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主旨是啥

0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编著,它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与统一大业。其主要主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忠义精神的弘扬:《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忠”与“义”的精神。书中塑造了诸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勇等典型形象,表现了忠君爱国、为国捐躯、义薄云天的人格魅力。

2. 人性的探讨:小说通过描绘各个人物的复杂性格和选择,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如曹操的谋略与狠辣、关羽的忠诚与义气、刘备的仁慈与智慧等,展现了人性中既有高尚的一面,也有自私和贪婪的一面。

3. 政治智慧的展示:《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政治史。它展示了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策略、智慧和权谋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

4. 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三国演义》在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创作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它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历史事实,又通过艺术加工丰富了故事情节,增加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和故事的戏剧性。

总之,《三国演义》是一部集历史、文学、哲学于一身的巨作,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的主题和思想有忠义、英雄、悲剧等,它们都是作者罗贯中对于三国历史和人物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现,也都是中华民族对于自己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和价值体现。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理解和欣赏这些主题和思想,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以免盲从和误解历史和文学。

三国演义小说主旨是啥

悲剧是三国演义的又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作者罗贯中的最深刻感悟所在。悲剧是指在乱世中遭遇,由于命运的捉弄或者人性的弱点或者社会的变迁,导致英雄人物或者忠义人物或者美好事物走向衰落或者灭亡或者消失的故事,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和思考。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故事都是悲剧故事,如曹操的赤壁之败,刘备的夷陵之亡,孙权的合肥之困,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周瑜的乌林之病,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等。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乱世的残酷和无常,英雄的无奈和无力,忠义的无用和无果。这些故事都触动了无数的读者,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警醒和反思。

变态卡牌手游app盒子哪个好让人迷茫的《三国演义》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有人说《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刘氏蜀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兴灭史!这样的理解也不无道理,因为《三国演义》就是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第一视角来讲述了自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而后魏、蜀、吴三国成立,再到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这一百年多年的历史演义。整部小说中贯穿了作者“拥刘反曹”的立场,他抛开了史书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传递着“非黑即白”的价值观。让我们看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泾渭分明的爱与憎。

在我众多的藏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这段故事我听的最多,因为爷爷年纪大了,虽然喜欢读书,但读着读着一本书前面的情节就会遗忘,人不服老不行,一个人即将老去,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颜容和记忆。爷爷忘了前面的情节,过几天再读书的时候就会又从头读起,最终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都是以精彩开头,都是以草草收尾。这样看来,开头的桃园三结义就复述的最多,而我,对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也就记忆的最深。

我们兄弟四个,三个哥哥是大伯家的,包括一些堂兄弟,姐妹,一门的小孩就有十几个,但就我比较安静,比较愿意听爷爷读书。每当我在旁边,爷爷就满眼笑意,拉我在院里的大榆树下的小凳上坐好,然后自己又拎了一只大些的板凳,戴上老花镜,翻开《三国演义》,说:爷爷今天给你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爷爷读书就是读书,现在咱们所谓的读书其实是看书,一目十行,都看在眼力记在心里。但爷爷读书就是大声诵读,一字一句,有板有眼,字正腔圆,饱含感情,遇到诗句还唱起来,场景感人至深。小时候,我每每看爷爷读书,就想到书中肯定有珍宝,要不他为何不像其他老头一样去下地棋呢?他是特别的一个,但也只有我懂他。

不管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爷爷繁忙的劳动之余,就是喜欢读演义小孩,每当读书时,也就让我在一旁听他读书。五岁时开始听爷爷读书,算是对书籍懵懂的年纪,一般男孩都活泼好动,爬树玩水掏鸟窝,但我不是。我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小男孩,别的小孩在外面呼朋引伴玩耍,我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树荫下听爷爷高声的读书。

爷爷启蒙我读书并不是四书五经的书籍,这些书籍虽然他读过,但当时八十年代中末期,老家农村那块根本找不到此类书籍。能找到的就是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爷爷年龄大了,对风云变幻,江湖恩怨的武侠小说了无兴致,演义小说就成了他的所爱,他决定利用演义小说来给我做读书启蒙。

三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其选择的视角与详略,便可见一斑——广义的三国,是自公元184年到公元280年,《三国演义》的一百二十回,并没有在这96年中平均分配:前三十三回从184年讲到207年,讲述曹操统一北方,刘备艰苦流离;第三十四回到第一百零五回是讲述207年到234年,从赤壁之战到诸葛亮归天;剩下十五回,一口气说了三国剩下46年的故事。说白了,《三国演义》实在是“蜀汉英雄传”——详写蜀汉,略写曹魏与孙吴。早在《三国演义》出现前的宋朝,苏轼在《东坡志林》里提过,小孩听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就蹙眉流泪,闻曹操败就大喜。民间倾向,一目了然。

