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赵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武将,以其勇猛、忠诚、智谋著称。以下是关于赵云的一些主要事迹和特征:

1. 勇猛善战:赵云以勇猛善战闻名,多次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如长坂坡救主、单骑救阿斗等故事,都充分展示了他英勇无畏的一面。

2. 忠诚不二: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刘备身处何地,赵云都愿为其效命,甚至在刘备的两个孩子——刘禅和刘永——出生后,赵云都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亲生子般照料。

3. 智谋过人:除了武勇之外,赵云还展现出过人的智谋。如他在多次战役中的策略运用,以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判断,都是他个性的体现。

4. 个人魅力:赵云在民间传说中也成为了勇敢、忠诚和正义的代表,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英雄的象征之一。

赵云的故事不仅在《三国演义》中被浓墨重彩地描绘,也在中国文化中流传甚广,成为广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不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还在戏曲、影视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被广泛传播和演绎。

小说中赵云能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为何历史上却始终难得重用?

在决定汉中守将的人选时,刘备没有选择众望所归的张飞,也没有选择赵云。之所以不选张飞,可能是因为刘备觉得张飞性情急躁,又喜好饮酒和惩罚士兵,不适合守卫城池;而不选赵云,或许是刘备认为他难以守住汉中,毕竟在此之前,赵云确实展现出了勇敢、忠诚等品质,其能力却始终存疑。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赵云

根据出处不详的《云别传》记载,赵云在汉中之战时曾大胜曹军,引得刘备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但其结果也只是军中将士为赵云取绰号为“虎威将军”。至于刘备称帝后封赏资历远不如赵云的魏延单机游戏赵子龙三国无双,则是因为后者镇守汉中立下了功劳。

从刘备称王、称帝时两次“忽视”赵云来看,后者的功绩至少在刘备看来远不如关、张、马、黄等将领。刘备称王之前,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张飞大胜曹魏名将张郃、马超帮助刘备夺下成都、黄忠更是直接斩杀夏侯渊,助刘备攻取了汉中。他们四人都可谓功勋卓著,得到封赏实至名归,而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和功劳却不见于正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将分别被封为前、右、左、后将军,而赵云并没有得到丝毫封赏。章武元年(221),刘备登基称帝,张飞、马超分别被封为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连跟随刘备攻打益州时才崭露头角,和当年赵云一样被封为牙门将军的魏延都升任镇北将军,但赵云仍然没有得到晋升。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举兵南下,刘备抛妻弃子全力逃命,而赵云则在混乱之中保护甘夫人和幼主幸免于难。因为救下主母、幼主之功,赵云被封为牙门将军,但这不过是刘备自创的一个官职。再往后,刘备攻取益州时,赵云跟随诸葛亮从荆州赶来相助,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被封翊军将军,而这同样是刘备“原创”的职位。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人性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懦弱。而赵云和马超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和遗憾。但正是这些无奈和遗憾,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和幸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完美和圆满。只有学会接受和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和遗憾,我们才能更加坚强和勇敢地前行。

然而,尽管他们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但他们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和传奇将永远被后人铭记。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马超的勇猛善战,都是《三国演义》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情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和勇敢,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奇。

赵云虽然勇猛无比,但他的仁慈和犹豫不决的性格却让他无法成为一位优秀的统帅。而马超虽然勇猛善战,但他的资历和背景却让他始终无法融入刘备集团的核心圈子。这两位虎将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难料。

赵云和马超,这两位都是刘备阵营下的虎将,他们的实力丝毫不亚于关羽和张飞。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和遗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这些优点和缺点往往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在三国战力排行榜中,马超位列第五,实力不容小觑。然而,尽管他也是五虎上将之一,但在刘备的阵营中,他同样没有得到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马超的资历尚浅,且他是被劝降过来的。虽然他已经隶属于刘备阵营,但他在西部的广大地区仍然有着很高的威望。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马超就像是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在西部地区引发叛乱。因此,刘备对马超始终心存芥蒂,不敢轻易重用他。

说完赵云,我们再来看另一位五虎上将——马超。与赵云相比,马超的遭遇更为坎坷。他原本是西凉的一个军阀之子,父亲马腾在当地有着不小的势力。然而,在与曹操的对战中,马超和马腾两父子遭受了重创,马腾更是丢了性命。失去父亲的马超只能投靠张鲁,但在张鲁帐下,他始终得不到重用,还时常受到排挤。直到后来刘备来到关中,马超才被刘备劝降,加入了刘备集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为何在刘备的阵营中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呢?其实,这并非刘备不识人才,而是赵云的性格使然。赵云虽然勇猛有谋,但他为人过于仁慈,缺乏果断。在战场上,时机稍纵即逝,而赵云的性格却让他在面对抉择时显得犹豫不决。这样的性格,显然不适合担任军队的统帅。所谓“慈不掌兵”,刘备不重用赵云,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但这并不代表刘备不信任赵云,相反,他早已将赵云视为自己的家人。

