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故事,以及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和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关羽,字云长,是蜀汉阵营中的重要人物,被人们尊称为“关公”,其形象在后世极为深入人心。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故事丰富多彩,以下列举几个关键事件:
1. 温酒斩华雄:这是关羽出场的标志性战役,他凭借着勇气和武艺,在温酒未冷之时斩杀了敌将华雄,一战成名,奠定了他在三国历史中的英雄地位。
2. 过五关斩六将:在刘备失散后,关羽带着家人,前去寻找刘备的途中,面对曹操的封官许愿,关羽不为所动,坚定地选择了忠义,斩杀五关守将,最终找到了刘备,表现出其对兄弟情义的坚守。
3. 单刀赴会:面对东吴的挑衅,关羽只带少量随从单刀赴会,以智勇双全化解了可能的危机,展现了他非凡的智谋和胆略。
4. 水淹七军: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利用水军优势,水淹七军,大败曹魏大军,证明了自己不仅武勇过人,军事谋略也极为出色。
5. 败走麦城:在孙刘联盟破裂后,关羽被东吴诱骗,率军进攻荆州,最终在麦城兵败被擒,不幸遇害,其一生的英雄形象在此落下帷幕。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不仅以其勇猛著称,更是以其忠义、义气深深打动了读者,成为了忠义的象征,其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纵观关羽的一生,在武力、声望、地位都已经达到了巅峰,奈何关羽的傲气很足,不仅看不起身边的人,就连孙权他都看不上眼,这样为他引来了很多的仇恨,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夷陵丢失,关羽只能放弃从夷陵入川的想法,只能选择向孟达的上庸靠近,结果就在去上庸的路上被埋伏在罗汉峪的陆逊抓住了,进而被击杀,一代将星死的悲催。
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谁也没有想到樊友、詹晏、陈凤等将领那么弱,陆逊的西路军轻而易举地将夷陵占领。而夷陵又在麦城与巴蜀之间穿越三国单机游戏河图洛书,夷陵的丢失也让关羽占据麦城没有了任何意义。
襄阳和樊城的城墙分别是12里和4里(周长),樊城城墙的长宽高与麦城无二,而这一个小小的地方就能守数月之久,这也表明麦城是一个“可以固守”的城池。
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在
从这句话来说,麦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优越,扼守着出川的关键位置。同时,一些考古工作者对麦城一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其实,关羽这么做有他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固守麦城。《当阳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麦城,沮漳二水之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侯为孙权反袭,西保麦城即此......”
如果你对当地的地图比较熟悉,就会发现关羽的撤退路线,其实是有很大问题存在的。他撤退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绕了很大一个弯,费时又费力,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撤退到安全的地方,这是为何呢?
得知荆州被东吴偷袭后,关羽从襄阳撤退南下到达江陵,在到达江陵之后折返上去往麦城。但是在到达麦城之后,又不得不放弃麦城,只能向临沮行军。
后来,襄樊之战进入高潮期时,吕蒙白衣渡江时偷袭了荆州,而糜芳竟然不战而降(关羽平时对糜芳、傅士仁的态度很恶劣),使得关羽腹背受敌。
曹军发现自己抵挡不住关羽的攻势,同时曹操又失去了汉中,曹魏变得很被动。结果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建议联合东吴、讨伐刘备,而当时的东吴也有意夺回荆州,就这样双方达成了共识。
后来,曹操派遣于禁救援樊城,结果时值下雨之日,关羽利用暴涨的汉水将曹魏的军队淹的片甲不留,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经过这一战,关羽的名号响彻整个中华大地,威震华夏!
后来,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曹操在西线的攻势暂时放缓。与此同时,关羽抓住这个时机,率领大军开始攻打襄阳和樊城。当时,驻守樊城的正是曹魏大将曹仁,两人根本就不是关羽的对手。
话说,刘备在入住蜀地之后,从孙权处借来的荆州依然没有归还。这样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地,自然需要一位大将来看守,关羽就成了不二人选。
总的来说,罗贯中对关羽还是很偏爱的,花费了很多的文笔对关羽进行刻画,让后世之人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甚至于有的人还尊崇不已,时不时拜上一拜。奈何,这样一个人却死得很凄凉。
曹操实在不忍心失去这么一员虎将,便派张辽征求关羽的意见,但是关羽却说虽受丞相厚恩,但是不能背信弃义。在关羽离开后,不少人请命对关羽进行追杀,但是曹操却还是否决了,后来这件事情又被加工成了“千里走单骑”。
奈何,关羽如同一道闪电杀出,将颜良的首级取下,后来此事也被加工成了“万军从中斩颜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后,便向曹操辞行。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甚至被传为佳话,被后世尊崇为异姓兄弟结拜的典范。小说中,关羽在身高八尺,手握青龙偃月刀脚下挎着赤兔马的形象,由于留着美丽有顺长的胡须,也被称之为美髯公。
然而,随着一些人对关羽的研究加深,发现一个重大的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没有快速撤回益州,而是在当地绕圈子,这让人很不解。
三国时期,确实也是名将涌现的时期,关羽就是三国时代最受尊重的将军,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不吝惜溢美之词。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大将,却死得非常窝囊。
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十分受到追捧的,就连游戏公司都十分喜欢制作三国题材的,乱世当中,就一定不乏战争,有战争就会存在一颗有一颗璀璨耀眼的将星。
罗贯中将东岭关和滑州当成黄河以南的关卡,因此他让关羽通过滑州后,渡河前往河北,去往他心里的汝南。这下反而歪打正着,从滑州渡河,真能到河南,能到真正的汝南去。
好玩的是,罗贯中的脑子里一直有个概念:袁绍的队伍是河北军,因而想当然地认为,当时刘备被派驻的汝南也在河北。哪知道,五关的第一关东岭关和最后一关滑州都在黄河以北,反而汝南在黄河以南。
过了五关后,小说里说,关羽渡过黄河,前往河北找刘备。问题在于,无论是滑州还是东岭关,已经在黄河以北,此时渡河,根本到不了河北,只能去河南。那关羽到底要去哪呢?《三国演义》为什么把关羽的行走路线弄成这样?
