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主题是什么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写,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涉及了众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这个小说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权力与争斗:《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展现了不同势力之间为了权力而进行的激烈斗争。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德宽厚、孙权的持重稳健,以及各路英雄豪杰的个人魅力和政治谋略,都是其精彩描绘的一部分。

2. 忠诚与友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忠诚与友情也是重要主题之一。如关羽的忠义、刘备与张飞的兄弟情深、诸葛亮对刘备的鞠躬尽瘁等,都展现了忠诚与友谊的高尚情操。

3. 智慧与谋略:《三国演义》还体现了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诡谲多变、周瑜的智勇双全等,都是智慧与谋略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展现。

4. 历史的复杂性:小说也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仅描绘了英雄的光辉形象,也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如权谋、背叛与牺牲。

5. 道德与正义: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三国演义》也探讨了道德与正义的问题。尽管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妥协和功利主义盛行,但小说中仍存在对仁德、忠诚、正义的追求和认可。

通过这些主题,《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蕴含丰富哲理和人性探讨的作品。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英雄是三国演义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大兴趣所在。英雄是指在乱世中崛起,以超凡的才能和气概,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一种非凡的人格力量和社会贡献。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是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他们都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或者军事才能或者文化才能,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和不屈的意志,他们都有着辉煌的成就和传奇的经历。他们的英雄事迹,震撼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榜样。

忠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高价值观。忠义是指对国家、君主、朋友、兄弟等的忠诚和义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了忠义的精神,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了实现汉室复兴和天下太平而奋斗。他们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情谊和信任,如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诸葛亮与赵云的生死相依等。他们的忠义之举,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

四大名著背景《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晋阳古城遗址。 赵国都城晋阳古城被赵光义烧做一块墓前的石头。 罗贯中太原话:兀的不是军马来也! 李逵太原话:兀的不是气破铁牛的肚子。 孙悟空太原话:兀的便是也! 宝黛共读西厢记》崔莺莺唱: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晋祠侍女赵国晋祠方言:兀的便是也!

三国演义小说主题是什么

《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我国这四大名著,或从正面或从反面网页游戏3d网页游戏大全,运用小说的文学塑造方式,从文学的角度诠释和探讨了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和人生奋斗理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背影下的中国人对理想人生、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探索,由于他们在“诚意正心”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也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三国演义》魏蜀吴、曹孙刘都想统一天下,但结果都没有统一天下,这是时代的趋势,也是时代的悲剧。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演义》,确实写的也不能算是一部“修行平天下”的成功案例。这也真应了《三国演义》开篇所言: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背景下,刘备打着“汉室帝王后裔”的名义,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主修“仁政”;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挟天子而令诸侯”,主修“良相能臣”;孙权世居江东,一心想着称霸江东,参与三国混战,主修江东“霸业”,三国鼎立局面就成形成,谁也无法彻底征服谁,最后混战妥协的结果是“三家归晋”,虽然短暂统一九州,最终却因为糟糕的统治,造成胡人南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黑暗的一页。

四、《三国演义》讲“修行平天下”。《三国演义》写的是国祚衰微、军阀混战、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民不聊生的故事。在很多时候,《三国演义》多被人当成权谋教材看,魏蜀吴角力、曹孙刘斗智,各种权术运用、厚黑表演、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好像就是《三国演义》权谋代名词。《三国演义》开篇点明主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为三国群英活动的时代背景。时代何其动荡,场景何其宏大,即使是英雄豪杰,在沧海横流的宏大背景中,也渺小得如同万壑一滴,太虚一羽,为三国故事定下了悲剧性的基调:你再英雄,再厉害,也无法逆转时代啊!

《水浒传》告诉我们,在一个乱自上作、法治崩塌、社会黑暗的社会里,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国家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始终保持初心,不能心生二心,修心不到位,修为上也会打折扣。一个人如此、一个团队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水浒传》写的宋江的失败、梁山的失败,是因为宋江有两面性、有“二心”;写的宋朝的失败,是因为宋朝和梁山众好汉有“二心”;结果是导致了梁山和宋朝的共同失败。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写“修为治国”失败的书。

我们说《水浒传》讲“修为治国”就不得不说宋江这个人,宋江出身县城小吏,精通人情世故,在黑白势力之间闪转腾挪,用得都是手段。宋江表面上面黑但给人留下“孝义”的印象,有“孝义黑三郎”、“及时雨”之称,他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干着“谋招安”的心思,心中始终有一种出将入相、功成名就的心,一心想着招安、心中谋划招安,在作为上却行着忠君报国、勇敢担当的角色,他想洗清梁山“江湖草莽”的名声,不料最终却将众好汉带向了英雄末路;他想忠君报国,不想却把弟兄们一个个带进了人生的深渊。