在刘备的帐下,汇聚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赵云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他原本是公孙瓒的手下,但在公孙瓒遇害后,他毅然决然地投奔了刘备。赵云在刘备帐下并没有担任什么显赫的职位,而是一直默默守护在刘备的身边,充当他的贴身保镖。长坂坡一战中,赵云更是以一人之力,七进七出,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这一战,不仅让赵云名震天下,也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为“虎将”。

刘备,这位蜀汉政权的开创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他与关羽、张飞携手并肩,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他们三人在汜水关大战吕布,一战成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然而,草莽出身的他们,虽然武艺高强,但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这正是他们后来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局势,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此刘备的事业才逐渐步入正轨。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三国演义》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蜀魏吴三家争霸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人性的鸿篇巨制。初读《三国演义》,你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一部打打杀杀的故事集,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刘备手下的两员大将——赵云和马超,他们的故事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赵云的战力到底有多强?看他在演义中都取得了哪些战绩。

正史与小说中的赵云:“辉煌过,整整一部《三国演义》”

刘备平定了江南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赵云被任命为偏将军到桂阳去驻守。原桂阳太守赵范,与赵云同姓,二人又同是北方人,因此两人非常亲近。谁知赵范并非真心与赵云交好,他为了麻痹赵云,就想将自己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樊氏长的有倾城之貌,但赵云当时就拒绝了,说:“既然咱俩同姓,说明咱俩就是一家人,你的哥哥就是我的哥哥,我怎能娶自己的嫂子呢?”私下里赵云身边的人也劝他纳娶樊氏,赵云说道:“赵范是被迫投降,不是他心甘情愿的,他的心未必坚定。再说世上美女多的是,不差这一个。”

“从平江南,以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代赵范.范寡嫂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竹固辞不许.时有人劝云纳之,云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遂不取.范果逃走,云无纤介。”

赵云为刘备清楚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立足于蜀国的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指出曹魏才是国家的主要敌人和威胁,他认为应该顺应民心,先灭曹魏。如果能消灭曹魏,则孙吴定能不战而服的。不仅如此,他还正确地指出了讨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进军路线。并且警告先主说一旦与吴交战,想停都停不下来了。可惜的是,赵云的大胆劝谏并未奏效,此时的刘备已头脑发热,任何话都听不进去了。但是比起其他大臣而言,赵云能够体国恤民,临危执言。

刘备称帝不久,孙权为夺回荆州,率军袭杀关羽于麦城。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恼怒,发誓要举蜀国全部兵力,踏平东吴,夺回荆州,为二弟关羽报仇。以当时的形势,蜀应该先与吴联盟,共同消灭强魏。如果蜀吴大战,最终受益的却是曹操,而这也违背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初衷。但此时,刘备失弟之痛难以平复。在这种事关蜀汉兴衰的严峻关头,满朝文武包括诸葛亮都怕冲撞了正在气头上的刘备,缄口不言。诸葛亮心知此时的刘备已不比从前,他成为了帝王,羽翼早已丰满,不愿听到不同的意见,所以他也只是私下地感慨说:“如法孝直在,必能阻主上之东行"。益州学习秦宓向刘备“陈天时必不利”,结果被关进牢狱。在这个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他根据时局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吴联盟以抗曹的原则,冒着下狱的危险,劝阻刘备。

当赵云率军退回自己的营寨后,曹操的大队人马也紧跟而至。看到这个局面,沔阳长张翼建议紧闭城门,防止曹军攻入。而赵云想,即使他们将城门关闭,以一敌十的兵力,早晚也会被攻破。于是他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大开城门,偃旗息鼓,静待曹军。曹操大军见到这种状况,怀疑城内有伏兵,不敢贸然闯入,就慢慢地领兵退去。而此时,赵云又抓住战机,让将士们擂鼓震天,弓弩手在城墙上射曹军后部,此时本有些疑虑的曹军更是丧胆逃窜,也顾不得队形,自相践踏,有的被挤入汉水,有的被乱箭射死,死者不计其数,而蜀军却一个人都没有受伤。第二天,刘备巡视昨天赵云与曹军的战场,又听赵云细说了他的做法,刘备也感慨万千,称赞赵云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因为赵云面对大军敢两闯敌阵,又巧计布下这“空营计",所以军中将士都尊称他为“虎威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时刘备与曹操正在争夺汉中领土。当时黄忠斩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夏侯渊不仅是曹操的得力将领,又与曹操有兄弟之谊。于是曹操亲自率大军从长安赶赴前哨南郑,并且运送了“数千万囊的粮米"到了北山下。黄忠认为可以率军去偷取这些粮米,于是赵云就作后军策应黄忠。后来,黄忠带领的军队过了预定返还的时间还没有回来,赵云觉察出异样,就带领十几个人出营寻找黄忠。恰在此时,曹操领着大军蜂拥而至。面对此种状况,赵云并未慌乱,他率军直冲入敌阵,战了一会儿,赵云发现曹兵越来越多,形势危急,赵云十几骑寡不敌众,他一边厮杀一边撤退,本来赵云已杀出曹军的重重包围,回头发现将领张著身受重伤,被困在敌营中,赵云想都未想,策马又冲回救出了张著。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出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日:“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瞑,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在战场上勇武过人,智谋先行,在战场外,品德高尚,忠君爱民。他那高超的武艺,过人的谋略,忠君爱民的思想,谦虚谨慎的美德,让读者感到了赵云形象的圆满高大。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常胜将军、完美英雄。

