牌的意思,就可以获得官职。杨修首先解出了“鸡肋”,但并未公开自己的见解。
在曹操与杨修的一次对话中,曹操试探性地问杨修是否知道“鸡肋”的意思,杨修回答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操听后,勃然大怒,认为杨修识破了自己的心思,有谋反之心,于是借故将杨修处死。
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死是由于他对曹操的猜疑和曹操的多疑,以及两人性格和权力欲望的冲突。事实上,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记载与《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并不一致,但《三国演义》通过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是左右曹操考核引大怒。原文: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四是干涉曹操家务惹怒。原文: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二是耍小聪明揩曹操“油”惹恶。原文: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网页游戏出现object,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一是善揣摩曹操心思(恃才)惹妒。原文: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三国演义小说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真的是我们课本上说的那样吗,还是有不可言明的原因?
彼时众多家族因卷入此案而遭诛连,《世语》作“数十家”,《通鉴》作“数千家”。包括钟繇、杨俊、张泉、王粲诸子在内的众多曹魏勋旧,一时之间,或被罢免,或被屠杀。可怪之处,是魏讽案的相关线索,却几乎完全没有传世。乃至西晋史家,竟连魏讽的“籍贯郡望”都搞不清楚了。
公元219年发生一件大事,三国志却没详细记载: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三国志·刘晔传》: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总之,记载得很少,但处理的人很多,影响很大。在魏郡邺县发生了这一起震动曹魏的巨案,即魏讽案。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九年,卒时方四十四岁。杨氏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是以杨氏一门,于东汉末年中的才学声名,几与孔氏世家并驾,而官爵显赫比袁氏犹有过之。并且是袁氏之甥,身兼东汉两大顶级世家的血统,才学声名与孔氏世家并驾。其身份之敏感远非其他人可比。
曹操出身寒门庶族,而杨修等一批文臣武将出身豪门世族,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从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一直到唐朝末年,世族大家一直是大家崇尚的阶层。曹操也不例外,曹操一直到死都想和世家大族搞好关系,但出身和信仰决定了世家大族骨子里对寒族的排斥,曹操只能通过总是打仗,和法家寒族路线压制世家大族。不到不得以,断不和世家大族撕破脸。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动,门第出身高贵的世家望族的子弟们也蛰伏起来,逐渐选择明哲保身来保护家族以及个人的利益。杨修这个人更是这样,虽然写文章很好,但是骨头却很轻,他是不敢和曹操曹丕抗衡的。所以杨修曾劝张松屈服曹操。所以不可能是阶层对立被杀。
“操自与足下同海内大义,足下不遗,以贤子见辅。比中国虽靖,方外未夷,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谨赠足下锦裘二领,八节银角桃杖一枝,青毡床褥三具,官绢五百匹,钱六十万,画轮四望通幰七香车一乘,青牛孛牛二头,八百里骅骝马一匹,赤戎金装鞍辔十副,铃苞一具,驱使二人,并遗足下贵室错彩罗縠裘一领。织成骅一量,有心青衣二人,长奉左右。所奉虽薄,以表吾意。足下便当慨然承纳,不致往返。”书中有“今军征事大,百姓骚扰。吾制钟鼓之音,主簿宜守”一句,表明杨修是死于军事,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杨修是死于曹操征关羽的“军摩陂”军中。
杨修死后不久,曹操见到了形容憔悴的杨彪,为了摸清杨彪的态度,曹操故意问他“怎么才几日不见,竟如此消瘦”,杨彪无奈地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没能自己动手杀了杨修,到老了仍有老牛舐犊的感情”,曹操听后,也是无话可说,而“舐犊情深”也成了千古名言
另外,还有一个时间点,也能从侧面印证这一点,那就是在杀了杨修仅仅一百多天后,曹操就去世了,可见杀杨修,就是在为曹丕上位清除障碍
更关键的一点是,接连的变故,让曹操备受打击,加上年老体衰,命不久矣,所以他十分担心自己死后,会有比魏讽更严重的拥护汉朝的势力反扑,为了杜绝这一点,曹操抱着宁可错杀也不放过的原则,痛下杀手,除掉了具有潜在威胁性的杨修,伴君如伴虎便是如此
当初为曹操立下不世之功的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都没能善终,何况一个小小的杨修,再加上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身兼两大世家的血统,如果杨修将来跟魏讽一样谋反或者支持曹植,后果可能更严重,
而上文提到的杨修的父亲杨彪,其实也是拥护汉朝的,这让曹操很不爽,至于杨修本人的立场,史书中虽然没说,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很可能也是拥护汉朝的,曹操曾写信给杨彪说“你的好儿子杨修,仗着你们家的势力,总是不和我一条心,说了也不听,早晚会连累你们家”