一篇文章带你看懂整个三国演义

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败吴军,杀死关羽仇人潘璋、马忠、麋芳、傅士仁。孙权将张飞仇人范疆、张达交刘备处死,但刘备仍然怒气未息要灭吴。情急之中的孙权用人不疑,拜书生陆逊为大都督,号令东吴三军。刘备因连胜而大意,把大军布阵于树林中,犯下兵家大忌。陆逊以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陆逊因深怕曹丕会趁吴军追杀惨败的蜀军时,发兵攻打东吴,因此放弃追击蜀军。果不出陆逊所料,魏军果然进攻东吴,反被吴军所败。

孙权仍然一心要荆州,决定发兵取荆州,并在与刘备谈判后得到江夏、桂阳、长沙。关羽攻打曹仁把守的樊城时,孙权与曹操联合,派遣大将吕蒙攻打荆州,吕蒙白衣渡江,混入荆州。关羽得知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不得已退守麦城,并派人前往成都求刘备派援兵。吴军包围麦城,将关羽困在城中。关羽突围,中伏被擒。关羽被押往东吴,宁死不愿投降孙权,被吕蒙斩首。吕蒙因功受赏,但在酒席上突然被关羽灵魂附体,随即暴死。曹操封孙权为南昌侯。刘备痛失荆州、义弟关羽,不禁深感悲愤,欲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复仇。不料,张飞在睡梦中被部下范疆、张达暗杀,两人逃往东吴。刘备因过度悲伤而昏迷过去,醒后不听诸葛亮劝阻,一意孤行要为关张复仇。

周瑜死后,东吴与刘备关系恶劣,但未大动干戈。吴军与曹军开战,在濡须、合淝之战中有胜有败。在荆州,诸葛亮劝说刘备发兵进攻西川,夺取巴蜀。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刘备自封汉中王,拥有益州全部和部分荆州,为建立蜀汉打好基础。至此,天下鼎足而三:刘备跨有荆、益;曹操称霸中原,进占关、陇;孙权坐镇江东。后来曹操病死,次子曹丕篡汉,东汉历二百余年而亡。曹丕改国号为魏,刘备闻讯,在巴蜀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在西北方,猛将马超为被曹操杀害的父亲马腾报仇,联合韩遂、羌族兴兵讨伐曹操。马超于潼关、渭水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割须弃袍、仓惶逃脱。曹操采纳谋士贾诩离间之计,成功地使马超、韩遂二人互相猜疑,最后大动干戈。马超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汉中张鲁,韩遂归降曹操。过后,刘备欲要攻打西川,刘璋向张鲁求救,张鲁派马超去葭萌关攻打刘备,刘备人马派出张飞抵御马超。结果马超和张飞挑灯夜战大打三百多回合。刘备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惜才的刘备心里很想马超纳入自己的军队,所以诸葛亮又使了离间计让马超最终投降刘备,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相争荆州。周瑜领兵与曹军大战,取胜后以为自己已经攻下荆州,不料曹军中诸葛亮调虎离山之计,荆州落入刘备手中,吴军苦战一无所获。孙权不满,派遣鲁肃前往荆州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多次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推辞交出荆州,说等刘琦死后交出荆州。刘琦病逝后,刘备又说取得容身之地后再交出荆州。孙权、周瑜无奈,多次想办法夺取荆州。周瑜使美人计,欲骗刘备到东吴娶孙权之妹为妻,实为扣留刘备在东吴,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以交换主公。东吴招亲,弄假成真,刘备不但取得孙权之妹为妻,还安全地返回荆州,结果蜀国的士兵都说:“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使出计谋屡屡被诸葛亮识破,未得成功。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呕血而死,临死前还大喊三声:“既生瑜,何生亮!”

为抵挡曹操凶猛的来势,刘备派遣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结盟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庞统巧使连环计、孔明巧借东风、周瑜赤壁纵火,黄盖使苦肉计。周瑜不容诸葛亮在吴国,多次想加害诸葛亮,但都没成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草船借箭。周瑜暂时放下杀诸葛亮的念头,专心策划对付曹操。最终,刘备与孙权的联军于赤壁之战中用火攻大败曹操,大获全胜,曹操败走华容。

颐和园长廊彩绘的江东赴会情节曹操自封丞相,统一北方后,举兵南征荆州。刘备于新野两度杀退曹军,但彼众我寡,只得放弃城池,被迫南退荆州。刘表已故,荆州由幼子刘琮接管,长子刘琦留守江夏。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城外,求刘琮让他进城,被刘琮拒绝。刘琮后来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手中,刘琮也被杀。刘备不得已南下到江夏投靠刘琦,途中遭曹军追杀,百姓死伤无数,虽然途中曾有很多谋士劝他放弃军民(百姓),但仁义的刘备说什么就是不肯放弃他们。

