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有多夸张

0

《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中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乱世中的英雄豪杰和历史事件。这部小说在文学和文化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学夸张和艺术加工。

1. 人物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形象被高度艺术化和浪漫化,比如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张飞的“当阳大吼退曹操百万大军”、赵云的“单枪匹马救阿斗”等,这些情节在历史文献中并未有确切记录,而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英雄色彩。

2. 事件的虚构:小说中对于许多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改编,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效果。比如,赤壁之战中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情节,虽然这些故事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但在历史上的确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

3. 时间与地点的混淆:《三国演义》中对于时间的描述有时较为模糊,对于事件发生的地点也经常有混淆,这可能是为了情节的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加工。

4. 与史实的差距:《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事迹与历史记载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例如,小说中对于曹操的描绘,既有他的狡诈、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其残忍、奸诈的一面,这种多面性的刻画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多见。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艺术创作和文学审美,而非纯粹的历史记录。因此,对于其中的内容,应当用文学而非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赏。同时,阅读时也应注意分辨文学与历史的界限,以获得更全面的历史知识。

三国演义:兵力夸张与实际情况

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虽然书中号称曹军有83万大军,但实际正规曹军只有约17万兵力,加上地方部队和民兵,总计约为25万人。后来在灭蜀时,曹魏动用的最大兵力为18万。晋朝在占据蜀地的情况下,灭吴所动用的最大兵力也只有20余万。

三国演义小说有多夸张

魏国相对情况较好,拥有约50万到60万兵员。然而,其中包括了屯田兵,其战斗力相对较弱,主要负责地方守卫任务,不会随大军出征。此外,魏国需要分散兵力防守北部边境、首都地区以及国内重要关口,这些任务至少需要20万人。因此2017网页游戏市场分析,魏国对外出兵的最大兵力也只能达到20万左右。

实际情况呢?周瑜不光气度宽宏,而且文武双全,在孙策起势的时候,周瑜就是坚定的后盾,两人同岁,又志趣相投,妥妥的发小兄弟,所以也是孙策临终托孤重臣。

看过《三国演义》的,对周瑜评价应该都不高,诸葛亮三气周瑜,得了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以为周瑜是心胸狭窄被活活气吐血而死的。最大功绩赤壁之战还是依靠蜀国的谋略才胜了曹操。

鲁肃也担得起孙吴的信任,初侍孙权就给孙权讲解天下大势,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东南以成帝业,是不是有隆中对三分天下那味了?

他跟周瑜孙策三人,更像结义三兄弟,周瑜跟孙策总角之交分别取了大小乔,鲁肃跟周瑜更是好得穿一个开裆裤长大的,孙策孙权两主,都对鲁肃信任有加。

说起鲁肃,演义里绝对的老实人,被诸葛亮几个忽悠,卖了荆州还帮刘备数钱的人。其实鲁肃不光有韬略,而且还勇武过人,关键是射术还惊人,不在吕布甘宁太史慈之下。

经常有这么个感觉,看正史瞧不起看演义的,典型就是看《三国演义》说起那段精彩情节,看《三国志》的总能跳出来说两句:你怕不是看演义看傻了吧。

历史上的“三国演义”究竟是怎样的一本小说?

当然,小说中也存在着不少夸张和虚构的元素。比如说,小说中的某些人物被描绘得异常英勇或者极端残忍,这显然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此外,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也是完全虚构的,比如说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或者是关羽单刀赴会,这些情节都是作者自己杜撰出来的。

《三国演义》固然是一部极为精彩的小说,也是学习三国历史入门的最好书籍。但是小说中虚构的情节颇多,而且大部分都是蜀汉的人物,很明显作者是带有自己的很多的感情色彩的。这也促使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以上的例子里边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被小说弱化的历史人物,如孙坚和徐荣,两人在正史中的战绩可谓是极其不凡,却因为作者的主观意愿而不得不做出“牺牲”。

即便如此,也完全不影响后世对诸葛亮本人的评价。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的典范,其一生几乎毫无污点,他的很多品质都值得后人学习!

