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难忘情节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撰。这部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创造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以下是一些《三国演义》中令人难以忘怀的几个情节:

1. 诸葛亮空城计: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以智谋安置士兵,自己只在城楼上弹琴,制造出城中仍有大军的假象,成功吓退了敌军。这一段描绘了诸葛亮的智谋和冷静,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争场面。

2.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为兄弟,誓共生死,共图大业。这一场景象征了兄弟情深,也是《三国演义》中展现英雄友情的开端。

3.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联军以少胜多,以火攻战术击败了强大的曹操水军。这一战役不仅决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

4. 华容道放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和关羽在华容道上遇到逃亡的曹操。关羽出于义气,放过了曹操,这一情节展示了个人情义与政治选择之间的冲突和博弈。

5. 七擒孟获:诸葛亮平定南蛮时,对孟获采取了七次擒放,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大局观。

6.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后三次前往隆中拜访,最终打动了诸葛亮,这是《三国演义》中展现刘备求贤若渴、诚意感人的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广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徐晃一番话充满了对岁月的感慨。徐晃死于227年,按书中描述,年五十九岁;关羽死于220年,年五十八岁。算起来,徐晃比关羽小六岁,此时关羽须发苍白,徐晃自己何尝不也是年过半百。

三国演义小说难忘情节

书中前面曾言,“却说曹操部下诸将中,自张辽而外,只有徐晃与云长交厚,其余亦皆敬服”。关羽与曹魏的关系是相当深厚,除了曹操和张辽,还有徐晃。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三国志单机版游戏人物,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他知道他立了军令状,放了曹操意味着要搭上自己性命。但关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曾经曹操如此待他,他依然对刘备不离不弃也是他的准则。对曹操顾念旧情,舍生取义,也是他的准则。

再次相逢已在华容道上。关羽是骄傲的人,对此赤壁残兵早已不忍,曹操、张辽动以故人之情,更让人他难以下手。“长叹一声”和“其酒尚温”都是小说中写关羽的神来之笔。

《三国演义》中,最沉重的友谊是关羽和曹操。曾经关羽只是一马弓手,讨令欲斩华雄,十八路诸侯只有曹操慧眼识英雄。后来小宴三日,大宴五日,赠锦袍,送赤兔,最终没有留下关羽的人。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汝南刘辟、龚都,估计很多人不记得他们的名字,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他们真的是不起眼的人物,他们原是黄巾军将领。黄巾之乱后,与龚都一起率军盘踞在汝南。《三国志》里也不过寥寥几句:

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原来张飞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

《三国演义》是开着上帝视角式的写作,因为是历史演义,作者不介意*给出人物结局。我们知道诸葛亮最后非但没有归隐,而且一生鞠躬尽瘁,最后病逝于五丈原。这就如同一把刀悬在心上,诸葛亮越是神机妙算,越是让人感到一种痛心。个人终究无法战胜天命。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唯有裴元绍,错过就是错过了。他和周仓共同来投,却没有立时追随左右。后来,欲图抢劫赵云战马被杀。他本是草莽之人,乱世之中抢匹战马不算什么大事。可惜他碰上了赵云,最后都无人替他报仇。裴元绍“泱泱而别”,看到后面才发现作者这四字藏着多少惋惜。

关羽过五关途中,收了廖化、关平和周仓。廖化后来成为书中出现跨度最长的人物,见证了蜀汉兴起至灭亡的全部历史,“蜀中无大将,廖化作*锋”,不管如何,廖化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至于关平和周仓,则永随云长两侧,千秋庙宇,香火不绝。

公乃令周仓拨人伴随裴元绍去。元绍曰:“我亦愿随关将军。”周仓曰:“汝若去时,人伴皆散;且当权时统领。我随关将军去,但有住扎处,便来取你。”元绍怏怏而别。

曹操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并不是一位寡恩薄情之人。他没忘记着陈宫的恩情,陈宫内心也相信曹操会善待自己老母妻儿。乱世之中,总有很多无奈。

当年陈宫冒险救下曹操,他们本可以是对好搭档,却中途分道扬镳。曹操有自己的行事准则,陈宫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们无法共事,却不妨碍内心惺惺相惜。

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

读而不落泪必不忠?细数三国演义中的催泪场面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8个片段,每一个都值得一读

三国演义有哪些经典故事?