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三英战吕布刘备与关羽、张飞曾在桃园结义时立下誓言,忠心辅助汉室,拯救天下苍生。刘备讨伐黄巾有功,后得到县令官职。后来刘备投奔公孙瓒,就任平原太守,曾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与关、张二人大战吕布。曹操之父曹嵩被徐州刺史陶谦部下张闿所杀,起兵攻打徐州雪耻。陶谦求助,刘备来到徐州协助陶谦抵挡曹操大军。曹操退兵后,陶谦去世前将徐州交与刘备,刘备就任徐州牧。吕布被曹操打败后,逃到徐州投奔刘备。刘备慷慨收留吕布,后来张飞惹怒吕布,吕布反夺徐州。袁术率兵打刘备,吕布便以辕门射戟的方式救了刘备,刘备与曹操联手消灭吕布。刘备同朝廷大臣密谋除掉专权欲篡位的曹操,不料事情暴露,刘备又叛曹操,斩杀曹将车胄夺徐州。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逃去投奔袁绍,又叛袁绍,后在汝南建立实力。曹操再次于汝南大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刘备镇守新野,以抵抗将要南征的曹操。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如鱼得水。

四大名著的中心思想

四大名著描写的主题各不相同,红楼梦写情,水浒传写义,三国演丈写争,西游记写悟。四大名著又有相同之处,共写永恒的人生。在这同与不同的交织里,四大名著各自上演着自己的故事,独自焕发着自己的光彩,而最终熔铸为一个整体。读后感都有不同感受,结合实际总结人生对号入座。一句话就总结出中心思想!挺好的!

我也聊三国015‖似此星辰同昨日

一分钟读懂《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样,讲述了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和传奇人物,如三国时期的英雄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小说中不仅有战争、政治和策略,还涉及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探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一步作了幅度比较大的加工整理,艺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正统思想色彩也大为加强,凡一百二十回,毛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此后通行的本子。此书有今人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重新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演义”,就是根据各路史料的记载,加以虚构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演之”就非虚构不可。《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广泛吸收过去的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营养,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综合加工,大加演义,在据史叙事和虚构情节特别是细节两方面都大有进境,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发迹于黑水,故以“水德”自居。秦的服色一切从黑,是以“以德配天”,来说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汉代秦,则如法炮制。至王莽篡逆,刘向、刘歆父子根据《周易·说卦》中“帝出乎震”一语,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自神农、黄帝开始,推算出汉为火德。

五德终始,古代的一种学说,又作“始终五德”“五德始终”“五德转移”。古代阴阳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德性的相生相胜之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衰和替代。五德,即五行。始终,即循环之意。德,指一种相生相克循环不息,当运时能主宰天道人事的天然势力。相传为帝王受命之符,帝王或朝代代表一德。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邹衍。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陈寿在编《三国志》时,是以曹魏为正宗的,而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明显偏袒刘蜀,以刘蜀为正宗,曲意曹魏。《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忠和义。关公代表的恰是义,且属于刘蜀。

中国人自古就坚信,道德伦理,包括了忠义,只能在人心中形成,所以“心”就成了良心和道德的所在地,而“桃”之外形酷似人的心脏。那么在桃园缔结“忠义”类的举动,就再合适不过了。

殊不知,桃园结义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故事情节网页游戏穿梭时空探险小说,既然可以虚构在桃园结义,自然就可以虚构在梨园、梅园、或者竹园之类的地方结义,而偏偏选择在桃园结义,这是有深意的。要弄清这深意,就需要弄清楚《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主旨是什么了。

看到这,很多人都被这三人的义气所折服、所感动,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桃园结义这“桃园”二字的深意。这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或许,很多人并不认为这是需要思考的事情。其实不然。

第二天,刘关张三人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焚香再拜,结为生死兄弟,立誓说:“我刘备、关羽、张飞,虽为异性,但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东汉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随即出榜招募义兵,以应强敌。正在涿县“贩屦织席”的刘备看到榜文,慨然长叹,这既感叹局势动荡、民不聊生,又感叹壮志难酬、抱负难展,这才结识了张飞。经过一番交谈,刘张甚是投契。接着,又结识了关羽,相谈甚欢。

其家,“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其人,“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这妥妥的帝王之气。

项羽,姓项,名籍,字羽,有名有姓,是贵族;刘邦,姓刘,叫刘季,“邦”字应该是建国之后,后人刻意加的,以抬高汉高祖的身份,“季”不是名,也不是字,是排序,叫“伯仲叔季”,排在第四,所以,刘季也叫刘四、刘四儿、刘老四,只有姓,没有名和字,无名无字,是平民。

落魄归落魄,但贵族还是贵族。有名有姓,这是贵族子弟的通例。婴儿出生三个月后,要选择吉日剪一次头发,并由其父母命名;男孩子长到二十岁,女孩子长到十五岁,则要举行冠礼[1]或笄礼[2],由嘉宾取字。有名,意味着出生;有字,意味着成人。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明了刘备的身份。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孝景皇帝阁下玄孙,是帝胄后裔,姓刘,名备,字玄德。有名有姓,说明还是贵族,没沦落成平民。只不过是个落魄的贵族,“家贫,贩屦织席为业”。这确实落魄。

专题: 小说续三国演义   写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