诸葛亮真正的才能体现在内政方面。这在他的《出师表》中也多有体现。诸葛亮为政期间将荆州和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国富民强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真正领兵打仗则是在刘备去世之后北伐曹魏,而且战绩平平,几乎未取得显著的战果。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只是平定了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正如陈寿的评价所言“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同时代的人的评价在明显不过——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堪比管仲萧何,而军事将略并非其所长。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几乎没有打过什么仗,也没有出过什么奇谋。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干过三件大事:规划三分天下的战略方针;游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治理荆州和益州的内政。诸葛亮唯一的作战经历就是在刘备基本夺取益州之时率张飞和赵云平定周边势城池。唯一的计策就是建议刘琦带兵离开的自保之策。小说中的那些“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等等,要么是虚构,要么就是张冠李戴,将别人的事安在诸葛亮的身上。

如果一定要给《三国演义》选一个主人公,那么无疑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将刘备的遭遇描述得惨不忍睹,而在诸葛亮出场之后,刘备就好像开了挂一样,这功劳似乎完全归于诸葛亮一人。而且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小说也是草草收场。鲁迅先生也评价小说对诸葛亮的描写“多智而近妖”。然而诸葛亮真的如小说家言有那么多神奇的事迹吗?当然不是。

关羽一直被视作忠与义的化身。然而笔者对此一直持保留意见。关羽为了女儿的名节而拒婚甚至辱骂盟友固然是对子女的爱护,然而此举的后果不但使自己家破人亡,更让兄长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付诸东流,可谓“舍大义而就小义”。

关羽的勇武自然毋庸置疑,能在万军之中取颜良的首级就可见一斑,当时的人也称他为“万人敌”。然而也正是由于其勇武,才导致了他过度骄傲自大的性格,以至于刘备和诸葛亮都不得不惯着他。孙权曾想与之和亲却被其恶语辱骂,这也是孙权与之决裂的导火索。如果关羽能够妥善处理与盟友的关系,即使攻不下樊城至少也可以保住荆州,坚守到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回兵之时,或许还有“北定中原”的希望。然而,正是由于关羽的鲁莽,将此唯一的希望葬送,以至于蜀汉只能偏霸于益州而永远无法再进一步。

正史中真正记载关羽的败仗很多,甚至不少于他打的胜仗。关羽被曹操俘虏也并非《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样“体面”,就是单纯的被活捉。樊城之战,关羽面对曹仁镇守的樊城久攻不下,庞德救援樊城之时,还被庞德射中。后来靠老天爷帮助才“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紧接着关羽再次被前来救援的徐晃杀了个落花流水,《三国志·徐晃传》记载“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紧接着关羽由于自身骄傲自满的原因,导致属下和盟友记恨,被孙权偷袭了后方,不仅葬送了性命,还丢失了刘备最宝贵和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荆州。

如果评选《三国演义》最被神话的武将,那就非关羽莫属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水淹七军”,这些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这些情节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华雄被孙坚斩杀,文丑死于乱军之中,千里走单骑,也只是一个暗中的逃跑行动,只是被曹操发现后并没有追究,否则关羽也不可能见到刘备,更何谈“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赤壁战败之时关羽也没有在华容道埋伏。至于“水淹七军”,则只是老天爷相助,正赶上水灾将于禁和庞德的部队淹了个七荤八素,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兵有战船,捡了个大便宜将二人擒获。

《三国演义》还借曹操之口,称马超有“吕布之勇”,以吕布在《三国演义》中勇武独一档的存在,这对马超实在是太夸大了,小说中还有许褚裸衣战马超的情节,而真实的马超在闻听许褚在曹操身侧之时根本不敢上前挑战。马超在投奔刘备之前也并未像小说中描述的一样与张飞单挑过,而是十分顺利的投奔了刘备。归降之后的马超的主要职责就是震慑西北少数民族部落,行事也一直战战兢兢,几乎没有出征打仗,最终也是郁郁而终。

《三国演义》对马超的美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品行和武力。小说描述马超为报曹操的杀父之仇而起兵攻打曹操,而正史中则是,其父马腾已经在向曹操臣服的情况下,马超与韩遂勾结“造反”而坑死其父马腾。小说将事情发生的顺序轻而易举地颠倒了一下,便将一个“坑爹”的逆子形象变成了为父报仇的孝子形象。

小说中的“五虎大将”之说也都是虚构,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赵云其实是“杂号将军”,地位不比关张马黄。赵云是本人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没有之一。其忠勇无畏和廉洁自律的品行一直备受后人敬仰。即使如此,我们也应该给予其客观的评价,这样才真正是对偶像的尊重!