三、《水浒传》讲“修为治国”。《水浒传》写的是农民起义,表现的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英雄起义、最后招安的故事。表面上看,《水浒传》给我们描写了一群男人行侠仗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在快意淋漓的英雄传奇背后,却隐藏着官府黑暗、黑道横行、社会法制坍塌、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如果说《水浒传》有颜色,那它的底色就是黑色的。不仅江湖黑,白道黑,就连庙堂之上也全是黑的。在水浒里的故事,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绝望的故事,实际上《水浒传》里的这群男人几乎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是这样、武松是这样,其实宋江也是这样。《水浒传》可以说就是为我们描写的这样一部黑道炼狱。

《红楼梦》虽然重“写情”,但是却在贵族的爱情、奴婢的爱情、另类的爱情三种不同爱情的交叉交织中繁文缛节的“孽海情天”中为我们铺陈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亡史。无论是宝玉的痴情、黛玉的专情、奴婢们的真情,还是僧尼、优伶的另类“有爱而不能情”的爱情,内中人物无论是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还是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红楼梦》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最后结局都表明:情不可依恃。最终都无法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也真可谓: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一哭一悲写尽人生。《红楼梦》也可以看做是一个“修身齐家”失败的反面教程。

二、《红楼梦》讲“修身齐家”。《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庞大家族的兴衰史,表现得是谈情说爱、爱恨情仇、人情世故、宦海沉浮和世事无常的故事。《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写情为线索,脂砚斋说《红楼梦》“因情得文” 。花月痴人《红楼幻梦自序》为说明《红楼梦》为“情书”,竟一连用了近二十个情字:“作是书者,盖生于情,发于情,钟于情;笃于情;深于情,恋于情;纵于情,囿于情;癖于情,痴于情;乐于情,苦于情;失于情,断于情;至极乎情,终不能忘乎情。惟不忘乎情,凡一言一事,一举一动,无在而不用其情。此之谓情书。”所以有人也把《红楼梦》看做是一部“情书”。

纵观孙悟空“修心降魔的”过程,悟空所修不过是“视思明、耳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修”。孔子说“君子有九思”,九思修成,成佛成圣。所以,孙悟空修“九思”,成“斗战胜佛”,孔子修“九思”,成人间圣人。此言果不虚也!通过西天取经修炼,八戒不断戒欲断情尽管艰难还是最终忘了高老庄、沙僧任专注自身劳任怨自觉担当责任守住了人性,白龙马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始终不离师傅保持了坚强意志,唐僧也经受住了种种诱惑磨难,最终皆得正果。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护法。

孙悟空战胜真假猴王、玉兔精真假公主,表明真理只有一个,去假现真、去假存真,最终才能获得真理。小说中的狮驼城给我们描写了一个巨大的妖精王国,深刻折射了一个黑暗时代,象征人们只有走出黑暗,才能求得真经。而这真经就是唐僧师徒最终取得的“无字经”,获得“无字经”孙悟空头顶上的“紧箍咒”立马不见了,这说明“无字经”就是紧紧箍住孙悟空的紧箍咒,也就是唐僧师徒取得的《金刚经》。孙悟空变成斗战胜佛后,请佛祖帮他把金箍摘掉,佛祖说“你摸一下吧”,悟空一摸头上压根儿就没有紧箍咒了。这说明:谁缚汝,就是自己束缚了自己,就是你自己的心绑住了自己。所以《心经》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这还真应了那句话:自律就是自由。

比丘国有个鹿精要吃一千个小孩的心,象征“多心”;孙悟空变成假唐僧比喻唐僧和悟空两身合一,悟空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一堆心来,也是象征“多心”,心头撞鹿心不定,二心多心生祸,所以悟空一时也难以收服鹿精,后来二心变一心、多心变一心,才最终收服鹿精,这也再一次说明团结对于一个个人和团队提高战斗力有多么重要。

真假美猴王形象相似但是向佛的心不一样,一个真心向佛,一个假意向佛,所以假美猴王不抵真美猴王;起初真孙悟空打不过假美猴王是因为师徒“各怀心魔”、心境不一、众心不和。唐僧生的是“道昧之心”、悟空生的是“神狂之心”、八戒生的是“嫉妒之心”,沙僧生的是“猜疑之心”。俗话说“兄弟合心,其利断金”,后来师徒四人消弭了“各自心魔”,四心合一心,所以孙悟空才彻底打败了假美猴王,充分说明了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黄风怪会吹三昧神风,象征社会风气,世风杂扰,最容易扰乱人心,让人迷失自我;铁扇公主的铁扇子最厉害善于煽风点火,言语惹是非,花言巧语迷人心,枕头风最难敌,所以要把它藏在舌头底下;白骨精少女、老妪、老翁三个“画皮”形象,分别代表人情、爱、欲,表明面对假象与本质,要放出火眼金睛仔细甄别,才能拨开迷雾看透本质,不为一切假象所迷惑;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幌金绳、紫金葫芦、黄眉怪的金铙法宝代表金银金钱和财宝,所以幌金绳、紫金葫芦能困住悟空;蜘蛛洞里的七个蜘蛛精代表人的七情六欲,蜘蛛结丝成网、人们被情网缠绕,难以脱困;蜈蚣精有千只眼象征人们在欲望面前容易醉眼迷离。

