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传记和小说区别

0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基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背景,讲述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再到魏、蜀、吴三国统一的故事。《三国演义》在文学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包含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元素,如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战斗描写等。

与《三国演义》的“传记”和“小说”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依据与虚构性:历史上关于三国时期的确有大量记载,但《三国演义》在遵循历史大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对话。传记通常更侧重于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小说则允许更大的创造性自由,包括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

2. 文学性与叙事技巧:《三国演义》在文学性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它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法,如对白、描述、象征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和吸引人。传记则更多地关注于事实的记录和呈现。

3. 人物塑造与深度: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往往被赋予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复杂性,他们的性格、动机和情感都被精心构建,有时甚至超越了历史事实。传记中的角色则更多地呈现为历史人物的客观描述,较少加入个人情感或内部心理分析。

4. 主题与意义:《三国演义》探讨了权力、忠诚、爱、背叛等主题,通过故事展现人性的多面性。传记则更侧重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生平的记录和分析。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既是对历史的演绎,也是一次文学创作的尝试,与单纯的传记在内容深度、文学风格和叙事目的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张聪丨《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兼谈《三国演义》的读法与教法

“我觉得,要给历史人物以正确评价,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批判,应该是非常慎重而缜密的事。实事求是的方法,平心静气的态度,是治学问起码的条件。我们既不能用批评现代人的标准来苛责古人,也不能毫无保留地对古人全盘肯定。更应引为大忌的是,不能单从个人兴趣出发,以一己主观的好恶来随意臧否历史人物:或用嬉笑怒骂的态度对古人乱加贬斥,或对古人寄予一些无原则的同情。如果我们不认真负责地来做这件工作,不但对古人无补,反会对今天的人民大众有害。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参见《古典小说漫稿》)

在商榷文章中,吴小如先生指出历史上统治阶级对于关羽、祢衡这两个人物的推崇并不能简单归之为对劳动人民的麻醉与愚弄,其中也有对人民朴素情感的迎合——“那种袒护刘备、贬斥曹操的成分……正是当时人民大众真实情感的烙印”。譬如对于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所‘借重’的是关羽对一姓之主的‘忠’,人民大众所肯定所同情的却是关羽对刘备本人的‘义’:这二者现象相近,本质迥殊”,“黄裳先生要求写杂剧或者写演义的人在几百年前打破礼教的框框……那是同要求封建社会的人民不要讲‘义气’而要讲‘阶级友爱’一样的不妥当的。”至于祢衡这样一个“敢同统治阶级对立的人”,更是“必然会博得被统治者——从劳苦大众到贫寒知识分子都包括在内——的同情和赞美,甚至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拥戴。”在文章结尾处,吴小如先生这样写道: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五十年代所写的一篇文章——《从关羽祢衡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这篇文章是与黄裳先生进行商榷的。黄裳先生在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祢衡这两个文学形象时认为关羽不过是“是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偶像”,“被利用了来宣传封建道德的处所”;而祢衡则是“统治阶级帮闲中的一位‘憨大’”,他的击鼓骂曹也不过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声而已——应该说,黄裳先生所批判和否定的不仅仅是关羽、祢衡这两个广为人们崇敬的文学形象,更是《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整个的价值体系——如果连关羽、祢衡都不过只是统治阶级的走狗鹰犬、措大帮闲网页游戏推荐打金币的游戏,那恐怕真的就是“洪洞县里没好人了”。

三国演义传记和小说区别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搜寻历史意义的视角去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完全理解前文所谈到的这部著作与“小说”(novel)之间的种种差异,譬如在人物塑造方面,邓晓芒先生所批评的关羽的形象“有品格而无性格”——那是必然的!永恒的历史之道只可能彰显于关羽始终如一的忠义品格之中,焉能体现在阿基琉斯喜怒无常性格的偶然性之间!

“植根于经学的阐释学解释模式广泛地运用于史学领域,随后又深刻地影响了对其他文学样式和叙事形式的阅读行为,比如小说。在这种解释图式中,读者在面对叙事时总是带着一定的文学和文化假定与期待。他们总是首先指出在表面文本和隐藏含义中存在的隙缝和纽带,或是表面上客观的人、事记录与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历史图式之间存在的隙缝和纽带。阅读的任务就是去把握住历史的含义,去理解在史家记录和编辑行为以及在抽象符号(symbols)、类象符号(signs)、指示符号(indexes)和构型等因素之后,所包含的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这类儒家释义学开始于《春秋》经解,并延续到古代历史思维的终点,集大成于章学诚的历史哲学。它侧重于对历史意义的搜寻以理解过去。这个解释传统的生命力和广泛性在官方史学以外的各类通俗文学体裁的阅读中也同样变得越来越明显。”(第三章“中国叙事阅读中的历史阐释”)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之事和历史之道真的是这样高度统一的吗?恐怕并不是。传统历史哲学的典范之作《春秋》“绝笔于获麟”就是历史之事偏离历史之道的绝好例证。更重要的是,历史之事永远是琐碎的、复杂的、凌乱的、晦暗的,政治人物的道德面貌也往往是扑朔迷离、含糊不清的,它们与历史之道之间存在着一道高深莫测的阐释的高墙,而不能为一般民众所直接把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简明易懂的历史——就像他们在戏曲舞台上能够轻而易举地分辨出红脸的忠臣与白脸的奸臣一样——他们需要更便于谈论的历史,需要能清楚明白地彰显历史之道的历史,或者说他们需要看上去更像历史的历史。这就像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那样:

中国人的真理是从传统的历史哲学中得来的。而传统的历史哲学是历史之事与历史之道的统一:历史之事是有限的,历史之道是无限的;历史之事是经验性的,历史之道是超越性的;历史之事是变动不居的,历史之道是千载不易的,历史之事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之道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它们彼此印证、彼此彰显。历史之道会在客观、准确的记述中得到体现,而阅读历史的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透过看似不偏不倚的历史记述去寻找、把握、阐发隐藏在其后的关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模型的过程。

“如古人所见,六经皆史,要义在于事与道(或曰理)两者为一体,道理为体,事情为用,两者有着互相构成的关系,而且其互相构成关系是动态性的,道在动态中成就事,事在动态中实行道,或者说,道在事中运作才得以展开为道,事的运作也因为得道才能成其功。道与事的动态互相构成意味着一种存在的不断生长,如果动态无穷,其存在也无穷。正是道与事的‘互构性’造成了两者的一体性,所以说,道即事而事即道。道与事的一体性也提示了解释生活世界和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论:既然在事的范围内足以理解道,便不需要多余假设某种在别处的超越理念(柏拉图式)或者非人间的绝对存在(神学式)。”(《历史·山水·渔樵》“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以史言道,其用意所在更接近历史哲学。……与此相关,古人的历史概念在于‘历史性’而不在于‘故事性’,就是说,五经的意义在于以事载道,用功不在叙事释因。……更准确地说,历史性就是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而对时间的组织方式为一种文明的经验和思想赋予了可持续的意义。所以说,五经的意图不在描述历史之事,而在寻求历史之道,但历史之道必寓于历史之事,道于事中才得以成形,正所谓道不离事,所以五经选择记述了能够藏道之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吗?”我们现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了:《三国演义》起码不是西方近现代“novel”意义上的小说——当然,我们也就不应该简单套用西方那套阅读novel的法子来阅读它——那么《三国演义》到底该被算作什么一种性质的著作呢?这涉及到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不难想象,听众的“颦蹙出涕”和“即喜唱快”会怎样反向地影响说书人对于刘备、曹操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们的忠奸正邪愈发呈现出一种典型化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并不像西方的小说(novel)那样是某一位作家的思想的结晶,烙印着着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一种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产物。黑格尔曾称呼荷马和赫西俄德这些“为希腊人制定神谱的人”为“人民的教师”,我不知道把这个称呼移赠给《三国演义》那些无名的编写者、讲述者、改定者、阐释者是否也同样恰当,“他们把所得来的现成的混乱的与民族精神一致的观念和传说加以提高,加以固定,使之得到明确的意象和观念。”(《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今天依旧被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演绎着、讲述着,每一次演绎和讲述都是一次教化,关于中国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普遍理解的教化。

“从前的史诗(传统叙事文本)诗人并不是其作品的唯一责任者,听众也同样负有责任,因为诗人与公众直接发生联系并且诗人的报酬也取决于这些听众的赞赏程度;另外,作品也是围绕听众转的,诗人不过是一种集体声音的个体代言人。”(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史诗的复归”)

三国演义三分故事七分史实,为何还只是小说不是史书?

而《三国志》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贬低刘汉的行为,就拿诸葛亮来说,虽然没有书写得像小说里面的那样惊为天人,但是《三国志》武侯传对它的评价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只是军事能力不突出罢了”后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不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

说了这么多小伙伴们肯定会觉得即使《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主角书写的,那《三国志》也是以曹魏为主角写的呀!的确《三国志》中六十五卷中魏书数量最多有三十卷,结合当时的史实司马炎篡位后为了体现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确实会让史官对于魏国政权的合法性进行一定的美化,毕竟是他的位置是魏国幼帝曹涣禅让给他的,但是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主要还是实力问题,所谓的三国鼎立其实是很不平衡的鼎立,北方曹魏天下九州独占其六,而刘备却只有益州外加汉中之地,那个实力强那个就写得多不是很正常吗?