过了汜水关,关羽再向东南前进,直捣荥阳。杀了荥阳太守王植后,关羽马不停蹄往东北方向出发,前往滑州,今天河南安阳的滑县,在第一站东岭关的东边。从地图上看,关羽在河南境内走了个圈出来。
等到东岭关杀了孔秀之后,关羽一行人此时离汝南真是有千里之遥,此时为了找刘备应该立刻掉头南下,哪知道关羽这位老司机居然转身向东,朝洛阳进发。在洛阳杀了韩福和孟坦两员大将后,关羽向东北方向出发,因为他的下一站是汜水关,今天河南荥阳的汜水镇。
全国有许多东岭,相信《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东岭是从历代话本里抄来的,压根没考虑过东岭的位置。唯一与当时关羽所在的许昌比较接近的东岭在河南新乡,在许昌正北约六百里的位置,也就是说关羽出门向北出发,与汝南正好南辕北辙。相信如果两位嫂子懂地理的话,心里恐怕会对关羽有想法。
当然,小说既然这么说了,我们退一步,就从许昌出发,考察一下关羽过五关的路线。从地图上看,汝南在许昌几乎正南方向,所以关羽出发之后,只要一路向南,就能找到刘备。谁知道,关羽过五关的第一关居然是东岭关。
小说里说,他要回许昌接两个嫂子一起走。这当然是个不太成立的借口,毕竟,刘备这辈子找的老婆不老少,在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里,连亲生儿子都顾不上,丢两个老婆也肯定不在话下。所以,关羽寻找刘备过程中,把刘备的两个老婆看得那么重,本来就不合理。
要知道,汝南就是今天河南驻马店的汝南县,离许昌的直线距离大概三百里,关羽舍近求远从驻马店附近赶回许昌,再绕回驻马店,来回就是六百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也不知道他图啥。
按照小说的设定,关羽在斩颜良逐文丑、帮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在率军接近汝南的时候,遇到刘备的幕僚孙乾,从而得知刘备就在汝南。此时,关羽居然不是立刻向曹操请辞,投奔刘备,反而要回到许昌后向曹操辞行后,再去寻找刘备。
《三国演义》里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是小说的华彩之一,也是关云长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之一,既能表现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也能体现他武艺高强。罗贯中老师用一堆无名之辈的人头装点了关羽光辉形象的背景板,塑造人物的手法非常高明。
三国演义关羽人物志
在小说中,关羽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丰满,他宽阔的肩膀、明亮的目光、剑眉星目的表情,以及那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战士精神,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的剑技高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也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为刘备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也因此,当94版《三国演义》陆树铭扮演的关羽一亮相,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关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陆树铭之后,所有关羽的扮演者皆要以他的形象为参考。就连日本的《三国志》游戏也是如此,在游戏前5代,关羽形象各异,装束不一,直到1995年这部电视剧在日本播出。
然而,因为那时戏曲表演者文化程度普遍有限,只能从一些书籍,甚至道听途说中了解服饰要求。因此,他们对“青巾”自然有自己的理解,于是渐渐地,头顶青天的蓝巾,就变成了暗绿色头巾。
到了明代,笃信宗教的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而清王朝的创始人努尔哈赤也熟读《三国演义》,将关羽视为战神,顺治皇帝更是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羽的形象,日益在民间崇高起来,关公的形象也在戏曲演出中频繁出现。
道教中,头戴青巾有头顶青天的意思,所以关羽在道教中“红额青巾”的形象逐渐流传下来,慢慢地,民间戏曲中,关羽也有了“青巾”形象。但当时关羽的青巾,更接近“青莲”之色和“头顶青天”蓝色。
因此,唐代以前,关羽的宗教地位没有明显超出诸葛亮、张飞等其他三国英雄。直到两宋之际,统治者对关羽不断加封,关羽的地位开始突出。一些宗教也将关羽纳入神系。
其实,关羽死后多年,仅在荆州民间有奉他为当地保护神的崇信观念,与各种有关关羽“显灵”的传说紧密相关。当时的民间对许多三国先贤都有祠祀,诸葛亮、张飞、张辽等人都有祠祀,就连关羽的死对头吕蒙在荆州也有祠祀。
不过,袍子是绿色也就罢了,为什么连头巾也是绿色了呢?尤其《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陆树铭扮演的关羽,几乎从头到脚都是一身橄榄绿。
关羽接受了,也穿了,但却是穿在里面,依然把刘备送他的旧袍子罩在外面,为了“穿之如见兄面”,一刻都不愿忘记他们的结义之情,让曹操又敬佩又嫉妒,“口虽称羡,心实不悦”,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想必是“酸”到极致。