紧接着九月份,为了响应关羽在樊城的军事行动,心存汉室的丞相府西曹掾,魏讽,联合荆州地缘势力袭击了曹魏的国都邺城,但由于叛徒告密,被坐镇邺城的曹丕很快镇压了下去,之后数十人受牵连,就连相国钟繇也被罢免
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一年对曹操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也是曹操一生遭遇的最大危机,当年正月,曹魏的西线主帅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汉中失守,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抵达汉中,打算与刘备决一雌雄,结果最后一无所获,只得于五月返回,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八月,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华夏震动,一时间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另外,杨修不光有才能,而且出身豪门,我们都知道袁绍他们家是“四世三公”,而杨修的家族也不遑多让,是号称“四世太尉”的弘农杨氏,杨修的父亲杨彪就是汉献帝时期的太尉,曹操担心在自己死后,如果曹植不甘心,寻求杨修以及他背后的弘农杨氏支持,那么袁绍诸子争权的事极有可能重演
曹操在处理完立储的问题后,担心自己死后,袁绍诸子夺权的悲剧在自己的儿子间重演,所以为了给曹丕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曹操不得不将曹植身边的得力人物除掉,杨修也因此上了曹老板的黑名单
但后来贾诩的一番话,让曹操看到了袁绍和刘表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曹植文人心性,不修边幅,动不动就喝的烂醉如泥,耽误大事,于是曹操最终下定决心立曹丕为接班人
其实不管在正史还是演义中,杨修都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正是因为他聪明有才学,曹操才让其进入丞相府担任主簿,相当于曹老板的秘书,进入相府后,因为杨修才学出众,所以曹丕和曹植都争相巴结他,曹植曾多次写信拉拢杨修,再加上杨修自己也是个文人,一来二去就成了同样是大才子曹植的幕僚,在杨修的帮助和策划下,曹植通过了曹操的数次考验,并一度在夺嫡之争中占据优势,差点就成了曹操的接班人
实际上,杨修被杀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杨修参与了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但他支持的是曹植,说白了,就是站错队了,第二点是当时一桩谋反案,成了直接压死杨修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见,不管是哪个说法,杨修之死都跟曹植脱不了干系,杨修得知自己将死后,对朋友说“我一直认为自己死的有点晚了”其话中的矛头也指向了曹植
关于杨修的死因或者说导火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操怕自己死后,曹植的势力太大,加上杨修有才能有智谋,又是袁术的外甥,于是找了个罪名将其处死”,而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的是,杨修与曹植喝的大醉,二人同乘一辆马车,从司马门出城,又谤讪鄢陵侯曹彰,曹操得知后大怒,便以“结交诸侯”等罪名下令处死了杨修
悲催的是,曹植和杨修走的最近,许多看似精彩绝伦的主意,都少不了杨修的影子。于是,为了稳固曹丕的地位,逐渐削弱曹植的影响力,曹操只能先从曹植身边最亲近的人下手。
虽然按照小说当中的说法,曹操最喜欢的是曹植,一直想让曹植继承自己的王位,但实际上曹植聪明,却不足以震慑住曹操身边留下的那些老臣。所以,为了长远考虑,曹操只能选择曹丕来当继承人。
而许多不如杨修聪明的人,诸如贾诩等,却深得曹操的信任。如果杨修能有像贾诩那样的造化网页游戏盒子电脑配置推荐,就算杨修再怎么恃才傲物,曹操也绝不会杀死他。
说杨修生不逢时,主要是因为杨修固然很聪明,但终其一生也只不过就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主簿。按照现在的职位来看,杨修大概也就是曹操身边的一个秘书而已。
比如,杨修确实有才华,确实不顾场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惹怒曹操而不自知。但是,这也仅限于杨修这种所谓的文人,毕竟,杨修只是给曹操出谋划策,并不能影响到曹操任何实际操作。
比如,尽管杨修恃才傲物,在不少的场合,抢了本该属于曹操的风头,但是曹操自始至终的人设,都是有胸襟的,只要不触碰他的底线,不管对方做了什么,曹操都会不计较。最著名的,当属贾诩和张绣。
其实,当虫子天下仔细阅读了小说《三国演义》之后,这才发现,或许问题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杨修之死,其实不能怪曹操,而且也不能怪杨修自己。
相信,凡是读过书的网友在上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名叫《杨修之死》的课文吧。这篇课文,基本上就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借用的部分故事桥段。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本 看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谁上一篇新三国演义小说的作者
下一篇三国演义小说里面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