把《三国演义》合为一本传记的人,大多是同为人物,但又截然不同

后来,李傕奏请汉献帝任命贾诩为尚书等职务。贾诩说服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颇为满意,任命他为知金吾,并封他为亭侯。织金吾一职,是负责京城安全的总司令。他既享有盛誉又有权有势。连汉光武帝刘秀出来之前都羡慕他说“为官当当织金吾”(当然,考虑到贾诩刚投降的情况),织金吾这个官职不能其实是可以区分的)。

荀彧本人不仅在曹魏阵营中担任部属职务,还长期担任东汉尚书令。尚书令的地位在东汉时期是非常强大的。他实际上直接对皇帝负责,并拥有一般行政权力。相当于不是宰相的宰相,被尊称为“灵君”(所以荀彧当时也被尊称为“荀灵君”)。虽然当时朝廷已经被曹操控制,但尚书令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仅就官职而言,他在曹操的谋士中是首屈一指的。

相比之下,贾诩对曹操的贡献却不容小觑。比如,官渡之战时,当很多人“唱衰”曹操的时候,贾诩坚信曹操比袁绍有优势,“白可败绍,勇可败绍,用人可败”。绍,并果断击败绍。他还认为应该抓住机会,速战速决(“机必决”)。赤壁之战前,贾诩认为曹操统一北方后需要恢复元气。时间长了,不应该继续使用武力(“安抚百姓,使国家太平”)。结果曹操不听贾诩的话,在赤壁惨败。贾诩在立曹魏继承人时,首先建议曹丕“不以伤子之道”,获得曹操作为孝子的欢心。后来,他还劝说曹操“思念袁本初和刘景升父子”,小心废长立幼。这场灾难最终让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太子。

当曹操常年外出征战时,荀彧镇守后方,“居中”,统筹军政事务的谋划和筹划。同时,荀彧还向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人。对于曹操来说,荀彧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谋士和军事家,而是一个谋略、管理内政、了解和为人处事的“全才”(“大王之相匡弼;其相”)是为了谋划,他的出现是为了阴谋,所以太多了。”)对此,曹操认为“天下安定,皆因于有功”,这也算是很高的评价了。他。

曹操虽然有很多谋士,但荀彧却始终处于超然的地位。荀彧很少跟随曹操出征参与具体作战,但他多次帮助曹操完成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比如荀彧请求曹操“侍奉天子而服从百姓,是大功”,曹操欣然接受。这也是著名的“天子罢命诸侯”。

总之,三国英雄们的事迹不仅是历史上令人难忘的篇章,更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牢记这些武将们的英勇事迹,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为祖国的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再者,我们更应该思考,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已经丧失了那些武将们所具有的英雄气概。传统的武德究竟在当今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扬光大?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这些武将们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在危难时刻,他们丝毫不畏强敌,奋勇杀敌,展现了崇高的信仰和信念。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品质。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这种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决心,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个充满战争与动荡的年代,武力实力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也许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强大的国防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如今,当我们回顾三国时期这些传奇武将的故事时,不禁会对他们的勇气和胆识产生由衷的敬佩。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可以看出,这些三国武将之所以能够成为传奇,除了在小说中的传奇事迹,更多是因为他们在实际战场上的惊人战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抗击敌军,展现出了不世出的勇武之姿。这种武勇与英气,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永久的烙印。

庞德也是一位白马将军,在马腾麾下时常冲在最前线,以箭术高超和冲锋陷阵的勇气闻名。他曾在白马渡口射中关羽,可见其武艺高强。在水淹七军的战斗中,即便四面夹攻,他依然能够神箭不误,可谓战力超群。

网页游戏教程化妆顺序视频张辽同样是一员大将,在逍遥津的大战中,他披甲持戟,亲率虎勇直冲敌阵,斩杀多名敌将,最后才被重创而退。这种战斗勇气和英勇无畏的气概,让张辽在史书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典韦同样是一位令人闻风丧胆的猛将。在正史记载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可见其临阵搏杀的狂放勇气,实在是三国第一猛士无疑。

关羽虽然在小说中更多地被描绘成一个正义感极强,忠诚勇敢的武将形象,但在正史记载中,他的战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白马之战中,关羽独自冲入重围,斩杀敌将颜良,解围成功,可见其身手不凡。史书还形容关羽和张飞为"万人之敌",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

吕布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猛将。他号称"飞将",不仅力大无穷,而且善于骑射,在当时被认为是最顶尖的武将。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吕布曾经单独冲进敌军阵线,凭借惊人的战力斩杀多名敌将。堪称当时三国群雄中最为出色的战斗英雄。

那么,这些三国武将们究竟是凭借什么样的本领和勇气,成为了华夏历史上无可替代的传奇人物呢?从正史记载来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战斗特点和成就:

总之,正史与小说在描述三国武将战力时存在一些差异,这反映了两者在创作目的和方法论上的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些武将始终是三国历史上最闪耀的明星,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专题: 三国演义门小说   后三国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小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