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斩,之后袁绍问谁可以斩了华雄,于是关羽自告奋勇请求迎战。但当时因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还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并引得诸侯哄堂大笑,随即就要把关羽轰出去。而曹操站出来表示给关羽一个机会,觉得此人长相不俗,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勘热酒递给关羽为其送行。而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喝也不迟!”旋即便出帐迎敌,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众人都感到惊奇,曹操更是欣赏关羽的才能。

一、桃园结义:三国演义里让我们印象深刻就是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结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刘备。然后机缘巧合刘备认识了张飞和关羽。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结成异性兄弟,按年龄刘备大哥,关羽老二,张飞老三。

自徐母死后,虽然在曹营,却一计都没有献,因为,他母亲的死也是和曹操有关,他不会给曹操献计,可以说,也算对得起刘备吧,后面刘备有留他。他也没去,因为他怕被人嘲笑多次自主,所以,为了文人所谓的义,宁愿呆在曹营。

赵云单骑救主,也看出赵云对刘备的托付一直放在心上,不敢有怠慢,即使走散了,也要去找回,最后冒死,杀出重围,把阿斗给救了回来,可见,赵云对刘备忠心,又重义,宁愿自己伤痕累累,也要保护好阿斗。

曹操率兵攻打新野,刘备携民逃走,在曹兵追逐的过程中,场面混乱,赵云与刘备以及两夫人走散,当找到糜夫人时,糜夫人左腿已受中伤,怀抱着阿斗,赵云让他上马,自己步行,糜夫人说,将军岂可无马,这个孩子全靠着将军保护,赵云三番五次请求糜夫人上马,眼看着追兵就到了,糜夫人誓死不从,然后就把阿斗放到地上,自己投井而亡。

刘备自从用徐庶之计打败了曹操,曹操就想把徐庶挖过来,曹操部下程昱便献计让其母亲劝徐庶来辅佐曹操,奈何其母是位刚正不阿之人,崇尚刘备的仁义,憎恨曹操是逆贼,不愿写信,还大骂曹操,最后程昱用了歪计,经常和徐母写信,以此来套取其笔迹,然后模仿徐母的字迹并写信给徐庶让其来许昌,最后来到许昌见到母亲,才知道是场骗局,徐母见了气的大骂:“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最近读三国,随着诸葛亮的出场,可以说达到了空前的高潮部分,刘备的命运也由此发生变化,开始逆袭,这几回中,除了三顾茅庐这段千古佳话外,还有一些小的故事让人感动。

桃园一拜,死生不弃,《三国演义》留下了一段最珍贵的兄弟情

如今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刚去世,张飞扮演者李靖飞也同月去世,也是令人感叹。又想起剧中关羽前去荆州之时,张飞深情地让二哥保重,谁知却是最后一见。再得知二哥消息时,二哥已然身死,张飞策马狂奔高喊着二哥,在山头遥拜二哥,肝肠寸断的哭声响彻山谷。

其实,赵云和诸葛亮劝谏刘备是对的。刘备*吴也确实是不明智的,让蜀汉元气大伤。但是,站在兄弟的立场上,刘备是值得钦佩的,他们兄弟间始终不辜负桃园对天立誓,义气让人无比佩服,后世之人又有谁不敬仰刘关张的义气。

正如刘备所担忧,张飞回去之后就遭人刺杀了。因让范疆、张达三日之内备齐白旗白甲而不成,张飞怒而鞭打两人五十鞭,让他们必须备齐,否则必将他们斩首。两人知道置办不齐,张飞必然将他们斩首,竟然趁着张飞醉酒刺杀了他。只可惜*吴未克身*死,从此世上再无燕人张翼德。

此时的刘备正在操练兵马,准备御驾亲征。诸葛亮等人多番劝谏,才说的刘备稍稍回心。就在此时,张飞又赶来,哭问刘备是否忘了桃园之誓,为何不与二哥报仇。刘备也是哭泣不已,说道众人劝谏才不敢轻动。张飞直言道他人又怎么知道当日的盟誓,如果陛下不去,我宁愿舍命替二哥报仇,不能报仇宁死也不回来。这一番话也激起了刘备的仇恨之心,说与张飞同去,让他从阆中出兵,一起会合于江州,共同讨*东吴。最后,刘备又叮嘱张飞,酒后鞭挞健儿又让他们侍奉,是取祸之道,以后要宽容。