他是刘氏父子难得的功臣加忠臣,是军师有力的臂膀。在他逝去的时候,孔明跌足而哭日:“今日子龙又死,乃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后主听说后,放声大哭日:“朕昔幼时,非子龙必死于乱军之中矣"。众将士也都痛哭不止。有诗赞叹说:“救主功勋大,兴邦名誉彰。扁舟飞汉水,匹马向当阳。义胆深包体,忠心并日光。留芳青史上,应是与天长"。

赵云是除了关羽、张飞之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他曾两次救刘禅,是刘禅的救命恩人,他自从跟随刘备,无数次立功,可以说是蜀汉的大功臣。但他从没有居功自傲,也未有依恩求宠。他总是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做的更好,他与刘备并未义结金兰,在刘备的心中,他的地位自然比不过关张。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曾先后多次封侯拜将,赵云的地位总是很低,不仅不如关羽、张飞,就连马超、黄忠乃至后来的魏延也不如。但赵云从没有计较过,就连不满的表现都没有。在战争中他援救黄忠,并且将功劳又让给黄忠。他经常默默无闻地跟随在刘备与诸葛亮身边,甘愿做“保镖",兢兢业业地完成任务。像赵云这种集道德与谦虚谨慎等美德于一身的武将再也找不出第二位。

“昔者霍去病以匈奴未灭,将士安用为家.何况今日国贼暴虐,不同匈奴,岂可求安也?须待天下都定,然后各归乡里三国单机大型游戏下载,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累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方可使出赋役,自然心服.不宜夺之为私爱也。”

面对曹军,赵云又作出反常反应,让营门大开。但他是作了精心布置的。而这一招还真是震住了曹军,他们看到赵云面不改色、岿然不动,正疑有伏兵而转身回军时,赵云一声令下,弓弩手拨箭齐发。“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而蜀军无一伤亡。就连刘备听后都由衷赞叹赵云一身是胆。若无智谋,只靠胆色恐怕也取不得如此大的胜利。赵云的“空营计”堪与诸葛亮的“空城计"相媲美。

某个角度来看,从赵云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任何一个读书人可以借鉴的。假如说赵云生于现代,会是一个不错的职业经理人,似他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虽然不会像刘备那样成为创业者,但是以他表现出来的才智,完全可以成为成为职场中受欢迎的人。

赵云一辈子只输在了姜维的手里,之所以会输,一个是诸葛亮的大意,另外一个是当时的赵云年事已高。一个中老年人对阵的是一个年轻力壮,而且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高手,更何况还处于被动的状态。败阵是大概率的事情。

当初赵云借到刘备手下的时候,那些超常的能力就已经显现出来,要不然在他走的时候,直到走得看不见,刘备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三国演义》中的赵云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从这样的塑造中可以看到,在人们心目中,对那些智勇双全的人都是持仰慕的态度。

赵云有常胜将军的称号,据此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即使跟随刘备的时候,常常会处于劣势。但是在劣势之中的赵云,仍然能够不负刘备的重托,关键时刻,总是能够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讨想一下,有哪一个管理者不喜欢这样的手下呢?

某个层面上来看,赵云的忠勇丝毫不逊于关羽和张飞,以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功劳及享受的待遇,是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的。即便如此,做为赵云本人来说,从来没有过恃功自傲,特别是在接受任务的时候,看到任务轻,就会向主帅提出抗议。

看一下赵云担负的责任,不是押运粮草的事情,就是在兵退的时候垫后,如果懂一些军事的人都清楚,这些任务绝不比上阵冲锋轻松。由此可以看到,很多时候的事情,都是在关键时刻显示出来一些人在岗位中担负的责任的重要性。

专题: 三国演义版小说   小说后三国演义   搜小说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