人们常讲“万事决于心”,其中“修心”最难,所以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经历的磨难也最多。我们看孙悟空经历了哪些磨难、是怎样“修心”的?西天取经路上,妖魔鬼怪频出,其实这些妖魔鬼怪不过都是“心魔”的化身,战胜降服了这些妖魔鬼怪,也就求得了“修心”正果。其中黑熊怪是阻碍孙悟空成佛的心魔、牛魔王是空心魔作怪、火焰山是孙悟空顽空产生、红孩儿是复仇火焰。牛魔王与悟空结为兄弟,是空心魔与顽空魔在较劲角力,势均力敌;红孩儿三昧真火是赤子之心,所以能烧伤悟空的顽空之心;火焰山是悟空打出太上老君八卦炉自放,所以也能烧伤悟空自己。

正因为孙悟空本事大,心性野,敢作为,下海斗龙王,上天挑战天庭,妄称“齐天大圣”,一切都是佛学中说的“贪、嗔、痴、慢、疑”心在作怪,他敢大闹天宫,就是受到这五毒所困,所以佛祖如来才用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力量,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就是要缚住他的“心猿意马”,就是要压住他那颗上天入地不安分、不受控的心。

修行主要是“修心” ,那么心在哪儿呢?我们常说“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人的这颗“心”,常常骚动不安,恣意放纵,无端攀比,猜疑嫉妒,可善可恶,时善时恶,仿佛心无定所,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任意任性穿梭,善恶一念,最难控制。孙悟空的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在《西游记》代表的就是气。如果人人都想孙悟空那样再会72变化,手持一万三千五斤的金箍棒,再有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如果不加控制,真要作恶起来,破坏力肯定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修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修心”。

讲“各自修行”2022太空星战网页游戏,就是把唐僧师徒当作不同修行个体,各自修养修炼自身,最终各自修成正果。这其中孙悟空的修行是“修心束身”,猪八戒的修行是“戒欲断情”,沙僧的修行是“守住人的本性”,白龙马的修行是“保持人的坚强意志”,唐僧的修行则是“佛心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一、《西游记》讲“修心修身”。《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表现得是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修成正果的故事。取经路也是修行路,取经故事也是一部成功的励志故事。唐僧师徒团队可以看成一个以唐僧为核心的“团队修行”,也可以看做师徒“各自修行”。讲“团队修行”可以把唐僧看做修行主体,象征一个人的身体,孙悟空象征人心,猪八戒象征人的欲望,沙僧象征人性,白龙马象征人的意志,团队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紧紧围绕西天取经坚定目标,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降心魔、戒欲望、炼人性、强意志,最终实现取经目标。

自从孔子横空出世,通过读易打通天地认知,指出人生奋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功奋斗之路以来,不仅诠释孔子人生理想的经学著作汗牛充栋,也有很多文学家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全面阐释孔子人生思想和修行的成功路径。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典型代表。我们知道,孔子成圣的“修身之道”是“诚意正心”,而四大名著则无一不是从这四个字着笔入手,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塑造自己心中的“修行”之路和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的,其实四大名著都是讲“修心、修身、修行和修为”的。

四大名著是指我国的《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四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常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既然是“名著奇书”,也必然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文化精髓,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价值追求、社会伦理道德、情感心理印记和做人处事的策略方法。因此,读四大名著就不能像读其他小说那样,走马观花或者囫囵吞枣一掠而过,要读就必须读出其中的思想文化精髓来,才算真的读懂了四大名著。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结构非常庞杂,共120回。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群雄逐鹿以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和战争。每个部分又按照时间线索,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以一个故事或一个战役为主线展开。

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数字“3”有何深意?细想果真如此

要想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首先,要有一个人物行动的理由,比如刘备要找好帮手,诸葛亮要除大隐患,然后根据这个理由设计人物的行为、遇到的阻碍、采取的办法,也就是核心情节,这一步古人告诉我们,可以让情节循环起来而且循环3次就正好,人物目标不变但要接连克服两次困难,最后第三次才获得成功,这样人物的性格得以充分体现,故事情节也变得让人印象深刻。不只是《三国演义》,纵观四大名著皆是如此,正所谓是“一波三折”。

专题: 人三国演义小说   写小说三国演义   小说听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