刘备为弟报仇而*吴,明显不理智。群臣纷纷劝谏刘备,不让他*吴而应**魏。在阆中的张飞得知关羽被害之后,日夜哭泣血湿衣襟。等听闻群臣劝谏刘备后,张飞更是大怒,直言昔日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今日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安得独享富贵耶。说完之后,张飞前往成都会见刘备。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当时跟随的有宿将魏延、吴壹等,大家都认为他们适合当*锋,但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马谡,率领大军在前,与魏将张邰在街亭大战,被张邰打败,马谡带头溃跑。没有拿下街亭,诸葛亮进兵没有据点,只好退兵回汉中。马谡因此入狱死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以正军法。

诸葛亮听后泪如雨下,答应他一定会尽力辅佐以报当年知遇之恩。在嘱托完所有事情之后,刘备突然感到心血上涌,然后与世长辞。白帝城托孤展现了刘备的帝王气度与诸葛亮的臣子忠心,也成了君臣“信任与忠诚”的千古佳话!

刘备军队经夷陵一战,蜀军大败,刘备也退到白帝城。次年,刘备病重,下令让诸葛亮等人到白帝城相见做最后的嘱托。当诸葛亮带领两位皇子及马谡等人赶到时,刘备*让马谡退下,再让诸葛亮坐在床上交代后事,叮嘱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又嘱托他尽心辅助后主刘禅,如果刘禅不是当皇帝的料就让诸葛亮自己称帝。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召弓弩手向草船射箭,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赤壁之战是一场文学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盛宴。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抢地盘的三国单机游戏,也在文学上得到了广泛的传颂和赞颂。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不朽主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赤壁赋》这首诗歌是赤壁之战在文学上的杰出代表。作者曹操将军在战后游历赤壁之地,慨叹往事,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在这首诗中,他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想象力,将战争中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不禁感叹作者的文学造诣和艺术境界。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闻名遐迩的战役。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难以撼动,被誉为“千古第一艳”,成为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刘关张战的真的是吕布吗?

见自己的小兄弟刘备被欺负,曹操遂亲自率军东征吕布。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吕布抖擞精神,亲自率军与曹操连战三场。可是,已今非昔比羽翼丰满的曹操,根本不给吕布机会,吕布三战三败,无奈中,只好坚守于下邳城内据城自守。

吕布讨贼无果而终,而高顺缉盗却马到成功——真实版的“三英战吕布”就此上演,且不仅战三英,准确地说是战四英。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吕布派人带着若干的金子到河内郡买马购鞍,返途时,竟遭刘备军打劫。吕布大怒,当即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攻打驻守于小沛的刘备。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率军迎敌,刚一交手,刘、关、张便被高顺军打得满地找牙,毫无还手之力,无奈之下,刘备急忙向曹操求援。可是当曹操派来大将夏侯惇前来救援刘备时,也被高顺等人打败,交战中夏侯惇竟被刺伤一目。夏侯惇败退后,高顺趁热打铁,继续猛攻刘备。并于同年九月,将小沛城一举拿下。刘备狼狈而逃,与关、张等人一起投奔曹操。

高顺对吕布无怨无悔,忠贞不渝,可同为吕布属下的琅琊国相萧建,却只管闷头发财,始终对吕布不理不睬。吕布几次欲亲自带兵前去修理。后来在陈宫的建议下,决定*礼后兵,送信萧建,百般恐吓。萧建见吕布动真,只好派遣主簿回信吕布表示臣服,随后又呈上若干贡品,除金银财宝,还有良马五匹。可哪知,这些贡品竟被另一位好汉臧霸半路截获。吕布鼻子气歪,遂披挂上马,跃跃欲出。高顺见此,立即出面相劝:“将军亲自斩杀董卓,威震四方,声名远扬,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今为几匹战马而委身前去,万一失手,岂不有损威名?”可是此时已走火入魔的吕布哪里肯听,执意前去。结果无功而返。

几次征战下来,吕布明知高顺对自己忠心耿耿,但仍没有重用高顺的意思,不仅不重用,反而处处扯辫子,使绊子。就在郝萌谋反一月后,吕布竟将高顺麾下的“陷阵营”全部划给另一位与自己有着姻亲关系的魏续。而在面临危机和战斗来临时,吕布才不得不将魏续手下的“陷阵营”再次交由高顺率领指挥,可是尽管如此,高顺对吕布仍无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怨言。

见到吕布后,高顺乘机劝道:“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老吕,我对你忠心耿耿,你为何不用?反而重用小人,听信谗言,以致酿成此乱。望您不要重蹈覆辙,一错再错。听罢高顺一番抑扬顿挫的肺腑之言,吕布当即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专题: 小说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女   三国演义猫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