不过,纵观各个时代关羽形象的衣着服饰,一个最重要的色彩元素,莫过于绿色。这大概源于刘备曾送给关羽的那袭绿锦战袍。曹操见那袭战袍已旧,特意“度其身品”——目测并记住关羽的大致“号码”,另外给他做了一身精美的锦袍。
由此可见,无论宋人还是明人,在绘制汉末三国人物时,并不会去严格考据当时人物穿着,而是往往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就地取材”,于是导致三国人物身上所穿服饰、甲胄基本都以宋元明三代的装束“混搭”而成。从关公装束的变化中,亦可一窥中国古代服饰的流变。
樊城之战后,庞德被俘。在商喜的这幅画中,描绘的正是庞德被俘后绑到关羽面前的场景。只见绿袍蓝巾的关羽高高在上,双眼紧盯庞德,既愤怒又怜惜的神情,与历史记载中他曾试图劝降庞德的情节相符。
《关羽擒将图》共绘六人,主角是关羽和庞德。庞德也是三国时期的一员名将,效力于曹操,与关羽交战时曾一箭射中关羽前额。因他常骑白马,关羽军称之为“白马将军”,对他颇为忌惮。
而在明代商喜的这幅《关羽擒将图》中,关羽与身边将领都身着华丽的甲胄,但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们身上的甲胄处处都有宋明甲胄之痕迹。
但关羽的长须呢?不会是青春版关羽吧?据了解,这是因为当时这类塑像的胡子是用胶粘上去的,年深日久胶因老化失去黏性,胡子也就脱落了。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尊明代的泥塑彩绘关羽立像,高约1.68米,几乎是真人大小,形体高大,气宇轩昂,是关羽像中塑造得较为成功的精品。
虽然与那批稀世珍宝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像相比,这幅有着关羽形象的版面并非最核心的一件,但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关羽形象的画面,也是最早的中国水印版画之一。目前,这幅版画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
在那批稀世珍宝中,有一幅宋代的雕版画《义勇武安王位图》(“义勇武安王”是宋徽宗加封关羽的封号)。在这幅画中,关羽处于画面中心,端坐于椅上,双手置于腿上,目光炯炯,美须飘然,神态安详。画面布局丰满,人物描绘细腻生动。
这些文物文献数量很大,版本亦大都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甚至于和西夏王朝同时的宋、辽、金王朝,以及元朝历史的无价之宝。后来这批文物在圣彼得堡展出后,引起极大的轰动,黑水城也因此名闻世界,并催生了西方的西夏学考古研究。
哈拉浩特就是《鬼吹灯》中的“黑水城”,又名黑城,历史上曾是西夏王朝的重要城市。元世祖也曾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是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
虽然这尊红陶关羽像很小,还没有巴掌大,且历经岁月沧桑,人像的面部轮廓已多有磨损,但你仍能清晰地辨认出人像下颌处的三缕长须,足见“美髯公”这个称号不是白叫的。
目前收藏于湖北荆州博物馆的一尊宋代关公红陶小像奇异果网络盒子里面的游戏能玩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公像,于2005年3月在荆州市沙市区城隍庙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考古专家认为,这尊像当时应该属于城隍神的性质。
曹操为了表示关切,特意命人用更柔软的纱锦给关羽做了更精致的“胡须罩子”,关羽也欣然戴着这个罩子去上朝。汉献帝看到后还特意问他,并让他取下纱囊,秀出美髯,“帝命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
貌似关羽真的数过,他回答说:“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到了天冷的时候,他的胡须会掉落几根。关羽还顺便告诉了曹操,自己是如何精心用纱囊裹住长须的:“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
大多数人对于关羽形象的描写,最熟悉的应该都是刘关张初次碰面时的那段描述——“(刘备)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现在,我们可以说,陆树铭让大家对关羽的人物形象达成了共识。但时光往前推,关羽的形象其实是一直变化着的。这一点,可以从各地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中感受一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羽已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理想精神与英雄情怀的火炬,不管乱世还是盛世,绝境还是顺境。也因此,各个时期,人们为之画像、塑像,展示想象中的关羽:
专题: 仿三国演义小说 小说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小说本上一篇三国演义小说完成时间
下一篇小说三国演义曹操的老婆