《三国演义》中,赵云的事迹大多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其真实性比较可信,小说中的情节虽有所夸大,但也基本上符合史实。即使如此,《三国演义》在描写长坂坡之战时,未免过于夸张。此战赵云不仅斩将无数,而且还杀了个“七进七出”,而正史中仅仅记载赵云救下刘禅和甘夫人突围之后,便匆匆而去。至于如何救下的,想必不可能像小说中所描述的如此“明目张胆”,还要当着曹操的面自报姓名,即使自己不怕死,毕竟是老板刘备的家眷也不该如此托大。

《三国演义》对吕布的夸张主要体现在勇武方面,与华雄一样,虎牢关吕布斩杀数员将领和独战“三英”的情节,导致小说中的人物对其闻风丧胆,甚至也让读者心生畏惧。

据《三国志》记载,孙坚参与讨伐董卓之役时,为徐荣击败、逃跑,后来收拾败军,在阳人进行戏剧性的大反击,大破董卓军,并将华雄击败枭首。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华雄自告奋勇在汜水关抵挡十八路诸侯联军的进攻,并偷袭了孙坚的营寨,大败孙坚军,并斩了孙坚部将祖茂。后来诸侯们先后派出俞涉、潘凤两员大将与华雄交战,但二人均被华雄所杀。

浅析《三国演义》中夸张修辞格的运用

《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和故事结构来源于历史现实,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夸张,将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加以编造,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从而形成了一部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

小说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描述了曹操对关羽的崇敬,关羽虽然没有接受,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他知道刘备的行踪后,孤身一人,带着刘备的两个妻子去会合,在曹军的大门口遇到了许多障碍,他愤然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所以,通过梳理《三国演义》与正史在细节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卒年和死亡场景上做了相当大的 Hyping。这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历史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差。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宽容和包容的心态,不要完全将虚构当成真实。只有平心静气地品读,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精髓。

还有,徐晃227年、张辽222年都已经天人永隔,但是在小说里他们还在228年和224年之后继续活跃,真是把时间当了地图似的。

再看朱然,正史中他以勇敢闻名,守江陵27年后去世,年逾花甲。但在小说里怎么就一回合被赵云给刺死了呢?这样的描述显然跟历史没有太多 intersection。

第四,甘宁在215年已经去世六年了,但是《三国演义》居然还让沙摩柯在221年伐吴时将他给射杀,这也未免 Zeitgeist 了点。

第三件事是关于黄忠。正史记载黄忠在220年去世,可是在《三国演义》里,221年刘备伐吴时,黄忠又被马忠射杀了,实属天方夜谭。

游戏史上最恐怖的网页游戏以上就是我们整理出来的部分内容。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在很多历史细节上是不尽不实的。作为读者,我们应该结合正史来判断,不要全信其言。不过,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它也使三国时期的故事流传千秋,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了解真相,放下成见,才能真正开阔眼界!

还有,《三国演义》里太史慈在合肥之战被张辽给射杀了,可是太史慈在那场战役前已经打地灵仙消失207年了!张辽你这是咋回事?!

第一件事的是关于关羽。正史上,华雄是大泼猴董卓的部下,被孙坐斩杀;文丑在延津之战死于乱军之中,与关羽没任何瓜葛。但是《三国演义》寸土不让,非要让他斩华雄,还杀了文丑,实在捂饭捂上天。

《三国演义》是我们 collectively 熟知的名著,也讲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然而,这部小说并不是一部纪实史书,它夸大描写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误导。

《三国演义》一个很大的硬伤是什么?和赵云有关

赵云年龄之谜的探讨,不仅是对《三国演义》的思考,更是对历史文学作品的一种启示。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以及文学作品对历史的重新诠释。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历史小说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能欣赏故事的美妙,又能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敏感。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我们要保持批判性的历史观念。虽然小说中的赵云英勇无畏,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夸张和虚构。作为历史博主,我们应该引导读者认识到小说与历史的差异,既能欣赏故事的美妙,又能保持对历史真相的敏感。

专题: 三国演义小说简   小说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